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战损飞机的“抢修秘笈”
首页> 军事频道> 军事要闻 > 正文

战损飞机的“抢修秘笈”

来源:解放军报2022-12-02 15:46

  现代战争中,飞机在战场上受伤受损是常事。如果是高强度对抗,飞机的损耗与战伤会极大影响后续战斗力。因此,对受伤飞机进行抢救必不可少,飞机战伤抢修效率,甚至能影响整个战局的进程。

  飞机战伤抢修,最早可以追溯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法国飞行员用废弃农机上的零件修复飞机,成为最早的战伤抢修记录。第四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空军凭借高效的战伤抢修,将236架战伤飞机修复216架,创造了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到海湾战争时期,美军飞机战伤抢修水平发展成熟,共部署了42支抢修队,使400架次战伤飞机中的320架重返战场。

  相对于平时维修来说,飞机战伤抢修具有一些鲜明特点:

  “兵贵神速”——抢的是时间,抢的是胜利。

  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战伤抢修的要求,那必然是“快”。现代战争强度高、节奏快。对于交战双方来说,飞机成本高、数量少,谁“急诊”水平高,谁就能缩短抢修时间、增加出动架次,赢得战争主动权。一般情况下,飞机战伤抢修要求在24小时到48小时内完成,最多不超过72小时。

  “非常手段”——就地取材,因地制宜。

  战伤抢修突出的是“准”,即根据病理对症下药。既要用“B超”检查飞机内部损伤,要用“补丁”来填补飞机蒙皮的破孔,还要“搭桥”修复飞机电缆的破损。抢修需求多种多样,战场上却条件艰难、物资匮乏。因此,飞机战伤抢修往往因地制宜,既有“土办法”,也有“高精尖”手段。

  “轻伤不下火线”——带伤飞行,降低使用标准。

  战场环境复杂多变,时间紧迫,如果采用平时的标准和方法修复飞机十分费时费力,只能采用应急的临时措施。由于战场条件所限,战伤抢修不一定能使损伤飞机恢复到原有的规定状态,一般仅能恢复部分功能。因此,经过战伤抢修的飞机常被要求轻伤不下火线,须带伤执行任务。

  随着军事科技发展、作战样式变革,航空装备和防空武器的发展此消彼长,也给战伤抢修带来诸多疑问:

  现代战争中还有没有战伤飞机?飞机战伤后还需不需要修、能不能修?答案依然是肯定的。

  ——战必损伤。从精确制导武器的毁伤概率看,飞机即使被命中,依然有带伤飞回的可能。海湾战争中,美联军战伤飞机共47架,有18架被导弹击伤后返回。飞机参与作战,战伤的比例远大于战损,而且除了战斗损伤,还可能遭遇地面轰炸、特情迫降、人为差错等非战斗损伤,同样需要进行战伤抢修。

  ——伤需快修。高出动架次,是现代战争中飞机作战的特点。相关数据表明,抢修时间如果由48小时减少到6小时,飞机出动架次将增加25%;抢修时间超过48小时,则对飞机的出动架次影响不明显。

  ——修能复原。现代飞机基本采用整体成型的框、壁板等结构设计,使用复合材料、高强度钢和钛合金等航空材料。这些新结构、新材料如果采用铆接、胶接等技术修复,就能恢复部分或全部性能。而且,现代飞机一般具备完善的机内测试、状态监控手段,为战场损伤诊断提供了更便捷的途径。

  航空武器装备快速发展,新型作战样式加速演变,对战伤抢修产生了深远影响。当前,飞机战伤抢修向体系化、信息化、智能化方向快速发展,仍是保证持续作战最直接、最有效、最经济的手段,是损伤飞机“重获新生”的最佳方式。(雍霄驹 杨钰)

[ 责编:张悦鑫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倒计时2天!人工智能安全治理分论坛即将举行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走进展区,多款新潮文创让人爱不释手;戴上设备,苏轼笔下的诗词世界任人遨游;指尖轻点,三千年前的青铜器“触手可及”……一系列新产品、新服务、新场景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文旅服务专题亮相,漫步其中,处处感受到科技与创意奔涌、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无限活力。
2025-09-15 09:54
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一批品类丰富、兼具趣味与文化内涵的文创精品成为展会现场的“人气王”,引爆观展热潮。
2025-09-15 09:54
最大网络基础设施的建成有助于我国突破关键技术的“卡脖子”困境,形成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优势,建立起数字经济产业的第二创新生态。 (作者:戎 珂,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所长、长聘教授;田晓轩,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2025-09-15 09:53
今年暑期,工厂游火爆出圈。参观名额秒空、门票收入可观、社交平台相关笔记有10多万条,工厂游俨然成了文旅界新宠。 工厂游等新型旅游业态,实现了工业与文旅的跨界融合,也为文旅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增长点。
2025-09-15 09:52
深夜,河南焦作多氟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实验室依旧灯火通明,总工程师闫春生还在带着团队忙碌。 2006年,多氟多打响了由传统氟化工向精细氟化工、新能源材料转型的战役,闫春生临危受命加入六氟磷酸锂研发团队。
2025-09-15 09:51
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9月10日至9月14日在北京举办,众多科技产品亮相展区,吸引观众驻足参观。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9月10日至9月14日在北京举办,众多科技产品亮相展区,吸引观众驻足参观。
2025-09-12 10:08
汽车排放被认为是气候变化的“元凶”之一,但学术界一直缺乏对城市道路碳排放进行精准刻画的工具。”借助全景AI模型,可实现二氧化碳排放源的精准提取,模型的平均精度超过93%、平均误差低于1.3ppm(ppm为百万分比浓度)。
2025-09-12 10:0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握人工智能发展趋势和规律,加紧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应用规范、伦理准则,构建技术监测、风险预警、应急响应体系,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人工智能系统的可靠性不能停留在统计意义上的“高概率正确”,而应追求在复杂、开放、动态环境下的“高置信可靠”。
2025-09-12 10:01
10日,2025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以下简称“顶科协奖”)获奖者名单在上海公布。顶科协奖是2021年在上海发起创设、由红杉中国独家提供永久资金支持的面向全球科学家评选的科学大奖。
2025-09-12 09:59
全球规模最大恐龙蛋化石群——湖北十堰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的埋藏时代,首次被科学家认定为距今约8600万年。专家考证,这是迄今全球分布最集中、规模最大、埋藏最好、原地出露最多、原址保存最好的恐龙蛋化石群。
2025-09-12 09:58
9月10日上午,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召开的国际灌排委员会第七十六届国际执行理事会会议上,2025年(第十二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正式公布,我国申报的云南元阳哈尼梯田、江苏句容赤山湖灌溉工程、四川彭州湔江堰、北京门头沟永定河古渠灌溉工程全部成功入选。
2025-09-11 10:18
“十四五”以来,我们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力当好自然资源“大管家”和美丽中国“守护者”,全面完成了“十四五”规划的目标任务,有效支撑了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2025-09-11 09:57
未来,城市的画卷上,AI、物联网与大数据等现代科技将继续深化推广,但唯有始终以人的尺度丈量技术,以人文的关怀驾驭创新,方能使城市永葆文气的深度、人气的热度与烟火气的温度,让每座城市都在科技的守护中,找到生生不息的发展动能。
2025-09-11 09:52
北京大学的科研团队与合作者联合开发出一种全新的“高维超分辨成像”技术,成功实现了对活细胞内15种细胞器的同时成像与精准识别,为细胞生物学研究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
2025-09-11 09:43
要为“年纪尚小”的新职业破解“成长的烦恼”,不仅要完善新职业的职业标准和评价规范,还要有能跟上步伐的教育培训和职业培训,为新职业从业者提供支持政策,提升社会保障水平,以更好的保障制度、更强的身份认同感、更完善的培养体系为新职业就业者提供更广阔、更精彩的发展舞台,让他们在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岗位上实现人生价值,也为创新创造的活力涌动持续贡献力量。
2025-09-11 09:39
宋美珍是中国农科院西部农业研究中心的棉花研究专家。2012年起,她和团队将目光瞄准新疆的棉花种植,成为当地棉花研究的一支重要技术力量。
2025-09-10 10:09
“十四五”以来,我国制造业增加值每年均超过30万亿元,总体规模稳居全球制造业首位。这份沉甸甸的成绩单,印证着推动新型工业化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效。
2025-09-10 09:47
9月9日,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开幕前夕,记者跟随首钢媒体探营团,走进北京首钢园,提前探访服贸会的精彩内容。
2025-09-10 09:40
9日10时,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七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四十五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9-10 09:39
光明日报北京9月9日电 记者李春剑从市场监管总局了解到,自2021年全国机器人标委会成立以来,我国已发布机器人领域国家标准126项,另有41项正在研制。近日,世界机器人大会和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火爆“出圈”,相关产业发展引起各方热议。
2025-09-10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