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我们在战位报告丨海军南昌舰:“万吨大驱”勇闯深蓝
首页> 军事频道> 军事要闻 > 正文

我们在战位报告丨海军南昌舰:“万吨大驱”勇闯深蓝

来源:解放军报2022-08-16 16:25

  建设一支强大的人民海军,寄托着中华民族向海图强的世代夙愿,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

  ——习近平

  海军南昌舰:“万吨大驱”勇闯深蓝

  ■中国军网记者 赵松岩 特约记者 杜江帆

  时间长河里,记录着两艘舰艇跨越时空的瞩望一刻——

  江西南昌,退役的“南昌”号驻泊于赣江西岸的水面上。炮声、硝烟、火光已随风远去,只剩悄悄拍打舰身的江水在沉吟着烽火过往。此时的它,正热切等待着千余公里外的传承者——那艘“万吨大驱”的高光时刻。

  山东青岛,海鸥掠海低翔,顺着它们划出的弧线,所有目光聚焦在军港码头。一艘银灰色巨舰伏波静卧,巨大的“101”舷号跃入眼帘。向更高处望去,从舰艏到舰艉,满旗高悬。

  这一天,是2020年1月12日,由我国自主研制的055型万吨级驱逐舰首舰、新一代南昌舰正式加入人民海军序列。

  过往,留下了历史的印记。未来,正在等待历史的召唤。风吹过山川河流,捎来新旧两代舰艇跨越时空的致敬,这一刻,英雄城的舰名正式完成交接。

  2020年1月1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055型驱逐舰首舰南昌舰归建入列仪式在青岛某军港码头举行。新华社记者 李唐摄

  与深蓝共舞,始于无上荣光

  时间的指针向前拨动,在南昌舰入列前,这艘“万吨大驱”就已被世人瞩目。

  2019年4月23日,人民海军成立70周年华诞。南昌舰领航水面舰艇群,在青岛附近海域犁开洁白航迹,第一个接受习主席检阅。

  在领袖关注的目光中起跑,这是所有南昌舰官兵的荣耀。作为我国自主研制的055型万吨级驱逐舰首舰,南昌舰突破了大型舰艇总体设计等一系列关键技术,标志着人民海军驱逐舰实现由第三代向第四代的跨越。官兵们深知,他们手中所执的,是几百年来中华民族向海图强的接力棒,他们脚下所踏的,是新时代人民海军勇于超越的转型之路。

  站在“万吨大驱”上接受习主席检阅的光荣一幕,被对海作战部门部门长于景龙刻在了自己的人生镜头里。每一声鼓点、每一缕雨雾、每一拍心跳,都和时刻挺拔的身姿一起,被他郑重珍藏。

  同样的海域,不同的海风。看着眼前巍巍舰阵,于景龙想起十年前在排水量不足2000吨的沧州舰上服役的自己。弹指一挥间,新兵变老兵,“小船”变巨舰,“队尾”到领航。穿越时间,蓝色大海上的条条白练见证了一名水兵的成长,也见证了人民海军新质战斗力的加速生成。

  2019年4月23日,“南昌”号导弹驱逐舰领航驱逐舰群接受检阅。新华社记者 琚振华 摄

  对“趟河开路”的南昌舰官兵而言,统帅的殷切期望是万丈荣光,更是千斤重任。

  作为055型驱逐舰首舰,“本领恐慌”摆在官兵面前。面对先进的武器系统,面对装备技术性能的突破性发展,面对波诡云谲的海上态势,从上舰那一刻起,所有人“从零出发”。新兵如是,在海上驰骋了十余年的于景龙亦然。

  谈起与南昌舰“磨合”时的一次主炮射击经历,眼前这位硬汉的神色突然黯淡下来——

  在射击中,第一发试射直接命中,但后续射击全部偏出。

  于景龙没时间处理沮丧的情绪,马上着手复盘。他发现是命中的试射弹改变了靶船运动方向,使得之前总结的“全自动”经验失效了。

  “不论有多丰富的经验,执行过多少重大任务,主席提出的‘胜战之问’时刻要求我们突破自己。”于景龙迅速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射击策略,九天后,新策略通过了射击结果的考验。

  在南昌舰舰身上,巨大的“101”舷号时刻提醒着于景龙:作为“万吨大驱”的“火力先锋”,必须向着一百零一分努力。

  “00后”英雄兵遇上“20后”英雄舰

  南昌舰接受习主席检阅那天,于景龙站在甲板上,新兵边显亮坐在训练基地的电视机前。

  当这艘巨舰“驶入”直播镜头,边显亮和南昌舰第一次“相遇”——

  “‘南昌’号导弹驱逐舰向您致敬!”边显亮瞪大了眼睛,不愿错过任何一帧。作为中国海军最新型的战舰之一,“万吨大驱”像块磁铁,深深吸引了电视机前的新兵。

  当水兵就要上“大船”。年轻人对梦想的期盼,总是热切而直接。两个月后新兵下连,边显亮如愿分到了南昌舰。但兴奋劲儿没持续多久,他收到了大海下的“战帖”,边显亮被晕船“撂倒”了。

  浪在翻腾,边显亮的五脏六腑也在翻腾。身体内的“水平仪”被彻底打翻,坐着晕、站着晕、躺着也晕……老班长告诉他,抵抗晕船没有诀窍,只有硬扛。再晕也要站着,再吐也要吃饭,一次、两次、五次、十次……在和海浪的交锋中,边显亮逐渐适应了大海的节奏。

  南昌舰破浪前行。王游 摄

  出生于2000年的石嘉玮跟边显亮同期上舰,来到机电部门的战位时,视线所及之处皆是密如蛛网的管线电路。靠着啃下一摞摞专业书、写下一本本学习笔记,把根扎在深舱的石嘉玮很快通过了岗位合格考核。

  “驾驶室某线路突发故障!”第一次独立值更时,一则紧急广播让他的神经紧绷起来。石嘉玮问自己,没有班长在身边,自己能搞定吗?

  他飞速赶到驾驶室,虽然手心出了汗,但脑海里的线路正在游走成图。定了定神,开始按照操作规程稳妥排障。

  线路通了,石嘉玮的忐忑也烟消云散。从克服孤独到褪去依赖,从单人排障到独立作战,作为新一代人民海军官兵,越来越多的“00后”肩负着坚决捍卫国家权益、维护世界和地区和平稳定的使命。在强军征程上,他们带着不服输的“倔强”,用拔节生长的加速度和大国巨舰一起破浪前行。

  “劳模”舰的深蓝航迹

  驰骋大洋的南昌舰。中国军网记者 孙金钢 摄

  南昌舰的海图上,一条条墨色细线记录下它入列以来的“述职报告”——

  2021年,五次前出岛链,远航白令海,战巡太平洋,参加中俄海军“海上联合-2021”联合军事演习……

  航迹之多,让操舵手徐文茜的父母只能在新闻报道中寻找女儿的踪影。

  最初,徐文茜告诉父母,自己将有一段时间“失联”。“我们懂,别说了,注意安全!”久而久之,一家人形成无言默契。直到归港后的平安电话,才让互相牵挂的心放回胸口。

  从学校直接输送到战位,徐文茜比别人更知道目标何在——“战斗力生成需要什么样的人,我就成为什么样的人。”

  刚上舰时,徐文茜是班长后面的“小跟班”。班长还没做完操作,她的问题已经攒了一大串——“这个装备是干什么的?”“怎么操纵?”“不同天气和不同海况下也是这样操纵吗?”……她给自己定下目标:最快掌握装备、最快适配战位、最快突破自我,这样才能和南昌舰一起勇闯大洋。

  去年十月,南昌舰远赴俄罗斯参加中俄“海上联合-2021”演习。起航当晚,徐文茜担任操舵手。数米高的白浪掀起拍在舷窗,徐文茜冷静分析风流压差,实时调整舵角,驾驶战舰成功驶抵俄罗斯演习锚泊海域。

  上舰三年来,练就操舵“一把准”硬功夫的她经历了无数次暗夜风浪,与暴风雨搏斗时,她总会想起刻在舱内通道里的烫金舰训——英雄城,英雄舰,英雄兵。

  英雄城的传承、英雄舰的接力、英雄兵的突破……刻在血脉里的“英雄”二字,陪伴南昌舰无数次勇闯深蓝。在“努力把人民海军全面建成世界一流海军”的伟大号召下,南昌舰看过山峦、战过惊涛、闯过远海,行驶在新时代的航程中,它的深蓝航迹勾勒出“第一枪,第一舰,第一人”的唯一目标——驱涛万里,伏波安澜。

  作者:中国军网记者 赵松岩 特约记者 杜江帆

[ 责编:丛芳瑶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海南万宁获救海豚“万万”成功回归大海

  • 第二届金熊猫奖在成都揭晓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走进展区,多款新潮文创让人爱不释手;戴上设备,苏轼笔下的诗词世界任人遨游;指尖轻点,三千年前的青铜器“触手可及”……一系列新产品、新服务、新场景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文旅服务专题亮相,漫步其中,处处感受到科技与创意奔涌、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无限活力。
2025-09-15 09:54
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一批品类丰富、兼具趣味与文化内涵的文创精品成为展会现场的“人气王”,引爆观展热潮。
2025-09-15 09:54
最大网络基础设施的建成有助于我国突破关键技术的“卡脖子”困境,形成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优势,建立起数字经济产业的第二创新生态。 (作者:戎 珂,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所长、长聘教授;田晓轩,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2025-09-15 09:53
今年暑期,工厂游火爆出圈。参观名额秒空、门票收入可观、社交平台相关笔记有10多万条,工厂游俨然成了文旅界新宠。 工厂游等新型旅游业态,实现了工业与文旅的跨界融合,也为文旅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增长点。
2025-09-15 09:52
深夜,河南焦作多氟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实验室依旧灯火通明,总工程师闫春生还在带着团队忙碌。 2006年,多氟多打响了由传统氟化工向精细氟化工、新能源材料转型的战役,闫春生临危受命加入六氟磷酸锂研发团队。
2025-09-15 09:51
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9月10日至9月14日在北京举办,众多科技产品亮相展区,吸引观众驻足参观。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9月10日至9月14日在北京举办,众多科技产品亮相展区,吸引观众驻足参观。
2025-09-12 10:08
汽车排放被认为是气候变化的“元凶”之一,但学术界一直缺乏对城市道路碳排放进行精准刻画的工具。”借助全景AI模型,可实现二氧化碳排放源的精准提取,模型的平均精度超过93%、平均误差低于1.3ppm(ppm为百万分比浓度)。
2025-09-12 10:0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握人工智能发展趋势和规律,加紧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应用规范、伦理准则,构建技术监测、风险预警、应急响应体系,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人工智能系统的可靠性不能停留在统计意义上的“高概率正确”,而应追求在复杂、开放、动态环境下的“高置信可靠”。
2025-09-12 10:01
10日,2025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以下简称“顶科协奖”)获奖者名单在上海公布。顶科协奖是2021年在上海发起创设、由红杉中国独家提供永久资金支持的面向全球科学家评选的科学大奖。
2025-09-12 09:59
全球规模最大恐龙蛋化石群——湖北十堰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的埋藏时代,首次被科学家认定为距今约8600万年。专家考证,这是迄今全球分布最集中、规模最大、埋藏最好、原地出露最多、原址保存最好的恐龙蛋化石群。
2025-09-12 09:58
9月10日上午,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召开的国际灌排委员会第七十六届国际执行理事会会议上,2025年(第十二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正式公布,我国申报的云南元阳哈尼梯田、江苏句容赤山湖灌溉工程、四川彭州湔江堰、北京门头沟永定河古渠灌溉工程全部成功入选。
2025-09-11 10:18
“十四五”以来,我们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力当好自然资源“大管家”和美丽中国“守护者”,全面完成了“十四五”规划的目标任务,有效支撑了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2025-09-11 09:57
未来,城市的画卷上,AI、物联网与大数据等现代科技将继续深化推广,但唯有始终以人的尺度丈量技术,以人文的关怀驾驭创新,方能使城市永葆文气的深度、人气的热度与烟火气的温度,让每座城市都在科技的守护中,找到生生不息的发展动能。
2025-09-11 09:52
北京大学的科研团队与合作者联合开发出一种全新的“高维超分辨成像”技术,成功实现了对活细胞内15种细胞器的同时成像与精准识别,为细胞生物学研究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
2025-09-11 09:43
要为“年纪尚小”的新职业破解“成长的烦恼”,不仅要完善新职业的职业标准和评价规范,还要有能跟上步伐的教育培训和职业培训,为新职业从业者提供支持政策,提升社会保障水平,以更好的保障制度、更强的身份认同感、更完善的培养体系为新职业就业者提供更广阔、更精彩的发展舞台,让他们在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岗位上实现人生价值,也为创新创造的活力涌动持续贡献力量。
2025-09-11 09:39
宋美珍是中国农科院西部农业研究中心的棉花研究专家。2012年起,她和团队将目光瞄准新疆的棉花种植,成为当地棉花研究的一支重要技术力量。
2025-09-10 10:09
“十四五”以来,我国制造业增加值每年均超过30万亿元,总体规模稳居全球制造业首位。这份沉甸甸的成绩单,印证着推动新型工业化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效。
2025-09-10 09:47
9月9日,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开幕前夕,记者跟随首钢媒体探营团,走进北京首钢园,提前探访服贸会的精彩内容。
2025-09-10 09:40
9日10时,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七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四十五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9-10 09:39
光明日报北京9月9日电 记者李春剑从市场监管总局了解到,自2021年全国机器人标委会成立以来,我国已发布机器人领域国家标准126项,另有41项正在研制。近日,世界机器人大会和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火爆“出圈”,相关产业发展引起各方热议。
2025-09-10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