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上甘岭战役中,那些惊心动魄的生死瞬间
首页> 军事频道> 军史揭密 > 正文

上甘岭战役中,那些惊心动魄的生死瞬间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2022-11-25 09:35

  志愿军战士易才学在排长孙占元的掩护下,爆破敌军火力点多处。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供图

  秋日的丹东鸭绿江,一条大河波浪宽,江畔的英华山上,抗美援朝纪念馆静立于此。

  “英勇前进,将红旗插到解放的阵地上。”纪念馆中,一面弹痕累累的战旗陈列在展柜里。除了胜利一无所求,为了胜利一无所惜。战旗上的381个弹孔,无声诉说着中国人民志愿军不屈不挠与强敌浴血奋战的43个昼夜。1952年11月,这面让敌人闻风丧胆的战旗,被插上了上甘岭主峰。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

  上甘岭,一个位于朝鲜半岛中部江原道金化郡五圣山南麓的小村庄,毗邻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1952年10月14日至11月25日,异常惨烈的上甘岭战役,就发生在这里。

  这场战役中,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克服了巨大的困难,英勇顽强,不怕牺牲,涌现出黄继光、孙占元、胡修道等战斗英雄。

  那一天,21岁的他舍身堵枪眼用生命开道

  “为了祖国人民,需要站在光荣战斗最前面……不立功不下战场”。这封黄继光写给母亲的信中,满怀着一位男儿报国的壮志。就在信寄出仅仅5个多月后,在上甘岭战役中,黄继光用身体堵住敌人的机枪口,用生命为战友开辟了前进的道路。

  10月19日夜,黄继光所在营奉命夺取597.9高地。部队接连攻占3个阵地后受阻,连续组织3次爆破均未奏效。时近拂晓,再不拿下高地可能贻误整个战机。关键时刻,黄继光挺身而出,主动请求担负爆破任务,并带领两名战士前往攻坚。

  黄继光和战友勇敢地连续摧毁敌人几个火力点,不巧的是,他们被敌方发现,无数条机枪喷射出火舌,扫向他们隐蔽的地方,一名战士不幸牺牲,另外一名身负重伤,黄继光左臂也挂了彩,但他依然顽强地匍匐前进。

  眼看距敌火力点越来越近,黄继光瞄准时机向敌人投去手雷,但由于火力点太大,只炸毁了半边,未被炸毁的机枪又从残存的射击孔里伸了出来,志愿军的冲锋再次受阻。

  这时,已多处负伤的黄继光斜侧着身躯,爬到地堡死角,身子向上一挺,奋力扑上去,用胸膛堵住了敌人冒着火舌的枪口,壮烈牺牲,年仅21岁。

  年轻的战士用生命开辟了前进的道路,战友们喊着“为黄继光报仇”,愤怒地冲了上去,一举夺取了高地。打扫战场时,他们发现,黄继光的手还牢牢抓着周围的麻袋,胸膛紧紧堵着敌人的枪口……

  “黄继光!”

  “到!”

  如今,黄继光生前所在连每晚例行点名,点到“黄继光”时,全连官兵都会齐声答“到”,表达对英雄的敬意。

  那一天,27岁的他被炸断双腿仍爬行指挥驱强敌

  “等抗美援朝胜利了,我要买双皮鞋去天安门照个相,然后回老家娶个老婆。”心怀简单朴素的愿望,27岁的孙占元却没能等到战争胜利。在上甘岭战役打响的第一天,他鲜活的生命消逝在无情的战火中。

  1952年10月14日,上甘岭战役正式打响。敌军大量兵力向志愿军发起猛攻,孙占元率领突击排对597.9高地2号阵地实施反击,接近阵地时,他的双腿被敌炮弹炸断。

  战士易才学看到这一幕,急忙从身上拿出急救包要为孙占元包扎。孙占元却推开易才学,并命令道:“战况紧急,先不要管我,我们不能在这里多停留,敌人的火力点还没被炸毁,为了胜利,你马上去爆破敌人的地堡,我来掩护你!”

  战士们看到孙占元面如纸色,都劝他撤离阵地,他坚定地说:“我是共产党员,是指挥员,不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决不离开自己的岗位。”孙占元以坚强的意志,来回爬行指挥,用机枪掩护易才学爆破,摧毁了敌军3个火力点。

  就在突击排攻上2号阵地,继续向纵深推进时,敌人突然从阵地侧后反扑过来,数名战友牺牲。孙占元利用已攻占的碉堡,架起缴获的两挺机枪轮番射击,接连打退敌人冲击。随后,敌人再次发起攻击。在战友相继伤亡、弹药告罄的情况下,孙占元忍着巨大伤痛,艰难爬行,从敌人尸体上解下手雷继续战斗。当敌军拥上阵地时,他拉响了最后一颗手雷,与敌军同归于尽,年仅27岁。

  70年后,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内,座座石碑肃立,棵棵松柏无声,孙占元就长眠在这里。那个意气风发的青年,曾梦想穿上新皮鞋,却在牺牲前失去了双腿;曾梦想回到家乡,却长眠异乡;他虽没有看到战争胜利的那一天,但他用尽自己的一切力量,燃烧青春和热血,以身许国,铸成抗美援朝伟大胜利之基。

  那一天,19岁的他击退敌人进攻40余次

  随着战斗不断深入,志愿军与敌军都不断增加兵力,对阵地的争夺不断升级。志愿军将山上重要的无名高地分别编号,以便使用炮火和作战指挥。胡修道和两名战友负责坚守3号阵地。

  拂晓,敌军在飞机、火炮掩护下向阵地发起进攻。胡修道生前接受采访时曾回忆,由于那时是“第一次与敌人真枪实弹地干”,自己特别紧张。眼看敌人越来越近,随着班长一声令下,胡修道就拼命地往敌群中扔手雷。

  “直到班长抓住我的手腕,我才知道敌人被打退了。”胡修道说,“当时弹药供给困难,这么多年,我一直懊悔自己浪费了太多弹药。”

  还没等胡修道喘口气,敌人又发起猛攻,胡修道和战友英勇还击,他们连续作战3小时,打退敌人多次进攻。由于攻势太猛,10号阵地已经没了战力,胡修道和战友立即突破几道火墙,前往支援。

  这时,排长郭三旦也匍匐过来支援,可没想到,一发炮弹在他身边爆炸,排长在胡修道眼前壮烈牺牲。“死也要守住阵地”是排长留下的最后一句话。

  排长牺牲了,负伤的战友又被调走,阵地上只剩胡修道一人。为了尽快结束战斗,敌人把坦克开了过来,几百门火炮齐射,头顶上的飞机开始狂轰滥炸。面对蜂拥而至的敌人,胡修道心里憋着一股劲,拼了命地战斗。他依靠着所剩不多的弹药,在两个阵地间来来回回地打,如狂风飞旋,打退了敌人十几次进攻。

  黄昏时,敌人又一次漫山遍野地挤压过来。胡修道扔完最后一颗手雷后,抓起身边的枪,跳上阵地,大叫一声:“敌人上来了,冲啊,为战友们报仇,为祖国人民争光!”

  伴随着这声怒吼,周围阵地同时响起了撼天震地的喊杀声。千钧一发之际,志愿军的大部队赶到,敌人再次溃逃,战斗胜利了。后据前线观察哨统计,在炮兵支援下,胡修道和战友共打退敌人进攻40余次。

  作家杨朔曾在文章《金星英雄》结尾处写道:“这个19岁的青年活生生地说明了敌人为什么在朝鲜碰得头破血流。敌人攻不动上甘岭,更攻不动朝鲜,因为在上甘岭上,每条战线上,我们到处都有无数像胡修道这样的人物。”

  那一天,29岁的他用生命接通“炸不断”的电话线

  “接的……线……都通了吗?”这是金耳世留下的最后一句话。

  在烽火连天的抗美援朝战场上,无线通信设备严重不足,为保证战事联络畅通,负责保障有线通信的电话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电话指令直接决定着炮弹的精准度,影响着志愿军的战斗力。

  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抗美援朝展区,陈列着一段伤痕累累、有着50多处接头的电话线。这段残破的电话线背后,是一段峥嵘岁月。

  上甘岭战役打响后,电话兵金耳世所在的连队担负着压制敌人炮火、支援前线步兵坚守两个高地的重任。

  1952年10月19日凌晨,敌人集中火力向志愿军阵地实施猛烈轰炸。正当志愿军炮兵第二十团接到“准备开炮”的指令时,电话线被炸断,听筒突然没了声音。

  “让我去!”紧急时刻,金耳世背着单机,拿着接线钳,带着战友李昌友向外奔去。

  一秒、两秒、三秒……时间滴答过去,指挥所焦急等待着前线传来指令,工事里的战友们也焦急等待着炮火支援,突然,电话里清晰传来指挥部的声音:“开炮!”一发发炮弹随即在敌营炸响。

  战友们等了很久,也不见金耳世和李昌友回来。原来,李昌友已经牺牲。战斗中,金耳世的左腿被炸断,他强忍剧痛,拖着断腿,用两只手肘撑在地上爬行。在弹片横飞的山沟里,他爬行20余米,一连接通了3个被炸断的电话线头。战斗结束,战友们发现金耳世时,他正一手捏着电话线,一手拿着接线钳,昏迷在第三个接线处。他身后,沿着电话线是一条20多米的血路。

  没人知道,他是如何冒着敌人疾雨般的炮弹,在凹凸不平、满地弹坑与碎石的地上拖着断腿,爬行了20多米,他用生命接通了这段“炸不断”的电话线。

  战友们含泪将金耳世抬上担架,还听见他缓缓地说:“接的……线……都通了吗?”因流血过多,29岁的他永远地闭上了双眼,后被追授“特等功臣”荣誉称号。

  志愿军第十五军的《抗美援朝战争战史》中记载着这样一段话:“上甘岭战役中,危急时刻拉响手雷、手榴弹、爆破筒、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舍身炸敌地堡、堵敌枪眼等,成为普遍现象。”

  “上甘岭战役激烈程度前所未见,炮兵火力密度极强,这次战役不仅是坚守防御的典型战例,而且是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之敌的典型战例。”抗美援朝纪念馆副馆长张校瑛说。

  成千上万的志愿军战士把对党的忠诚、对祖国的热爱、对家乡和亲人的深深眷恋,刻写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深刻证明了并将持续证明着:一个觉醒了的、敢于为祖国光荣、独立和安全而奋起战斗的民族是不可战胜的!(记者于力、于也童)

[ 责编:张悦鑫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北京:花团锦簇迎国庆

  • 清代宫中少年生活文物展举行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日前,山东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李传友教授团队在国际植物学领域顶尖期刊《自然-植物》在线发表论文。该团队成功克隆出番茄的FS8.1基因,阐明了FS8.1基因调控果形建成的细胞学基础和转录调控网络,
2023-09-26 05:10
地球正朝着平均温度上升的方向急速前进。一个气候模型显示,2023年,地球温度有55%的可能性比工业化前水平高出1.5℃。
2023-09-26 09:52
“不断尝试、不断试错,才可能有不经意间的发现。”这是陈辉的科研态度。看似“笨拙”的执着,却帮助他走得更远。
2023-09-26 09:51
一组美国科学家开发了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识别系统,其发现生命迹象的准确率达到90%。
2023-09-26 09:49
国内最大跨度跨海桥梁——宁波舟山港六横公路大桥二期工程双屿门特大桥完成主塔承台,标志着大桥正式进入地上主塔承台施工阶段。
2023-09-26 09:48
9月23日,秋分时节,清晨的杭州笼罩在蒙蒙烟雨中,别具江南韵味。但亚运气象台副台长郑沛群却无暇顾及,她的注意力全在精准预判当晚的天气变化,为杭州亚运会成功开幕提供气象保障。
2023-09-25 09:40
2022年10月,团队成功研制出±500千伏/1200安培葛南直流输电改造工程可控换相换流阀产品,并一次性顺利通过48项电气型式试验、226项控制验证试验。
2023-09-25 09:39
不久前,粟多武和他的同事们来到珠峰大本营。前方一块海拔5153.6米的高地,立着珠峰高程测量纪念碑。珠峰测高,正是从那里起算。
2023-09-25 09:38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顾颉刚为代表的禹贡学派开始了中国历史地理学的探索之路,在谭其骧、侯仁之、史念海等的共同努力之下,中国的历史地理学发展起来。
2023-09-25 09:35
北京高压科学研究中心的星球撞击构造研究日前取得重要进展——在吉林省通化市发现了世界第一个位于高山上的类似冰斗状的陨石坑。
2023-09-25 09:33
古有茶博士,今有茶院士。“茶院士”陈宗懋是我国当代茶学研究的领军人物。
2023-09-25 09:08
9月20日,2023世界制造业大会在安徽省合肥市启幕。大会以“智造世界·创造美好”为主题,包括人工智能、机器人、元宇宙等在内的众多前沿产品让参展者感受“智”造魅力。
2023-09-22 10:43
首创“1+6”一体化数字办赛服务平台、首条5G-Advanced万兆网络走进现实、境外“电子钱包”首次在境内“无缝对接”……即将开幕的杭州第19届亚运会,是史上首届提出智能办赛理念的亚运会,“智能亚运”成为中国尖端数字技术发展的展示窗口。
2023-09-22 10:42
为让更多好项目走出“深巷”,参展高校与各行业企业融合联动,打通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链条,为专利成果转化按下加速键。
2023-09-22 10:42
今年峰会主题为“建设包容、普惠、有韧性的数字世界——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将围绕全球发展倡议、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人工智能、算力网络、网络安全、数据治理、数字减贫、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等议题举办20场分论坛。
2023-09-22 03:40
“天宫课堂”是一扇连接地球与太空的奇妙之门。这是中国航天员首次在梦天实验舱内进行授课。记者专程来到位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地面课堂,在这里与同学们一起跟随航天员穿越波澜壮阔的星空,展开一场关于宇宙的美妙旅程。
2023-09-22 03:50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强9月21日在北京市调研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情况。他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坚定信心、保持定力,支持广大专精特新企业聚力科技创新、深耕细分领域,为推进科技自立自强、稳定产业链供应链发挥更大作用。
2023-09-22 03:30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将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支撑。做强做优做大实体经济,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2023-09-22 03:30
报告围绕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了全球与中国尺度的数据产品32套,弥补了指标监测的数据空缺,提升了指标监测与评估的空间精细度,揭示中国和全球环境变化新动态。
2023-09-22 03:30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副司长王晓君认为,本届大赛为广大技能人才提供了展示精湛技能的舞台,搭建了相互切磋技艺的平台。
2023-09-21 10:3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