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讲述大连造船厂建造航母的奋斗岁月
首页> 军事频道> 军事要闻 > 正文

讲述大连造船厂建造航母的奋斗岁月

来源:解放军报2022-08-12 14:15

百年梦正圆 阔步向深蓝

——讲述大连造船厂建造航母的奋斗岁月

2019年12月17日,我国第一艘国产航空母舰山东舰在海南三亚某军港交付海军。 资料图片

  2022年6月17日,福建舰下水。

  我国迎来第三艘航空母舰的同时,一张泛黄的老照片重新在网络上刷屏。照片中,被称为“中国航母之父”的刘华清将军参观美军航母时踮起脚尖,只为看得再仔细一点。这一幕,触动了无数国人心弦。

  刘华清将军去世一年多后,世界的目光,投向大连造船厂码头一隅——

  2012年,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在这里正式交付海军;5年之后,同样的地点,我国第一艘国产航空母舰山东舰,在此举行下水仪式。

  历史铭记着这些瞬间。辽宁舰与山东舰,两艘开启了中华民族航母梦想的航空母舰,依次从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大连造船厂驶入人民海军的装备序列。大连造船厂,也因此被称为中国航母“梦工厂”。

  新中国建设时期,毛泽东表示:“必须大搞造船工业,大量造船,建立海上‘铁路’,以便在今后若干年内,建设一支强大的海上战斗力量。”周恩来曾遗憾地慨叹:“我搞了一辈子军事、政治,至今没有看到中国的航母。看不到航空母舰,我是不甘心的啊!”

  一份航母“情结”,萦绕在几代中国人心间,挥之不去。大连造船厂,正是从这样满怀期待的历史目光中走来,划下闪光的航迹。

  这里是“中国海军舰艇的摇篮”——

  新中国第一艘登陆艇、第一艘反潜护卫艇、第一艘弹道导弹潜艇、第一艘导弹驱逐舰、第一艘万吨远洋补给舰、第一艘航空母舰……

  伴随中国海军的成长足迹,数百艘舰艇从这里驶向万里海疆。它们标定了人民海军走向深蓝的铿锵步伐,在中华民族向海图强的长卷不断书写崭新的篇章。

  如今,中国领海上的航母身影无时无刻不在宣告:中华民族拥有眺望深蓝的前瞻者,也不乏脚踏实地的筑梦人。今天,让我们将目光投向大连造船厂,聆听辽宁舰、山东舰两艘航空母舰背后的“造梦”故事。

  与时间赛跑,积蓄驶向深蓝的底气

  “中国海军组织辽宁舰航母编队在西太平洋海域进行远海实战化训练……”2022年5月3日,周峰对着一条几十字的新闻看了许久。放下手机,他望向不远处的码头,山东舰正静静停泊于此,在大连造船厂进行可用性提升维护。

  看着中国的航空母舰渐渐驶向深蓝,参与了辽宁舰改装与山东舰建造的周峰,思绪不禁飘回17年前。

  周峰从小在大连造船厂旁边长大,身边的亲朋好友经常谈论起航母。那一年,他即将从大连海洋大学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毕业,便听到这样的讨论——“瓦良格号就停在大连造船厂,造航母肯定要提上日程了!”

  一瞬间,周峰的激情被这个消息点燃。大连造船厂发布招聘信息的当天,他毫不犹豫地递交了简历。

  几年后,时任动力系统专项组组长的周峰真正登上了瓦良格号这艘庞然大物,逐一走过迷宫般的3000余个舱室。“尽管当时的船体锈迹斑斑,我依然大为震撼,心生敬畏。”他说。

  这艘庞然大物带给周峰的第一个挑战,便是在脑海中绘制一张“航母地图”。一个星期的时间,周峰“猫”着腰走过1.5米高的液舱,爬过直径不足60cm的人孔,不知疲倦地穿梭在航母的各个舱室,摸清了所有阀门、设备位置……

  “飞天巡洋,动力先行。”为了追赶工作进度,按时完成辽宁舰的交付,动力系统原本的工作量,被压缩在80天内。

  周峰每天带着组员奔波忙碌,日程表上密密麻麻的事项容不得丝毫延误。早上给工人布置任务前,他要把所有流程都在脑海中推演一遍,晚上交工时常常已是更深露重,但他从不会因为时间太迟而降低检查标准。“这是对每一天的工作负责,也是对航母质量负责。”周峰说。

  2012年9月25日,在周峰与许多科研人员、工作人员的共同见证之下,辽宁舰正式交付,人民海军终于拥有了第一艘航空母舰。

  时光悠悠流转,航母建造战线也迎来崭新的青春面孔。2014年8月,动力舱室机舱施工员张成功刚刚入职,便参与到山东舰的自主建造中来。

  身着作业服、头戴安全帽,跟随着“师父”周峰的脚步,张成功第一次踏入施工场地——“那天,我见到了山东舰,虽然只是总组场地上的几个分段。现场的工人师傅、管理人员来来往往,到处都十分紧张忙碌。”

  所有人都在为着同一个目标挥洒汗水。那个炙热的瞬间,定格为张成功对首艘国产航母的初印象。

  山东舰作为我国首艘自主建造的航母,它的动力系统仪器设备众多,管路系统复杂,更有多个高精度作业项目。动力系统是全舰其他一级系统系泊联调的保证,张成功负责的动力舱室,则是首艘国产航母动力系统首个锅炉点火、联动试验单元。

  这个刚毕业的大学生才来到大连造船厂,就承担起了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炎炎夏日,暑热蒸腾,张成功身上的工作服,时常因为长时间浸泡在汗水中,结出一层白色的盐晶;凛冽寒冬,漫天飘雪,在施工场地上奔忙时,即使穿了两层棉袄,张成功依然能感到深入骨髓的寒意……

  寒来暑往,日复一日。每一天,张成功都在按部就班、细致严谨地完成既定工作。“因为这是中国首艘自主建造的航空母舰。为它奋斗的每一天,我都能感到一股热血在我内心涌动。”这是张成功坚持下去的动力源泉。

  时间记录激情燃烧的岁月,亦定格前进路上的精彩瞬间。

  2017年4月26日,张成功永远也忘不了那天见到的风景——“山东舰出坞下水那天,码头上红旗招展。我看见首台锅炉点火时,排烟管冒出缕缕青烟,海天之间晚霞绚烂。那一瞬间我知道,我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每一次测算,只为离标准更近一点

  清晨,薄雾渐渐散去,太阳缓缓向天穹攀升。

  一阵海风吹过,夹杂着淡淡的咸涩。戴振涛却无暇细品这份闲适,他把自行车停在大连造船厂的船坞前,马不停蹄地奔赴“战位”。这位穿着蓝色工装的钳工,身影一如12年前般匆忙。

  2010年,戴振涛接到一份让他“兴奋到失眠”的任务:参与辽宁舰上中国首台航母阻拦机的安装。

  航母阻拦机,是用于帮助舰载机着舰的装置。为了保证随时能够复飞,舰载机着舰时都是加速降落。要想在3秒内让重20多吨、时速高达250公里的舰载机停在200米的甲板上,航母阻拦机至关重要。

  “阻拦机平面安装精度必须达到毫米级。在长达几十米的平台操作,误差要小于万分之一,精度要求十分苛刻。”戴振涛说。

  自此,一直以研磨零件为主业的戴振涛,一头扎进了数据的海洋。他不但要收集数据,还要在此基础上进行大量复杂运算,找到安装的精确参数,再根据这个参数进行精度调整。

  测量、计算、调整;再测量、再计算、再调整……

  戴振涛每天的日常,就是和这些数字打交道:“有时候会觉得枯燥,但一想到我的计算结果,关系到航母建设的安全系数,又会觉得它们很亲切。”

  2012年11月23日,歼-15战斗机从天空俯冲而来。

  降落在辽宁舰甲板的一瞬间,战机被阻拦索稳稳拉住,成功完成着舰。那一刻,戴振涛终于如释重负地长舒一口气。

  从此,中国海军航空兵在我国首艘航母上“安营扎寨”。就在这一天,完整具备舰载机战斗力的辽宁舰,成为了一艘真正意义上的航空母舰。

  在首艘国产航母山东舰的建造过程中,大连造船厂迎来新的精度挑战。

  航母推进系统中的长轴系安装,操作空间狭小,要穿越数道舱壁,而且此前没有完整可操作的施工工艺。攻关团队在反复试验后总结出一套安装技术方法,却要在100多米的轴系长度范围内,将直线误差控制在几根头发丝粗细。这个精度,比奥运射击冠军在数十米外命中靶心的精度要求还高。

  面对艰巨的挑战,时任军品总装二部副部长的李强,担负起了安装过程的照光工作。

  李强带着团队成员夜以继日地奋斗在工程一线,为长轴系校准直线。为保证照光精度,他们的施工时间往往是在温度相对恒定、环境较为安静的后半夜。

  从夏天到冬天,舱室内由40℃到-15℃,从大汗淋漓到呵气成雾,100个不眠之夜,李强带领团队200多人测量记录了一万多组数据。10个月时间,他们“披着星光上舰,迎着朝阳下船”,完成近百次轴系照光,保障了长轴系的精确安装。

  “参与照光的技术人员和工人眼睛都是红红的,走路晃晃的。”李强还能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但每个人都憋着一股劲,这股劲感染着团队中的每个人,这就是航母精神和老军工精神的传承与升华。”

  坚持迎难而上,始终精益求精。大连造船厂与各参建单位一起,破解了一道道技术难题,自主建立起一套精度管理标准体系和控制方法,书写出航母建造的“中国答卷”。

  建造航母的“巨系统”,凝结着代代军工人的精神合力

  2019年12月17日,舷号“17”的首艘国产航母山东舰,在海南三亚某军港正式入列。

  海风轻拂,微波荡漾。这场入列仪式对于“大船人”而言,圆了他们心中多年的梦想——投身军工事业,为国家建造航母,再亲眼见证它加入海军战舰序列。每一个“大船人”心中,都感到无法抑制的汹涌澎湃。

  对军品总装二部部长马瑞云来说,这一刻,更像是“送子参军”。“航母就像我的孩子,我看着‘他’一点点长大,看不到就想得慌。”他常常这样说。

  马瑞云被誉为“建造航母的巨系统管理专家”。对于国产航母这项巨系统工程来说,其设计工作量相当于10艘导弹驱逐舰。只有把热爱注入这项浩大工程中,才能拥有无尽的动力。

  山东舰入列,大国巨舰再次扬帆启航,驶向深蓝。为了这一天的到来,大连造船厂的军工人倾注了万千心血。

  从开工到交舰,2200多个日夜,上万自检项目、军检项目报验合格,上万份探伤报告检验通过,展示了“中国速度”,彰显了“中国质量”。在这个过程中,大连造船厂一代代军工人,凭借一脉相承的奋斗精神冲破阻碍,合力铸就了威武磅礴的大国巨舰——

  60后的项目总工艺师赵育新,参与完成了首艘国产航母的生产设计和工艺设计。

  赵育新带领团队应用先进仿真设计手段,首次实现航母的三维设计,攻克了船体结构高强钢的加工与焊接等重点工艺技术难关。回顾这段特殊又神秘的经历,他分外淡然:“这是我的工作,也是我的使命。”

  70后的军工部副部长王德清,组织完成了山东舰全流程的建造管理。

  为缩短建造周期,提高建造效率,王德清采用“壳、舾、涂”一体化现代造船模式,船体成型、下水、系泊试验、航行试验等节点大大提前。此中的秘诀,王德清将其归为创新:“创新需要头脑、需要勇气、需要灵光一现,同样需要耐心、需要定力、需要厚积薄发。”

  从船坞注水那一刻,到山东舰靠泊码头后12小时,80后的工程科副科长周峰带着200多人的检查小组,对船上1500多个检查点进行了不间断巡查,并承担应急抢险任务。

  舱外汽笛响起,隐隐约约的欢呼声随之传来。周峰匆匆扒了几口盒饭,又奔向岗位。他心中只有一个想法:“守好自己这关,一定要让航母顺利下水。”

  自出坞到点火不到20天的时间里,90后的动力舱室机舱施工员张成功完成多个液舱的封舱交验、数十个联动管路系统的外观密性交验、近百个辅机设备的安装交验,确保了系泊试验中首台锅炉按时完成点火。

  在张成功的身上,既有年轻人的朝气蓬勃,又有超乎年龄的沉稳认真。经过几年历练,现在的他担任某型产品动力组组长,已然成为这个年轻团队里当之无愧的“老大哥”。

  无论年龄大小,无论职位高低,航母战线上的每个“大船人”都像一束光——当他们散落在各处,犹如漫天繁星,照亮前行的路途;当他们汇聚在一起,便是一团火焰,燃烧出无尽的能量。

  大国巨舰逐梦大洋的铿锵步伐,离不开大连造船厂这支有情怀、有智慧、有担当、有格局的军工力量。在辽宁舰、山东舰破浪前行的背后,一代代“大船人”用无悔奋斗为梦想奠基。他们将青春岁月,融入了人民海军驶向远方的壮阔航迹。(本报记者 刘敏 通讯员 林 赓)

  匠心慧眼

  信仰之力铸就大国重器

  ■尹雪亮

  6月17日,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弹射型航空母舰福建舰下水。从辽宁舰、山东舰到福建舰,从开国大典上的“万国造”,到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上自主研发的各型坦克、战机与战略导弹,一代代军工人挥洒热血、接续奋斗,我国一个个重大自主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其动力源泉正是在于信仰。

  习主席深刻指出,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信仰,是来自人们灵魂深处的真挚追求,是人们奋斗终身的力量之源。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泽山投身火炸药技术研究60多年,让我国火炸药技术登上世界之巅;被誉为“中国保尔·柯察金”的吴运铎为研造枪弹三次重伤,始终战斗在军工一线;“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黄旭华64岁仍不计个人安危,进行深潜试验……新中国成立以来,许许多多一线军工人一次次诠释着信仰的内涵。因为有信仰,他们坚定笃行;因为有信仰,他们勇敢无畏;因为有信仰,他们让有限的生命迸发出无限的能量。

  “没有信仰,则没有名副其实的品行和生命。”小到一个人、一个集体,大到一个政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坚持信仰,才能无论“顺风”“逆风”,都“无阻其飞扬”。对军工人而言,信仰是匠心之根,是立业之本。今天的军品生产,早已告别了“一盏枯灯一刻刀,一把标尺一把锉”的时代。信息化武器装备不断趋向“高精尖”,军工产品出现半点问题,都可能关乎战场胜败、国家安全。军工人只有坚定信仰,把为国砺剑、锻造国之重器的使命牢牢刻进心间,不断攀登科技高峰、打造尖端武器装备,人民军队才能在战场上占据优势、赢得主动。

  今天,为了实现中国梦、强军梦,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夯实信仰的基石、擦亮信仰的底色、激发信仰的力量。当今社会思想观念、个人价值取向多元多变,越是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时候,战斗在军工一线的军工人越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定力。唯有不忘初心,不负使命,向着心中信仰坚定前行,方能始终葆有锐意创新的激情,方能事有所成、功有所立,为祖国铸造决胜未来战场的国之重器,助力科技强军进程向前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早日实现。

[ 责编:丁玉冰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2025中国新媒体大会在湖南长沙开幕

  • 全国职业健康职业技能竞赛决赛在京举行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我国在4个国家开展6处文物古迹保护修复,49项中外联合考古项目涉及28个国家和地区,用实际行动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不断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2025-11-13 07:07
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12日在宜宾市开幕。
2025-11-13 04:55
据估算,太阳每秒钟释放的能量,可供全人类使用约70万年。模拟太阳来产生无尽的清洁能源,也因此成为人类的“终极能源梦想”。
2025-11-13 04:55
日前,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智能机械研究所、中科合肥智能育种加速器创新研究院联合发布重要成果:全链条机器人育种家“小海”与“海霸设施”小麦快速育种商业化服务平台同步启动,标志着我国在智能育种装备与工程化应用上取得关键突破。
2025-11-13 04:55
日前,记者从全球规模最大的恐龙蛋化石遗址——湖北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悉,数字化档案建设团队正为库藏的每一枚较完整恐龙蛋化石,赋予由“保护区名称—化石产地名称—库藏箱编号—标本编号”构成的唯一“身份证ID”。这标志着该保护区首次实现恐龙蛋化石专属标识管理。
2025-11-13 04:55
困扰无数人的睡眠问题,终于有一部纪录片说清楚了!
2025-11-13 08:55
国家卫生健康委百万减残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吉训明介绍,目前,全国已有20个省份成立减残工程专委会,8个省份正在积极推进。
2025-11-12 07:24
2025年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理论物理学奠基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彭桓武诞辰110周年。
2025-11-12 07:23
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牵头,联合国内外多家科研机构组成的研究团队,通过对现存及灭绝长臂猿的大规模基因组测序与比较分析,系统阐明了长臂猿科的演化历程、种群动态及其标志性长臂表型的遗传基础,为全球长臂猿的保护行动提供了新的科学见解,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细胞》。
2025-11-12 05:10
11月11日,长征八号甲遥五运载火箭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成功实施转运,计划择期发射。
2025-11-12 05:10
近日,中核集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主导建设的量子放射性计量实验室及电离辐射计量级设备“一线多用”产研平台正式投入运行,成功填补我国在低温量子磁量热计领域的空白。
2025-11-12 05:10
在数据管理与使用方面,《实施方案》提出,实行物流公共数据分类分级管理,规范开展数据授权运营,扩大路网、轨迹、企业、人员等关键数据供给。
2025-11-11 10:03
中国科协日前发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5)》显示,我国科技期刊总量持续增加,从2023年的5211种提升至2024年的5325种,整体影响力稳步提升。
2025-11-11 10:04
空天地一体化网络作为国家信息化的重要基础设施,其战略意义远超普通通信技术范畴,它不仅是我国实现信息全球覆盖、自主创新的必由之路,更是在数字时代掌握发展主动权的关键布局。
2025-11-11 10:02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不是考验瞬间爆发力的短跑,而是需要长期持久力的马拉松。 在课程体系搭建上,北航实验学校打造了“五级阶梯式”科技创新人才贯通培养课程群,实现从基础普及到进阶的无缝衔接。
2025-11-11 10:00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场景培育和开放推动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相关工作作出部署。
2025-11-11 09:50
11月9日,国航C919重飞“两航起义”航线主题航班从香港飞抵天津,重温76年前“两航起义”的北飞航程,致敬“两航起义”爱国壮举。“两航”后代陈绍曾介绍,76年前,“两航起义”飞行员从香港驾驶12架飞机飞抵北京、天津,建设新中国民航事业。
2025-11-10 10:10
“超级细菌”指那些对多种抗生素具有耐药性的细菌。研究人员在一种常用药物的生产流程中意外发现一种很有前景的强效抗生素,能够杀死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超级细菌”。
2025-11-10 10:09
11月9日,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在浙江乌镇闭幕。世界互联网大会秘书长任贤良用“聚焦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关注创新发展热点议题”“不断擦亮峰会品牌”“持续贡献智慧力量”概括了本届峰会的特点。
2025-11-10 10:08
使用供暖设备有哪些注意事项?一起来看!
2025-11-10 10:1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