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军事频道> 军事要闻 > 正文

朱日和的十年跨越

来源:解放军报2022-09-16 09:57

远距离战场机动。刘利华摄

  10年前,“朱日和”这个塞北小镇名不见经传。今天,“朱日和”已是广为人知。

  10年间,这里硝烟弥漫、狂飙不断,透过“朱日和”这个坐标,人们见证着人民军队构建新型军事训练体系的崭新风貌,聆听着威武之师迈向世界一流的铿锵足音。

  只有今天像打仗一样训练,明天才能像训练一样打仗。仲秋时节,朱日和烽烟再起。在这里,官兵们品味出“跨越”的深层含义:千里机动奔赴朱日和,仅仅是“跨越”的起点;在朱日和积蓄走向未来战场的力量,才是“跨越”的最终目标。

  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正在朱日和参加演训的官兵纷纷表示,要积极投身战备训练,加快提高打仗能力,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用更加优异的成绩向党的二十大献礼。

  观念更新,打破“红胜蓝败”怪圈

  大漠深处,一场红蓝实兵对抗演练悄然展开。

  硝烟弥漫中,某旅导弹分队抵达预定地域后迅速展开装备,布设防空“天网”。与此同时,蓝军分队“敌机”采取超低空突防、多批次多方向进入的方式展开对地突袭。

  走下演训场,不少官兵摇头感叹:“难!太难了!”从他们的表情中,记者看到了惊讶、无奈以及不甘心。

  “尽管已经做了充分的准备,可到了演习场,还是暴露出不少问题。”该旅领导告诉记者,这是他们连续第三年演兵朱日和。3年前,该旅第一次造访此地就遭遇败绩,收获了一份数十页的“问题清单”。

  从确立“重检验不重评比、重实效不重形式、重检讨不重输赢”的训练指导,到破除“红必胜、蓝必败”的对抗演习思维定势;从提出“真打实抗、不怕演砸,逼入绝境、难到极限”的从严要求,到纠治操场化程序化的和平积弊……每年在这里举行的“跨越”演习,参演官兵在跨越崇山峻岭地理距离的同时,跨越的更是从和平到战争的心理距离。

  “演习的目的不是为了‘你好我好大家好’,而是让部队能够看清自身问题。”时至今日,朱日和基地导调评估中心主任吴春雨清晰地记得,几年前,某新型合成旅刚刚组建,迎来了新装备列装部队之后的第一场演习,人人渴望在演习场上大放异彩,等来的却是导演部的百般“刁难”。“这一仗,从千里之外开打!”导调人员悄然奔赴该旅驻地营区,全时介入、全程跟进部队行动,全方位采集演练信息,现场临机设险情、出难题。

  战斗结束,一份问题清单出炉:信息回传不及时、指挥控制不够、兵力运用没有突出重点等一系列问题被拎了出来。尤其是炮兵火力运用效率低问题,近10∶1的红蓝军战损目标比,让该旅官兵知耻后勇,立下“再回朱日和,誓打翻身仗”的铮铮誓言。

  “每一次刺痛的背后,都意味着战斗力的拔节生长。”让朱日和基地副司令员王海力倍感欣慰的是,一年又一年,他目睹一支又一支部队在这里打了“翻身仗”,红方参演部队正在变得越来越“狡猾”。有数据为证:相较于2014年,蓝军破袭红方指挥所的成功率降低了80%,炮兵火力毁伤指数也下降了57%。

  “没有最‘狡猾’只有更‘狡猾’。” 王海力说,这带引号的“狡猾”二字,是对红方部队十年变化最生动的评价。

  改革创新,体系练兵崭露锋芒

  “N时”,犹如一根随时可能被点燃的引信。

  这一时刻,是演习进入战斗实施阶段的计时点,也是要点夺控双方“战斗”的起始点。此刻,紧盯着这个“N时”的,不单是第78集团军某旅作训科长尚文龙,还有配合该旅作战行动的多军兵种部队指挥员。

  “N时”到来,战斗打响。呼叫空中火力支援、投送特战兵力……各个点位的多军兵种要素闻令而动、多维出击,最终取得战斗胜利。

  硝烟散去,各军兵种指战员齐聚一堂,从联合的视角,围绕演习中暴露的问题共查实战短板、共研联训之道。如何打破联合观念壁垒,拆除体系思想藩篱,实现战斗力“1+1>2”,成为大家热议的焦点,掀起了一场“头脑风暴”。

  “改革创新,让体系练兵在朱日和演兵场上崭露锋芒。”该基地某科科长刘丰告诉记者,如今联合作战理念深入人心,朱日和也逐渐成为体系练兵的“磨刀石”。

  聚焦体系练兵,朱日和基地不断换档升级:他们坚持实战化检验、打仗式演练、作战式导调,组训方式由部队自导自演、自训自评,向导演分离、训考分离转变;职能由阶段性保障训练,向全年度满负荷组训转变;成绩评定由人工评估向电脑评估转变;科技练兵成果由试验论证向形成整体作战能力转变。

  前不久,海军陆战队某旅赶赴朱日和,与陆军、空军、战略支援部队等多支部队展开联合演训,多种新型战法得以检验。演训间隙,该旅展开了以“喜迎二十大”为主题的讨论交流活动,中士赵志星分享自己的感受:“作为军人,最光荣的事莫过于将自己的青春毫无保留地融入到强军兴军事业当中,我很荣幸能站在一个特殊的角度,亲眼见证部队的实战本领快速攀升、打仗能力拔节生长。”

  执戟挥戈,吹角连营。10年间,该基地先后导调、保障了上百场陆空联合演习和网上对抗演习,各类新型武器装备悉数登场,参与演训的部队种类越来越全、演练强度越来越大、演练课目越来越多……一支支部队在实战化淬火中加快转型,一批批指战员在硝烟洗礼中磨刀砺剑。

  聚焦实战,战训耦合持续深化

  望远镜里,“敌机”的轮廓越来越清晰。陆军某旅下士刘洋抬起头,蓝军一架直升机几乎贴着他的头顶飞过。

  刘洋从这架直升机飞行的高度,读出了一丝挑衅的意味。“非把它打下来不可!”刘洋抓起电台,向后方指挥所通报。然而,此时侦察车上的雷达屏幕早已布满雪花。

  刘洋没有想到,这架直升机竟然会单机深入己方腹地。他更想不到的是,这架孤零零的直升机背后,竟然有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电磁干扰体系支撑,与其密切协同。

  “这事放在几年前,真是想都不敢想。”走下战机,执飞的陆军航空兵某旅飞行员张园武告诉记者,单机深入“敌”腹地,在以往基本上就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如今,各型新装备相继列装,各类新战法亮相演兵场,让过去的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这些变化的背后,是我军军事训练体系转型升级的巨大变化。

  两年前的一场实战化演练,让参加过大小数十场演习的某旅合成营营长刘弢产生了“本领恐慌”,感到自己“不会打仗”了。

  那场演练,“蓝军”编配了电子侦察、无人机等新质作战力量,不间断实施强电磁干扰,展开远程火力精准打击,一系列新型作战手段、新式作战要素的有机组合,让他们一时间不知如何招架,被打得措手不及。

  刘营长的“危机感”,代表着参演指战员的共同感受:仗越打越难,越打越新。

  “真正的战争,往往打响在战争之前。”该基地领导深有感触地说,现代战争正在由传统的、机械化的、大陆军的模式,向体系化、信息化、立体化转变,新手段、新要素层出不穷,战术战法变幻莫测。基地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让参演部队能够提前感知最真实的未来战场。

  “三流军队尾随战争,二流军队应付战争,一流军队设计战争。”近年来,基地深入研究现代战争特点规律和制胜机理,按照“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的思路,将跨域作战、精兵制胜、信息主导、体系支撑等全新理念融入演习方案,最大限度还原信息化战场上的多变性。

  “双方交战地区模拟地形为A形丘陵区域”……前不久,一场演习开始前,在基地导调指挥中心大楼里,针对演习设计大家各抒己见、争相发言,现场“火药味”十足。这样的争论对基地官兵来说,早已习以为常。

  他们正在干什么?下一步他们想要干什么?这些年,军内外专家不断发出“朱日和之问”。无论这些问题的答案是什么,有一个答案始终如一:剑指未来战场。

  金秋时节,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的喜讯传遍这片塞北草原,基地官兵心潮澎湃,倍感振奋。

  “5年前,习主席在这里向全军将士发出了时代号令……”回想2017年朱日和沙场阅兵,大家热血沸腾、激情满怀。展望即将召开的党的二十大,官兵纷纷表示:一定牢记统帅嘱托,加快提高备战打仗能力,以实际行动向能打仗、打胜仗的目标不断迈进。(本报记者  宋子洵  通讯员  张光轩  马赫男)

[ 责编:丁玉冰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受台风“麦德姆”影响 琼州海峡客滚船停运

  • 乐享假期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科普资源“需求侧”井喷,“供给侧”该如何应对?
2025-09-30 02:50
从今天起,我们不妨每天给孩子留出30分钟,让他们把第一个“为什么”写下来;不妨对孩子说一句“这个问题真有意思,一起找答案”;不妨在课堂上把“解题步骤”暂时收起,让学生先猜、先试,让好奇心重新成为我们最闪耀的指南针。
2025-09-30 04:05
这个秋天,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一批新生将开启一段独特的学习旅程:从大二开始,他们将亲手参与设计一架低空飞行器,直至它真正试飞升空。想象一下,课堂上学到的公式和图纸,几年后竟能化作低空飞行器飞向蓝天,多么振奋人心!这不是科幻电影,而是北航在全国率先开设的“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推出的“项目制人才培养”真实场景。
2025-09-30 04:05
时代浪潮奔涌,技术创新日新月异,国家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由“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从关键技术的突破到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处处都需要既掌握扎实理论知识,又具备卓越实践能力的青年英才。
2025-09-30 04:05
辽中凹陷位于渤海北部海域,平均水深22米。探井JZ27-6-3井钻遇油气层57.4米,完钻井深1925米。经测试,该井日产原油约500吨,日产天然气约2万立方米。
2025-09-30 04:05
2025年全国古树名木保护科普宣传周活动29日在广州启动。记者从启动仪式上获悉,为进一步加强古树名木保护,我国已启动第三次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并严格落实《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按照“一树一策”“一群一策”原则,持续推进科学保护管理,推动古树名木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2025-09-30 04:05
成功攻克了近距离飞行与高精度操作难以兼顾的核心技术难题
2025-09-30 02:50
当科研人员在各自领域里突飞猛进时,科幻创作需要正视专业壁垒与认知鸿沟,更重要的是寻找方法跨越鸿沟。
2025-09-30 02:50
健全大联合、广协同、全覆盖、共建共治共享的国家科普体系,全面构筑新时代国家科普能力
2025-09-30 02:50
建设海洋强国,离不开海洋文化等软实力的支撑。
2025-09-29 09:22
2025年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27日在海南海口开幕。大会以“产业变革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策划了18场会议、2场闭门会议、技术展览、科技评选和系列科普活动。
2025-09-29 05:25
国家“十四五”规划重点工程——青藏直流二期扩建工程28日正式投运,可将青海与西藏之间的输电能力提高一倍,达到120万千瓦,对于提高西藏电力供应保障能力,促进清洁能源大范围优化配置,服务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2025-09-29 05:25
日前,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在浙江杭州落下帷幕。这场十年一届的盛会首次在亚洲举行,各方代表齐聚一堂,汇聚共识,共同探讨进一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与举措。
2025-09-29 05:25
科普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创新发展的基础性工作。
2025-09-29 03:15
“我们要做轻量化,就是要做轻量化生态,要建设轻量化生态系统。”在2025(第十八届)汽车轻量化大会(以下简称“大会”)上,北汽福田欧曼事业部研发中心底盘系统高级主任工程师兼公司轻量化负责人李军代表公司获得“汽车轻量化创新成果大赛卓越成果奖”,展现了中国商用车轻量化技术的最新突破。
2025-09-29 07:19
目前,我国专业技术人才超过8000万人,技能劳动者总量超过2.2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超过7200万人,为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了坚实人才支撑。
2025-09-28 09:45
9月27日20时40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11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9-28 09:39
今天,横跨贵州省贞丰县与关岭县的世界第一高桥——六安高速花江峡谷大桥正式建成通车。大桥通车后,原来需要绕行2小时的花江峡谷两岸贞丰县至关岭县,如今仅需2分钟即可直达,真正实现了“天堑变通途”。
2025-09-28 09:39
近日,2025亚太机器人世界杯青岛国际邀请赛在青岛西海岸新区举行,来自12个国家和地区的84支代表队同台竞技。在各类比赛中,人形机器人足球赛吸引了最多观众“观战”。
2025-09-28 04:1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