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上甘岭战役中,那些惊心动魄的生死瞬间
首页> 军事频道> 军史揭密 > 正文

上甘岭战役中,那些惊心动魄的生死瞬间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2022-11-25 09:35

  志愿军战士易才学在排长孙占元的掩护下,爆破敌军火力点多处。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供图

  秋日的丹东鸭绿江,一条大河波浪宽,江畔的英华山上,抗美援朝纪念馆静立于此。

  “英勇前进,将红旗插到解放的阵地上。”纪念馆中,一面弹痕累累的战旗陈列在展柜里。除了胜利一无所求,为了胜利一无所惜。战旗上的381个弹孔,无声诉说着中国人民志愿军不屈不挠与强敌浴血奋战的43个昼夜。1952年11月,这面让敌人闻风丧胆的战旗,被插上了上甘岭主峰。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

  上甘岭,一个位于朝鲜半岛中部江原道金化郡五圣山南麓的小村庄,毗邻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1952年10月14日至11月25日,异常惨烈的上甘岭战役,就发生在这里。

  这场战役中,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克服了巨大的困难,英勇顽强,不怕牺牲,涌现出黄继光、孙占元、胡修道等战斗英雄。

  那一天,21岁的他舍身堵枪眼用生命开道

  “为了祖国人民,需要站在光荣战斗最前面……不立功不下战场”。这封黄继光写给母亲的信中,满怀着一位男儿报国的壮志。就在信寄出仅仅5个多月后,在上甘岭战役中,黄继光用身体堵住敌人的机枪口,用生命为战友开辟了前进的道路。

  10月19日夜,黄继光所在营奉命夺取597.9高地。部队接连攻占3个阵地后受阻,连续组织3次爆破均未奏效。时近拂晓,再不拿下高地可能贻误整个战机。关键时刻,黄继光挺身而出,主动请求担负爆破任务,并带领两名战士前往攻坚。

  黄继光和战友勇敢地连续摧毁敌人几个火力点,不巧的是,他们被敌方发现,无数条机枪喷射出火舌,扫向他们隐蔽的地方,一名战士不幸牺牲,另外一名身负重伤,黄继光左臂也挂了彩,但他依然顽强地匍匐前进。

  眼看距敌火力点越来越近,黄继光瞄准时机向敌人投去手雷,但由于火力点太大,只炸毁了半边,未被炸毁的机枪又从残存的射击孔里伸了出来,志愿军的冲锋再次受阻。

  这时,已多处负伤的黄继光斜侧着身躯,爬到地堡死角,身子向上一挺,奋力扑上去,用胸膛堵住了敌人冒着火舌的枪口,壮烈牺牲,年仅21岁。

  年轻的战士用生命开辟了前进的道路,战友们喊着“为黄继光报仇”,愤怒地冲了上去,一举夺取了高地。打扫战场时,他们发现,黄继光的手还牢牢抓着周围的麻袋,胸膛紧紧堵着敌人的枪口……

  “黄继光!”

  “到!”

  如今,黄继光生前所在连每晚例行点名,点到“黄继光”时,全连官兵都会齐声答“到”,表达对英雄的敬意。

  那一天,27岁的他被炸断双腿仍爬行指挥驱强敌

  “等抗美援朝胜利了,我要买双皮鞋去天安门照个相,然后回老家娶个老婆。”心怀简单朴素的愿望,27岁的孙占元却没能等到战争胜利。在上甘岭战役打响的第一天,他鲜活的生命消逝在无情的战火中。

  1952年10月14日,上甘岭战役正式打响。敌军大量兵力向志愿军发起猛攻,孙占元率领突击排对597.9高地2号阵地实施反击,接近阵地时,他的双腿被敌炮弹炸断。

  战士易才学看到这一幕,急忙从身上拿出急救包要为孙占元包扎。孙占元却推开易才学,并命令道:“战况紧急,先不要管我,我们不能在这里多停留,敌人的火力点还没被炸毁,为了胜利,你马上去爆破敌人的地堡,我来掩护你!”

  战士们看到孙占元面如纸色,都劝他撤离阵地,他坚定地说:“我是共产党员,是指挥员,不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决不离开自己的岗位。”孙占元以坚强的意志,来回爬行指挥,用机枪掩护易才学爆破,摧毁了敌军3个火力点。

  就在突击排攻上2号阵地,继续向纵深推进时,敌人突然从阵地侧后反扑过来,数名战友牺牲。孙占元利用已攻占的碉堡,架起缴获的两挺机枪轮番射击,接连打退敌人冲击。随后,敌人再次发起攻击。在战友相继伤亡、弹药告罄的情况下,孙占元忍着巨大伤痛,艰难爬行,从敌人尸体上解下手雷继续战斗。当敌军拥上阵地时,他拉响了最后一颗手雷,与敌军同归于尽,年仅27岁。

  70年后,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内,座座石碑肃立,棵棵松柏无声,孙占元就长眠在这里。那个意气风发的青年,曾梦想穿上新皮鞋,却在牺牲前失去了双腿;曾梦想回到家乡,却长眠异乡;他虽没有看到战争胜利的那一天,但他用尽自己的一切力量,燃烧青春和热血,以身许国,铸成抗美援朝伟大胜利之基。

  那一天,19岁的他击退敌人进攻40余次

  随着战斗不断深入,志愿军与敌军都不断增加兵力,对阵地的争夺不断升级。志愿军将山上重要的无名高地分别编号,以便使用炮火和作战指挥。胡修道和两名战友负责坚守3号阵地。

  拂晓,敌军在飞机、火炮掩护下向阵地发起进攻。胡修道生前接受采访时曾回忆,由于那时是“第一次与敌人真枪实弹地干”,自己特别紧张。眼看敌人越来越近,随着班长一声令下,胡修道就拼命地往敌群中扔手雷。

  “直到班长抓住我的手腕,我才知道敌人被打退了。”胡修道说,“当时弹药供给困难,这么多年,我一直懊悔自己浪费了太多弹药。”

  还没等胡修道喘口气,敌人又发起猛攻,胡修道和战友英勇还击,他们连续作战3小时,打退敌人多次进攻。由于攻势太猛,10号阵地已经没了战力,胡修道和战友立即突破几道火墙,前往支援。

  这时,排长郭三旦也匍匐过来支援,可没想到,一发炮弹在他身边爆炸,排长在胡修道眼前壮烈牺牲。“死也要守住阵地”是排长留下的最后一句话。

  排长牺牲了,负伤的战友又被调走,阵地上只剩胡修道一人。为了尽快结束战斗,敌人把坦克开了过来,几百门火炮齐射,头顶上的飞机开始狂轰滥炸。面对蜂拥而至的敌人,胡修道心里憋着一股劲,拼了命地战斗。他依靠着所剩不多的弹药,在两个阵地间来来回回地打,如狂风飞旋,打退了敌人十几次进攻。

  黄昏时,敌人又一次漫山遍野地挤压过来。胡修道扔完最后一颗手雷后,抓起身边的枪,跳上阵地,大叫一声:“敌人上来了,冲啊,为战友们报仇,为祖国人民争光!”

  伴随着这声怒吼,周围阵地同时响起了撼天震地的喊杀声。千钧一发之际,志愿军的大部队赶到,敌人再次溃逃,战斗胜利了。后据前线观察哨统计,在炮兵支援下,胡修道和战友共打退敌人进攻40余次。

  作家杨朔曾在文章《金星英雄》结尾处写道:“这个19岁的青年活生生地说明了敌人为什么在朝鲜碰得头破血流。敌人攻不动上甘岭,更攻不动朝鲜,因为在上甘岭上,每条战线上,我们到处都有无数像胡修道这样的人物。”

  那一天,29岁的他用生命接通“炸不断”的电话线

  “接的……线……都通了吗?”这是金耳世留下的最后一句话。

  在烽火连天的抗美援朝战场上,无线通信设备严重不足,为保证战事联络畅通,负责保障有线通信的电话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电话指令直接决定着炮弹的精准度,影响着志愿军的战斗力。

  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抗美援朝展区,陈列着一段伤痕累累、有着50多处接头的电话线。这段残破的电话线背后,是一段峥嵘岁月。

  上甘岭战役打响后,电话兵金耳世所在的连队担负着压制敌人炮火、支援前线步兵坚守两个高地的重任。

  1952年10月19日凌晨,敌人集中火力向志愿军阵地实施猛烈轰炸。正当志愿军炮兵第二十团接到“准备开炮”的指令时,电话线被炸断,听筒突然没了声音。

  “让我去!”紧急时刻,金耳世背着单机,拿着接线钳,带着战友李昌友向外奔去。

  一秒、两秒、三秒……时间滴答过去,指挥所焦急等待着前线传来指令,工事里的战友们也焦急等待着炮火支援,突然,电话里清晰传来指挥部的声音:“开炮!”一发发炮弹随即在敌营炸响。

  战友们等了很久,也不见金耳世和李昌友回来。原来,李昌友已经牺牲。战斗中,金耳世的左腿被炸断,他强忍剧痛,拖着断腿,用两只手肘撑在地上爬行。在弹片横飞的山沟里,他爬行20余米,一连接通了3个被炸断的电话线头。战斗结束,战友们发现金耳世时,他正一手捏着电话线,一手拿着接线钳,昏迷在第三个接线处。他身后,沿着电话线是一条20多米的血路。

  没人知道,他是如何冒着敌人疾雨般的炮弹,在凹凸不平、满地弹坑与碎石的地上拖着断腿,爬行了20多米,他用生命接通了这段“炸不断”的电话线。

  战友们含泪将金耳世抬上担架,还听见他缓缓地说:“接的……线……都通了吗?”因流血过多,29岁的他永远地闭上了双眼,后被追授“特等功臣”荣誉称号。

  志愿军第十五军的《抗美援朝战争战史》中记载着这样一段话:“上甘岭战役中,危急时刻拉响手雷、手榴弹、爆破筒、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舍身炸敌地堡、堵敌枪眼等,成为普遍现象。”

  “上甘岭战役激烈程度前所未见,炮兵火力密度极强,这次战役不仅是坚守防御的典型战例,而且是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之敌的典型战例。”抗美援朝纪念馆副馆长张校瑛说。

  成千上万的志愿军战士把对党的忠诚、对祖国的热爱、对家乡和亲人的深深眷恋,刻写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深刻证明了并将持续证明着:一个觉醒了的、敢于为祖国光荣、独立和安全而奋起战斗的民族是不可战胜的!(记者于力、于也童)

[ 责编:张悦鑫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走进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

  • 天津:秋收时节农事忙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科研和产业像“两张皮”,中间缺了能把成果“送上门”的人。
2025-10-22 10:17
由美国斯坦福医学院、英国莫菲尔德眼科医院、德国波恩大学等多家国际科研机构组成的团队,开发出一款视网膜下无线微芯片,成功帮助晚期老年性黄斑变性患者恢复了视力。
2025-10-22 10:15
为深切缅怀杨振宁先生,位于清华大学图书馆老馆219室的杨振宁书屋日前正式开放,与其同步启用的杨振宁档案资料库专题网站也面向全球上线发布。
2025-10-22 10:09
中国科学家研究发现,含利福特尼唑的三联方案,让幽门螺杆菌治疗有望重新回归更简便的三联方案时代,为全球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带来了全新的治疗选择。
2025-10-22 10:06
10月21日,在上海淀山湖畔举办的“2025年全国青少年智能无人系统应用大赛”发布获奖名单。
2025-10-22 10:04
10月20日,记者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北京高压科学研究中心了解到,该中心联合广东省科学院组成的研究团队,日前在广东省肇庆市德庆县发现了一处小行星撞击形成的地质遗迹——金林陨石坑。
2025-10-21 09:49
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的Grace Hendricks和同事证明,一种mRNA版本的新冠纳米颗粒疫苗在小鼠体内产生的免疫反应是标准mRNA疫苗的28倍。
2025-10-21 09:42
10月17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举办“用于太阳磁场精确测量的中红外观测系统”(AIMS)研制总结暨未来科学规划研讨会。”
2025-10-21 09:39
单日就可最多烘干稻谷5000吨。
2025-10-21 09:28
农业农村部20日宣布,从当前开始到冬至(12月21日),启动实施奋战60天抗秋汛抢麦播促壮苗行动。
2025-10-21 09:24
农业保险作为灾后恢复生产的重要政策工具,如何更好守护农民“钱袋子”?
2025-10-20 09:55
安徽师范大学校长熊宇杰教授联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相关科研团队,成功创制出亚纳米级高熵合金,这一方法具备广泛普适性,可制备包含多达十种金属元素的高熵合金。
2025-10-20 09:51
财政部日前发布的2025年前三季度财政收支情况显示,前三季度,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08064亿元,同比增长3.1%。
2025-10-20 09:49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毕国强教授团队17日在《科学》杂志发表一项神经科学领域的突破性研究成果,揭示了大脑高效传递信息的“微观密码”。
2025-10-20 09:43
高校是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科研人员是推进科技创新的重要人才队伍。
2025-10-20 09:41
世界气象组织(WMO)近日报告称,2024年的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创下历史最大增幅,达到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水平。” 
2025-10-17 09:51
10月17日,《科学》发表了庾强团队的一项重要成果。
2025-10-17 09:46
据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最新发布的消息,今年夏粮旺季收购已于9月底结束,累计收购小麦10795万吨。
2025-10-17 09:42
监测显示,15日新疆、西藏、青海、甘肃、内蒙古等地出现7至8级大风,局地阵风10级;新疆、内蒙古中东部、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地最高气温下降6℃至10℃,局地12℃以上。
2025-10-17 09:41
10月14日,随着满深502-H3井钻头穿透8380米地层,这口历经岩层卡阻、垮塌风险与高含硫考验的超深井成功完钻,成为塔里木油田“十四五”期间第223口8000米级超深井。
2025-10-17 09:3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