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让科研直通战场,他们在祖国大地写下精医胜战的生动实践
首页> 军事频道> 军事要闻 > 正文

让科研直通战场,他们在祖国大地写下精医胜战的生动实践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2022-11-15 10:41

  跨山越海,让科研直通战场

  ■艾文波 张语桐 解放军报特约通讯员 王运璞

  教授孙喜庆(右二)为学员讲解飞行员颈腰伤病防治知识。杨志勇摄

  古城西安,空军军医大学校园里有了初冬的寒意。

  清晨,军事生物医学工程学系教授罗二平与往常一样,准时从“崇德育才、精医胜战”雕塑前经过,步履匆匆。

  走进低压舱实验室,罗二平继续展开某型装备可靠性验证,忙碌的灯光直到深夜才熄灭。

  “如期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必须加速科技向战斗力转化,作为院校科研人员,我们既要勇于攀登科技高峰,也要把脚步扎在一线部队,真正服务保障打赢。” 在该校组织的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讨论中,罗二平由衷地说。

  党的二十大召开后,空军军医大学第一时间组织师生认真学习了报告原文。关于“科技强军”“加速科技向战斗力转化”,罗二平结合自己的教学科研,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为战育人,科研报国。在该校,许多和罗二平一样的科研人员,数年如一日在科技强军征程上潜心耕耘,他们的足迹遍布大漠戈壁、雪域高原、南疆海岛,在祖国大地写下精医胜战的生动实践。

  伸手摸天,守护高原“心跳”

  夜已深,高原某机场寒风刺骨。

  飞行结束,罗二平带着学生返回驻地,仔细梳理当日塔台供氧保障数据。

  “高原的苦,只有来过的人才知道。”20多年前,任教不久的罗二平在一次培训授课中,通过一位高原军医的介绍,第一次了解到高原战士的缺氧之苦,萌生了去高原看看的想法。不久,当得知学校将赴高原巡诊,他便抢着报了名。

  罗二平来到了海拔5000米以上的神仙湾哨所。亲眼看到战士们被刺骨寒风吹得干裂的嘴唇、脸上长久不散的“高原红”,听到他们冒雪巡逻因缺氧而倒下的故事,他心里跟针扎似的。

  “再难也要把氧气送上去!”返校后,罗二平决定展开高原供氧攻关。彼时,该研究领域在我军几近空白,不少同事劝罗二平放弃这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他始终不为所动。

  一次次提出设想验证、一次次查阅参考资料、一次次分析实验数据……罗二平的坚持感染了同事们,他的团队也逐渐从一个人发展成一群人。

  几年后,只有水壶般大小、可连续工作10小时的单兵增氧呼吸器研制成功,罗二平特别有成就感,特别兴奋。

  2010年玉树地震,各部队挺进高原灾区,随身携带的也有罗二平研制的单兵增氧呼吸器。这是该型装备首次大规模走向“战场”。怀着忐忑的心情,罗二平密切关注着一线反馈。

  “设备没有电池,充电麻烦”“吸入鼻子的空气太冷”……每条来自官兵的意见罗二平都认真记录下来,逐一研究改进。

  “科研的意义在于解决战斗力建设实际难题。”在罗二平和团队的不懈努力下,从单兵“供氧”到“制氧”的难关被攻克。相比传统制氧机,大小和重量仅为其五分之一、效率却是其5倍的便携式制氧机研制成功。然而,罗二平仍不满足,继续展开设备小型化研究,“我想让战士巡逻时背的‘氧气干粮’再轻一些。”

  “时代在变,战争形态也在变,老一辈上高原靠精神,现在我们要让战士精神足‘氧气’更足,让高原的‘心跳’更有力!”20多年来,罗二平的足迹遍布高原部队,收集基层意见建议上千条,研制的各型高原缺氧防护军事卫生装备陆续在部队使用。

  不久前,一个来自部队的电话让罗二平再度启程。这一次,他的攻关方向是让航空兵部队高原驻训进入“保健氧”时代。

  虽已过花甲之年,但罗二平始终壮志满怀:“官兵们在等着我们。”

  在罗二平看来,打通军事医学服务基层一线、服务备战打仗的关键“最后一公里”,答案不仅在实验室中。听着震耳欲聋的战机呼啸声,罗二平总感觉有种力量催着他再快一些,“那是战斗力的呼唤”。

  追风逐日,助力战鹰奋飞

  “战斗机空中爬升时的高载荷,会加大飞行员颈腰所承受的压力……”

  航空兵某旅飞行准备室内,教授孙喜庆手持模型演绎着战斗机大仰角拉升,向飞行员进行颈腰防护健康宣教。

  “只有和部队训练实际贴得越紧,才能找准科技服务战斗力的发力点。”曾获军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孙喜庆,是航空航天医学领域资深专家。

  “当时航医专业研究的人少、方向也窄,很难找方向。”刚工作那会儿,孙喜庆所在的航医系属于“冷门”学科。孙喜庆至今记得,他的首个研究方向,是在下部队巡诊中找到的。

  “孙医生,你帮我看看,我的腰不知怎么特别疼。”一次飞行结束后,一名飞行员来到孙喜庆面前。

  “腰肌损伤这么严重。”孙喜庆发现,当时颈腰痛在飞行员群体中发生率较高,成为导致飞行员停飞的重要因素之一。

  孙喜庆当即决定投入颈腰伤病研究。那些年,他每年都有几个月在飞行一线调研,几乎跑遍了西北机场。

  “理念是最大的问题。”调研中,孙喜庆感到,部队对颈腰伤预防重视程度不够是伤病高发的重要因素。他查阅大量资料专门设计的一套飞行前热身动作,起初甚至被一些飞行员视为玩笑。从那之后,每当孙喜庆到部队调研,必先进行颈腰伤科普。“告诉飞行员为什么要防、怎么防,是解决颈腰伤难题的第一步。”孙喜庆说。

  “现在战机更先进,高强度对抗载荷可能达到8个G以上,对颈腰压力极大。”近年来,随着大量新型战机列装部队,孙喜庆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一次,孙喜庆到某新型战机部队调研飞行员颈腰伤病情况。一场起落下来,脱掉面罩的飞行员脸上全是勒痕,贴身衣服被汗水完全打湿……

  “实战化训练中的新情况就是指南针。”在孙喜庆牵头推动下,一场多学科多团队联合攻关迅速展开。5年间,孙喜庆带领团队深耕航医、骨科、心脑血管等多个学科领域,出国学习借鉴经验做法、反复进行动物离心机实验寻找颈腰伤病发生机制……一本本严密论证、通俗易懂的《颈腰伤病防治指南》被送到试点部队飞行员手中,各型专业训练器材配发一线。

  大漠戈壁,某试训基地。战鹰归航后,飞行员习惯性地来到训练室进行颈腰功能训练,孙喜庆在一侧静静记录情况。试点推行期间,他和团队在部队一扎就是4个月。

  “经评估,飞行员颈腰疼痛评分降低69%。”清晨,孙喜庆来到塔台飞行准备室,一则喜讯让他嘴角微微上扬。

  不仅是颈腰伤病研究,研制前庭功能训练仪、破解飞行员空间定向障碍、开展航天医学保障……孙喜庆带领科研团队为战攀峰的脚步从未停歇。“我与战鹰同在,永远追风逐日,将奋斗的科研足迹镌刻在空天战场上。”

  倾心守护,撑起生命之伞

  金秋十月,海军某旅热耐力检测室。

  “检测达标!”擦了擦额上汗水,教授宁波根据心电监测设备对官兵们耐热性给出评估意见。结束一上午工作走出房间时,他已是汗流浃背。

  近花甲之年的宁波从事热射病防护研究已有7年。在热耐力检测室内,每天他和同事们都要在40℃高温、40%高湿度环境下工作很长时间。

  在别人眼中,热耐力检测室内“酷暑”难耐。然而,宁波却毫不在意。“官兵在热耐力检测室内既可进行热习服训练,又能对自身耐热性进行评估,是预防热射病最好的手段。”宁波说。

  身为重症医学专家,宁波深知热射病的巨大危害,也深切感到为基层官兵普及热射病防护的重要性。

  云南、福建、海南、河南……从那以后,宁波常年奔波在演训一线。走的部队越多,他研究热射病的心情愈发紧迫。他说:“有的部队对热射病危害知之甚少,在训练中出现特情也不会处置。”

  “战场需要什么,我们就研究什么。”宁波不仅将热射病关键处置原则整理成宣传册、纸扇、海报,年复一年到基层部队开展预防宣教,还结合官兵建议研制了“背上就能走、展开就是担架式降温池”的热射病现场急救水浴降温转运担架背囊、现场急救快速诊断箱组等多款设备。

  演训场是最好的“试金石”。2019年仲夏,宁波与同事一同跟训武警某特战旅“魔鬼周”训练。4名战士在高温、高强度负重训练中因过度劳累突发热射病症状,宁波第一时间应用设备进行抢救,成功让战士脱离了危险。

  “随着从严从难成为实战化军事训练常态,我们既要保证训练高强度,也要保证训练高安全。”热射病应急处置成果初成,宁波又将目光放在热射病前移“预防”上。

  “热耐力检测便是精准识别‘中暑高危人群’的最佳手段。”宁波坦言,试点单位刚开始热耐力检测时,不合格率高达70%~80%,然而配合针对性热习服训练后,全员合格率能够提升至100%。

  这次再到一线,宁波和同事抓紧研制热耐力检测室建设标准。谈及热射病防治的未来,宁波满怀信心。

  “研究战训中最紧迫的问题,是‘加速科技向战斗力转化’应有之义。”前不久,宁波团队牵头研制的热射病预防及现场救治项目,作为全军训练伤防治突出成果之一入选“新时代国防和军队建设成就展”。

  “保护官兵生命安全、让部队持续保持战斗力,是我们军队医疗工作者奋斗的意义所在。”望着室内的“滚滚热浪”,宁波目光坚定。

[ 责编:杨煜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论坛举行

  • 电影《731》拍摄历程特展在哈尔滨举行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萍、研究员曹湖军、副研究员张炜进团队在氢负离子导体开发及应用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2025-09-18 09:52
工业遗址与科幻主题联动,带来现实与想象交错的奇妙感受;科技手段还原知名IP场景,让游客沉浸到小说里的名场面;利用独特地质地貌,打造“地球上最像火星的地方”……来一场新鲜、有趣的科幻游,成为不少人出游的选择之一。如何做好科幻与文旅深度融合,丰富旅游供给?各地因地制宜进行了探索。
2025-09-18 09:50
记者17日从中国石化新闻办获悉,部署在四川省资阳页岩气田的2口评价井测试产量均超百万立方米,其中资页2-501HF井试获日产气140.7万立方米,刷新我国页岩气测试产量最高纪录。
2025-09-18 09:44
当今中国,科学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作为人才培养的根基与路径,科学教育的潜力将变成参与国际竞争、争取国际话语权的实力。
2025-09-18 09:43
日前,由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牵头承担的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CRAFT)遥操作系统测试平台通过专家组测试与验收。
2025-09-18 09:40
“科创游”是一种将科技与旅游相结合的新型旅游形式,不仅展示科技企业的生产过程和产品,还注重科技教育的普及和科技创新的体验
2025-09-17 10:23
此次大会将讨论通过“人与生物圈计划”及其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杭州战略行动计划,明确未来十年的发展方向、目标和行动方案
2025-09-17 10:21
人造地球卫星、载人飞船、空间站、空间探测器要“上天”进入预定轨道,运载火箭少不了。在“火箭家族”展台,长征一号至五号运载火箭模型笔直而立。
2025-09-17 10:20
在化学生物学研究中,有一种强大的“分子地图绘制技术”——邻近标记技术。在癌症免疫治疗中,免疫细胞需要足够强和足够多的“信号”才能发起攻击,但癌细胞表面的天然信号往往非常稀疏。
2025-09-17 10:18
当前,秋粮陆续进入成熟期。各地抓住最后的窗口期,落实落细各项增产措施,全力以赴抓好秋粮生产,确保秋粮丰产丰收。
2025-09-17 09:32
人工智能的浪潮正在席卷从科技到教育,乃至全社会的各个角落,中国教育界正在积极推动学习和应用人工智能,以便乘势站在时代前列。今年6月,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尤政提出,人工智能和批判性思维结合形成DNA式的“双螺旋结构”,将有力推动创新。
2025-09-16 09:14
15日,在2025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主论坛上,《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2.0版正式发布。落实《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1.0版于2024年9月发布,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
2025-09-16 09:13
光明日报北京9月15日电 记者陈晨从农业农村部获悉,2025畜禽种业发展论坛14日在北京市平谷区举行。论坛发布了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濒危畜禽遗传资源保护成效、主要畜种分子身份证构建和遗传评估优秀种公畜等重大成果,举办了畜禽种业振兴成果展,26家单位现场推介新技术、新设备、新成果,72家单位进行专场展示。
2025-09-16 09:13
数智技术以及数智互联技术将推进青年间社会化协同与知识共享,可精准连接青年学习者,并形成跨地域的学习社群与项目协作组。总而言之,数智技术能够为青年群体参与终身学习创造良好条件,能够充分激发青年群体参与终身学习的动力,能够更好地帮助青年群体全面发展。
2025-09-16 09:12
作者:王 珩、程松泉,分别系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博士生  当前,全球教育正经历一场由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深刻变革。唯有坚守育人初心,在伦理框架内审慎推进技术应用,才能让人工智能真正成为引领教育发展的引擎,而非解构教育本质的飓风。
2025-09-16 09:11
在合成生物学和气候变化应对领域有巨大潜力。
2025-09-16 09:11
走进展区,多款新潮文创让人爱不释手;戴上设备,苏轼笔下的诗词世界任人遨游;指尖轻点,三千年前的青铜器“触手可及”……一系列新产品、新服务、新场景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文旅服务专题亮相,漫步其中,处处感受到科技与创意奔涌、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无限活力。
2025-09-15 09:54
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一批品类丰富、兼具趣味与文化内涵的文创精品成为展会现场的“人气王”,引爆观展热潮。
2025-09-15 09:54
最大网络基础设施的建成有助于我国突破关键技术的“卡脖子”困境,形成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优势,建立起数字经济产业的第二创新生态。 (作者:戎 珂,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所长、长聘教授;田晓轩,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2025-09-15 09:53
今年暑期,工厂游火爆出圈。参观名额秒空、门票收入可观、社交平台相关笔记有10多万条,工厂游俨然成了文旅界新宠。 工厂游等新型旅游业态,实现了工业与文旅的跨界融合,也为文旅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增长点。
2025-09-15 09:5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