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怎么看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新“三步走”战略安排
首页> 军事频道> 军事要闻 > 正文

怎么看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新“三步走”战略安排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2022-09-02 09:43

迈向世界一流的擘画

——怎么看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新“三步走”战略安排

  2022年虎年新春,一部国产战争片《长津湖之水门桥》深深触动了国人的家国情怀,无数观众忍不住为之泪奔。在这场战斗中,志愿军战士凭着血肉之躯3次炸毁水门桥,而美军却依靠其军工生产能力3次修好并借机南逃。可以说,美军被志愿军的“气”深深震撼,志愿军也对美军的“钢”印象深刻。“必须把人民军队建成世界一流的军队”“永远不能再让我们的子弟兵靠着血肉之躯迎战强大敌人了”……网络上的观众留言,充满着对人民军队的崇高敬意,更表达着对建设强大人民军队的迫切期待。新时代新征程上,习主席对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作出重大战略设计,明确新“三步走”战略安排,擘画今后30年强军蓝图,指引人民军队向着世界一流的宏伟目标阔步前行。

  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进程为什么要同国家现代化进程相适应?

  阳春三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国防费预算安排14760.81亿元,增长7.1%”登上热搜榜,不少外国媒体报道:中国国防费增速,时隔两年后重回“7%时代”。对此,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代表团新闻发言人回应称:“中国国防费保持适度稳定增长,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强国必须强军,军强才能国安。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进程中,必须把国防和军队建设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快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人民军队。

  在空军档案馆,存放着一件十分珍贵的档案。它是我党我军历史上第一份空军建设蓝图——《建设中国红色空军计划》,上面标注的时间是1940年11月23日。计划的起草者是我党派到苏联学习航空技术的专家常乾坤、王弼,初稿写于回国的列车上。抵达延安后,王弼对计划作了进一步修改完善,最后以书信形式呈报党中央。当时中华民族危如累卵,这份计划根本没有实施的基础可谈。正因如此,这份计划开篇第一句,就是“如果国内国外环境之准许……”之后每个段落的开头也都是“如果”。读着这一个个“如果”,我们深刻体会到起草者渴望军队强大而“环境不准许”的内心酸楚,也更能体会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与国家现代化的密切联系。搏击空天、壮志凌云,现如今,人民空军依托国家现代化建设奠定的坚实基础,主战装备实现跨越发展。82年前的一个个“如果”,已经变成世人瞩目的累累“硕果”。

  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摆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全局重要位置,与国家整体发展同步推进,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强国强军之道。1950年9月25日,毛泽东同志强调:“中国必须建立强大的国防军,必须建立强大的经济力量,这是两件大事。”在此后的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始终把“两件大事”统起来一起抓,坚持发展、安全协调推进。进入新时代,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就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作出一系列战略谋划和部署,引领人民军队阔步向前,发展成为基本实现机械化、加快迈向信息化的强大军队。新征程上,我们必须把握强国强军的时代要求,加快把国防实力搞上去,确保军事能力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需求相适应。

  新“三步走”战略安排为我军擘画出什么样的发展蓝图?

  制定中长期战略规划,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政治优势,也是我们党领导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重要方式。2027年、2035年、本世纪中叶……这3个反复“划重点”“敲黑板”的重要时间节点,形成了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新“三步走”战略安排,这就让近、中、远目标梯次衔接,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建成世界一流军队的图景更加清晰。

  到2027年确保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这一步,着眼的是我国发展战略、安全战略、军事战略要求,根本指向是提高人民军队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战略能力,实现路径是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融合发展。这一奋斗目标,是我们党把握强国强军时代要求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关系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的重大任务,体现了党的历史使命、国家战略需求和我军使命任务的有机统一。推进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是关系我军建设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转变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增强发展动能,积极推动高质量发展。

  到2035年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这一步,紧盯的是军事理论、军队组织形态、军事人员、武器装备“四个现代化”重点任务。到那时,人民军队基本实现军事理论现代化,战争和战略指导不断创新,形成具有时代性、引领性、独特性的军事理论体系。基本实现组织形态现代化,军队力量结构布局科学合理,战略威慑能力巩固提高,新域新质作战力量不断壮大,精兵作战、体系支撑、联合制胜成为基本运用模式。基本实现军事人员现代化,军事人员能力素质、结构布局、开发管理全面转型升级,联合作战指挥人才、新型作战力量人才、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高水平战略管理人才等群体充分涌现,锻造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基本实现武器装备现代化,国防科技自主创新、原始创新动能强大,科技敏锐度、认知力和响应速度大大加快,掌握一大批战略性、前沿性、颠覆性技术,加速武器装备升级换代和智能化武器装备发展,拥有更多克敌制胜的战略“铁拳”。

  到本世纪中叶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这一步,瞄准的是同我国强国地位相称、能够全面有效维护国家安全、具备强大国际影响力的目标要求。这体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强军的战略要求,彰显了我们党建设强大人民军队的决心气魄。同我国强国地位相称,强调的是强国与强军的相互关系,只有拥有世界一流的军队,才称得上是真正的世界强国。当我国建成世界强国之时,我军必将成为巩固我国强国地位的坚实依托。能够全面有效维护国家安全,强调的是我军基于网络信息体系的联合作战能力、全域作战能力都要有一个大的提升,能够综合运用多样化的军事手段慑止战争、打赢战争。具备强大国际影响力,强调的是我军始终成为维护世界和平发展的正义力量,能引领世界军事发展潮流,把握国际竞争和军事竞争主动权。

  为什么要加快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融合发展?

  加快“三化”融合发展,顺应了世界新军事革命的潮流。自2015年俄军在叙利亚战争中开创了以机器人战斗群掩护地面部队的作战样式以来,无人化、智能化装备在战场上大放异彩。2020年纳卡冲突中,阿塞拜疆军队无人作战平台第一次超过有人平台,无人机的使用数量、频率和强度都创造了纪录。2021年5月,以色列军方在与巴勒斯坦哈马斯武装的冲突中,使用先进信息收集技术、分析算法和人工智能主导的决策支援系统,对作战目标进行精确打击,有媒体称之为“第一场人工智能战斗”。这些军事冲突和局部战争表明,智能化战争之门逐渐打开,基于智能化作战体系生成的新质作战能力将成为核心军事能力,谁跟不上节奏谁就要落伍掉队。

  加快“三化”融合发展,丰富了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时代内涵。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是动态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内涵。20世纪50年代,现代化发展目标主要是实现机械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主要是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我军及时提出推动机械化信息化复合发展。现在,加快军事智能化发展、打造智能化军事体系成为世界军事发展的一个重大趋势。加快“三化”融合发展,是人民军队大踏步赶上时代、拥抱变革的必然要求,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指明了发展方向、发展路子、发展模式。

  加快“三化”融合发展,契合了我军建设发展的实际,是未来一段时期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经过长期努力,我军基本实现机械化,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军事智能化发展开始起步。以机械化为基础,补齐机械化短板,向更高水平、更加全面的机械化迈进,为信息化、智能化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和有力支撑;以信息化为主导,运用信息技术优势升级改造现有武器装备促进机械化,开发精确、智能、融通、高效的信息化武器装备支持智能化,最大限度发挥信息网络对作战体系和效能的黏合力、整合力;以智能化为引领,带动机械化、信息化实现跨越式发展,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水平整体提升。这样的路径模式不是搞平衡、齐步走,不是全盘否定、另起炉灶,也不是此消彼长、相互取代,而是要实现由梯次发展向融合并进、由点状积累向体系突破转变,在推进智能化进程中发展高度发达的机械化和更高水平的信息化。

  (执笔:褚当阳、申红心、高利平)  

[ 责编:丁玉冰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浙江杭州:电报业务即将退市 通信爱好者排队发报

  • 雄商高铁河北段架梁施工全部完成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雨水浸入土壤,导致土壤中的氧气骤减,蚯蚓爬出地面吸取新鲜空气;大雨过后枯枝落叶、微生物等有机物增加,也为蚯蚓提供了更多觅食机会  这几天,南方多地降雨。蚯蚓因无专门的呼吸器官,其呼吸依赖皮肤与土壤孔隙中的氧气进行交换,雨水浸入土壤后往往会占据大部分孔隙,导致土壤缝隙里的氧气骤减。
2025-04-28 10:08
2011年初,团队成员、硕士研究生周何乐子参与塑料及其复合材料数字化成形项目研发。周何乐子和年轻的团队成员没有因此退缩,历经5年攻关,最终攻克了塑料及其复合材料数字化成形的一系列关键智能技术。
2025-04-28 10:02
早上7点,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黄松准时踏进办公室,开始一天的工作。目前,黄汝怡在上海海洋大学攻读蛇类学博士学位,“现在连她导师的办公室都成了她的‘养殖场’”。
2025-04-28 10:01
4月的鼎湖山,清晨还带着寒意,黄忠良已经走进了林子。1956年6月30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前身)在广东肇庆建立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是中国首个自然保护区,也是唯一隶属中国科学院的保护区。
2025-04-28 10:01
160年前,欧洲生物学家孟德尔通过杂交实验研究豌豆的花色、果荚颜色等七大性状的遗传变异,发现了遗传学三大基本规律中的两个——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奠定了现代遗传学的基础。
2025-04-28 09:30
新质生产力推动县域经济绿色发展体现在环境保护上,体现在将生态资源转化为就业机会和经济收益上。
2025-04-28 09:27
体重管理已成为当下我国公共卫生的重要议题。为此,各地应建立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鼓励医院开展体重管理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推动全民参与、人人受益的体重管理良好局面形成。
2025-04-28 09:26
4月25日,中国科协印发《中国科协办公厅关于组织推选2025年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启动全国性学术团体推选院士候选人工作。
2025-04-27 09:36
4月23日,在上海张江,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将中法天文卫星正式交付给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投入使用。
2025-04-27 09:35
从“东方红一号”到神舟二十号,55年间,中国航天书写了从地球走向浩瀚宇宙的壮丽诗篇。
2025-04-27 09:30
六合区是南京重要的制造业基地。
2025-04-27 09:16
工厂化育秧选良种、精培育,提高秧苗成活率,减少农药使用,正成为越来越多农户的“心头好”。
2025-04-27 09:13
“不久的将来,中国的嫦娥七号还将搭载来自埃及、巴林、泰国、意大利、瑞士等国的载荷飞往月球。”郭嘉昆介绍。
2025-04-25 16:45
国家航天局对外发布嫦娥五号任务月球样品国际借用申请结果,同意6个国家的7家机构的申请。
2025-04-25 10:16
目前,我国人工智能领域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报告,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人工智能专利的最大拥有国,在全球的占比达到60%。
2025-04-25 10:15
水利部近日印发《蓄滞洪区建设管理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启动实施蓄滞洪区建设管理三年行动。
2025-04-25 10:11
这些看不见的技术迭代,正为中国探索更遥远的宇宙空间铺就更坚实的“天梯”。
2025-04-25 10:09
《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我国排名提升至第11位,拥有的全球百强科技集群数量达到26个,连续两年位居世界各国之首。
2025-04-25 10:08
搭载着3名航天员的长征二号F遥二十运载火箭直冲云霄,熊熊尾焰映照着千年胡杨,也照亮了中国载人航天的崭新篇章。
2025-04-25 10:07
从老人登山有了“赛博外挂”,到“养老机器人”成为热词,今年以来,机器人相关话题持续升温。
2025-04-24 09:4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