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由“双20”列阵长空迎接英烈说开去
首页> 军事频道> 军事要闻 > 正文

由“双20”列阵长空迎接英烈说开去

来源:解放军报2022-09-29 09:21

大力崇尚英雄 厚植英雄情怀

——由“双20”列阵长空迎接英烈说开去

  9月16日,礼兵在细雨中护送殓放志愿军烈士遗骸的棺椁。新华社记者 潘昱龙摄

  编者按

  9月16日,载有第九批88位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的空军运-20飞机降落在沈阳桃仙国际机场。桃仙国际机场以“过水门”礼节迎接,两架伴飞护航的歼-20战机进行超低空通场。“双20”列阵长空,向志愿军烈士致以崇高敬意!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崇尚英雄,是对历史的铭记,是对英烈的缅怀,也是对砥砺前行中的中国人民强有力的鞭策和激励。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对英雄模范的褒扬工作,习主席曾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表达对英雄的崇敬之情,推动全社会形成学习英雄、崇尚英雄、关爱英雄的良好氛围。在第九个烈士纪念日到来之际,围绕“大力崇尚英雄、厚植英雄情怀”主题,“军人修养”专版推出一组文章,与读者一起致敬英雄、学习英雄、见贤思齐。

  学习革命英烈传承英雄精神

  ■张凤波

  出征少年身,归来英雄魂。近日,“双20”迎接第九批88位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到祖国怀抱,受到社会普遍关注。沧海桑田,英魂不灭。缅怀革命英烈,就要学习和传承英雄精神品格,赓续红色血脉,努力把自己锻造成堪当强军重任的红色传人。

  忠诚于党,牢记初心使命。英雄之所以令人敬仰,是因为他们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牢记初心使命,始终对党忠诚。从“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夏明翰,到“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的方志敏,从趁敌不备绞断肠子壮烈牺牲的陈树湘,到宁死也不泄露党的秘密的江竹筠……翻开党的百年历史画卷,一位位革命英烈用满腔热血写忠诚,尽显对党和人民的赤子之心。党旗所指,军旗所向。每一名新时代革命军人都要懂得为谁扛枪、为谁打仗,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听党话、跟党走。

  英勇无畏,不怕流血牺牲。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据史料记载,在井冈山斗争中,近4.8万人牺牲,平均每天牺牲近60人;在两万五千里长征路上,平均每走1公里就有4名红军战士倒下;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志愿军将士忍饥受冻绝不退缩,冒着敌人的炮火英勇战斗,以血肉之躯筑成牢固的钢铁长城……革命烈士用英勇的牺牲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新时代革命军人要继续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随时做好应对强敌准备,随时做好牺牲奉献准备,全力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爱岗敬业,矢志国防建设。军人职责重如泰山,使命神圣光荣,一名合格的革命军人,必定是履职尽责的担当者、矢志国防的奋斗者。身患绝症的林俊德在生命的最后一天,戴着氧气面罩坚持伏案工作长达74分钟,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投身国防事业,就要像英雄模范们那样,在本职岗位上积极担当作为,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责任担当,履行好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使命。

  艰苦朴素,做到廉洁奉公。“导弹司令”杨业功即使身居高位,睡的仍是30年前用4个大木箱拼成的双人床,一只搪瓷碗一用就是几十年。他每年参与研究调整干部众多,过手审批经费数额巨大,不管用人还是理财,杨业功只有一个标准:掌权为公。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许多先辈们艰苦朴素、廉洁奉公,从不贪图个人享受,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令人敬仰,值得学习。学习他们艰苦朴素、廉洁奉公的品格,就是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经得起诱惑,工作向高标准看齐,生活向低标准看齐,把全部心思精力投入到为国为民奉献上。

  学习革命英烈,传承英雄精神,这是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也是赢得胜利的重要保证。英雄是榜样,须高山仰止;英雄是标杆,须景行行止。缅怀英烈,就是要传承好英雄的伟大精神品格,并把这种精神品格转化为战斗意志和打赢本领,汇聚起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磅礴力量。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

  ■吕高排

  运-20迎接,歼-20护航,“双20”列阵长空,告慰革命先烈。在潇潇秋雨中,漂泊异国他乡70余年的88名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以及837件相关遗物,回到祖国的温暖怀抱。

  英魂归故里,世人泪满襟。每一名英烈都是中华民族共同的家国记忆和宝贵精神财富。以国之名缅怀英烈,是对共和国历史的郑重回眸,是对中华民族精神根脉的守护与延续,这一国家行动是对近代以来为争取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牺牲的英烈的深情礼赞,昭示着中国从苦难到辉煌的非凡历程,凸显出以国家名义褒扬烈士的伟大意义,让我们铭记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激励全国人民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翻开中华民族的浩繁卷帙,英雄烈士灿若星辰,熠熠生辉。他们是不惧烈火的“劲草”、是挡住枪口的“钢铁”、是屹立不倒的“冰雕”……从革命战争年代到和平建设时期,约有2000万名英雄烈士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献出宝贵生命。可以说,我们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浸透着英雄烈士的鲜血。

  当年,他们为我们牺牲;现在,换我们守护他们。随着新中国成立的礼炮声,时间的脚步匆匆走过,一切都在变化,但有一点从来没有变,那就是祖国和人民对英雄烈士的深深敬意。从烈士纪念设施建设维护不断加强,到保护英雄烈士的法律法规日益完善,再到烈属抚恤标准不断提高,尊崇英烈、捍卫英烈已逐渐成为全社会共识。英烈精神正融入民族血脉,焕发出新的光彩。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习主席深刻指出,理想之光不灭,信念之光不灭。我们一定要铭记烈士们的遗愿,永志不忘他们为之流血牺牲的伟大理想。英烈精神如永不熄灭的火炬,指引亿万人民砥砺前行。对英雄烈士最好的纪念,就是弘扬他们崇高的精神,完成他们未竟的事业,接续奋斗,书写新的辉煌。

  新时代是需要英雄并一定能够产生英雄的时代,革命先烈为之抛头颅、洒热血的“接力棒”已经交到了我们手中。在改革发展的大潮里、在科技创新的征程中、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英烈们以生命铸就的雄伟丰碑,正如明灯般照亮后人前行的道路,激励我们不畏风雨、不屈不挠、勇毅前行。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前进的道路上还有许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还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征服。广大官兵须自觉敬仰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传承弘扬他们身上所展现的非凡品格和伟大精神,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把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作为不懈追求,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

  崇尚英雄更要争做平凡英雄

  ■杨思聪

  每思祖国金汤固,便忆英雄铁甲寒。前不久,我国从韩国接回第九批88位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及837件遗物。期间,从安排“双20”护卫英灵回家,到机场以“过水门”最高礼遇迎接,从多个城市大屏点亮“英雄回家”标语,到年逾九旬的志愿军老战士现场相迎,一个个动人的细节,无不彰显出对英雄烈士们最崇高的敬意!

  英雄是一个民族最闪亮的坐标。习主席深刻指出,中华民族是崇尚英雄、成就英雄、英雄辈出的民族,和平年代同样需要英雄情怀。革命战争年代,我国曾有30余个以抗战英烈名字命名的县,如靖宇县、左权县等,是为了长久纪念那些为国捐躯的英烈们;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从设立烈士纪念日,到建立功勋荣誉表彰制度,再到制定实施英雄烈士保护法……一系列强有力的国家行动,推动形成“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的社会新风尚。

  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今天,我们对英雄烈士最好的致敬缅怀,便是接过英雄传递的精神火炬,奋力走好新的长征路。展望未来,我军正向着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砥砺前行,无论是做好军事斗争准备,还是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高质量发展,我们肩上的担子都很重,都需要像英雄烈士那样去拼、去干,去履行我们应尽的责任,书写强国强军事业的新篇章。

  “伟大的灵魂,常寓于平凡的躯体。”英雄,往往出自平凡。身处平凡岗位的你我,虽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也不曾干出惊天动地的事业,但只要默默无闻地坚守奋斗,每个人做成一件事、干好一件工作,党和国家的事业就能向前推进一步。我们应当认识到,如同张思德烧炭、王继才守岛一样,革命有分工,岗位有不同,但每个人都是在为党和人民工作,只要干好了,就能创造非凡业绩,彰显英雄本色。我们当耕耘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而不嫌舞台小,做到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在一岗一哨中履使命,在一言一行中见担当,让自己的平凡人生熠熠生辉。

  革命战争年代,无数英雄烈士为了实现救国救民的理想,“甘将热血沃中华”,有的牺牲时甚至连姓名都没有留下。这样的“大我”胸怀、“无我”境界,同样值得我们今天学习践行。“什么也不说,祖国知道我”,在为祖国和人民事业担当奉献的过程中,即使我们不在聚光灯下、舞台中央,即使我们的努力不为人知、我们的姓名无人知晓,我们也要站在大局的高度、从团队的需要出发,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功成必定有我”的作为,努力做好那些“地平线以下”的工作,为下好“一盘棋”贡献力量,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的合格答卷。

[ 责编:丁玉冰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南茶北种”富农家

  • 北疆文化系列专题片:团结篇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广西中医药研究院中药资源团队在开展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和广西第一次林草种质资源普查中,发现石山油桐、美脉假糙苏、线叶度量草、广西割舌树、洞生香草、广西肺筋草6种高等植物新物种。
2024-04-17 09:10
2023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4.14%,这一最新调查数据意味着什么?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有何重要意义?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20%~30%的公民科学素质水平相比,我国公民科学素质仍有不小差距,未来提升公民科学素质,还有哪些挑战?
2024-04-17 09:39
从国家知识产权局获悉,《2023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近日发布。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发明专利产业化率达39.6%,较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连续五年稳步提高。
2024-04-17 09:38
绿色是生命的象征、大自然的底色,良好生态环境是美好生活的基础、人民共同的期盼。
2024-04-17 09:38
中国科协16日发布第十三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结果显示,2023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4.14%,比2022年的12.93%提高了1.21个百分点,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呈现提速增长趋势。
2024-04-17 09:37
施工人员在做桥梁前移施工准备。呼兰河上,桥墩破冰器分外醒目;庆安制梁场的智能化保温棚内,一榀榀桥梁在蒸汽中凝固成型;哈伊高铁全线建成通车后,将不断满足广大群众的出行需求,为加快建设我国向北开放新高地贡献力量。
2024-04-17 09:49
近日,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王树涛、副研究员时连鑫团队研发出新一代针对黏性渗出液,如糖尿病足渗出液的单向导液伤口敷料。该研究为高黏性渗出液引起的伤口愈合困难问题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在医用敷料、渗液管理等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2024-04-17 09:40
作为一种新兴的林业信息化科技创新手段,智慧林业需要加强顶层设计,统筹指导与管理。回顾智慧林业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智能化革新已经成为现代林业发展的重要标志。
2024-04-16 10:1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同时强调“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从内涵及本质要求来看,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
2024-04-16 10:14
在15日举行的2024春季核能可持续发展国际论坛上,中国核能行业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廷克介绍,截至目前,我国商运核电机组共55台,总装机容量5703万千瓦,仅次于美国、法国,位居全球第三;在建及已核准核电机组38台,总装机容量4480万千瓦。
2024-04-16 09:50
最近几年,每隔一段时间,在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的张冲就会发一个朋友圈。出于对新发现的严谨,团队决定与突变印记领域资深学者、杜克-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教授Steven G. Rozen联系,进一步扩大合作。
2024-04-16 09:50
这是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我国深海探测将以“梦想”号为重要平台,构建深海地质地球物理探测和钻探技术装备体系,为人类认识、保护、开发海洋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024-04-16 09:47
创造一个超大深冷“冰箱”,提供20K(开尔文,20K即零下253摄氏度)以下甚至2K(零下271摄氏度)的超低温环境,并保证百瓦级到万瓦级连续稳定工作——大型低温制冷装备凭借这一能力,被称作“超级低温工厂”。
2024-04-15 14:25
本工作中,研究团队在前期光热电探测器相关工作的基础上,在具有长波红外吸收能力的柔性聚酰亚胺衬底上构建了碲基热电异质结薄膜,制备出可集成、柔性、可穿戴长波红外光热电探测器。
2024-04-15 09:31
4月13日至14日,第十三届“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颁奖典礼暨2023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年会在苏州举行,展示了我国人工智能的发展前沿。
2024-04-15 10:23
中国工程院院士、鹏城实验室主任高文凭借在图像处理、模式识别、多媒体、虚拟现实、计算机视觉、大规模人工智能系统等领域的贡献,荣获吴文俊人工智能最高成就奖。
2024-04-15 09:25
不只是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上海光源、高能同步辐射光源等大科学装置的运转也离不开大型低温制冷装备。
2024-04-15 09:24
随着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建成并投入商运,我国高温气冷堆产业链已初步形成,具备产业化推广条件。
2024-04-15 09:23
4月13日至14日,第十三届“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颁奖典礼暨2023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年会在苏州举行,展示了我国人工智能的发展前沿。
2024-04-15 02:25
4月12日,由该院自主研制的130吨级可重复使用液氧煤油发动机圆满完成两次起动地面点火试验。至此,这台发动机已完成15次重复试验和30次点火起动,累计试验时长突破3900秒,重复试验次数突破我国液体火箭主发动机试验次数纪录,为后续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首飞奠定基础。
2024-04-15 02:0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