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贵州鲁班红军烈士陵园守墓人:五十余年,他们接力守护
首页> 军事频道> 军事要闻 > 正文

贵州鲁班红军烈士陵园守墓人:五十余年,他们接力守护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2022-11-16 08:34

  守到生命最后一刻

  ■王洒

  秋雨绵绵,哀思无限。傍晚时分,贵州仁怀鲁班红军烈士陵园内,宣讲结束并送走最后一批前来接受革命先烈精神洗礼的游客后,72岁的守墓老人郭德刚回到宿舍。接过老伴儿递来的热茶,郭德刚喃喃自语:“一天,就这样过去喽,充实……师父,我没辜负您的心愿吧?放心,跟您一样,我也干到老。”

  郭德刚思念的师父,是鲁班红军烈士陵园第一代守陵人刘付昌。克服吃不饱饭的困难,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孤独,刘付昌修墓守陵50载,直到2018年7月离世。其间,郭德刚与师父一起守陵19年。19年时间里,师父的一言一行以及英烈精神,深刻影响着郭德刚。刘付昌临终时,郭德刚向师父承诺:自己也要守到生命最后一刻!

  一

  郭德刚的师父刘付昌,1922年5月生于鲁班镇小水村,曾参加过渡江战役以及解放浙江、解放福建的战斗。因作战勇敢,他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

  1955年,刘付昌复员回乡,被分配到鲁班区小水乡任武装干事。3年后,因行政区调整,组织派他到新成立的鲁班公社担任武装部长。上任仅仅3个月后,因不会写字,他辞去了武装部长职务。他向上级领导诚恳地表示:“当干部要有文化,我打仗可以,坐办公室一定会误国家的事,一定会影响单位工作。”

  就这样,他回乡当起了农民。为养家糊口,他经常为供销社“跑运输”,从竹坝背中草药等农产品到鲁班,再从鲁班背盐巴、煤油、布匹到竹坝的销售点。背上100多斤重的货一去一来就是40里地,一整天挣得的收入是4角钱。4角钱,解决的是一家8口人用盐巴、煤油的大事。

  不背货时,他就与村民一同在山坡上种庄稼、打柴火。见他日子过得紧巴,有乡亲替他可惜:“放着武装部长不当,偏跑回来遭罪,连饭都吃不饱,图啥?”

  对大家的议论,刘付昌不言语,自己的决定,不后悔!

  二

  1968年,为维修鲁班红军烈士陵园,熟悉刘付昌的区委书记张德清,找到具备一定管理经验的刘付昌,嘱托道:“老刘,你当过兵、打过仗,对工作又认真负责,组织信任你,派你去维修烈士墓,然后守墓,如何?守好烈士墓,是一辈子的事哟!”

  鲁班红军烈士陵园所在地,距刘付昌老家五六公里远。

  1935年春,中央红军为掌握战场主动权,打响了著名的鲁班场战斗。战斗有力地挫伤了敌人的锐气,为红军顺利实现“三渡赤水”赢得了宝贵时间,但同时也付出了伤亡惨重的代价。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以及当地群众的寻找中,先后发掘出146位烈士遗骸,集中安葬于烈士血染的鲁班场晏家山上。

  受烈士精神的感染,也是回馈党组织的信任,刘付昌郑重地受领了任务:“书记,我一定守好,守到老死!”

  就因这句承诺,刘付昌辞别家人,在陵园里一修、一守就是整整半个世纪。

  起初,刘付昌带领工人修陵园的围墙、路道、墓地。3年修建过程中,因经常吃不饱饭,工人干着干着就走了,留下未完成的工程,刘付昌又继续修。

  晏家山上,在天天吃苞谷饭、喝南瓜汤的情况下,刘付昌从山脚下背砖上山,又一块一块砌完近千米长、两米高的围墙。山顶光秃秃的,他就背土上山,然后栽上树,或者将石旮旯凿出洞,再培土种柏树。修完烈士陵园,他就在陵园里搭起一个简易的工棚安下了“家”,陪伴长眠于此的146位红军烈士。

  50年间,经他栽种并成长起来的千余棵柏树、梧桐、白杨等,有的双臂都合围不拢。树叶黄了又青,青了又黄,他为来访者讲解先烈故事上万场次,打动震撼了无数来访者。他每天围着烈士墓转,与烈士们对话,有道不完的战友情、述不完的甜日子。

  徒弟郭德刚告诉笔者,刘付昌50年间就没出过远门。最远的一次,是民政部门送他去百里之外的遵义疗养院疗养,可几天后他又跑了回来。50年间,他就去过县城几次,还都是因为检查身体或探视病中的胞弟。

  陵园内,他栽种了数十棵葡萄和柑橘。几年后,果子上树,来陵园的人就想品尝一下刘大爷亲手培育的果实。没想,大家失望了,他是种给烈士“吃”的。二女儿刘世芬20岁那年去陵园探望父亲,见父亲摘了几盘熟透的葡萄过来,以为父亲是摘给她吃的。岂料,父亲直接将葡萄端到烈士墓前,口中不停地念叨着:“烈士们、战友们,我种的葡萄熟了,你们先尝尝。”

  “在爸爸心中,烈士的分量最重。”父亲用葡萄敬烈士的那一幕,30多年后仍清晰地浮现在刘世芬眼前。

  三

  守墓之初,刘付昌没有工资,待遇就是政府解决的两餐饭。为减轻食堂负担,他就在陵园树林下种菜种瓜,自己吃不完就背到区部食堂充公。20世纪90年代初,他开始领取每月36元的补贴。补贴不多,可刘付昌常说,和牺牲的战友比,自己已经够庆幸了。

  后来,待遇渐渐提高,每月有2500元工资。收入增加了,可刘付昌依然省吃俭用。据大女婿曾凡坤回忆,一件“涤卡布”上衣,岳父穿了20年。特别是刘付昌那顶“雷锋帽”,曾凡坤结婚的时候就看到他戴起的,30年后,曾凡坤的儿子都结婚了,他还在戴那顶帽子。“只要能穿,就不能扔,不然就是忘本。”曾凡坤永远记得岳父这句话。

  刘付昌节省下来的钱,都干什么去了?二女儿刘世芬说,除了借给困难的乡亲,就是资助贫困大学生了。借出去的钱,他也不指望还。当然,也有来还的,可他却从不去催。受过刘付昌资助的刘斌介绍说,当年他考上大学,刘大爷就来家中祝贺,并亲手给了他500元钱,临走时还叮嘱他:“娃儿,好好读书哟,将来为国家干大事。”

  刘付昌还有一个捡废品的习惯。其实,卖废品每次也就能卖二三十块钱,可他坚持要这样做。他常对二女儿说:“有几分算几分,能帮别人一点儿是一点儿,总比没有强吧!”

  四

  刘付昌的事迹打动、感染了很多人,郭德刚就是其中之一。

  “1998年,我来陵园参观,听了刘大爷的感人事迹后,很受触动。刘大爷是退役军人,我同样也是,我也应该像他那样干出点样子来。”

  郭德刚曾参加过作战支前,身上留下的伤痕让他倍感光荣。“可我躺在‘光荣簿’上,在回乡的20年时间里‘一事无成’。我必须做一件对得起自己的事——跟刘大爷一起为红军烈士守墓!再说,刘大爷年纪大了,需要有人接班。”下定决心后,郭德刚手握申请书找到民政部门。经组织考察,郭德刚最终如愿以偿。

  1999年12月,从家中背起铺盖卷,年近50岁的郭德刚到陵园刘付昌住的简易房子里“安营扎寨”,自此成为鲁班红军烈士陵园第二代、第二个守陵人。

  对新来的徒弟,刘付昌很满意也很欣慰。除了介绍烈士、介绍陵园修建的历史外,再无其他交代。“我干啥子,你就干啥子,很简单。”刘付昌就提了这么个要求。

  第2天,天刚蒙蒙亮,刘付昌起床了。洗漱结束后,他便拿起扫把,出门开始清扫广场、台阶、路道。刘付昌不作声,也不呼叫徒弟。等郭德刚醒来,师父已在门外扫了一大片地。郭德刚立即下床,提起扫把跟随师父扫起来。扫着扫着,郭德刚感到奇怪,地上没有树叶和垃圾,也没有什么尘土,“我们师徒俩这是扫什么啊?扫空气啊?”郭德刚疑惑不解。

  第3天,天边刚起鱼肚白,刘付昌扛起扫把,又出门了。醒来的郭德刚觉得师父扫这地,跟太阳底下点灯有何两样?嘟囔了两句,郭德刚倒头又睡了。

  第4天清晨,在门外扫了将近两个小时地的刘付昌回来了。这时,憋了一肚子话的徒弟郭德刚问道:“师父,地那样干净,您天天起这样早去扫,为啥子?”

  “你的脸不脏,为啥子一起床就要洗?陵园里的地,就是烈士的‘脸’嘞……”

  师父一句简单的比喻,一下子震住了郭德刚。

  从此,师父起床,他就起床,师父扫地,他就扫地。“光跟着师父扫地,我每年至少要用60支扫把,守陵23年来,我一个人就大概用去1300多把。”郭德刚说,通过一段时间的磨合,他懂得了师父那份虔诚的含义,也明白了师父对红军烈士的特殊感情,所以“师父干什么,我必须干什么。”

  两代守陵人相依相伴,打扫陵园、擦拭墓碑、栽植花草、讲述历史……师徒俩深知自己看似枯燥的工作实则庄严、崇高,其中蕴含着守陵人的承诺、对英烈的崇敬以及为党工作的忠诚。

  郭德刚去守陵了,可家中10来亩地,每年要出栏的10多头猪、牛,以及全家人的日常开销,包括孩子的抚育,全落在爱人田云芬肩头。她告诉笔者:“这么累的活儿就我一个人干,当初肯定有埋怨。但一想到老郭也是穷苦孩子出身,也当过兵,一想到老郭‘要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来报答国家’的心愿,慢慢也就理解了。你想,没有革命烈士,哪来今天的幸福日子?”

  2018年7月21日,师徒俩一同守陵19年后,96岁的师父刘付昌与世长辞。留给徒弟郭德刚的,就是师父“守陵守到生命最后一刻”的精神财富。师父的遗愿就是:“守好墓,守好烈士,直到生命结束!”

  化悲痛为力量,郭德刚继续坚守。他依旧每天6点起床,6点半开始清扫陵园、擦拭墓碑、整理鲜花,8点半准时开园,并登记入园信息,随后为前来参观祭扫的人讲英烈战斗的故事,讲师父守陵的故事。郭德刚告诉笔者,近些年到烈士陵园接受革命历史教育的人越来越多,特别是建党100周年之际,最多的一天有46个单位、2000多人,他宣讲了28场,“当时嗓子都讲冒烟儿了”。

  “守护好陵园,直到生命最后一刻。”现如今也已年过古稀的郭德刚坦言,他跟师父一样,生命早已融入烈士陵园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了。

[ 责编:董大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我国西北首家市内免税店在西安正式开业

  • 香港各方紧张救援大埔火灾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近日,在广西南宁举行的全国科普创作大会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发布了2025年度十大科普热词——全国科普月、科学家精神、大模型、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智能体、创新文化、工业遗产、场景创新、科幻产业。
2025-11-27 05:40
近期,在一些电商平台,有买家利用AI技术制作假图,伪造商品质量问题,向商家骗取“仅退款”,引发大家关注。利用AI造假骗取退款,既反映出这些人的诚信缺失,更触碰了法律红线。
2025-11-27 09:07
在城市公共服务领域,“祥云”载人飞艇可用于大型活动期间的空中安保巡逻、交通流量监测或承担城市形象的空中展示平台。
2025-11-27 09:06
稀土纳米晶是发光材料中的“绝缘宝石”,虽具有巨大的发光潜力,却因自身局限无法被电流直接“点亮”,成为其实现光电技术产业化应用的根本瓶颈。
2025-11-27 05:40
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获悉,因任务规划调整,2026年我国将组织实施天舟十号、神舟二十三号、神舟二十四号、梦舟一号4次飞行任务。
2025-11-27 05:40
广西梧州苍梧县沙头镇龙科村,稻田、房屋、道路、小河勾画出美丽丰收画卷。 春采茶、夏摘花、秋收果、冬育苗,如今在都镇湾镇,一朵朵洁白芬芳的栀子花,成了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幸福花”。
2025-11-27 07:38
近日,自然资源部发布了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先进适用技术目录(2025年版),共有376项技术入选,其中新增入选186项,与2022年版相比有了大幅更新。
2025-11-26 10:26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近日举办2025年度工作会议暨学术年会。
2025-11-26 10:24
不久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场景培育和开放推动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的实施意见》,首次在国家层面对场景培育开放进行系统部署。看似细微的“场景”二字,实则内蕴驱动产业变革、催生颠覆性技术的巨大能量,是撬动全局创新的重要支点。
2025-11-26 10:22
光明日报北京11月25日电 记者温源从中交集团获悉,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新一代超大型耙吸挖泥船“通浚”轮25日在中国黄海海域成功完成全部海上试验项目,顺利返航停靠江苏启东振华船厂码头。“通浚”轮是我国首艘自主设计建造的35000立方米舱容等级超大型耙吸挖泥船,最大舱容达38168立方米,位列亚洲第一、世界第二。
2025-11-26 10:15
日前,记者来到广西南宁东部新城的宁福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这里的机械臂精准协作,生产线正全速运转,每天超10万颗电池下线发往全球。依托面向东盟的比较优势,南宁将新能源电池产业列为核心牵引性产业,以全产业链思维开展精准招商。
2025-11-26 10:13
传统无机颜料虽然色彩稳定,却因重金属添加而存在健康风险隐患。“新型稀土环保颜料的呈色策略突破了传统颜料的局限,其出现及量产不仅解决了传统颜料有毒性、环境污染等问题,还在稳定性和生产成本上展现出显著优势。
2025-11-26 10:06
《办法》明确,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的建设和运行维护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管,以“合理布局、依法备案、资源共享、保障安全”为原则,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和标准。
2025-11-25 09:43
稳步提升乡村建设水平,包括优化乡村规划布局、推进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推动公共服务普惠均等、探索创新乡村建设推进方式等。
2025-11-25 09:40
机器人完成一个后空翻动作,关节转动误差需控制在0.5度以内;医疗植入人体的陶瓷关节,表面粗糙度若超过0.1微米
2025-11-25 03:05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指出,“加快人工智能等数智技术创新,突破基础理论和核心技术,强化算力、算法、数据等高效供给”。
2025-11-25 03:05
11月24日,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召开空间科学先导专项最新亮点成果发布会,集中发布了空间科学卫星任务在宇宙暂现天体、宇宙线传播、太阳爆发等领域取得的系列重大科学突破。
2025-11-25 03:05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各个领域都在发生深刻变革,教育系统也刮起了AI风。
2025-11-25 03:05
燕矶长江大桥是亚洲首个专业货运枢纽机场——鄂州花湖国际机场的重要配套工程,是鄂黄第二过江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5-11-24 09:02
11月23日,由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主办的第二十二届中国国际半导体博览会在北京开幕。
2025-11-24 03:1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