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我在上甘岭”三位志愿军老战士的回忆
首页> 军事频道> 军史揭密 > 正文

“我在上甘岭”三位志愿军老战士的回忆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2022-11-25 09:37

  “硝烟滚滚、火势熊熊、杀声呐喊、铁石飞崩……勇敢的战士,轰不动炸不倒,舍生忘死,战斗在上甘岭。”歌曲《英雄颂》中的歌词,再现了70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在上甘岭英勇奋战的场景。

  1952年10月14日至11月25日,190多万发炮弹、5000余枚炸弹,被投射到上甘岭阵地3.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战后的上甘岭,山头被削低2米,随手抓起一把砂土,里面就有十几块弹片——山被削矮了,但英勇的志愿军战士最终赢得了胜利,并用钢铁意志在这里筑起一座精神高地。

  今年是上甘岭战役胜利70周年,记者采访了三位曾战斗在上甘岭的志愿军老战士——通过他们的回忆,追忆最可爱的人。

  魏迪仁 受访者供图

  魏迪仁:黄继光精神的见证者

  “上甘岭战役打响时,我是志愿军第十五军四十五师一三五团宣传干事。”谈起上甘岭战役,94岁的魏迪仁有很多话要说。

  “上甘岭战役打响前,国内刚刚庆祝完国庆节,喜庆的氛围我们在战场也感受得到。为了鼓舞士气,大家纷纷回顾出国作战前表过的态:谁是英雄,谁是好汉,我们到战场比比看;要当英雄,绝不当软蛋……”魏迪仁回忆说。

  魏迪仁至今记得,上甘岭战役中,敌我反复争夺阵地,我军击退敌人数百次冲锋。而他印象最深刻、也是最让他痛心的时刻,是1952年10月20日清晨……

  当时魏迪仁正在团指挥部值班,执行上传下达的任务。“团指挥部接到一三五团二营六连连长万福来打来的电话,他说,为攻下阵地,战士黄继光把炸弹扔进碉堡,用自己的身躯堵住敌堡枪眼,英勇牺牲。”

  黄继光牺牲时,魏迪仁所在的团指挥部就在离阵地不足900米的地方——他看见火光漫天,听见炮声呼啸。战友的牺牲,对他来说是揪心的记忆。

  “听到黄继光牺牲的消息,我难受极了。我为战友如此壮烈的牺牲方式感到痛心,同时心里也暗暗发誓:我们一定要打赢这场仗,胜利、和平,是我们给战友最好的交代。”魏迪仁说。

  历史长河奔流,枪林弹雨已远去。70年间,魏迪仁经常会想起上甘岭战役,想起黄继光。

  归国后,魏迪仁一直牵挂着黄继光的母亲邓芳芝,生活中一直称她为“黄妈妈”。1974年,黄继光的母亲邓芳芝来到魏迪仁归国后工作的部队慰问,魏迪仁全程陪同。“那是我第一次见到黄妈妈。黄继光牺牲了,我们都是黄妈妈的儿子,我们替他向妈妈汇报‘我们打胜仗了!’”

  1978年,魏迪仁转业到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工作后,每年开学的时候,他都会为新生讲授上甘岭战斗英雄故事。“之所以要给学生讲这些,是因为,只有把下一代教育好,烈士的血才不会白流。”魏迪仁说。

  唐章洪 受访者供图

  唐章洪:让迫击炮“长了眼睛”

  上甘岭战役期间,志愿军中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冷枪战、冷炮战,打得敌人团团转,今天消灭他一个兵,明天消灭他一个班。”

  歌谣中提到的“冷枪战、冷炮战”,形成于1952年。当时,敌我双方长期处于对峙状态。为大量杀伤、消耗敌人,志愿军开展了“冷枪冷炮运动”,不久便全面展开,并逐渐形成一种持久性战术,获得重大效果。

  今年87岁的志愿军老战士唐章洪,是这方面的“高手”——上甘岭战役中,唐章洪靠着手中的一门82毫米迫击炮,歼敌420余人,有效阻滞了敌人的进攻。

  1952年10月14日凌晨,唐章洪正在掩体值班,敌人的大炮突然开火,上千发炮弹雨点般袭来,整个阵地陷入一片火海,四处硝烟弥漫,爆炸声震得地动山摇。

  唐章洪和战友们按战前部署,立即进入战斗,他负责操作火炮,进行瞄准、开炮,4名战友负责搬运弹药,共同向着预定的目标射击。每打十几炮,就要根据经验判断、改变射击位置。

  从凌晨战至午后,唐章洪和战友几乎将存储的几百发炮弹全都发射了出去,杀伤了大量敌人。

  “这天下午,一枚炸弹在工事右上方爆炸,工事盖被炸飞,我被炸晕,埋在工事里,战友们立即将我挖出来抬进猫耳洞抢救。”约半个小时后,唐章洪从昏迷中苏醒,睁开眼第一句就问:“炮怎么样?”

  当得知火炮还埋在工事里,唐章洪不顾头痛、耳鸣和口鼻流血,爬回工事里同战友们一起将火炮挖出。“当时炮架损坏了,炮身还能用。没过一会儿,步兵一连传来命令,说主峰告急,要我们立即将炮弹发射到主峰阵地前沿。”

  接到命令后,唐章洪把炮身抱往洞口,然后叫弹药手传递炮弹,每一颗炮弹上都留下了唐章洪殷红的血迹——就这样,唐章洪采用简便射击的方法打完了剩下的炮弹,掩护战友转入连部主坑道作战。

  抗美援朝战争中,唐章洪先后参战上百次,荣立特等功一次、一等功两次。“我获得一切的荣誉,都不属于我自己,而是属于那些为了保家卫国、奔赴朝鲜的志愿军战友们。”唐章洪说。

  贾汝功 受访者供图

  贾汝功:用高射机枪击落3架敌机

  今年86岁的贾汝功曾以志愿军第十五军四十五师一三五团战士身份,参与到上甘岭战役中。

  “其实早在1952年10月13日下午,敌人的飞机就开始轰炸上甘岭了。”时至今日,战场上的许多场景贾汝功都记得清清楚楚。“上甘岭阵地上空被炮弹炸起的烟尘笼罩,看不到阵地;地面一直在晃动,在坑道里等待作战的战士们像坐在鼓面上,两个人面对面坐在一起,只能看见对方嘴在动,听不见对方说什么,要是把胸口贴在地面上,五脏六腑都要被震坏;摆放在空弹药箱上的茶缸,像跳舞一样掉到地上……”

  当时,贾汝功的任务是击打敌机。在上甘岭战役中,贾汝功先后击落敌军3架飞机。

  “1952年10月20日上午,五圣山上空十多架战斗机掩护一架侦察机企图进行低空侦察。我瞄准侦察机射击,逼迫其在3000米之外飞行。可狡猾的敌机飞行员用太阳光作掩护,从东面向我俯冲扫射,我眯着眼睛进行还击。敌机中弹后,飞机上的机关枪弹仍旧在扫射,我等枪弹扫过后,再次进行射击。最终,一架战斗机拖着一股浓烟,栽倒下来。”贾汝功说。

  贾汝功回忆,1952年10月23日,他打下一架重型轰炸机;1952年11月5日,又打下一架战斗机。

  除了击打敌机,贾汝功还曾在炮火密集、弹片横飞的阵地上,冲破敌人封锁,多次将弹药箱送上高地。

  在敌人密集的炮火下运送弹药谈何容易。“我的首长告诉过我,提高警惕,注意保存自己,才能消灭敌人。”贾汝功看到过一名运输员背着4箱弹药冲进敌炮封锁线,不幸被四处横飞的弹片击倒。“我每次只抱一箱,见前面炮弹一炸,就连滚带爬地进入弹坑,就这样一点点通过千米火海封锁线。”

  “上甘岭战役中,我们一直在探索如何在守住阵地的同时歼灭更多敌人、减少我方伤亡,最终决定采取‘添油战术’,就是一个班的阵地每次只派一个人、最多两个人上去守,上面的人伤亡了马上再上去一两个人。”贾汝功说,“阵地上,我们的战士无论是腿被炸断了,还是身上受伤了,只要手还能动,大家谁都不下阵地。只有这样,才能赶得上战斗的进程。”

  当记者询问,是怎样的意志力支撑着战士们英勇战斗时,贾汝功说:“大家都深切感受到,祖国就在身后、亲人就在身边,绝不能让敌人的炮弹落到祖国母亲身上。”(记者高爽、武江民)

[ 责编:张悦鑫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全国冬小麦播种过九成

  • 小小快板手 传承老技艺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完成第一阶段6G技术试验,形成超过300项关键技术储备,资本加速布局6G生态……尽管6G网络预计将在2030年开始部署,但我国6G产业布局正加速铺开,呈现政策护航、技术攻坚、资本活跃的特征。
2025-11-20 09:11
谷山梁3吉瓦/12.8吉瓦时储能电站项目建成后,每年预计可向电网输送36亿千瓦时的清洁能源电力。“独立新型储能电站放电时为发电企业,充电时视同电力用户,电网的峰谷电价价差形成利润空间,吸引企业投身于此。
2025-11-20 09:11
中国第一辆蒸汽机车就诞生在我的家乡唐山。我为之骄傲。为此,大学学习机械制造与设计专业的我,毕业后,就一头扎进轨道交通检测设备研发领域。
2025-11-20 04:25
常有人说,发动机是火箭的“心脏”。而我从事的工作是,液体火箭发动机推力燃烧系统高精密产品的生产加工,所以大家都叫我“火箭心脏钻刻师”。
2025-11-20 04:25
四川全口径外送电量已超1.9万亿千瓦时。这一规模相当于江苏、浙江、安徽三省全年用电量之和,标志着四川落实“西电东送”能源战略取得丰硕成果,
2025-11-20 04:25
大国重器又传好消息!江门中微子实验(JUNO)装置建成运行仅两个月,就取得首个物理成果——测量太阳中微子振荡参数,结果比此前实验的最好精度提升了1.5~1.8倍。
2025-11-20 04:35
为促进卫星导航定位产业有序发展,维护国家地理信息安全,我国将对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管。针对目前基准站重复建设、存在数据安全隐患等主要问题,办法规定自然资源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全国基准站建设布局规划。
2025-11-19 09:52
18日,我国首个配置冷却塔的“华龙一号”核电机组——中广核山东招远核电项目1号机组顺利完成核岛第一罐混凝土浇筑,标志着该项目一期工程建设全面启动。
2025-11-19 09:51
2020年至2024年间,全球光热发电装机年复合增长率为4.24%,我国同期增长率达11.7%,显著高于全球水平;技术装备国产化率突破95%,释放出产业加速发展的强劲信号。
2025-11-19 05:35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科普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
2025-11-19 05:55
日前,由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和自然科研智讯联合编制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5》报告正式发布。
2025-11-19 05:55
新疆的孩子们在“流动科学课”上被磁悬浮演示、机器人互动、矿物标本展示等吸引了目光;甘肃张掖的科技工作者为大伙儿演示经典科普实验“火焰掌”;上海的科学家们踏上科技节的红地毯赢得公众的掌声……这些生动场景共同勾勒出“十四五”期间我国科普事业的发展印记。
2025-11-19 05:55
如今,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可以问人工智能,写作业也可以用人工智能辅助查询信息。正如这名同学所言,生成式人工智能正改变传统的以知识积累和传递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2025-11-18 10:28
11月17日,在水利部举行的“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推动节水产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上,水利部副部长陈敏介绍,目前,我国节水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2025-11-18 04:2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创新大会17日在乌鲁木齐举行。会上,干旱区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全国重点实验室、丝路水实验室、昆仑智能装备实验室、
2025-11-18 04:20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评价导向,深化项目评审、机构评估、
2025-11-18 04:25
近日,2025年6G发展大会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
2025-11-18 04:20
这台高能非弹谱仪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利用了中子不带电、穿透力强的特性,能够直接探测到物质内部的微观运动。
2025-11-17 08:56
建立和完善国家公园监测网络体系,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重要实践,是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理念的具体体现。
2025-11-17 04:30
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聚集地之一,也是长三角地区珍贵的物种基因库。
2025-11-17 04:3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