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山高路远,令人望而生畏,可边防军人偏爱“人往高处走”
首页> 军事频道> 军事要闻 > 正文

山高路远,令人望而生畏,可边防军人偏爱“人往高处走”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2022-10-31 10:24

  边关数字

  ■李国涛  傅德旺

  雪域边关,数字无处不在。山的高度、路的长度,虽然两者都是客观存在,但冠以具体数字,无形中便多了几分巍峨、几分险峻。

  西藏边防军人几乎都有这样的经历,遇到亲朋好友,对方的开场提问往往是“你那里海拔有多高”,一个普通的数字足以引发对方的惊叹。在他们看来,3000米以上就是生命禁区,在那里的每一个生命都值得敬畏。

  山高路远,令人望而生畏,可边防军人偏爱“人往高处走”。有例为证,那年春节前夕,某边防连受领任务进驻4820地域。4820地域,顾名思义海拔4820米。驻地常年风雪肆虐,积雪最深处可达3米,进驻的简易房内没有电、没有信号。可让连长、指导员头疼的不是生活保障问题,而是选派谁去的“幸福”烦恼。连队官兵听说有重要任务,纷纷写下请战书、摁下红手印。最终连队党支部开会讨论决定,选派15名党员干部骨干执行进驻任务。除夕前一天,一行人爬冰卧雪,将五星红旗插上雪山之巅。

  4050+770=4820,这道算术题再简单不过。但从海拔4050米的连队到4820米的哨点,增加的不仅是770米的高度,还有能掀翻铁皮屋顶的狂风、能短时间晒黑皮肤的强紫外线,以及难以言表的寂寞。

  人们总是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却少有人知道,在这些人迹罕至的地方,常年驻守着一群可爱的官兵。他们的风花雪月无关繁华,他们在冰封苦寒之地,燃烧着一颗颗滚烫的心。

  山的海拔高度能给人直观的身体感受,胸闷头晕、呼吸困难,大家称之为“高原反应”,但路的长度往往会造成错觉和误解。一条隐藏在大山褶皱中的巡逻路,目的地是海拔4950米的山口。从宿营地出发到山口,距离只有10公里。按照惯性思维,在高原上10公里顶多就是四五个小时的路程。可山的褶皱拉长了路的长度,悬崖峭壁增加了路的难度。负重攀行于忽上忽下的羊肠小道,一趟下来,巡逻官兵至少耗时12个小时。

  戍边人似乎对海拔高度、道路长度没什么概念,8天7夜、5天4夜、3天2夜……再难再险,他们都无畏出征。走过山重水复,转战清晨日暮,他们的脚印连成线,成为雪域边关亮丽的风景。巡逻的次数、身上的伤疤数、穿坏的胶鞋数……边防军人从不刻意用数字记录自己的戍边成绩。外人眼中的生死考验,于他们不过是家常便饭。一位身经百战的尖刀班班长,刻骨铭心的却是自己缺席的那一次巡逻。因为参加上级比武集训,他没能进入巡逻名单。那次执甲出征,突遇塌方,战友被滚石砸中,将19岁的年轻生命定格在雪山峡谷。噩耗传来,尖刀班班长陷入深深的自责懊悔。

  数字定义着山的高度、路的长度,也增加着思念的浓度。“你有多久没见到父母了?”“你入伍以来回家过了几次春节?”“你陪小孩过了几次生日?”……面对简单的问题,边防军人总是含糊其词。他们不是不清楚,而是不想记得太清楚。数字越具体,越能增加思念的分量和亏欠的程度。这时候的数字像一根尖锐的刺,直戳泪点。

  都说边防军人的父母不是一天天老去的,而是一年年老去的;边防军人的孩子不是一天天长大的,而是一年年长大的。他们何尝不知道陪伴的意义,只是陪伴与坚守,孰轻孰重?他们已经用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

[ 责编:董大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会见冰岛总统托马斯多蒂尔

  • 习近平会见莫桑比克总理莱维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不久前的国庆中秋假期,人形机器人俨然成为多地商场、工厂、医院甚至众多家庭的“明星”。这款名为Galbot的人形机器人来自银河通用,已正式“入职”该智慧工厂,承担自动质检、零部件分拣与搬运等复杂任务。
2025-10-14 09:57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印发了《云计算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2025版)》(以下简称《指南》)。
2025-10-14 09:56
最长主跨跨径、最高主塔塔高、最大锚碇基础、最大主缆规模、最多车道数量……狮子洋大桥集齐了双层悬索桥的多个世界第一。
2025-10-14 09:55
13日18时00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试验三十一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10-14 09:53
日前从2025龙骨坡遗址学术研讨会获悉,龙骨坡遗址第5轮发掘获得的粪化石中,有几枚被确认为剑齿虎粪化石。
2025-10-14 09:51
十多位国内外医学“大咖”在接受“新华深读”栏目采访时表示:结节检出率升高,核心原因是检查设备精度的显著提升,让过去难以发现的微小结节“无所遁形”。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进步和体检普及度的提升,甲状腺、乳腺及肺结节的检出率呈上升趋势。
2025-10-13 10:26
现有将聚合物转化为金属或陶瓷的技术,往往会导致材料多孔、强度不足,而且部件会出现严重收缩,导致变形。这种3D打印工艺实现了从“制造零件”到“生长功能”的跨越,有望为航空航天、生物医疗、机器人等领域带来新的变革。
2025-10-13 10:24
一个国际科研团队在9日出版的《天体物理学杂志》上发表研究称,他们首次拍摄到两个黑洞相互环绕运行的无线电影像。由芬兰图尔库大学天文学家领衔的研究团队,瞄准一个异常明亮的星系核心中心区域名为OJ287的类星体,成功拍摄到其中两个黑洞相互绕行的珍贵画面。
2025-10-13 10:23
作为深远海风电产业链的“链主”企业,运达能源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运达能源科技集团”)见证并引领了中国风电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全过程。2024年,中国风电新增装机容量达79.8GW,占全球新增装机总量的68.2%,这意味着,全球每新增3台风机,就有近2台落地中国。
2025-10-13 10:22
10月14日,一场赏心悦目的木星伴月将在凌晨上演,为初秋天宇增添一抹诗意。木星是一颗气态行星,也是太阳系中个头最大的行星,虽然距离地球比较远,但由于个头大,从地球上看起来非常明亮。
2025-10-13 10:19
团队进一步提出了跨平台系统设计方法论,包含二维-CMOS电路协同设计、二维-CMOS跨平台接口设计等,并将这一系统集成框架命名为“长缨(CY-01)”架构。据了解,团队下一步计划建立实验基地,与相关机构合作,建立自主主导的工程化项目,并计划用3至5年时间将项目集成到兆量级水平。
2025-10-13 10:18
日前,位于浙江杭州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的核心设备正式启用。
2025-10-11 09:44
近日,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与国际合作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地球科学》发表论文指出,海洋硫酸盐浓度的变化能够改变甲烷的消耗方式。
2025-10-11 09:43
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在小说《诗云》中曾描写过“微型白洞”,让很多人浮想联翩。有趣的是,白洞和黑洞在数学上是同一个“解”——它们的质量、角动量、电荷都相同,唯一的区别是时间反了过来。
2025-10-11 09:40
“金钉子”是定义和区别全球不同年代所形成的地层的“锚点”,用来划分全球地质年代界线。
2025-10-11 09:38
植物生长不仅依赖阳光雨露,更与土壤中“看不见的世界”密不可分——这里生活着大量微生物,它们附着在根系上,帮助植物吸收养分、抵抗逆境。
2025-10-11 09:32
5年来,坚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排名由2020年的第14位提升至2024年的第10位。
2025-10-10 10:16
在人工智能(AI)与神经科学的强强联合下,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与艾伦研究所团队联合开发出一种名为CellTransformer的AI模型,助力绘制出目前最精细的小鼠脑图,共包含1300个脑区及亚区。
2025-10-10 10:13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团队结合模拟计算与机器学习,研制出一种新型3D打印铝合金,不仅耐高温,强度更是传统铸造铝合金的5倍,且比未经机器学习辅助设计的合金强度高出50%。
2025-10-10 10:10
连日来,北方气温骤降,不少秋冬季独有的养生方式和健康说法随之而来,有些操作或说法听起来科学健康,但权威专家表示,如果开展不当反而会带来健康风险。
2025-10-10 10:0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