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从北大学生到海军战士,我真正完成了由稚嫩到成熟的蜕变。北大有胸怀家国的志气,航母有忠诚无畏的担当。‘北大红’与‘海军蓝’在我的青春里,共同交织成了梦想的诗篇。”
开着航母闯大洋
王心仪与航母合影。姚瑶/摄
整理内务。余特/摄
正在操舵的王心仪。姚瑶/摄
对于曾经的我而言,2022年9月1日就像低姿匍匐时低桩网的出口一样望不到头。直到把军装和军衔都悉数交回后,我才如梦方醒:两年的军旅生涯真的已经走到了终点。
两年,说出口只是简单的两个音节。可当我把时间的刻度放大,所有的笑与泪、伤疤与勋章、无所适从与义无反顾,都变得生动又清晰。
开始的开始
当兵对我来说,是个“蓄谋已久”的选择。从小时候对退役军人舅舅的崇拜,到长大后军旅题材影视剧的耳濡目染,再到大学军训时的“迷彩初体验”……军旅梦的种子在我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有迹可循。
心生向往只在一念之间,可循着向往而踏上的追梦之路却并非一片坦途。2019年夏天,刚满18岁的我第一次报名参军,却因为仰卧起坐不合格而落选。失落、沮丧、遗憾,我的心里五味杂陈。但兵哥哥的一句“别泄气,欢迎明年再来呀”,又让我重新振奋起来。
曾经在武警部队服役的舅舅提醒我:“当兵,可是要吃苦的呀!”我笑着回答:“我还怕人家不给我吃这份苦呢!”于是,我就以这种“自讨苦吃”的姿态在第二年再次报名。这一年,做了更充分准备的我终于如愿以偿,戴上大红花加入了海军部队。
现在看来,那一年于我而言不是迟到,而是沉淀。一次失之交臂,让我更能明白机会的宝贵、追梦的不易,也能以更珍惜的心态、更饱满的状态迎接未来两年的军旅生活。
一切从零做起
从崇尚自由多元的大学校园,来到强调整齐秩序的军营大院,巨大的环境差异意味着一切都要从零开始适应和学习。
新兵连是“兵之初”,要在三个月内把一群“新兵蛋子”培养成具有基本军事素质的合格战士,可以说是时间紧、任务重。
队列、体能、战术、包扎、防护……我们的训练课目五花八门,每一天都安排得满满当当,受点小伤自然也是家常便饭。练摆臂把大腿擦出淤青,爬战术被锋利的“八一杠”划破手臂,三公里冲刺猛了造成肌肉拉伤……每个人身上多少都会“挂点彩”。
刚开始还会有吐槽和牢骚,但时间久了,这些伤痕反而成了我们互相调侃甚至“攀比”的“资本”。与其说是苦中作乐,我想更贴切的说法是,我们把伤疤看作了自己全力以赴的见证,它是部队在我们身上刻下的独特的青春印记。
除了身体上的磨练,我们还必须面对“每逢佳节倍思亲”带来的情感考验。当兵那年是我第一次没有回家过年,但我的教导员告诉我,这是他不在家人身边的第10个春节。
除夕晚上,我们趴在窗玻璃上看天边绽放的烟花和附近村庄温暖明亮的灯火。我忽然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之前就很喜欢的鲁迅的一句话:“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部队里经常讲“一家不圆万家圆”,那一刻我也感受到了什么叫作“万家圆时心亦安”。
从穿上这身迷彩蓝开始,我就打开了那扇属于小家的门,走向了更大的家,有了更多想守护的人。这种责任意识成了我坚持下去的动力。
2021年5月,我完成新兵连与学兵连的训练,被分配到辽宁舰,开启了新的旅程。
保障力也是战斗力
远航大洋、战机起降,应该是许多人对航母生活的想象,我自然也不例外。得知自己被分配到辽宁舰时,我心中的激动与期待真是难以言表。
但每个硬币都有正反两面,航母上的生活也不只有热血沸腾与惊心动魄。当新鲜感褪去,日复一日的平淡与琐碎仿佛成了生活的主基调。
战位、食堂、住舱三点一线,打磨、除锈、涂漆无限循环。即使是舰载机起飞这样激动人心的场面,初来乍到时我也只能在驾驶室里远远观望,能做的只有起飞前的甲板异物排查。而在我眼里,这和打扫卫生没有两样,无非是把甲板来来回回清理几遍,确保上面没有残渣碎屑。
理想与现实的落差打了我一个措手不及,怀疑与失落也在心里见缝插针地滋生出来。
一级飞行员曹先建的一次分享解开了我的这些心结。他讲自己的从军经历,谈自己的心路历程。提到舰载机起降的危险系数高,需要极为细致的检查准备工作时,他动情地说:“我们的保障人员,真是一手托着国家财产,一手托着战友生命。”
那时我才知道,甲板异物对舰载机起降是极大的安全隐患,哪怕是一颗小小的螺丝钉,都有可能损坏轮胎、撞碎座舱盖,甚至损害发动机,严重威胁舰载机起降安全。
我也明白了,在这艘钢铁巨舰上,没有哪份工作是无足轻重的,每一个规定动作都有它不可替代的作用。正是在这些看似重复、琐碎的日常中,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完成了从“船能动”到“机上舰”,再到走向远海的飞跃。
航母像个庞大复杂的机器,每个人都是其中的一颗螺丝钉。坚如磐石钉在战位、一丝不苟执行命令,小小的螺丝钉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懂得了这些道理,我也终于从一个好高骛远的“新兵蛋子”,开始向着“革命螺丝钉”的方向发展。
舰艏行处是长城
都说航母上是“千人同操一艘船”,可真正能握着舵轮“开航母”的,只有我们操舵兵。
操舵兵讲究“快、稳、准”,而航母操舵兵则有着更严的要求。对于舰载机起降而言,超过0.1°的误差都有可能导致舰载机与母舰“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当好航母的舵手,成了我要面对的最大挑战。
航母块头大,机动性受限,想要精准实现指挥员的操纵意图,就要综合判断风和流对舵效带来的影响。而如果想做到准确判断,则需要长时间的练习,熟能生巧。
经过数百个小时的跟班学习,我记下了厚厚一本装备笔记。终于,在通过了严格的理论考试与实操考核之后,我取得了独立值更资质,成为一名合格的航母操舵兵。
2021年至2022年间,我随辽宁舰完成了十余次演训任务,也见证了许多重要时刻。在编队远海实战化训练中,我们跨黄海、过东海,进入西太平洋进行多课目演练。穿越宫古海峡时,我就在驾驶室里值更,亲眼见证了辽宁舰又一次穿越岛链,奔赴远海大洋、锤炼实战能力。一瞬间,自豪感和使命感同时从我的心中腾起。
20余天的演练,我们昼夜奋战,一架架战机连续起飞、安全回收。其间,外国舰机一直对我方进行抵近侦察,但越是如此,全舰官兵越是全力以赴,展现出了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与使命必达的硬实力。我们用实际行动,为党和人民交上了一份合格答卷!
大洋上航行的20余天,举目远眺,只有远在天边的海平线。想到祖国大陆离我们很远很远,我像第一次离家的孩子一般,突然有些寂寞和茫然。但一位班长告诉我:“我们的头顶是五星红旗,我们的脚下就是中国领土。”
舰艏行处是长城,祖国是军舰的后盾,军舰是祖国的盔甲。我们或许看不见璀璨的万家灯火,但那份安宁与祥和永远是我们义无反顾的理由。
那时我深深明白了,航母舰员的身份不只有外人眼中的帅气与光鲜,它更代表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一份必达的使命。从北大学生到海军战士,我真正完成了由稚嫩到成熟的蜕变。在火热的军营中,我感受到了属于军人的热血与坚定,以及这份坚定给予我的信仰与力量。
“北大红”到“海军蓝”
回想这两年,我从未名湖畔来到万里海疆,从北大学生变为海军战士,身份的转变其实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
刚刚来到部队的那段时间里,“北大”的标签为我吸引了更多目光。我怕因此而显得特殊、格格不入,也怕自己的许多不完美无法达到大家对北大学子的预期。
但后来我发现,这何尝不是一种激励?面对更多期待与审视的目光,我有了更大的目标,有了拼命证明自己的动力:不只是“我能做到”,还应该是“我还可以更好”。
训练场上、学习室里,我在日复一日的坚持中打磨着北大人的执着和韧劲,也慢慢读懂了军人的纯粹与赤诚。
北大与军营,从来不是“鱼和熊掌”取其一的关系。正是北大“把个人价值汇入时代洪流”的精神引领我走入军营,而军营里的探索和实践则让我明白如何在广阔的天地里找到自己的定位、实现人生的价值。“北大红”与“海军蓝”在我的青春里共同交织成了梦想的诗篇。
如今,我即将告别军营,重返校园。身上的军装脱得掉,但心中的航母情怀永远忘不了。北大有胸怀家国的志气,航母有忠诚无畏的担当。我将永葆她们赋予我的这些精神,在青春之路上不断开拓、求索,在拼搏和奉献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我们的航母事业也必将在新时代青年的接续奋斗中越走越远!
王心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