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全国“最美退役军人”岩罕陆——“大象就像我的家人”
首页> 军事频道> 军事要闻 > 正文

全国“最美退役军人”岩罕陆——“大象就像我的家人”

来源:解放军报2022-11-21 10:04

  热带雨林的清晨,云雾缭绕,鸟语啁啾。

  拨开身旁肥厚的芭蕉叶,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野象谷景区亚洲象观测保护小组组长岩罕陆踏着湿润的泥土,向雨林深处进发。他的前方,是勐养自然保护区150万亩原始森林;他的身后,蜿蜒的足印深浅不一。

  黝黑的皮肤、紫红的脸庞、斑白的鬓角,47岁的布朗族汉子岩罕陆,看起来比同龄人略显沧桑。日晒雨淋,风餐露宿,每天徒步10公里以上……过去20多年里,岩罕陆追寻野生亚洲象的足迹一路向前,从毛头小伙成长为野生亚洲象行为习惯方面的专家,从“象爸爸”升级为“象姥爷”……

  理了理褪色的迷彩双肩包,正了正磨毛了边的迷彩遮阳帽,身穿墨绿色工装的岩罕陆面露笑容:“森林就是我的家,大象就像我的家人。”

  “我是森林的孩子,最适合这项工作”

  从岩罕陆记事开始,他的衣服大多是绿色——与热带雨林相同的颜色。

  1975年,岩罕陆出生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这里有我国唯一的热带雨林自然保护区,也是我国境内大多数野生亚洲象栖息的家园。

  在岩罕陆的童年记忆里,野生亚洲象不时“光顾”他所在的小村庄。有一次,大象到他家“造访”,“毫不客气地吃了地里种的稻谷、玉米”。对于这些体型庞大却憨态可掬的“大朋友”,岩罕陆内心充满了好奇。

  长期生活在郁郁葱葱的热带雨林,大象对色彩鲜艳的事物十分“敏感”。为了避免象群受到刺激攻击人类,当地村民的着装,几乎都是大同小异的绿色。

  岩罕陆不曾想到,这抹“从小看得最多的颜色”,会浸染他的青春,成为他一生的底色。

  1994年,村里传来征兵的消息。怀着对部队的向往,岩罕陆兴冲冲地报名应征,成为原武警云南森林总队某支队一名战士。穿上“橄榄绿”,年轻的岩罕陆意气风发。巡逻在崎岖的山路上,穿梭在荆棘丛生的雨林中,岩罕陆和战友们为保护森林野生动植物资源、打击涉林违法犯罪不遗余力。

  3年的森警岁月,让岩罕陆的体格更结实、意志更坚定。面对一段时期盗猎现象增多和天然林面积减少的现象,他愈发认识到保护森林生态环境“不是小事情”。

  1997年,岩罕陆退役。得知家乡野象谷景区正在招聘护林员,他的脑海中关于大象的回忆一下子翻涌起来:林间清新的空气,嬉戏打闹的象群……岩罕陆第一时间报名应聘。

  “我当时一腔热血,家人却不太支持。”岩罕陆说,与野生亚洲象打交道,常年跋山涉水、工作条件艰苦。他反复劝说家人:“野生亚洲象数量越来越少,如果不去守护,它们未来很有可能就消失了……我是森林的孩子,最适合这项工作。”

  换上墨绿色工装,岩罕陆正式开启守护野生亚洲象的人生历程。

  2005年6月,野象谷景区成立亚洲象观测保护小组,业务能力突出的岩罕陆主动请缨加入。迄今为止,他是在这一艰苦岗位坚守时间最长的队员之一。

  “大家叫我‘象爸爸’,我就要尽到职责”

  “小断鼻”“小缺耳朵”……每次见到野生亚洲象,岩罕陆几乎都能第一时间叫出它们家族的名字,“每个野象家族都有自己的体貌特征,为了区分,我们就以这种方式给它们命名。”

  长期追踪野生亚洲象的活动轨迹,观察它们的生活习性,岩罕陆和同事们被许多游客称为“象爸爸”。这个称呼,岩罕陆当之无愧——哪一个野象家族经常在哪个区域出没,哪一个家族增加了新成员,他都了如指掌。

  “大家叫我‘象爸爸’,我就要尽到职责。”岩罕陆说。

  加入亚洲象观测保护小组的第二个月,岩罕陆就参与救助了一头野象。那天,岩罕陆正蹲守在一棵大树上对野象群进行跟踪观察,象群中突然传来一声吼叫。他和其他小组成员小心靠近,在河道里发现一头名叫“然然”的雌性小象。

  “小象左后腿被兽夹夹住,伤口很深并出现溃烂,随时可能危及生命。”岩罕陆不敢耽搁,立即向有关部门报告。山高沟深,夜黑难行,救援力量难以第一时间赶到。为避免附近象群、野兽对“然然”的二次伤害,岩罕陆和同事们通宵警戒,精心守护。救援力量到达后,他又不顾一夜没合眼的疲劳,带领大家采取“迂回靠近”战术,花了3个小时将“然然”与家族隔离开,随后送至救助中心施救。

  多年来,岩罕陆详细记录着每个野生亚洲象家族的情况,留下每头野象的个体信息。然而,许多野象虽是他们的“老朋友”,却不一定会给他们“好脸色”。

  “亚洲象看起来可爱,实际却是很危险的动物,它们跑起来比人快。”岩罕陆说,野外巡查时,与野象“狭路相逢”是常有的事,因此必须时刻和它们保持安全距离,“人和象都要安全”。

  2013年春节,野象谷野象出没频繁。大年初三那天,一群野象行进到景区游道附近时,突然冲向游道上的几百名游客。岩罕陆回忆:“我当时距离象群很近,为了转移它们的注意力,只好采取紧急驱离手段。当时顾不上大象会不会向我攻击,好在最终有惊无险……”

  如“慈父”般呵护着象群,如“严父”般坚守着安全底线。与野生亚洲象朝夕相处,“象爸爸”岩罕陆对它们的感情愈发深厚。

  2019年9月,“然然”产下一头小象。得知消息后,岩罕陆激动不已。从“象爸爸”升级为“象姥爷”,幸福的笑容挂在他的脸上。

  “我们的努力,大自然是有回应的”

  从2020年春天到2021年秋天,一场说走就走、跨越1000多公里的旅行,让野生亚洲象“断鼻家族”成为全球明星,也让它们的家乡野象谷受到各方关注。

  为保障人象安全,“断鼻家族”南归途中,熟悉它们的岩罕陆作为“救护先锋队”成员之一,参与象群引导行动。在环境复杂的森林中,先进监测设备有时很难发挥作用。无人机都找不到象群的时候,岩罕陆和队友们只能依靠经验,根据大象留下的粪便、脚印锁定方向,及时疏散周边居民。

  “那段时间的确很累。”岩罕陆说,为避免惊动象群,追踪的人员不能多。他和另外两名队友“一路狂奔”,连续追了20多天。

  2021年5月31日,发生在云南省玉溪市洛河乡的一幕,岩罕陆记忆犹新。那天晚上,象群沿着公路走到玉溪郊区。面对堵在路口的卡车和围观的人群,一头野象不顾引导,“执意”向市区方向走去。千钧一发之际,岩罕陆一边劝说人群远离野象,一边交替用汉语、傣语呼喊大象家族的名字。让人们没想到的是,随着一声声“断鼻、断鼻”的呼唤,野象真的调转了方向。通过食物引诱,他们最终引导象群绕开了人群密集的市区。

  直到今天,岩罕陆说不清那头野象是否真的听懂了他的呼唤。在他看来,这或许正是自己与“断鼻家族”多年来建立的默契。

  寻象这些年,岩罕陆多次体验过这样的“暖心瞬间”。一次跟踪观察中,正在山坡上悠闲觅食的“然然”发现了岩罕陆。它友好地转过身,前腿弯曲,鼻子轻轻晃动,像是深深鞠了一躬……

  “我们的努力,大自然是有回应的。”面向广袤森林,岩罕陆深有感触地说。

  守着野象,也守着艰辛。“饿了就着辣子吃冷饭,累了就在山里睡,渴了喝点小溪水,大象来了就上树”,工作虽然辛苦,岩罕陆却乐在其中。在岩罕陆和同事们的守护下,截至2021年底,云南野生亚洲象种群数量达到360头左右,比2018年增长超过60头。

  “我们为观测、保护和救助野生亚洲象提供了许多一手资料,工作苦是苦了点,却很有意义。”在岩罕陆心中,人象和谐共处,是最美好的生态图景。(陈典宏 柯 穴)

  图①:岩罕陆与野生亚洲象在一起。 图②:岩罕陆记录野生亚洲象监测信息。 图③:岩罕陆观察野生亚洲象粪便。受访者供图

  制图:扈 硕

[ 责编:张悦鑫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巾帼共绘新时代

  • “世界市长对话·敦煌”活动外国嘉宾参访敦煌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十多位国内外医学“大咖”在接受“新华深读”栏目采访时表示:结节检出率升高,核心原因是检查设备精度的显著提升,让过去难以发现的微小结节“无所遁形”。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进步和体检普及度的提升,甲状腺、乳腺及肺结节的检出率呈上升趋势。
2025-10-13 10:26
现有将聚合物转化为金属或陶瓷的技术,往往会导致材料多孔、强度不足,而且部件会出现严重收缩,导致变形。这种3D打印工艺实现了从“制造零件”到“生长功能”的跨越,有望为航空航天、生物医疗、机器人等领域带来新的变革。
2025-10-13 10:24
一个国际科研团队在9日出版的《天体物理学杂志》上发表研究称,他们首次拍摄到两个黑洞相互环绕运行的无线电影像。由芬兰图尔库大学天文学家领衔的研究团队,瞄准一个异常明亮的星系核心中心区域名为OJ287的类星体,成功拍摄到其中两个黑洞相互绕行的珍贵画面。
2025-10-13 10:23
作为深远海风电产业链的“链主”企业,运达能源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运达能源科技集团”)见证并引领了中国风电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全过程。2024年,中国风电新增装机容量达79.8GW,占全球新增装机总量的68.2%,这意味着,全球每新增3台风机,就有近2台落地中国。
2025-10-13 10:22
10月14日,一场赏心悦目的木星伴月将在凌晨上演,为初秋天宇增添一抹诗意。木星是一颗气态行星,也是太阳系中个头最大的行星,虽然距离地球比较远,但由于个头大,从地球上看起来非常明亮。
2025-10-13 10:19
团队进一步提出了跨平台系统设计方法论,包含二维-CMOS电路协同设计、二维-CMOS跨平台接口设计等,并将这一系统集成框架命名为“长缨(CY-01)”架构。据了解,团队下一步计划建立实验基地,与相关机构合作,建立自主主导的工程化项目,并计划用3至5年时间将项目集成到兆量级水平。
2025-10-13 10:18
日前,位于浙江杭州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的核心设备正式启用。
2025-10-11 09:44
近日,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与国际合作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地球科学》发表论文指出,海洋硫酸盐浓度的变化能够改变甲烷的消耗方式。
2025-10-11 09:43
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在小说《诗云》中曾描写过“微型白洞”,让很多人浮想联翩。有趣的是,白洞和黑洞在数学上是同一个“解”——它们的质量、角动量、电荷都相同,唯一的区别是时间反了过来。
2025-10-11 09:40
“金钉子”是定义和区别全球不同年代所形成的地层的“锚点”,用来划分全球地质年代界线。
2025-10-11 09:38
植物生长不仅依赖阳光雨露,更与土壤中“看不见的世界”密不可分——这里生活着大量微生物,它们附着在根系上,帮助植物吸收养分、抵抗逆境。
2025-10-11 09:32
5年来,坚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排名由2020年的第14位提升至2024年的第10位。
2025-10-10 10:16
在人工智能(AI)与神经科学的强强联合下,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与艾伦研究所团队联合开发出一种名为CellTransformer的AI模型,助力绘制出目前最精细的小鼠脑图,共包含1300个脑区及亚区。
2025-10-10 10:13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团队结合模拟计算与机器学习,研制出一种新型3D打印铝合金,不仅耐高温,强度更是传统铸造铝合金的5倍,且比未经机器学习辅助设计的合金强度高出50%。
2025-10-10 10:10
连日来,北方气温骤降,不少秋冬季独有的养生方式和健康说法随之而来,有些操作或说法听起来科学健康,但权威专家表示,如果开展不当反而会带来健康风险。
2025-10-10 10:07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8日印发通知,对有效应对部分地区连阴雨天气影响、进一步做好秋粮产后服务和收购工作作出安排部署。
2025-10-10 09:55
甲烷的“寿命”与浓度变化的规律性,指向一个结论:火星上必然存在持续产甲烷的源头,且其“产量”会随季节变化。蛇纹石化反应虽能解释甲烷的持续存在,却无法说明其浓度的季节性动态变化,难以单独作为火星甲烷的主要来源。
2025-10-09 10:18
国庆假期,中国科技馆推出“双节共欢聚,科技乐翻天”系列主题科普活动、华夏科技学堂国庆特别活动、特效影院VR大空间沉浸体验、人工智能互动应用,与新开放的海洋展厅一起,为观众打造一场科普盛宴。
2025-10-09 10:17
对采集的891份浮选样品进行分析与鉴定,共获得约3.2万粒炭化植物遗存,发现的农作物种类有粟、黍、水稻、大豆与小豆。研究团队对东亚地区140余处考古遗址出土的小豆遗存进行比较,发现黄河流域、日本与韩国的小豆在不同阶段表现出差异明显的演化轨迹。
2025-10-09 10:16
”  一次和邻村牧民闲聊时,王海强得知有人靠卖草捆赚钱,心思顿时活络起来。据统计,今年科右前旗像王海强、宝音这样以卖草为主的牧民有150余户,草产品销售总额预计突破2000万元。
2025-10-09 10:1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