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航天三江人”:一支科研先锋团队的追梦弹道
首页> 军事频道> 军事要闻 > 正文

“航天三江人”:一支科研先锋团队的追梦弹道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2022-08-05 11:16

  一支科研先锋团队的追梦弹道

  ——感悟“航天三江人”为国铸剑的科学家精神

  ■姜子晗 金彤 马兵

  2015年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上,多款大国重器亮相。作者供图

  “在茫茫的人海里,我是哪一个;在奔腾的浪花里,我是哪一朵。”这是中国航天科工航天三江集团有限公司(简称:航天三江)离退休职工合唱队演出曲目——《祖国不会忘记》中的一句歌词。八一建军节当天,他们用嘹亮歌声,向驻地部队官兵和航天三江军工人表达深深敬意。

  回望历史,就是这样一群军工人,带着希望火种一路走来,点燃一团烈焰,又散成满天星火:20世纪60年代,他们怀揣着强军报国的崇高理想,毅然投身于国防军工事业,为打造大国重器倾尽所有心血、奉献毕生智慧。

  时间,让人老去;时间,又让事业不朽。当年挺拔身影日渐佝偻,岁月痕迹爬上脸庞,但那嘹亮歌声仿佛在向人们诉说:“无论过去多久,艰苦创业的记忆不会忘却,军工报国的信念永远年轻。”

  这些年,已过耄耋之年的型号总师侯世明,仍坚持带头科研攻关,参加一些专项课题评审。在导弹研究领域躬耕数十年,他与黄纬禄院士共同参与了我国固体潜地导弹的研制工作。奋蹄躬耕、甘为人梯,他说:“航天三江有着人才传帮带的传统,我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对待年轻人,要‘扶上马,送一程’。”

  站在前辈的肩膀上,新一代“航天三江人”正自信走上舞台——

  49岁的“国防科技工业年度十大创新人物”孙力,带队接连攻克多个航天总体设计领域难题,刷新多型航天装备技术指标新纪录;38岁的“全国技术能手”称号获得者张强,在装备加工领域刻苦钻研,大幅提升导弹数控加工精度;31岁的“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李丰,自主研发装备设计软件10余套,为加速装备研制进程做出重要贡献……

  不忘初心,不负韶华。他们已成长为航天三江的新脊梁,奔跑在科技强军的时代赛道上,奋力冲锋、快速成长。

  航天三江科研人员正在进行技术研讨。作者供图

  关键词 爱国奉献

  “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

  最近,一段50多年前拍摄的影像资料,在短视频平台发布后,引来不少网友“围观”。视频中,一个硕大的钢筒被反复吊起,投入江中。黄纬禄总师正带领年轻的团队成员们,为实现我国第一代固体潜地导弹“零”的突破艰苦攻关。

  当时,这项工作绝对保密——“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用后人的话讲,他们是“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

  探寻伟大品格背后的力量,我们发现,信仰是黄纬禄心中永不熄灭的火苗,支撑着他为我国导弹事业躬耕一生——

  1947年的一天清晨,英国伦敦码头,天空脱下乌云外衣,日光渐渐从柔和变得明亮。一阵汽笛声划破长空,黄纬禄站在轮船甲板上,双手紧握船舷,向着祖国的方向深情凝望。

  作为最早一批接触导弹的中国人,黄纬禄亲眼目睹了国外导弹的威力。他深知,新中国积贫积弱、百废待兴,要想打破帝国主义的核威胁和核讹诈,必须要有自己的大国重器。

  回国后,困难远比想象中更多,国内大多数技术人员从未搞过导弹。黄纬禄鼓励大家:“搞研究,像爬山一样,只要坚持不懈地往上爬,再高再陡的山也能登顶。”

  为了我国国防战略需要,黄纬禄决心闯出一条路来。当时,黄纬禄主攻控制技术,对导弹总体设计并不熟悉。为了弥补知识短板,他坚持从概念开始学起,努力学、用心悟,光是学习笔记就记了一大摞。

  “只要事关导弹,天大的困难,黄总都会想尽办法克服。”那次,为了掌握一手资料,黄纬禄亲自钻入导弹壳体。壳体内温度极高,等黄纬禄出来时,人已几近虚脱。靠着非凡毅力,他们获取了足以支撑导弹试制的关键数据。

  1982年10月的一天,渤海某海域,碧波万里。一枚导弹冲出水面,拖着长长尾焰,飞向云端。随着这枚导弹命中海上预定目标,我国第一代固体潜地导弹试验成功。

  那一刻,黄纬禄和许多团队成员都激动地流下眼泪。打造国之重器,挺起大国脊梁,若干年后,有媒体评价他们:“有一颗爱国心、强军心,一辈子把强国强军需要作为奋斗的动力、前行的核能、价值的追求。”

  “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那个年代,以黄纬禄为代表的老一辈军工人归国后,选择“深潜人生”,甘做“沉默砥柱”,用一颗赤诚爱国之心,铸就大国安全基石。

  去年7月,黄纬禄精神讲堂在航天三江北京科技园区落成。漫步场馆,看着黄纬禄生前的一组组照片,设计师王彤仿佛看到了当年那个青年学子,正漂洋过海向着祖国的方向“呼啸而来”。

  10多年前,作为一名名牌大学博士生,王彤毕业就收到了很多企业的高薪聘请,但她一一回绝,毅然选择加入航天三江的科研队伍。

  “这个时代不缺乏拼搏精神,但从事导弹事业给了我们一个机会,能更近距离地感受祖国的心跳,以更直接的方式报效祖国。我们必须要拿出当年先辈们的拼劲干劲,不辱使命不负重托。”王彤说。为了攻克一项技术难题,她带着团队在“干中学、学中干”,坚持从零开始、潜心攻坚克难。

  今年3月,由她负责开发的某型系统测试成功。任务完成后,王彤又马不停蹄地投入到新的工作中。她说:“一个伟大的梦想,需要一群人去共同奋斗,也需要一代代人接力奋斗。”

  因为信仰,所以殊途同归;因为祖国,所以百川归海。周恩来总理曾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航天三江的科学家方阵,是一支为中华民族崛起而奋力拼搏的队伍。面对人生抉择和时代之问,他们的回答坚定又统一——“国家利益高于一切!”“航天三江人”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关键词 创新求实

  “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

  高耸的导弹披着银色外衣,在璀璨的阳光照射下,发出道道光芒。

  随着发射指令传出,导弹拖着长长尾焰腾空而起,精准命中远处目标。望着天空划过的完美弧线,时任某型装备负责人张伟紧锁的眉头逐渐舒展。

  世纪之交,国际局势波诡云谲,历经多轮迭代发展,以固体运载火箭技术为基础的各项装备正紧锣密鼓开展研制。“打造一款新型大国重器”的重任落在张伟肩头。

  理想丰满,现实却很骨感。创新的道路上,困难时刻相伴。张伟放弃了更易开展的传统方案,大胆提出了需要大量技术攻关、极具挑战性的创新思路。

  对此,有人提出质疑:工程需要保证安全裕度,而该型装备的新技术所占比太高,这种大胆尝试,是不是步子迈得太大了?

  张伟偏不信!

  抱着“不破楼兰终不还”的信念,张伟向上级立下“军令状”。他带领团队从2000多条研制意见中,不断优化形成最佳方案。张伟鼓励大家:“不做则已,要做就做到最好。”

  在大型串联系统上搞创新,只要有一处错误,就会满盘皆输。在后来的日子里,他全程参与了装备所有试验,每一项数据他和团队成员都要反复计算,只要有一点误差就必须停下查找问题,确保试验万无一失。

  “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历经多轮试验,张伟带领团队成功研制出样机。这项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背后,凝聚着“团结争气、艰苦创业、求实自强、改革创新”的“三江精神”。

  去年6月,航天三江参与承办的人工智能挑战赛在北京拉开序幕,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赛场呈现。作为赛事评委,航天三江研究员李华见证了创新火花的迸发。李华感慨地说:“任何一项技术创新,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回顾我国固体导弹发展之路,“航天三江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曾经,受国外技术封锁,科研团队立下“外国人可以,我们一定也可以”的铮铮誓言,一举突破多项技术“瓶颈”;我国第一代固体潜地导弹首次试验遭遇失败,面对如山压力,科研团队连续奋战终于找到故障原因,数天后再次试射成功……

  如今,我国固体导弹技术得到快速发展,多型装备成为守护祖国安全的大国重器。

  “科学大道上从来没有坦途和捷径,科研攻关需要迈过一个又一个险峰。”站在新的起点上,李华说,翻越科学的高峰还需要一代代“航天三江人”携手奋斗。

  每天清晨,航天三江科研中心大厅,匆匆的脚步声不绝于耳,一副副朝气蓬勃的面孔在这里汇聚。他们将这份事业视为驶向复兴的巨轮,在劈波斩浪中勇往直前——

  80后设计师陈小岚,从事航天飞行器控制领域工作10多年来,先后参与多项国家重点项目研制,创新技术成果得以运用;

  90后工程师赵俊海,从名牌大学博士毕业后,加入航天三江新成立的软件科研团队,他开发出的多款设计软件已投入使用;

  95后工匠周明明,苦练数控加工技艺,多次参与航天器关键部件的精密加工,创新多种工艺方法,显著提升产品制造效率;

  ……

  当一件件大国重器从阅兵场上隆隆驶过时,一条“为什么我们能打造出先进武器”的热搜引发网友关注。其中一名网友的回答获得众多点赞——

  “我们有一群‘最可爱’的人,他们是‘科研珠峰’上的攀登者,只为将鲜艳的红旗插上顶峰,无论什么样的强敌、什么样的绝境都将成为脚下基石,助他们成功。”

  关键词 协同育人

  “功劳留给别人,责任留给自己,这样团队才能走得更远”

  这一刻,95岁的黄纬禄,用尽所有力气握着钢笔,在白纸上颤抖地写下“传承‘两弹一星’精神,勇挑民族复兴重担”16个字。

  2011年7月27日,黄纬禄卧床不起。自知来日无多的他坚持为年轻的科研后辈们写下寄语。

  “即使到了最后,黄老依旧惦记着我们青年人,教导大家多在艰苦岗位上历练自己,争取早日成才。”回忆与黄老的工作经历,航天三江研究员王飞百感交集。

  一次型号研制会议,各专业技术人员对设计方案有意见分歧。首次研制,大家心里都没底,各单位都留有余量。眼看项目推进受阻,黄纬禄提出“有问题共同商量、有困难共同克服、有余量共同掌握、有风险共同承担”的“四共同”原则,并主动承担风险和责任。

  之后,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四共同”也成为我国航天系统工程协同工作、解决问题的基本原则。

  有一年,王飞带领团队研制的某国家重点项目荣获国防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在推选获奖人员名单时,王飞主动相让,将荣誉留给团队里其他技术骨干。

  那一刻,他想起黄纬禄说过的那句话:“功劳留给别人,责任留给自己,这样团队才能走得最远。”

  一个人可以走很快,一群人可以走更远。铸造大国重器,归根结底是靠一代代科技工作者接续奋斗。甘为人梯,奖掖后学,是科学家精神的内涵之一,也是一代代“航天三江人”的共同选择。

  “精准,了不起!”今年,某型装备试射考核,实现一次性通过,而发出“发射”口令的是一位年轻人。今年29岁的陶涛,在装备研制任务中首次担任发射总调度。他沉着冷静的表现,赢得团队上下一致点赞。

  从毕业入职到后来独挑大梁,陶涛仅用3年时间。能取得这样成绩,离不开他的老师航天三江研究员时晓辉的帮带。自加入科研团队以来,时晓辉将他带在身边,教他如何站在项目负责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协调工作。

  “有什么样的坐标系,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轨迹。”时晓辉深有感触地说,团队协作,让更多青年人有机会登上梦想天梯。

  今年6月8日,在航天三江青年精神素养提升工程启动会上,陶涛作为青年代表上台发言,其中一句话引起大家共鸣——“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生逢其时,何其幸运。要争当伟大理想的追梦人,争做伟大事业的主力军。”

  从蛟龙出海到利剑飞天,从“巨浪”奔腾到“东风”浩荡,一项项成果的背后,是一代又一代“航天三江人”接力奔跑、加速冲刺的身影。

  接力奔跑50余载,航天三江已成为我国国防科技工业领域的重要力量,绽放熠熠星光;接力奔跑50余载,承载着科技强军使命的大国利剑,正愈发锋利。

  回望航天三江科研先锋团队的奋进轨迹,能清晰看到军工人精忠报国的拳拳之心、科技强军的蹈厉之志。他们身上所迸发出的“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精神,在时代更迭、岁月流转间愈发闪亮。

  (文中部分人名为化名)

  12下一页尾页

[ 责编:白冰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全国冬小麦播种近七成

  • 2025年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开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国家卫生健康委百万减残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吉训明介绍,目前,全国已有20个省份成立减残工程专委会,8个省份正在积极推进。
2025-11-12 07:24
2025年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理论物理学奠基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彭桓武诞辰110周年。
2025-11-12 07:23
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牵头,联合国内外多家科研机构组成的研究团队,通过对现存及灭绝长臂猿的大规模基因组测序与比较分析,系统阐明了长臂猿科的演化历程、种群动态及其标志性长臂表型的遗传基础,为全球长臂猿的保护行动提供了新的科学见解,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细胞》。
2025-11-12 05:10
11月11日,长征八号甲遥五运载火箭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成功实施转运,计划择期发射。
2025-11-12 05:10
近日,中核集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主导建设的量子放射性计量实验室及电离辐射计量级设备“一线多用”产研平台正式投入运行,成功填补我国在低温量子磁量热计领域的空白。
2025-11-12 05:10
在数据管理与使用方面,《实施方案》提出,实行物流公共数据分类分级管理,规范开展数据授权运营,扩大路网、轨迹、企业、人员等关键数据供给。
2025-11-11 10:03
中国科协日前发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5)》显示,我国科技期刊总量持续增加,从2023年的5211种提升至2024年的5325种,整体影响力稳步提升。
2025-11-11 10:04
空天地一体化网络作为国家信息化的重要基础设施,其战略意义远超普通通信技术范畴,它不仅是我国实现信息全球覆盖、自主创新的必由之路,更是在数字时代掌握发展主动权的关键布局。
2025-11-11 10:02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不是考验瞬间爆发力的短跑,而是需要长期持久力的马拉松。 在课程体系搭建上,北航实验学校打造了“五级阶梯式”科技创新人才贯通培养课程群,实现从基础普及到进阶的无缝衔接。
2025-11-11 10:00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场景培育和开放推动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相关工作作出部署。
2025-11-11 09:50
11月9日,国航C919重飞“两航起义”航线主题航班从香港飞抵天津,重温76年前“两航起义”的北飞航程,致敬“两航起义”爱国壮举。“两航”后代陈绍曾介绍,76年前,“两航起义”飞行员从香港驾驶12架飞机飞抵北京、天津,建设新中国民航事业。
2025-11-10 10:10
“超级细菌”指那些对多种抗生素具有耐药性的细菌。研究人员在一种常用药物的生产流程中意外发现一种很有前景的强效抗生素,能够杀死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超级细菌”。
2025-11-10 10:09
11月9日,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在浙江乌镇闭幕。世界互联网大会秘书长任贤良用“聚焦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关注创新发展热点议题”“不断擦亮峰会品牌”“持续贡献智慧力量”概括了本届峰会的特点。
2025-11-10 10:08
使用供暖设备有哪些注意事项?一起来看!
2025-11-10 10:17
我们将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人才需求,顺应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融合发展趋势,立足产业需求侧职责定位,多措并举加快推动制造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深入开展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等,依托项目培养高技能人才。
2025-11-10 10:07
ASC26报名链接:https://www.asc-events.net/StudentChallenge/ASC26/Register.php
2025-11-07 15:58
北京时间2025年11月6日11:00—14:00,地磁发生强烈扰动,达到大地磁暴水平(Kp=7),为橙色警报级别。
2025-11-07 13:39
阿特拉斯的成功观测是天问一号的一次重要拓展任务,利用探测器观测暗弱天体为天问二号开展小行星探测进行了技术试验,积累了经验
2025-11-07 09:37
天问一号环绕器利用高分辨率相机近日成功观测到星际天体——阿特拉斯。”据介绍,天问一号探测器于2021年2月进入火星环绕轨道,迄今已稳定运行4年8个月,目前状态良好。
2025-11-07 09:31
与会嘉宾围绕“人工智能+”深度融入产业创新发展等话题进行深入探讨,凝聚产业国际合作发展共识,推动构建开放包容的人工智能产业创新生态。
2025-11-07 09:2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