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归国志愿军烈士“寻亲”的故事:等着你,找到你,守护你
首页> 军事频道> 军事要闻 > 正文

归国志愿军烈士“寻亲”的故事:等着你,找到你,守护你

来源:新华社2022-09-15 14:20

  新华社沈阳9月15日电(记者徐扬、王炳坤、赵洪南)这是一个关于回家的故事——

  主人公是70多年前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小伙子们,他们长眠在异国他乡。

  祖国没有忘记,人民没有忘记。2014年以来,我国连续8年迎回825位在韩志愿军烈士的遗骸,安葬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今年9月16日,第九批在韩志愿军烈士的遗骸也将回到祖国的怀抱。

  2014年3月28日,搭载437具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的专机降落在沈阳桃仙国际机场,礼兵护送覆盖着国旗的437具志愿军烈士遗骸棺椁进至棺椁摆放区。新华社记者潘昱龙 摄

  英魂归故里,牵动亿万国人的心。人们迫切地想知道:他们是谁?他们的家在哪里?

  让无名者“有名”,让英雄找到亲人。一场跨越时空的“寻亲”由此开始……

  等着你——思念是一种深深的情感

  “17岁去参军,20岁就牺牲了,只剩下一张照片,什么东西都没有留下……”82岁的吴奎俤一说起哥哥吴雄奎,就情不自禁地看向窗外。

  吴雄奎,中国人民志愿军23军73师218团3营7连战士,1953年7月6日牺牲在朝鲜战场。

  从此,吴家少了一口男丁,留下了一张用手帕包裹着的泛黄照片。照片上,吴雄奎军姿笔挺,面容青涩,瘦小的身躯外套着一件宽大的军装,身后是迎风招展的五星红旗。

  烈士吴雄奎生前照片。新华社记者 潘昱龙 摄

  想念时,身在福建省闽侯县农村老家的吴奎俤就会拿出照片看看,跟哥哥说一会儿话:“哥呀,老家的橄榄熟了一年又一年,你还能找到回家的路吗?”

  70多年过去了,多少亲人还在盼着远赴战场的小伙子回家。

  老家在河南新蔡的展志忠于1948年2月参军,1953年牺牲在朝鲜半岛。那一年,他33岁,任志愿军第73师218团副班长。

  “母亲从来不提我父亲的事,我知道,她一提心里就会难受。”展志忠的大儿子展超明说。

  父亲离家的时候,展超明还是个懵懂孩童,如今79岁的他已拄着拐杖,满头白发。

  展志忠牺牲后,母亲独自一人将展超明兄弟二人带大。2005年,母亲带着未了的心愿离世。临终前,她喃喃地留下一句话:“什么时候能找到你爸,让他入土为安!”

  从2014年至2021年,中国已连续8年迎回在韩志愿军烈士的遗骸,安葬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这让吴奎俤、展超明们的期盼有了希望。

  找到你——血脉能创造奇迹

  “朝鲜战场上牺牲的志愿军战士有十几万,回国的几百个,几百个中又让你找到了,是幸运中的幸运!”吴雄奎的侄子吴玉成回忆起当时的寻亲经历,仍不禁这样感慨。

  从韩国归来的825位志愿军烈士均为无名英雄,如何让无名者“有名”,让英雄与亲属“相认”?这不仅是广大烈属和健在老兵的迫切愿望,也牵挂着全国人民的心。

  2019年起,退役军人事务部等部门启动帮助烈士寻找亲人活动,最直接的依据就是从烈士遗物中发现的个人印章,上面的文字清晰可辨。各地退役军人事务部门查找信息,发动群众提供线索,联系烈士的亲属。

  为确保结果科学、准确,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的科研团队破解一系列难题,采用DNA检测的技术手段,使得烈士遗骸DNA与亲人比对一致。

  2020年,随第七批烈士遗骸回国的遗物中,就有9枚烈士印章,其中包括刻有“吴雄奎”三个字的印章。2021年,通过DNA比对,吴雄奎烈士终于在跨越了半个多世纪后与家人“相见”。

  “哥,你总算回来了,咱们家也团圆了。”吴奎俤再次拿出那张不知看了多少回的黑白照片说,“终于找到你,我们一颗心放下了,你也可以安息了!”

  2021年9月3日,第八批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举行安葬仪式。来自河南新蔡的展保成作为亲属代表来到烈士英名墙前,抚摸着爷爷展志忠的名字,许久许久。

  这年夏天,烈士展志忠与亲人的DNA比对成功。“这么多年来,我们一大家子人都盼着爷爷魂归故里。”53岁的展保成手捧白布包裹的家乡泥土,慢慢打开,撒在英名墙前,跪下,给爷爷磕头。

  3月5日,展志忠的孙子展保成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英名墙前祭祀自己的爷爷展志忠烈士。新华社记者 潘昱龙 摄

  那一刻,几十年的思念化作泪水,模糊了双眼。“爷爷终于找到了,奶奶的心愿也了却了。”展保成哭着说。

  目前,已有吴雄奎、展志忠、陈曾吉、方洪有、侯永信、冉绪碧、许玉忠、周少武、林水实、梁佰有10位烈士成功“找到”了亲人。

  守护你——最可爱的人

  “如今,一批又一批志愿军英烈回到祖国的大地上安息,有的战友还找到了亲人,这对我们活着的人来说,是莫大的安慰。”92岁抗美援朝老兵程茂友说。

  对于72年前的那场战争,中国人民从未忘记。2020年,在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之际,国家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并向志愿军老兵颁发纪念章。坐落在辽宁省丹东市英华山上的抗美援朝纪念馆经翻修改造后,也以崭新的面貌呈现给世人,参观者络绎不绝。

  找寻英雄,缅怀先烈,铭记历史,勇毅前行。

  志愿军战士陈曾吉牺牲时年仅20岁。陈曾吉烈士遗骸2014年归国后,其身份和亲属关系,在3年前得以确认。

  如今,每逢清明节或者7月1日陈曾吉烈士的牺牲日,陈曾吉烈士的侄女陈美善都会从郑州出发,来到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祭扫。献上一捧黄菊、倒上一杯来自家乡的米酒,陈美善总会在烈士英名墙上的陈曾吉名字前坐上半天。

  “这么多年,终于把大伯盼回了家,我要替我父亲我奶奶他们,好好看看他、陪陪他,让他不再孤单。”陈美善说。

  近两年,《长津湖》《狙击手》等抗美援朝题材电影火爆大银幕,许多青少年走进影院,“穿越时空”去看看最可爱的人,去了解动人的故事。

  英雄归国,带回的不只是他们的遗骨,还有他们不灭的精神。因电影《长津湖》而阅读了多本抗美援朝相关历史书籍的大学生刘明浩说:“每一个中国人都可以从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中汲取勇气和力量。”

  每逢佳节,吴玉成家中都会为大伯吴雄奎摆上一副碗筷。吴玉成12岁的儿子吴炎熹说:“从小就听我爸爸讲,家里有位英雄。我不会忘记他,我永远记得他。”

[ 责编:丁玉冰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文物里的抗战记忆】枪身斑驳将星陨:左权将军的铮铮铁骨

  • 习主席的话官兵们记住了!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植物在漫长的适应性进化过程中,催生出丰富多元的物种谱系。9月2日,《细胞》在线发表了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宁国贵团队的一项研究成果,该研究揭示了月季香气基因起源的新机制。
2025-09-05 10:06
今年8月,中央网信办、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规范“自媒体”医疗科普行为的通知》,为医疗科普立了“规矩”。
2025-09-05 10:02
数字经济时代,算力是如同水、电一样重要的基础资源。我国算力发展情况如何?未来着力点在哪儿?
2025-09-05 09:54
算法技术的赋能强化了传统意识形态风险,算法的自我进化制造了意识形态黑箱,要求我们积极探索和优化治理智能算法技术意识形态风险的新路径。
2025-09-05 09:48
日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孙道远教授、毛竹教授团队联合国外学者在行星科学研究领域取得重大进展,该研究首次在地球以外的行星中确认了固态内核的存在。
2025-09-05 09:41
据世界气象组织2日发布的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最新通报,拉尼娜现象有可能从今年9月起回归并影响未来数月的全球天气和气候状况。拉尼娜现象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的现象,而厄尔尼诺现象则是指太平洋赤道海域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升温的现象。
2025-09-04 09:47
这种说法缺乏科学依据。
2025-09-04 09:44
正确掌握储存技巧和使用习惯,才能发挥冰箱的功能,保障家人饮食健康。
2025-09-04 09:39
这不是惊悚小说,也不是玄幻剧,而是世代生活在海边的人们,和海洋巨兽的别样相遇——这是鲸和海豚的骨头。从意外搁浅偶然获得,到渔业生产相对频繁打捞,闽南的“新鱼骨庙”(阴庙)呈现出和历史上的鱼骨庙截然不同的样貌。
2025-09-04 09:37
9月3日,某潜艇支队某艇员队组织收看阅兵仪式直播,铿锵有力的步伐、全新亮相的装备、转型跨越的成就,让他们动容,更让他们振奋。南昌舰的入列,标志着海军驱逐舰实现由第三代向第四代的跨越,首次突破万吨级设计,在航母编队体系作战中发挥重要作用。
2025-09-04 09:32
日前,我国科学家近日成功研制出超宽带光电融合集成系统,首次实现全频段、灵活可调谐的高速无线通信,有望为未来更畅通可靠的6G无线通信提供保障。为此,北京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组成的联合研究团队,历经4年,自主研发出超宽带光电融合集成系统。
2025-09-03 10:01
近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牵头完成的“基于耐盐植物和土壤调理剂的滨海盐碱地高效利用技术创制与应用”项目获2024年度青岛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为滨海盐碱地的综合治理与高效利用提供了新方案。基于各项研究,团队开发了4种抗盐剂、2种盐碱地土壤调理剂等盐碱地培肥改良系列产品,为盐碱地快速培肥和障碍消减提供了有力支撑。
2025-09-03 10:01
9月1日起,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五部门联合修订的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GB 17761—2024)正式实施。新国标进一步增强了电动自行车的智能化功能,增加了北斗定位、通信和动态安全监测功能。
2025-09-03 10:00
作为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增设的群众赛事项目,被称为“空中F1”的无人机竞速备受瞩目,该项赛事决赛举办地深圳近日也掀起了无人机竞速热潮,市民和游客在公园里就能过一把“飞行瘾”。据介绍,深圳中心公园位于深圳核心区域,无论是深圳还是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的无人机爱好者,都能轻松快捷到达这里。
2025-09-03 10:00
油菜、白菜、甘蓝、萝卜是大众最熟悉的十字花科作物,也是食用油和蔬菜的主要来源,然而它们都受到同一种毁灭性病害——根肿病的威胁。基于GSL5功能研究和团队所创制的材料,他们还揭示了有趣的病菌与寄主的互作关系,即病菌致病和寄主抗病反应机制。
2025-09-03 10:00
点击羽绒服胸前的按钮,2秒即可速热,实现四档温度调节……1日,在哈尔滨举行的第七届中国国际新材料产业博览会现场,一款造型时尚的智能温控羽绒服吸引不少观展者驻足围观。
2025-09-02 10:23
当地时间9月1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最新报告显示,今年的全球创新指数(GII)集群研究将风险资本交易活动作为一项新指标。全球创新指数集群排行榜于2017年创设,通过三项核心指标,识别世界级创新活动在当地的集中程度。
2025-09-02 10:21
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昨起实施。为保障新国标在本市顺利推行,近日,市市场监管局组织召开在京销售电动自行车生产经营企业约谈指导会。为保障新国标平稳落地实施,本市市场监管部门将强化监督抽检,保障本市电动自行车产品质量安全。
2025-09-02 10:18
会空翻、格斗,能叠衣、调饮,善聊天、“思考”……前不久举行的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各类机器人本领“进化”、各显神通,展现了人工智能的巨大潜力。如今,从旅游出行的智能助手,到工厂培训的“最强大脑”,再到装备升级的有力支撑,人工智能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2025-09-02 10:15
零碳园区的建设,对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具有重要意义。节能降碳,光靠“外套保温”不够,在园区地上、地下,还有“血液循环”系统来“保持恒温”。
2025-09-02 10:1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