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我们在战位报告丨海军南昌舰:“万吨大驱”勇闯深蓝
首页> 军事频道> 军事要闻 > 正文

我们在战位报告丨海军南昌舰:“万吨大驱”勇闯深蓝

来源:解放军报2022-08-16 16:25

  建设一支强大的人民海军,寄托着中华民族向海图强的世代夙愿,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

  ——习近平

  海军南昌舰:“万吨大驱”勇闯深蓝

  ■中国军网记者 赵松岩 特约记者 杜江帆

  时间长河里,记录着两艘舰艇跨越时空的瞩望一刻——

  江西南昌,退役的“南昌”号驻泊于赣江西岸的水面上。炮声、硝烟、火光已随风远去,只剩悄悄拍打舰身的江水在沉吟着烽火过往。此时的它,正热切等待着千余公里外的传承者——那艘“万吨大驱”的高光时刻。

  山东青岛,海鸥掠海低翔,顺着它们划出的弧线,所有目光聚焦在军港码头。一艘银灰色巨舰伏波静卧,巨大的“101”舷号跃入眼帘。向更高处望去,从舰艏到舰艉,满旗高悬。

  这一天,是2020年1月12日,由我国自主研制的055型万吨级驱逐舰首舰、新一代南昌舰正式加入人民海军序列。

  过往,留下了历史的印记。未来,正在等待历史的召唤。风吹过山川河流,捎来新旧两代舰艇跨越时空的致敬,这一刻,英雄城的舰名正式完成交接。

  2020年1月1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055型驱逐舰首舰南昌舰归建入列仪式在青岛某军港码头举行。新华社记者 李唐摄

  与深蓝共舞,始于无上荣光

  时间的指针向前拨动,在南昌舰入列前,这艘“万吨大驱”就已被世人瞩目。

  2019年4月23日,人民海军成立70周年华诞。南昌舰领航水面舰艇群,在青岛附近海域犁开洁白航迹,第一个接受习主席检阅。

  在领袖关注的目光中起跑,这是所有南昌舰官兵的荣耀。作为我国自主研制的055型万吨级驱逐舰首舰,南昌舰突破了大型舰艇总体设计等一系列关键技术,标志着人民海军驱逐舰实现由第三代向第四代的跨越。官兵们深知,他们手中所执的,是几百年来中华民族向海图强的接力棒,他们脚下所踏的,是新时代人民海军勇于超越的转型之路。

  站在“万吨大驱”上接受习主席检阅的光荣一幕,被对海作战部门部门长于景龙刻在了自己的人生镜头里。每一声鼓点、每一缕雨雾、每一拍心跳,都和时刻挺拔的身姿一起,被他郑重珍藏。

  同样的海域,不同的海风。看着眼前巍巍舰阵,于景龙想起十年前在排水量不足2000吨的沧州舰上服役的自己。弹指一挥间,新兵变老兵,“小船”变巨舰,“队尾”到领航。穿越时间,蓝色大海上的条条白练见证了一名水兵的成长,也见证了人民海军新质战斗力的加速生成。

  2019年4月23日,“南昌”号导弹驱逐舰领航驱逐舰群接受检阅。新华社记者 琚振华 摄

  对“趟河开路”的南昌舰官兵而言,统帅的殷切期望是万丈荣光,更是千斤重任。

  作为055型驱逐舰首舰,“本领恐慌”摆在官兵面前。面对先进的武器系统,面对装备技术性能的突破性发展,面对波诡云谲的海上态势,从上舰那一刻起,所有人“从零出发”。新兵如是,在海上驰骋了十余年的于景龙亦然。

  谈起与南昌舰“磨合”时的一次主炮射击经历,眼前这位硬汉的神色突然黯淡下来——

  在射击中,第一发试射直接命中,但后续射击全部偏出。

  于景龙没时间处理沮丧的情绪,马上着手复盘。他发现是命中的试射弹改变了靶船运动方向,使得之前总结的“全自动”经验失效了。

  “不论有多丰富的经验,执行过多少重大任务,主席提出的‘胜战之问’时刻要求我们突破自己。”于景龙迅速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射击策略,九天后,新策略通过了射击结果的考验。

  在南昌舰舰身上,巨大的“101”舷号时刻提醒着于景龙:作为“万吨大驱”的“火力先锋”,必须向着一百零一分努力。

  “00后”英雄兵遇上“20后”英雄舰

  南昌舰接受习主席检阅那天,于景龙站在甲板上,新兵边显亮坐在训练基地的电视机前。

  当这艘巨舰“驶入”直播镜头,边显亮和南昌舰第一次“相遇”——

  “‘南昌’号导弹驱逐舰向您致敬!”边显亮瞪大了眼睛,不愿错过任何一帧。作为中国海军最新型的战舰之一,“万吨大驱”像块磁铁,深深吸引了电视机前的新兵。

  当水兵就要上“大船”。年轻人对梦想的期盼,总是热切而直接。两个月后新兵下连,边显亮如愿分到了南昌舰。但兴奋劲儿没持续多久,他收到了大海下的“战帖”,边显亮被晕船“撂倒”了。

  浪在翻腾,边显亮的五脏六腑也在翻腾。身体内的“水平仪”被彻底打翻,坐着晕、站着晕、躺着也晕……老班长告诉他,抵抗晕船没有诀窍,只有硬扛。再晕也要站着,再吐也要吃饭,一次、两次、五次、十次……在和海浪的交锋中,边显亮逐渐适应了大海的节奏。

  南昌舰破浪前行。王游 摄

  出生于2000年的石嘉玮跟边显亮同期上舰,来到机电部门的战位时,视线所及之处皆是密如蛛网的管线电路。靠着啃下一摞摞专业书、写下一本本学习笔记,把根扎在深舱的石嘉玮很快通过了岗位合格考核。

  “驾驶室某线路突发故障!”第一次独立值更时,一则紧急广播让他的神经紧绷起来。石嘉玮问自己,没有班长在身边,自己能搞定吗?

  他飞速赶到驾驶室,虽然手心出了汗,但脑海里的线路正在游走成图。定了定神,开始按照操作规程稳妥排障。

  线路通了,石嘉玮的忐忑也烟消云散。从克服孤独到褪去依赖,从单人排障到独立作战,作为新一代人民海军官兵,越来越多的“00后”肩负着坚决捍卫国家权益、维护世界和地区和平稳定的使命。在强军征程上,他们带着不服输的“倔强”,用拔节生长的加速度和大国巨舰一起破浪前行。

  “劳模”舰的深蓝航迹

  驰骋大洋的南昌舰。中国军网记者 孙金钢 摄

  南昌舰的海图上,一条条墨色细线记录下它入列以来的“述职报告”——

  2021年,五次前出岛链,远航白令海,战巡太平洋,参加中俄海军“海上联合-2021”联合军事演习……

  航迹之多,让操舵手徐文茜的父母只能在新闻报道中寻找女儿的踪影。

  最初,徐文茜告诉父母,自己将有一段时间“失联”。“我们懂,别说了,注意安全!”久而久之,一家人形成无言默契。直到归港后的平安电话,才让互相牵挂的心放回胸口。

  从学校直接输送到战位,徐文茜比别人更知道目标何在——“战斗力生成需要什么样的人,我就成为什么样的人。”

  刚上舰时,徐文茜是班长后面的“小跟班”。班长还没做完操作,她的问题已经攒了一大串——“这个装备是干什么的?”“怎么操纵?”“不同天气和不同海况下也是这样操纵吗?”……她给自己定下目标:最快掌握装备、最快适配战位、最快突破自我,这样才能和南昌舰一起勇闯大洋。

  去年十月,南昌舰远赴俄罗斯参加中俄“海上联合-2021”演习。起航当晚,徐文茜担任操舵手。数米高的白浪掀起拍在舷窗,徐文茜冷静分析风流压差,实时调整舵角,驾驶战舰成功驶抵俄罗斯演习锚泊海域。

  上舰三年来,练就操舵“一把准”硬功夫的她经历了无数次暗夜风浪,与暴风雨搏斗时,她总会想起刻在舱内通道里的烫金舰训——英雄城,英雄舰,英雄兵。

  英雄城的传承、英雄舰的接力、英雄兵的突破……刻在血脉里的“英雄”二字,陪伴南昌舰无数次勇闯深蓝。在“努力把人民海军全面建成世界一流海军”的伟大号召下,南昌舰看过山峦、战过惊涛、闯过远海,行驶在新时代的航程中,它的深蓝航迹勾勒出“第一枪,第一舰,第一人”的唯一目标——驱涛万里,伏波安澜。

  作者:中国军网记者 赵松岩 特约记者 杜江帆

[ 责编:丛芳瑶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会见冰岛总统托马斯多蒂尔

  • 【理响中国】开大门走大路,发展自己惠及他人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经过不懈努力,中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这本身就是对世界粮食安全的巨大贡献。钱毅介绍,目前,我国已经建成粮食储运等5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基地,26个部级粮食技术创新中心和重点实验室,以及百余个地方研发创新平台。
2025-10-15 10:49
外交部发言人林剑14日表示,中国机器人正展现出广阔应用前景,逐步从实验室走进工厂生产线和各国百姓家。林剑介绍,国际机器人联合会此前发布的《2025年世界机器人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在役工业机器人存量突破200万台,居全球首位。
2025-10-15 10:45
约两年前,谷歌旗下深度思维公司宣布,借深度学习技术发现220万种新型晶体材料。科学家期待借助AI,设计出可规模化生产、真正影响日常生活的先进材料,让AI在材料科学领域的价值真正落地。
2025-10-15 10:44
盼望北极熊出现,是中国第15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队员进入北极圈后的心愿。午后,按照防熊预案部署,考察队决定使用直升机对其驱离,以保证冰面作业人员安全,快速完成冰上作业任务。
2025-10-15 10:40
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已有超6000台无人配送车投入规模化应用,为100多个细分场景用户交付上亿件订单。随着智能技术与现代物流深度融合,在城乡经济循环中,无人配送车有了更多打开方式。
2025-10-15 10:20
不久前的国庆中秋假期,人形机器人俨然成为多地商场、工厂、医院甚至众多家庭的“明星”。这款名为Galbot的人形机器人来自银河通用,已正式“入职”该智慧工厂,承担自动质检、零部件分拣与搬运等复杂任务。
2025-10-14 09:57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印发了《云计算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2025版)》(以下简称《指南》)。
2025-10-14 09:56
最长主跨跨径、最高主塔塔高、最大锚碇基础、最大主缆规模、最多车道数量……狮子洋大桥集齐了双层悬索桥的多个世界第一。
2025-10-14 09:55
13日18时00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试验三十一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10-14 09:53
日前从2025龙骨坡遗址学术研讨会获悉,龙骨坡遗址第5轮发掘获得的粪化石中,有几枚被确认为剑齿虎粪化石。
2025-10-14 09:51
十多位国内外医学“大咖”在接受“新华深读”栏目采访时表示:结节检出率升高,核心原因是检查设备精度的显著提升,让过去难以发现的微小结节“无所遁形”。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进步和体检普及度的提升,甲状腺、乳腺及肺结节的检出率呈上升趋势。
2025-10-13 10:26
现有将聚合物转化为金属或陶瓷的技术,往往会导致材料多孔、强度不足,而且部件会出现严重收缩,导致变形。这种3D打印工艺实现了从“制造零件”到“生长功能”的跨越,有望为航空航天、生物医疗、机器人等领域带来新的变革。
2025-10-13 10:24
一个国际科研团队在9日出版的《天体物理学杂志》上发表研究称,他们首次拍摄到两个黑洞相互环绕运行的无线电影像。由芬兰图尔库大学天文学家领衔的研究团队,瞄准一个异常明亮的星系核心中心区域名为OJ287的类星体,成功拍摄到其中两个黑洞相互绕行的珍贵画面。
2025-10-13 10:23
作为深远海风电产业链的“链主”企业,运达能源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运达能源科技集团”)见证并引领了中国风电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全过程。2024年,中国风电新增装机容量达79.8GW,占全球新增装机总量的68.2%,这意味着,全球每新增3台风机,就有近2台落地中国。
2025-10-13 10:22
10月14日,一场赏心悦目的木星伴月将在凌晨上演,为初秋天宇增添一抹诗意。木星是一颗气态行星,也是太阳系中个头最大的行星,虽然距离地球比较远,但由于个头大,从地球上看起来非常明亮。
2025-10-13 10:19
团队进一步提出了跨平台系统设计方法论,包含二维-CMOS电路协同设计、二维-CMOS跨平台接口设计等,并将这一系统集成框架命名为“长缨(CY-01)”架构。据了解,团队下一步计划建立实验基地,与相关机构合作,建立自主主导的工程化项目,并计划用3至5年时间将项目集成到兆量级水平。
2025-10-13 10:18
日前,位于浙江杭州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的核心设备正式启用。
2025-10-11 09:44
近日,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与国际合作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地球科学》发表论文指出,海洋硫酸盐浓度的变化能够改变甲烷的消耗方式。
2025-10-11 09:43
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在小说《诗云》中曾描写过“微型白洞”,让很多人浮想联翩。有趣的是,白洞和黑洞在数学上是同一个“解”——它们的质量、角动量、电荷都相同,唯一的区别是时间反了过来。
2025-10-11 09:40
“金钉子”是定义和区别全球不同年代所形成的地层的“锚点”,用来划分全球地质年代界线。
2025-10-11 09:3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