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走进雪域高原哨所,从四个视角感受这个冬天的别样温暖
首页> 军事频道> 军情集锦 > 正文

走进雪域高原哨所,从四个视角感受这个冬天的别样温暖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2022-12-05 11:05

  走上雪域高原,从四个视角观察冬季哨所——

  云天寒哨暖流涌动

  编者按

  从北京到拉萨,3000多公里,乘飞机需要航行5个多小时。

  从拉萨到西藏山南某边防团,数百公里,开车有时要走3天。

  从山下的连队到无名湖哨所,直线距离5公里,每次上哨送物资,战士都要攀爬3个多小时。

  年终岁尾,无名湖哨所迎来大雪封山的寒冷冬季。对于驻哨的官兵来说,这是一段孤寂漫长的日子,长达半年的风雪将一切阻隔在山外,雪山环抱中的哨所似乎超越了普通意义上的远方。

  新时代十年,边防变化日新月异。路通了,灯亮了,哨楼更暖,信号更广……在被风雪阻隔的山的这边,在靠近祖国边防线的偏僻之地,昔日的雪海孤哨如今换了新颜。正如一位边防战士所说:“所谓遥远,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地理上的,一种是心理上的;地理上的遥远与寒冷难以改变,但恰恰也是因为这种远与寒,让我们更容易感受到时代的变迁,感觉到春天的温暖。”

  边关不远,雪山不寒。边防官兵的“心”,永远与祖国的发展同频共振。挺立在风雪哨位上,他们身后的万家灯火与头顶的星光渐渐融为一体,化为一片璀璨。下面,就让我们跟随记者的脚步走进雪域高原哨所,感受这个冬天的别样的温暖。

  视角一雪山有路方位无名湖哨所

  “团圆路”:穿越风雪来相聚

  通往无名湖哨所的路。

  奔向远方的哨所,她跋山涉水,一路追寻——梦里这一幕,令卯建敏泪湿枕巾。

  卯建敏的未婚夫叫张鹏威,是西藏军区无名湖哨所二级上士。去年至今,哨所任务繁重,张鹏威2次推迟了婚期。雪花飞舞,一年又要过去,张鹏威向爱人许诺:相聚在这个春节。

  “大雪封山,能否如愿?”卯建敏的担忧不无道理。对于这座矗立云端的哨所,她早就在关注。无名湖海拔4520米,四季风雪不断,每年大雪封山达半年之久。和张鹏威相恋之初,卯建敏就听说这么一句“顺口溜”:“旺东的雾,无名湖的路,边防官兵云端住。”

  从字面意思不难理解:旺东雾大,无名湖路难走。她还听张鹏威在电话里说,哨所建成至今,冬季来到无名湖探亲的军嫂,5个手指头都能数得过来。

  2019年底,张鹏威有过一次“被困无名湖”的遭遇。一场暴雪不期而至,通向外界海拔5000米的山口被积雪覆盖。手里攥着已批复的休假报告,他只得望雪兴叹。

  一等数日。雪后天气转好,经请示团里同意,张鹏威和中士熊成雪中同行,从一条羊肠小道绕山而出,这才踏上了归家旅途。

  大雪阻路,团圆不易——并非只有驻哨的军人品尝过这种酸涩。

  那一年春节前夕,军嫂冷冬梅千里迢迢到无名湖探亲,被大雪拦在半路上。她的丈夫、一级上士周添保,赶紧向上级报告。团队出动装载机,推通10余公里的雪道,夫妻俩才得以团圆。

  冷冬梅是无名湖在冬季迎来的第一位军嫂。那个春节,她在哨所度过了一个真正的团圆年。今年进入11月,风雪袭来,海拔5000米的山口再次被封。“你还下得了山吗?”面对卯建敏的担心,这次张鹏威肯定地告诉她:“我一定会如期返家,你不用担心。”

  问君归期必有期。原来,就在今年夏天,无名湖环线公路开通,彻底结束了哨所大雪封山的历史。回家探亲的报告很快得到上级批准。坐在大客车上,望着车窗外的雪山,想象着这条向远方延伸的公路连接着家乡和爱人,张鹏威心里暖意融融。

  无名湖哨所临山壁而建,官兵徒步登哨颇为艰难。张鹏威记忆中,几支施工队前来勘探都“摇头折返”。2020年在各级协调推进下,大型工程机械崖壁凿路,机器轰鸣响彻雪海云天。

  经过2年多建设,无名湖哨所官兵的“团圆路”终于打通了。“下一步,天路环线还将铺成柏油路,哨所官兵出行将更加便捷。”听着张鹏威的介绍,卯建敏已经开始了她的憧憬——那天边的无名湖哨所,一定会和她在不久的将来相见。

  视角二绿色餐桌方位国色芒色哨所

  “梦工厂”:绿色蔬菜扎了根

  哨所官兵种植的水培蔬菜郁郁葱葱。

  国色芒色哨所有个“梦工厂”。车还没到哨所,记者就听到了这个新名词。同行的哨所官兵解释说:“这是一个播种希望的‘梦工厂’。”

  屋外冰天雪地,“梦工厂”什么样?哨长杨再军故意卖起关子:“走,看看就知道了。”

  上等兵贾耀鹏是哨所新任种植员。他说,初到哨所,原以为眼前只能望到一望无际的白色。没想到的是,第一顿午餐就看到了绿,餐桌上的火锅冒着热气,两盘诱人的绿色蔬菜被端了上来。吃上一口涮好的万年青,新鲜感冲击着味觉……这个从小在内蒙古长大的小伙子,体会到了别样的满足。

  一边说着,贾耀鹏一边带记者走进哨所旁的“集装箱方舱”。方舱里春意盎然,空心菜、小白菜等绿叶菜,被精心栽种在水培营养液中,一棵棵长势良好。

  2019年哨所建成这座方舱,谁也没想到雪山哨所能种活10多种蔬菜。两年多来,贾耀鹏和战友小心翼翼地守护着菜苗,在这个“方寸天地”之中,用汗水换来了丰收,一个个绿色的梦想在这里放飞。这里,也就成了官兵口中的“梦工厂”。

  “自己种菜自己收,‘梦工厂’的蔬菜很‘治愈’!”杨再军说。

  记者浏览“哨所日志”发现这样的记录:全年有200余天被大雾笼罩,土壤容易滋生真菌,加之天气严寒,哨所驻地很难种活蔬菜。哨所还流传着“扛着菜地追阳光”的故事——

  许多年前,哨所官兵买来菜种栽种在废弃弹药箱中,趁着太阳露脸的间隙,追着让这些“宝贝”沐浴阳光。

  弹药箱里种出来的那点菜,看都看不够,怎么舍得吃?冬季吃菜,只能靠官兵们轮流到山下连队“背菜”。二级上士李进回忆,连队驻地与哨所直线距离5公里,单程却要攀登2个多小时。2017年夏天,山上滚落的巨石堵住了官兵的“背菜路”,时任哨长高贵鸿带着2名战友,艰难绕行小路,直到天黑才把鲜菜背进哨所。

  种活菜,就这样成了一茬茬哨所官兵的心愿。2019年9月,上级邀请种植专家对哨所的温度、湿度、含氧量等数据进行考察论证,成功引进“无土栽培”技术,建设新型“植物工厂”,让昔日梦想成为现实。

  也是在那一年,经过“竞聘”,哨所下士徐海金成了首任“种植员”,派往南京学习无土栽培技术。他掌握了光线强度调节、营养液浓度调配、方舱温度控制等技术,回到哨所大显身手,种活第一茬蔬菜。

  有了第一茬,就会有第二茬,徐海金的种菜技术出名了,他从哨所调到了连队,又从连队调到了团里,当起了“种植教员”。“梦工厂”也在更多哨所落户,放飞更多绿色的梦想……

  视角三冬季色彩方位岗拉哨所

  “阳光棚”:花开花落花常在

  巡逻归来,战士在宿舍休息。

  寒冷的冬天,岗拉哨所的君子兰开了。

  手机屏幕上,千里之外的老兵汪泽昆,第一时间看到了这张照片。同一时刻,岗拉哨所一片冰天雪地,走下值班岗位的下士张浩斌正对着手机,迫不及待地向汪泽昆报告这一消息。

  有花为伴,守哨的岁月多了几许颜色。今年9月服役期满,汪泽昆选择脱下军装、返回大学继续完成学业。挥手道别之际,这位大学生士兵向同年兵张浩斌千叮万嘱:哨所的花要照顾好……

  退伍离队,除了朝夕相处的战友,让汪泽昆牵挂的就是哨所的“盆栽”了。当年穿上军装,老兵把“雪山花开”的重任交到汪泽昆手上,他怎能忘记?

  “岗拉”藏语意为:高大的雪山。哨点海拔4820米,是西藏山南军分区海拔最高的驻兵点。这里风大,哨所周围只有石头,寸草不生。夏天巡逻归来,汪泽昆惊喜发现,山下石缝里开着一簇黄花。

  挖出小黄花,放在怀里,他把花带回了哨所。

  岗拉的风雪没有一丝柔情。那晚,官兵睡得正酣,只听“哗”的一声,铁皮房顶“开了天窗”,睡在上铺的战士辛国惊醒了,簌簌雪片落在他的额头。

  官兵们披衣而起,打着手电,在距哨楼约40米的地方找到“不翼而飞”的铁皮顶,大伙儿折腾到半夜才修好房顶。那一夜,官兵们伤心了——大家移栽的“盆栽”都被冻死了。

  “花开花落花常在”——这是哨所官兵的最大心愿。汪泽昆没想到,他会成为那个留住春天的人。在他的建议下,第一批“盆栽”从山下连队带上哨所。这些绿植中,格桑花最受官兵喜爱。但美好的事物总是金贵,一夜风雪突袭,“花仙子”都被冻蔫了。

  这可把汪泽昆心疼坏了。他把烤火炉抬到花盆旁边;休息时在网上浏览、翻阅书籍,熟悉花的生长习性。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官兵精心繁育下,格桑花终于开枝散叶,落户哨所。

  之后,汪泽昆又在网上购买了4袋矢车菊种子,卖家承诺的“四季开花、撒土就活”让他兴奋极了,那天晚上,他做了一个花海的梦。

  矢车菊嫩芽也顺利地破土而出。这个消息被团领导知道了,一个月后,“阳光棚”在哨所投入建设。打那以后,官兵在训练巡逻之余,有了一个休闲的好去处。大家都说:“阳光棚,可以为心情遮风挡雪。”

  今年初,团里为哨所装配新式集装箱板房,君子兰、七叶莲、龙须树、金边吊兰、文竹等这些以往在高原鲜见的绿植,相继在哨所落户。一簇簇花儿、一棵棵绿植,映照着窗外的风雪,成为了一道新景观。

  受汪泽昆影响,张浩斌也加入“护花使者”行列。哨所土壤不肥沃,他便借下山之机,蚂蚁搬家似的从连队背回土壤。入冬前的一场大雪,让张浩斌惊出一身冷汗。风雪狂舞,眼看积雪越来越厚,就要压塌棚顶,张浩斌见状连忙冲进阳光棚,将盆栽一一搬进宿舍。

  得知张浩斌的细心,汪泽昆连连点赞。“等你再回哨所时,一定让你看到梦里的花海。”手机屏幕上,张浩斌的脸上溢满幸福。

  视角四供暖保障方位肖观察哨

  “小太阳”:暖到官兵心坎上

  哨所战士维护保养新型太阳能供暖系统。

  大雪初霁,西藏军区肖观察哨官兵有的刚刚巡逻归来。利用饭前时间,中士殷思远走进室内训练场,在跑步机上开始锻炼,不一会儿额头上就溢出了汗珠。他干脆把外套一脱,穿着体能训练长袖衫继续奔跑。

  电话铃声响起,镜头那边,母亲的面容和蔼可亲。见儿子穿得单薄,殷妈妈关切地问:“哨所冷不冷?运动之后要当心,别感冒着凉。”

  “冬天哨所屋里很暖和。”殷思远边说边调整手机摄像头,给母亲展示上级新配发的壁挂式电暖炉。

  观察哨位于海拔4200多米的山口上,长年风雪肆虐。建哨之初,老一代守哨人艰苦创业。1995年冬天,时任连长杨子进带领7名官兵背运物资,遭遇暴风雪,战士崔伟、隆元友、钱宇滑落山谷,身躯化作皑皑雪山。

  戍边12载,二级上士贺新对哨所昔日的苦寒记忆犹新:每逢11月至翌年5月,哨所天寒地冻、呵气成冰,夜晚盖上3床被子,也觉得冷。

  2020年夏天,上级派工作组到哨所勘察。几番考证后,决定采用新型太阳能供暖系统为官兵冬季供暖。

  有了“小太阳”,哨所房间冬天温暖得像春天。历时3个月工程建设,当年大雪封山前,新型太阳能供暖系统正式落户哨所,两个60立方米的蓄水罐轻松满足全连供暖洗澡,官兵形容道:“供暖系统装了定位仪,如同‘向日葵’,可自动跟踪太阳方位,最大限度地吸收光能;遇雨雪天气,还能自动翻转,避免积雪结冰。”

  前不久,党的二十大代表、团政委何正海来到哨所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讨论交流环节,官兵们结合强军十年变化畅所欲言。“新型巡逻服不仅防水,还轻便保暖能吸汗”“供暖系统节能环保,能为哨所提供全时服务”“‘科技+’跑出保障加速度,守哨官兵暖到心坎上”……

  哨长田间谈起自己的一次亲身经历。今年年初哨所遭遇罕见暴风雪,深夜,积雪压断了电话线。“越是恶劣天气越容易出特情,与上级的通信联络一刻也不能断!”田哨长带着中士陆意、李陕云立即出门检修。风雪太大,他们只能沿着电话线一点点匍匐前进。修复断点“爬”回哨所后,他们的衣服裤子已经上冻,作战靴根本脱不下来。“幸亏哨所里很温暖,战友们迅速为我们做保温处理,才避免了冻伤的发生。”

  “冬天上哨,战士们最关注的就是保暖与供氧。”接着哨长的话,殷思远如数家珍说起哨所变化,观察哨虽小,却配齐了罐装氧、便携式吸氧仪等,不但巡逻执勤时可以随时补氧,巡逻归来也可以舒舒服服地吸上一会儿氧气,既缓解疲劳,更养精蓄锐。这些年,哨所再也没有官兵患过肺水肿等急性高原病。

  本组稿件由解放军报特约记者李国涛、通讯员张宇毫、张照杰、王圣尧采写。

  本版照片由哨所官兵提供

  官兵在哨所绿植旁读书。

  风雪过后,积雪被战士们砌成雪墙。

[ 责编:张悦鑫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倒计时2天!人工智能安全治理分论坛即将举行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走进展区,多款新潮文创让人爱不释手;戴上设备,苏轼笔下的诗词世界任人遨游;指尖轻点,三千年前的青铜器“触手可及”……一系列新产品、新服务、新场景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文旅服务专题亮相,漫步其中,处处感受到科技与创意奔涌、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无限活力。
2025-09-15 09:54
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一批品类丰富、兼具趣味与文化内涵的文创精品成为展会现场的“人气王”,引爆观展热潮。
2025-09-15 09:54
最大网络基础设施的建成有助于我国突破关键技术的“卡脖子”困境,形成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优势,建立起数字经济产业的第二创新生态。 (作者:戎 珂,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所长、长聘教授;田晓轩,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2025-09-15 09:53
今年暑期,工厂游火爆出圈。参观名额秒空、门票收入可观、社交平台相关笔记有10多万条,工厂游俨然成了文旅界新宠。 工厂游等新型旅游业态,实现了工业与文旅的跨界融合,也为文旅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增长点。
2025-09-15 09:52
深夜,河南焦作多氟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实验室依旧灯火通明,总工程师闫春生还在带着团队忙碌。 2006年,多氟多打响了由传统氟化工向精细氟化工、新能源材料转型的战役,闫春生临危受命加入六氟磷酸锂研发团队。
2025-09-15 09:51
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9月10日至9月14日在北京举办,众多科技产品亮相展区,吸引观众驻足参观。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9月10日至9月14日在北京举办,众多科技产品亮相展区,吸引观众驻足参观。
2025-09-12 10:08
汽车排放被认为是气候变化的“元凶”之一,但学术界一直缺乏对城市道路碳排放进行精准刻画的工具。”借助全景AI模型,可实现二氧化碳排放源的精准提取,模型的平均精度超过93%、平均误差低于1.3ppm(ppm为百万分比浓度)。
2025-09-12 10:0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握人工智能发展趋势和规律,加紧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应用规范、伦理准则,构建技术监测、风险预警、应急响应体系,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人工智能系统的可靠性不能停留在统计意义上的“高概率正确”,而应追求在复杂、开放、动态环境下的“高置信可靠”。
2025-09-12 10:01
10日,2025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以下简称“顶科协奖”)获奖者名单在上海公布。顶科协奖是2021年在上海发起创设、由红杉中国独家提供永久资金支持的面向全球科学家评选的科学大奖。
2025-09-12 09:59
全球规模最大恐龙蛋化石群——湖北十堰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的埋藏时代,首次被科学家认定为距今约8600万年。专家考证,这是迄今全球分布最集中、规模最大、埋藏最好、原地出露最多、原址保存最好的恐龙蛋化石群。
2025-09-12 09:58
9月10日上午,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召开的国际灌排委员会第七十六届国际执行理事会会议上,2025年(第十二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正式公布,我国申报的云南元阳哈尼梯田、江苏句容赤山湖灌溉工程、四川彭州湔江堰、北京门头沟永定河古渠灌溉工程全部成功入选。
2025-09-11 10:18
“十四五”以来,我们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力当好自然资源“大管家”和美丽中国“守护者”,全面完成了“十四五”规划的目标任务,有效支撑了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2025-09-11 09:57
未来,城市的画卷上,AI、物联网与大数据等现代科技将继续深化推广,但唯有始终以人的尺度丈量技术,以人文的关怀驾驭创新,方能使城市永葆文气的深度、人气的热度与烟火气的温度,让每座城市都在科技的守护中,找到生生不息的发展动能。
2025-09-11 09:52
北京大学的科研团队与合作者联合开发出一种全新的“高维超分辨成像”技术,成功实现了对活细胞内15种细胞器的同时成像与精准识别,为细胞生物学研究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
2025-09-11 09:43
要为“年纪尚小”的新职业破解“成长的烦恼”,不仅要完善新职业的职业标准和评价规范,还要有能跟上步伐的教育培训和职业培训,为新职业从业者提供支持政策,提升社会保障水平,以更好的保障制度、更强的身份认同感、更完善的培养体系为新职业就业者提供更广阔、更精彩的发展舞台,让他们在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岗位上实现人生价值,也为创新创造的活力涌动持续贡献力量。
2025-09-11 09:39
宋美珍是中国农科院西部农业研究中心的棉花研究专家。2012年起,她和团队将目光瞄准新疆的棉花种植,成为当地棉花研究的一支重要技术力量。
2025-09-10 10:09
“十四五”以来,我国制造业增加值每年均超过30万亿元,总体规模稳居全球制造业首位。这份沉甸甸的成绩单,印证着推动新型工业化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效。
2025-09-10 09:47
9月9日,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开幕前夕,记者跟随首钢媒体探营团,走进北京首钢园,提前探访服贸会的精彩内容。
2025-09-10 09:40
9日10时,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七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四十五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9-10 09:39
光明日报北京9月9日电 记者李春剑从市场监管总局了解到,自2021年全国机器人标委会成立以来,我国已发布机器人领域国家标准126项,另有41项正在研制。近日,世界机器人大会和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火爆“出圈”,相关产业发展引起各方热议。
2025-09-10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