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装备更新换代,老兵们进入“闯关模式”开启转型突击
首页> 军事频道> 军情集锦 > 正文

装备更新换代,老兵们进入“闯关模式”开启转型突击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2022-12-05 11:12

  装备更新换代,对很多部队而言,意味着从零开始。陆军某海防旅某连军士骨干积极应对全新挑战,只争朝夕狠抓能力升级。请看——

  老兵们的转型突击

  一级上士肖刚(中)与战友研究探讨装备操作问题。廖明生摄

  “优秀率提高了7%!”拿到连队复训补训阶段专业考核成绩单,担负组训任务的陆军某海防旅某连一级上士肖刚松了一口气。

  “从零开始,成绩的每一点提高都并非易事。”体制编制改革后,肖刚所在营“鸟枪换炮”,列装某新型地空导弹。全连官兵跑步进入新战位,肖刚也从高炮班班长转任导弹检测班班长。在该连,和肖刚有一样境遇的班长有6人。

  被连队委以重任,这些老兵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抓紧学懂弄通新装备,尽全力缩短战斗力生成时间。

  “急!”谈起这次转型,老兵们提到最多的就是这个字。专业调整、能力转型,他们仿佛进入“闯关模式”,工作训练被按下了“加速键”。

  过去,该营以班组为基本火力单元。如今,营成为基本火力单元,每个排、每个班只是战斗力链条上的一环。“从单打独斗到合成制胜,我们不想拖了全营的后腿!”肖刚说。

  但现实困难摆在他们面前。原先,装备操作不到10个步骤,现在则变成了上百个,光是记住顺序就不容易。对老兵们而言,更难的是要从头开始学理论。

  “刚开始看教材,一段文字七八个新名词,全都一知半解!”二级上士王华坦言,不少老兵入伍时学历不高,虽然在部队完成了学历升级,很多人还拿到了职业资格证,但面对新装备、新专业,常有“浑身力气使不出”之感。

  “心里着急啊!”王华说,新装备配发前,营里组织骨干到院校学习,进行模拟操作训练,希望做到“人等装备”。但新老装备的信息化程度、结构原理存在的鸿沟,不是他们短时间努力就能跨过的。

  老兵们急,营连主官也急。该营教导员郑小波说,在友邻单位,营技术室、各个连队都有懂专业的技术干部、高级军士,而他们要从头开始培养人才,填补空白,这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一边,新装备已配发到位,亟待官兵熟悉掌握;一边,专业技术骨干缺乏,组训施训人手紧张。

  装备列装当月,肖刚和几位老兵打起背包,前往友邻部队“取经”。

  别人10分钟背会理论,他们花一个小时苦记;别人看几遍就能理解,他们得把电路图翻卷了边;三指厚的装备理论教材,肖刚死记硬背将其塞进脑子里慢慢消化;王华用DV录下授课过程,熄灯后再细细琢磨……

  培训进行到一半,上级通知要组织阶段性考核。肖刚和王华专程赶回连队,用一星期时间将学到的操作要领教了战友一遍,又匆匆离开。

  3个月后,老兵们都瘦了一圈,但带回了成箱的教材和笔记,大家都说“值了”。

  近年来,该营先后组织了9次专业集训,有50余人次外出培训见学。如今,官兵们操作装备愈发娴熟。今年6月,该营首次组织实弹射击,实现首发命中。

  “我们其实才刚刚摸到门槛。”一级上士黄荣兵觉得现在谈不上什么成绩。就拿实弹射击来说,即使顺畅完成所有操作,听不到电台里传来命中靶机的消息,他的心就一直悬着。

  一次装备自检,某设备参数始终不达标,肖刚带着战友花了一个多小时检查,始终找不出问题,只得联系厂家技术人员。电话那头,对方简单几句话就引导他们找到了故障所在。

  “总不能上了战场还带着‘保姆’吧!”肖刚说,“我们离胜任岗位还有差距。”

  采访中,肖刚语速很快,总有一种上一秒结束话题、下一秒抬脚就走的感觉。

  “为什么这么急?”

  “时间不等人啊!”

  肖刚掰着手指算:就个人发展而言,他转岗时间尚短,不符合参加新专业高级职业技能鉴定的条件,想要选晋高级军士,留在部队长期干,每一步都慢不得;从单位建设来讲,他是兵龄最长的军士,也是专业技术骨干,一定程度代表连队专业技术的“天花板”,而年轻军士们尚不能独当一面,还指望着他进行传帮带。

  此外,知识结构存在的短板,也让老兵们心急。肖刚拍拍桌上的一摞教材,说每一本他至少看过3遍,但也只是能看懂,离理解精通还差得远。

  “营连干部也经常被专业理论绊倒。”该连连长马天文、排长罗仕华在院校读书时学的都是地空导弹专业,他们也觉得想把装备学深学透,路还很长。

  虽然转型突击的过程很坎坷,但老兵们心里清楚,不吃透理论、精通装备,提高战斗力就无从谈起。

  他们默契“组队”,成立攻关小组,搬进一个宿舍,时常就一个问题讨论到凌晨。今年,王华利用“军职在线”自学了导弹专业相关课程,黄荣兵正备考明年的职业技能鉴定。

  组织也在为他们努力创造条件。营里为攻关小组挑选了最精干的专业力量。这两年,分配到该营的大学生士兵也是优中选优。

  对于未来,老兵们满怀期待——

  “希望外出培训见学的机会能多一些!如果能跟着专家到演训场走一遭,肯定受益匪浅!”

  “希望上级能为营连协调配备更多的专业技术骨干,补齐专业技术短板。如果有师傅带着,官兵们在转型之路上能走得更快些。”

  ……

  今年11月,肖刚到了进退走留的关口。但他没有犹豫,申请了延期服役,并获得了批准。谈到明年的打算,肖刚目标很明确:学理论、练技术、考证书、带队伍,在转型路上继续带头冲锋。(曾梓煌 廖明生 解放军报记者 胡璞)

[ 责编:张悦鑫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会见冰岛总统托马斯多蒂尔

  • 习近平会见莫桑比克总理莱维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不久前的国庆中秋假期,人形机器人俨然成为多地商场、工厂、医院甚至众多家庭的“明星”。这款名为Galbot的人形机器人来自银河通用,已正式“入职”该智慧工厂,承担自动质检、零部件分拣与搬运等复杂任务。
2025-10-14 09:57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印发了《云计算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2025版)》(以下简称《指南》)。
2025-10-14 09:56
最长主跨跨径、最高主塔塔高、最大锚碇基础、最大主缆规模、最多车道数量……狮子洋大桥集齐了双层悬索桥的多个世界第一。
2025-10-14 09:55
13日18时00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试验三十一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10-14 09:53
日前从2025龙骨坡遗址学术研讨会获悉,龙骨坡遗址第5轮发掘获得的粪化石中,有几枚被确认为剑齿虎粪化石。
2025-10-14 09:51
十多位国内外医学“大咖”在接受“新华深读”栏目采访时表示:结节检出率升高,核心原因是检查设备精度的显著提升,让过去难以发现的微小结节“无所遁形”。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进步和体检普及度的提升,甲状腺、乳腺及肺结节的检出率呈上升趋势。
2025-10-13 10:26
现有将聚合物转化为金属或陶瓷的技术,往往会导致材料多孔、强度不足,而且部件会出现严重收缩,导致变形。这种3D打印工艺实现了从“制造零件”到“生长功能”的跨越,有望为航空航天、生物医疗、机器人等领域带来新的变革。
2025-10-13 10:24
一个国际科研团队在9日出版的《天体物理学杂志》上发表研究称,他们首次拍摄到两个黑洞相互环绕运行的无线电影像。由芬兰图尔库大学天文学家领衔的研究团队,瞄准一个异常明亮的星系核心中心区域名为OJ287的类星体,成功拍摄到其中两个黑洞相互绕行的珍贵画面。
2025-10-13 10:23
作为深远海风电产业链的“链主”企业,运达能源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运达能源科技集团”)见证并引领了中国风电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全过程。2024年,中国风电新增装机容量达79.8GW,占全球新增装机总量的68.2%,这意味着,全球每新增3台风机,就有近2台落地中国。
2025-10-13 10:22
10月14日,一场赏心悦目的木星伴月将在凌晨上演,为初秋天宇增添一抹诗意。木星是一颗气态行星,也是太阳系中个头最大的行星,虽然距离地球比较远,但由于个头大,从地球上看起来非常明亮。
2025-10-13 10:19
团队进一步提出了跨平台系统设计方法论,包含二维-CMOS电路协同设计、二维-CMOS跨平台接口设计等,并将这一系统集成框架命名为“长缨(CY-01)”架构。据了解,团队下一步计划建立实验基地,与相关机构合作,建立自主主导的工程化项目,并计划用3至5年时间将项目集成到兆量级水平。
2025-10-13 10:18
日前,位于浙江杭州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的核心设备正式启用。
2025-10-11 09:44
近日,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与国际合作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地球科学》发表论文指出,海洋硫酸盐浓度的变化能够改变甲烷的消耗方式。
2025-10-11 09:43
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在小说《诗云》中曾描写过“微型白洞”,让很多人浮想联翩。有趣的是,白洞和黑洞在数学上是同一个“解”——它们的质量、角动量、电荷都相同,唯一的区别是时间反了过来。
2025-10-11 09:40
“金钉子”是定义和区别全球不同年代所形成的地层的“锚点”,用来划分全球地质年代界线。
2025-10-11 09:38
植物生长不仅依赖阳光雨露,更与土壤中“看不见的世界”密不可分——这里生活着大量微生物,它们附着在根系上,帮助植物吸收养分、抵抗逆境。
2025-10-11 09:32
5年来,坚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排名由2020年的第14位提升至2024年的第10位。
2025-10-10 10:16
在人工智能(AI)与神经科学的强强联合下,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与艾伦研究所团队联合开发出一种名为CellTransformer的AI模型,助力绘制出目前最精细的小鼠脑图,共包含1300个脑区及亚区。
2025-10-10 10:13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团队结合模拟计算与机器学习,研制出一种新型3D打印铝合金,不仅耐高温,强度更是传统铸造铝合金的5倍,且比未经机器学习辅助设计的合金强度高出50%。
2025-10-10 10:10
连日来,北方气温骤降,不少秋冬季独有的养生方式和健康说法随之而来,有些操作或说法听起来科学健康,但权威专家表示,如果开展不当反而会带来健康风险。
2025-10-10 10:0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