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贵州鲁班红军烈士陵园守墓人:五十余年,他们接力守护
首页> 军事频道> 军事要闻 > 正文

贵州鲁班红军烈士陵园守墓人:五十余年,他们接力守护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2022-11-16 08:34

  守到生命最后一刻

  ■王洒

  秋雨绵绵,哀思无限。傍晚时分,贵州仁怀鲁班红军烈士陵园内,宣讲结束并送走最后一批前来接受革命先烈精神洗礼的游客后,72岁的守墓老人郭德刚回到宿舍。接过老伴儿递来的热茶,郭德刚喃喃自语:“一天,就这样过去喽,充实……师父,我没辜负您的心愿吧?放心,跟您一样,我也干到老。”

  郭德刚思念的师父,是鲁班红军烈士陵园第一代守陵人刘付昌。克服吃不饱饭的困难,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孤独,刘付昌修墓守陵50载,直到2018年7月离世。其间,郭德刚与师父一起守陵19年。19年时间里,师父的一言一行以及英烈精神,深刻影响着郭德刚。刘付昌临终时,郭德刚向师父承诺:自己也要守到生命最后一刻!

  一

  郭德刚的师父刘付昌,1922年5月生于鲁班镇小水村,曾参加过渡江战役以及解放浙江、解放福建的战斗。因作战勇敢,他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

  1955年,刘付昌复员回乡,被分配到鲁班区小水乡任武装干事。3年后,因行政区调整,组织派他到新成立的鲁班公社担任武装部长。上任仅仅3个月后,因不会写字,他辞去了武装部长职务。他向上级领导诚恳地表示:“当干部要有文化,我打仗可以,坐办公室一定会误国家的事,一定会影响单位工作。”

  就这样,他回乡当起了农民。为养家糊口,他经常为供销社“跑运输”,从竹坝背中草药等农产品到鲁班,再从鲁班背盐巴、煤油、布匹到竹坝的销售点。背上100多斤重的货一去一来就是40里地,一整天挣得的收入是4角钱。4角钱,解决的是一家8口人用盐巴、煤油的大事。

  不背货时,他就与村民一同在山坡上种庄稼、打柴火。见他日子过得紧巴,有乡亲替他可惜:“放着武装部长不当,偏跑回来遭罪,连饭都吃不饱,图啥?”

  对大家的议论,刘付昌不言语,自己的决定,不后悔!

  二

  1968年,为维修鲁班红军烈士陵园,熟悉刘付昌的区委书记张德清,找到具备一定管理经验的刘付昌,嘱托道:“老刘,你当过兵、打过仗,对工作又认真负责,组织信任你,派你去维修烈士墓,然后守墓,如何?守好烈士墓,是一辈子的事哟!”

  鲁班红军烈士陵园所在地,距刘付昌老家五六公里远。

  1935年春,中央红军为掌握战场主动权,打响了著名的鲁班场战斗。战斗有力地挫伤了敌人的锐气,为红军顺利实现“三渡赤水”赢得了宝贵时间,但同时也付出了伤亡惨重的代价。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以及当地群众的寻找中,先后发掘出146位烈士遗骸,集中安葬于烈士血染的鲁班场晏家山上。

  受烈士精神的感染,也是回馈党组织的信任,刘付昌郑重地受领了任务:“书记,我一定守好,守到老死!”

  就因这句承诺,刘付昌辞别家人,在陵园里一修、一守就是整整半个世纪。

  起初,刘付昌带领工人修陵园的围墙、路道、墓地。3年修建过程中,因经常吃不饱饭,工人干着干着就走了,留下未完成的工程,刘付昌又继续修。

  晏家山上,在天天吃苞谷饭、喝南瓜汤的情况下,刘付昌从山脚下背砖上山,又一块一块砌完近千米长、两米高的围墙。山顶光秃秃的,他就背土上山,然后栽上树,或者将石旮旯凿出洞,再培土种柏树。修完烈士陵园,他就在陵园里搭起一个简易的工棚安下了“家”,陪伴长眠于此的146位红军烈士。

  50年间,经他栽种并成长起来的千余棵柏树、梧桐、白杨等,有的双臂都合围不拢。树叶黄了又青,青了又黄,他为来访者讲解先烈故事上万场次,打动震撼了无数来访者。他每天围着烈士墓转,与烈士们对话,有道不完的战友情、述不完的甜日子。

  徒弟郭德刚告诉笔者,刘付昌50年间就没出过远门。最远的一次,是民政部门送他去百里之外的遵义疗养院疗养,可几天后他又跑了回来。50年间,他就去过县城几次,还都是因为检查身体或探视病中的胞弟。

  陵园内,他栽种了数十棵葡萄和柑橘。几年后,果子上树,来陵园的人就想品尝一下刘大爷亲手培育的果实。没想,大家失望了,他是种给烈士“吃”的。二女儿刘世芬20岁那年去陵园探望父亲,见父亲摘了几盘熟透的葡萄过来,以为父亲是摘给她吃的。岂料,父亲直接将葡萄端到烈士墓前,口中不停地念叨着:“烈士们、战友们,我种的葡萄熟了,你们先尝尝。”

  “在爸爸心中,烈士的分量最重。”父亲用葡萄敬烈士的那一幕,30多年后仍清晰地浮现在刘世芬眼前。

  三

  守墓之初,刘付昌没有工资,待遇就是政府解决的两餐饭。为减轻食堂负担,他就在陵园树林下种菜种瓜,自己吃不完就背到区部食堂充公。20世纪90年代初,他开始领取每月36元的补贴。补贴不多,可刘付昌常说,和牺牲的战友比,自己已经够庆幸了。

  后来,待遇渐渐提高,每月有2500元工资。收入增加了,可刘付昌依然省吃俭用。据大女婿曾凡坤回忆,一件“涤卡布”上衣,岳父穿了20年。特别是刘付昌那顶“雷锋帽”,曾凡坤结婚的时候就看到他戴起的,30年后,曾凡坤的儿子都结婚了,他还在戴那顶帽子。“只要能穿,就不能扔,不然就是忘本。”曾凡坤永远记得岳父这句话。

  刘付昌节省下来的钱,都干什么去了?二女儿刘世芬说,除了借给困难的乡亲,就是资助贫困大学生了。借出去的钱,他也不指望还。当然,也有来还的,可他却从不去催。受过刘付昌资助的刘斌介绍说,当年他考上大学,刘大爷就来家中祝贺,并亲手给了他500元钱,临走时还叮嘱他:“娃儿,好好读书哟,将来为国家干大事。”

  刘付昌还有一个捡废品的习惯。其实,卖废品每次也就能卖二三十块钱,可他坚持要这样做。他常对二女儿说:“有几分算几分,能帮别人一点儿是一点儿,总比没有强吧!”

  四

  刘付昌的事迹打动、感染了很多人,郭德刚就是其中之一。

  “1998年,我来陵园参观,听了刘大爷的感人事迹后,很受触动。刘大爷是退役军人,我同样也是,我也应该像他那样干出点样子来。”

  郭德刚曾参加过作战支前,身上留下的伤痕让他倍感光荣。“可我躺在‘光荣簿’上,在回乡的20年时间里‘一事无成’。我必须做一件对得起自己的事——跟刘大爷一起为红军烈士守墓!再说,刘大爷年纪大了,需要有人接班。”下定决心后,郭德刚手握申请书找到民政部门。经组织考察,郭德刚最终如愿以偿。

  1999年12月,从家中背起铺盖卷,年近50岁的郭德刚到陵园刘付昌住的简易房子里“安营扎寨”,自此成为鲁班红军烈士陵园第二代、第二个守陵人。

  对新来的徒弟,刘付昌很满意也很欣慰。除了介绍烈士、介绍陵园修建的历史外,再无其他交代。“我干啥子,你就干啥子,很简单。”刘付昌就提了这么个要求。

  第2天,天刚蒙蒙亮,刘付昌起床了。洗漱结束后,他便拿起扫把,出门开始清扫广场、台阶、路道。刘付昌不作声,也不呼叫徒弟。等郭德刚醒来,师父已在门外扫了一大片地。郭德刚立即下床,提起扫把跟随师父扫起来。扫着扫着,郭德刚感到奇怪,地上没有树叶和垃圾,也没有什么尘土,“我们师徒俩这是扫什么啊?扫空气啊?”郭德刚疑惑不解。

  第3天,天边刚起鱼肚白,刘付昌扛起扫把,又出门了。醒来的郭德刚觉得师父扫这地,跟太阳底下点灯有何两样?嘟囔了两句,郭德刚倒头又睡了。

  第4天清晨,在门外扫了将近两个小时地的刘付昌回来了。这时,憋了一肚子话的徒弟郭德刚问道:“师父,地那样干净,您天天起这样早去扫,为啥子?”

  “你的脸不脏,为啥子一起床就要洗?陵园里的地,就是烈士的‘脸’嘞……”

  师父一句简单的比喻,一下子震住了郭德刚。

  从此,师父起床,他就起床,师父扫地,他就扫地。“光跟着师父扫地,我每年至少要用60支扫把,守陵23年来,我一个人就大概用去1300多把。”郭德刚说,通过一段时间的磨合,他懂得了师父那份虔诚的含义,也明白了师父对红军烈士的特殊感情,所以“师父干什么,我必须干什么。”

  两代守陵人相依相伴,打扫陵园、擦拭墓碑、栽植花草、讲述历史……师徒俩深知自己看似枯燥的工作实则庄严、崇高,其中蕴含着守陵人的承诺、对英烈的崇敬以及为党工作的忠诚。

  郭德刚去守陵了,可家中10来亩地,每年要出栏的10多头猪、牛,以及全家人的日常开销,包括孩子的抚育,全落在爱人田云芬肩头。她告诉笔者:“这么累的活儿就我一个人干,当初肯定有埋怨。但一想到老郭也是穷苦孩子出身,也当过兵,一想到老郭‘要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来报答国家’的心愿,慢慢也就理解了。你想,没有革命烈士,哪来今天的幸福日子?”

  2018年7月21日,师徒俩一同守陵19年后,96岁的师父刘付昌与世长辞。留给徒弟郭德刚的,就是师父“守陵守到生命最后一刻”的精神财富。师父的遗愿就是:“守好墓,守好烈士,直到生命结束!”

  化悲痛为力量,郭德刚继续坚守。他依旧每天6点起床,6点半开始清扫陵园、擦拭墓碑、整理鲜花,8点半准时开园,并登记入园信息,随后为前来参观祭扫的人讲英烈战斗的故事,讲师父守陵的故事。郭德刚告诉笔者,近些年到烈士陵园接受革命历史教育的人越来越多,特别是建党100周年之际,最多的一天有46个单位、2000多人,他宣讲了28场,“当时嗓子都讲冒烟儿了”。

  “守护好陵园,直到生命最后一刻。”现如今也已年过古稀的郭德刚坦言,他跟师父一样,生命早已融入烈士陵园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了。

[ 责编:董大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第八届进博会丨中国馆精彩亮相

  • 美国联邦政府“停摆”创纪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遥远恒星大气爆发活动的起源区域有哪些特征,人类至今知之甚少。但科学家们正在通过分析太阳爆发活动,探究恒星大气爆发活动的奥秘。
2025-11-06 10:35
这几年,子午工程已经有不少应用场景。例如在航天员出舱时,提前进行空间天气预报,避免在太阳风暴来临、空间有高能粒子时出舱,保护航天员健康安全。
2025-11-06 10:34
智能穿戴设备产品形态从手环、手表延伸至耳机、眼镜、戒指等形式,新供给创造新需求,改变了消费者生活方式,推动着健康管理、时尚消费与技术创新的深度融合。
2025-11-06 10:32
电动车充电慢、冬天“趴窝”、安全隐患大……这些困扰电动出行的难题,迎来了突破性解决方案。
2025-11-06 10:19
目前,我国约70%的待发现油气资源蕴藏在深层超深层、复杂构造及非常规等新领域。如何找到这些宝贵的油气资源,精准绘制“藏宝图”?
2025-11-06 10:17
天问一号环绕器利用高分辨率相机于近日成功观测到星际天体——阿特拉斯(3I/ATLAS)。其间,天问一号环绕器距离目标天体约3000万千米,是目前观测该天体距离最近的探测器之一。
2025-11-06 09:56
为确保航天员生命健康安全和任务圆满成功,经研究决定,原计划11月5日实施的神舟二十号返回任务将推迟进行。
2025-11-05 10:59
4日,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应急管理部、国家消防救援局在京举行2025年全国消防宣传月活动启动仪式。
2025-11-05 04:20
当前,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深刻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
2025-11-05 03:50
近日,搭载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二十一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025-11-05 04:20
科技论文是衡量科技创新水平的重要指标。
2025-11-05 04:20
近年来,中国审定推出了一批高产稳产、绿色节水、优质专用小麦新品种。2021年,这一情况出现了转变:“圣泽901”“广明2号”“沃德188”等3个国产白羽肉鸡品种通过审定,中国白羽肉鸡育种攻关实现从0到1的实质性突破。
2025-11-04 09:06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
2025-11-04 04:25
人工智能的出现源于人类对提升生产效率与改善生活品质的持续追求,这一根本动因要求其发展必须始终以服务人类、增进福祉为核心。
2025-11-04 04:25
如何在新学期开展针对性训练,做好运动前准备和运动后体能恢复,已成为受到广泛重视的问题。
2025-11-04 04:25
我所在的他山中学,是贵州黔北山区的一所普通县中,有着4000多名师生。作为校长,我常常在思考:在现有条件下,如何为学生开辟更广阔的成长路径?在日复一日的探索中,
2025-11-04 04:25
11月3日11时47分,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七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四十六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11-04 04:35
鸟类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评估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关键指示物种,保护鸟类是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键环节。我国是世界上鸟类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
2025-11-03 05:05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2025年7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要深刻把握我国城市发展所处历史方位”,“认真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以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
2025-11-03 05:05
“从南极到北极,从草原到荒漠,到处都有昆虫的踪迹……”第三十二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期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昆虫博物馆内,参会观众被讲解员李姗姗的讲述深深吸引。
2025-11-03 05:0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