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创造国产战舰制造上百个“第一”:大国巨舰从这里驶向深蓝
首页> 军事频道> 军事要闻 > 正文

创造国产战舰制造上百个“第一”:大国巨舰从这里驶向深蓝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2022-06-17 10:38

  走近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大国巨舰从这里驶向深蓝

  ■雷 彬 胡丹青 余俊伟

  亚丁湾某海域,海平面上波光粼粼,我海军第40批护航编队舰艇劈波斩浪,在深蓝航道上犁出壮美航迹;此时,黄海某海域,海军多艘国产新型驱逐舰乘风破浪,开展实战化训练。

  这一天,是2022年4月23日,中国海军节。互联网上,一艘艘战舰一改往日“低调”,纷纷登上各种短视频平台首页。细心网友发现,多艘海军舰艇的出生地,标注着同一个地方——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江南造船)。

  向海则兴,背海则衰;逐梦百年,为国铸剑。从近代工业先驱到现代化造船厂,从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到如今为中国人民海军驶向深蓝打造国之重器,江南造船每一步发展都见证着国家的兴衰荣辱。

  这里,蕴藏着近代中国富国强兵的宏伟梦想。作为中国近代工业的起点,他们见证着来自海上的沧桑巨变,被称为国运的“晴雨表”,时代的“风向标”。

  这里,承载着新中国向海图强的雄心壮志。新中国第一艘潜艇、第一艘护卫舰、第一代航天远洋测量船、第一艘国产055型万吨级驱逐舰……他们创造了国产战舰制造领域里上百个“第一”,多艘先进战舰从这里拔锚起航。

  新时代,新使命,新作为。我国海军舰艇列装明显提速,折射的是江南造船全体人员为国担当的可贵精神,江南造船理念和技术工艺的跃升,证明着我国越来越雄厚的造舰实力。

  三代舰,三十年——

  “建造同类型导弹驱逐舰,我们和西方强国没有代差”

  这一幕,镌刻在每一名“江南人”的记忆深处——

  2018年4月12日,南海某海域,长鲸凌波,战舰蹈海,新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海上阅兵隆重举行。48艘战舰昂首列阵,万余名将士雄姿英发……

  千里之外,江南造船员工们齐聚礼堂观看直播,见证着历史性的一刻。“快看,习主席登上了长沙舰!”一声激动的呼喊声后,大家脸上露出喜悦笑容,纷纷鼓起掌来。

  长沙舰,是我国自主研制的海军新型战舰。它诞生于江南造船的船坞里,如今列阵大海、威风凛凛。

  这次海上阅兵,许多战舰都出自江南造船。员工们紧盯着电视屏幕,激动地寻找一个个熟悉的“面孔”、牵挂的“身影”……

  人群中,一位年近古稀的长者摘下眼镜,揉了揉湿润的眼眶。他是江南造船首席专家、专项工程总监张国新。40多年前,伴随着改革开放号角,他走上舰船监造岗位,见证了一批批海军舰艇驶向深蓝。

  最深刻的感触,来自最浓烈的情感。张国新的书架上,有一本《驱逐舰发展史》。作者安东尼·普雷斯顿这样写道:“驱逐舰就其魅力、成就或声誉而言,没有任何其他军舰可以与之相比。”张国新始终记得——上世纪80年代,他随团出国考察,站在国外先进的驱逐舰上东瞧瞧、西看看……

  那种感觉,深深刺痛了这位年轻人的心。那时,有关专家评论:“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海军装备的差距,至少有50年。”

  “如果可以的话,让我用自己人生的50年,去追赶军舰落后的50年!”张国新下定决心,要为祖国造出最先进的战舰。

  追赶,意味着付出。张国新舍弃了很多业余兴趣爱好,带领团队几乎天天“泡”在船台上开展试验攻关、研究制造工艺。

  时代,总是选择那些有准备的人。1986年,人民海军第一代现代化驱逐舰项目启动。上级遴选总建造师,年轻沉稳、能力过硬的张国新脱颖而出。

  这是一场硬仗。张国新说:“没有‘路线图’,也没有‘参考书’,我们只能靠着一腔热血,勇闯难关。”

  那段埋头苦干的日子,张国新像搭积木一样,将系统一点点构建起来。仅分析钢材特性一项,他就带领团队积累了高达23万个数据。

  张国新不是军人,但他总说自己是1986年“从军”的——从那一刻起,他的人生轨迹与强军事业紧紧捆绑在一起。

  5年后,我国第一代现代化导弹驱逐舰112舰下水。又过去3年,112舰交付海军。有了国产驱逐舰,官兵们满怀信心,驾驶它完成了我海军历史上首次环球航行。112舰也因此被誉为“中华第一舰”,载入中国海军武器装备发展史册。

  从接手任务到战舰远航,整个过程耗时8年。这次成功让“江南人”充满信心。

  “与时间赛跑,我们才有机会赢。”张国新在总结梳理前期积累的经验基础上,提出进一步提高造船效率、缩短周期。“江南人”的自我加压,换来了人民海军舰艇更新换代的全面提速——

  哈尔滨舰横渡太平洋,海口舰首赴亚丁湾,首艘052D型驱逐舰昆明舰入列……张国新亲自参与了三代六型舰的建造任务。最快的时候,他们5年交付了两代四舰。

  2017年6月28日,我国自主研制的055型万吨级驱逐舰首舰南昌舰下水。该舰先后突破了大型舰艇总体设计、信息集成、总装建造等一系列关键技术,装备了新型防空、反导、反舰、反潜武器,具有较强的信息感知、防空反导和对海打击能力,标志着我国驱逐舰已经跻身世界一流水平。

  那一天,一向稳重的张国新高声宣布:“建造同类型导弹驱逐舰,我们和西方强国没有代差。我们用30年,追平了50年的差距!”

  被压缩的时光,刻在张国新的脸上。两鬓斑白,额头上清晰刻着皱纹,此时的张国新已是古稀老人。黄浦江畔,旭日从海平面上喷薄而出,看着一艘艘军舰驶向深蓝,张国新感到自己还是当年那个热血青年。

  一句话,一生追求——

  “看到这些战舰,就像看到自己的孩子”

  亚丁湾某海域,浪花飞溅。

  “机枪拦阻射击!”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一连串火光从军舰机枪内喷射而出。此时,不远处,数艘海盗船对商船虎视眈眈,伺机袭扰。眼见中国海军严阵以待,海盗船仓皇逃走。

  2008年,我海军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首次护航任务。

  编队中,海口舰、武汉舰都出自江南造船。那时候,正是海盗最猖獗的时期,相关海域风声鹤唳。为了确保过往商船安全,编队军舰创下了连续航行124天不靠码头补给的纪录,军舰上的装备、设备连续使用依然保持着非常高的完好率。

  官兵们出色完成护航任务的底气,源于江南造船对战舰质量的极致追求。在军事发烧友看来,一艘军舰的价值,往往要用排水量多少吨来衡量。在江南造船员工们眼里,“吨”绝对不是他们最熟悉的计量单位。

  首席技师陈志农常用的计量单位是“丝”。一丝,只有0.01毫米,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的1/6。陈志农负责舰船动力装置的安装,上万个零件要经过他的手,他的标准是每个零件的安装细节要做到“滴水不漏”——即使是一个小小的垫片,也必须有3个点定位。

  对于焊接技师陈景毅来说,他的世界有时候很小:他是国内采用MIG焊接方式成功焊接5毫米厚度不锈钢管的第一人。他说:“焊接是一项‘精美绝妙的艺术’,必须在细微处见真章。”

  “越是宏大工程,越考验细节功夫。”“江南人”秉承着一种信念——军舰制造连着海军战斗力建设。一个小小的垫圈、一条细微的焊缝不合格,都可能导致难以预料的后果。

  这种信念,折射出“江南人”对品质的卓越追求。上世纪80年代,老一辈“江南人”把建造一流舰船作为目标,喊出了“不得金质奖,不称江南厂”的响亮口号。

  这句话,成为很多员工一生追求——

  为了练好手感,陈景毅把砖头吊在手腕上,保持一个焊接姿势反复练习,同事们常常说“他像一座雕塑”。多年积累下来,他的手上伤痕累累,很难找到一块光滑的皮肤。

  技师李锦华干火工近40年,他的工作没有教材,全凭眼睛和双手。他能在20米外,听声音辨别电流大小,远远看一眼火焰,就能判断温度:“到950℃时,火光红里透黄;1100℃时,会闪出淡淡的黄。最后,眼前一抹白,就到1300℃了。”

  从他们讲述的故事里,能够感受到一种静水深流的力量。他们不似长江澎湃,也没有大海浩瀚,但在海军建设的时代潮流中,他们像一朵朵澎湃的浪花,助推着中国海军驶向深蓝。

  2019年4月23日,庆祝人民海军成立70周年海上阅兵活动在青岛隆重举行。万众瞩目中,由国产055型万吨级驱逐舰首舰南昌舰领航的驱逐舰群,踏浪而来,气势如虹,这些战舰许多出自江南造船。

  那一天,陈景毅正在车间作业忙碌。下班后,他浏览相关新闻,在留言处写下这么一句话:“看到这些战舰,就像看到自己的孩子,经过大海大洋洗礼的他们,身姿更加矫健、气质更加非凡……”

  一段记忆,四代人青春——

  “一代代军工人的青春担当,涌动着创造辉煌的力量”

  长江一路奔腾,在黄浦江口温和下来,沉稳入海。

  上海长兴岛上,一座雕像巍然矗立——他是王荣瑸,潜艇工程师。鲜有人知道,中国人自主建造的新中国第一艘潜艇,也是从江南造船悄无声息地驶出。

  当年,王荣瑸带领团队先后进行了多次试航,为新中国潜艇部队的发展壮大立下了大功。然而,与其卓越成就不相匹配的是,网上关于王荣瑸的介绍少之又少。

  在江南造船,这样的现象其实很常见——员工们称之为“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

  从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江南造船所,到如今新型军舰密集下水,这里看似岁月无声,实则钢铁如流;看似波澜不惊,实则热血沸腾。

  73年,大约等于四代人的青春。如今,在江南造船的各个岗位上,出现了很多90后、00后面孔。每天清晨路过王荣瑸雕像时,他们常常会不由自主地抬头凝望他手中的图纸卷——那图纸卷,像极了一个放大版的“接力棒”。

  正是这样一群年轻人,跟随老一辈军工人的足迹,做出了“隐姓埋名、为国造舰”的人生抉择。

  长着娃娃脸的90后小伙杨伟成,来到江南造船当了一名焊工。戴上焊罩,穿上焊工服,弧光闪烁中,他的眼睛曾被灼伤,胳膊上也烫出星星点点的疤痕。但他乐在其中,还给自己起了一个诗意的绰号——“蒙面焊将”。

  戴着AR眼镜,分析三维模型……90后工程师周泽麟的工作像是在玩一场电子游戏。置身虚拟世界,看着一艘艘雄伟壮观的钢铁巨舰,他总能想起电影《红海行动》里的一句经典台词——“勇者无畏,强者无敌。”

  年轻,意味着无限的可能性和更强的创造力。当越来越多新鲜血液融入团队,这座百年造船企业焕发出新的生机——

  2016年,江南研究院揭牌成立,组建起多个前沿课题实验室。他们先后与多所国内知名高校和行业领先科研院所开展深度合作,把“江南制造”的招牌升级为“江南智造”。

  2020年,这里成功研制出行业内最先进的吊马智能制造单元,荣获“上海市产业青年创新大赛金奖”“中国船舶集团科技创新突出贡献奖”等多个奖项。令人钦佩的是,这支5G智能制造创新实验团队,平均年龄仅28岁。

  与他们共事,陈景毅常常笑称自己“老了”。但他始终与青年员工们共勉,“无论是白发皓首还是青葱年华,都要有一颗匠心”。

  第一次见面,这些文化程度高、知识面广的青年工匠谁也不买账,都想掂一掂“老师傅”的分量。陈景毅笑着将一根300毫米长管子架空,让大家以仰焊的姿势,不间断地从头焊到尾。

  一番操作后,青年工匠们纷纷败下阵来,都建议陈师傅“露一手”。

  陈景毅微微一笑,挥舞焊枪,犹如笔走龙蛇,一口气完成“演示”。大家看着宛若天成的平滑焊缝,顿时目瞪口呆,随后爆发出热烈掌声……

  陈景毅告诉大家,无论科技如何革新,军工人的“绝活”永远是立身之本。当年,他的师傅刘维新是第一代“江南焊王”。后来,自己的徒弟陈宜峰声名远扬,“徒弟的徒弟”杨伟成也成为当时江南造船最年轻的“全国技术能手”……

  从新中国第一艘潜艇,到第一代现代化导弹驱逐舰,再到国产055型万吨级驱逐舰,这里延续着一代代青年军工人强军报国的精神情怀;从王荣瑸、刘维新,到陈宜峰、杨伟成,这里历尽千帆,少年犹在。

  “一代代军工人的青春担当,涌动着创造辉煌的力量。”江南造船一位领导说,加快海军武器装备发展,需要一群意气风发的青年人,以前所未有的豪迈姿态,赶大潮、担大任、干大事。

  今年海军节当天,一些官方平台发布各种宣传视频为海军节献礼,“霸屏”的大国重器,令广大网友心潮澎湃。此时此刻,黄浦江畔,江南造船工人们正加快开展复工复产。对他们来说,坚守战位、为国造舰,就是最诚挚的表达、最长情的告白。

  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打造更多国之重器

  ■白子玄

  5月1日,第9期《求是》杂志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文章指出,要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不仅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对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更是起到决定性作用。当今世界,军事领域竞争激烈,科技创新是其中一个关键变量。提升武器装备自主创新能力,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是构建新型作战力量的一个关键因素。海湾战争后,有军事专家指出:谁拥有科技优势,谁就能掌握军事主动、赢得制胜先机;相反,谁忽视科技发展,谁就会陷入落后挨打的被动局面。

  近年来,我国国防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从首艘国产航母下水,到新一代战机歼-20正式服役,再到东风-17弹道导弹研制成功……新型国产装备陆续列装部队,国防科技创新驶入“快车道”。但也要清楚认识到,当今科技竞争如同竞速比赛,我们在加速,别人也在奔跑,特别是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还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

  实践反复告诉我们,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面对已取得的科技成果,不能盲目乐观,面对一些关键核心技术“短板”,必须坚持自主创新,横下一条心,闯出一条路。着眼战场需求,下大力开展科技攻关,掌握更多独创独有的关键核心技术,拥有更多国之重器,才能不断提高科技创新对先进战斗力增长的贡献率。

  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难关,更需要军工人树立自主创新的信心,秉持精益求精的匠心,拿出“十年磨一剑”的毅力,努力探索、持续奋斗,加快实现由跟跑并跑向并跑领跑转变,大幅提升国防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推进科技强军事业蓬勃发展。

[ 责编:李伯玺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陕西西安举行仿古入城仪式,献礼文化遗产数字化论坛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科创游”是一种将科技与旅游相结合的新型旅游形式,不仅展示科技企业的生产过程和产品,还注重科技教育的普及和科技创新的体验
2025-09-17 10:23
此次大会将讨论通过“人与生物圈计划”及其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杭州战略行动计划,明确未来十年的发展方向、目标和行动方案
2025-09-17 10:21
人造地球卫星、载人飞船、空间站、空间探测器要“上天”进入预定轨道,运载火箭少不了。在“火箭家族”展台,长征一号至五号运载火箭模型笔直而立。
2025-09-17 10:20
在化学生物学研究中,有一种强大的“分子地图绘制技术”——邻近标记技术。在癌症免疫治疗中,免疫细胞需要足够强和足够多的“信号”才能发起攻击,但癌细胞表面的天然信号往往非常稀疏。
2025-09-17 10:18
当前,秋粮陆续进入成熟期。各地抓住最后的窗口期,落实落细各项增产措施,全力以赴抓好秋粮生产,确保秋粮丰产丰收。
2025-09-17 09:32
人工智能的浪潮正在席卷从科技到教育,乃至全社会的各个角落,中国教育界正在积极推动学习和应用人工智能,以便乘势站在时代前列。今年6月,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尤政提出,人工智能和批判性思维结合形成DNA式的“双螺旋结构”,将有力推动创新。
2025-09-16 09:14
15日,在2025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主论坛上,《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2.0版正式发布。落实《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1.0版于2024年9月发布,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
2025-09-16 09:13
光明日报北京9月15日电 记者陈晨从农业农村部获悉,2025畜禽种业发展论坛14日在北京市平谷区举行。论坛发布了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濒危畜禽遗传资源保护成效、主要畜种分子身份证构建和遗传评估优秀种公畜等重大成果,举办了畜禽种业振兴成果展,26家单位现场推介新技术、新设备、新成果,72家单位进行专场展示。
2025-09-16 09:13
数智技术以及数智互联技术将推进青年间社会化协同与知识共享,可精准连接青年学习者,并形成跨地域的学习社群与项目协作组。总而言之,数智技术能够为青年群体参与终身学习创造良好条件,能够充分激发青年群体参与终身学习的动力,能够更好地帮助青年群体全面发展。
2025-09-16 09:12
作者:王 珩、程松泉,分别系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博士生  当前,全球教育正经历一场由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深刻变革。唯有坚守育人初心,在伦理框架内审慎推进技术应用,才能让人工智能真正成为引领教育发展的引擎,而非解构教育本质的飓风。
2025-09-16 09:11
在合成生物学和气候变化应对领域有巨大潜力。
2025-09-16 09:11
走进展区,多款新潮文创让人爱不释手;戴上设备,苏轼笔下的诗词世界任人遨游;指尖轻点,三千年前的青铜器“触手可及”……一系列新产品、新服务、新场景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文旅服务专题亮相,漫步其中,处处感受到科技与创意奔涌、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无限活力。
2025-09-15 09:54
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一批品类丰富、兼具趣味与文化内涵的文创精品成为展会现场的“人气王”,引爆观展热潮。
2025-09-15 09:54
最大网络基础设施的建成有助于我国突破关键技术的“卡脖子”困境,形成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优势,建立起数字经济产业的第二创新生态。 (作者:戎 珂,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所长、长聘教授;田晓轩,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2025-09-15 09:53
今年暑期,工厂游火爆出圈。参观名额秒空、门票收入可观、社交平台相关笔记有10多万条,工厂游俨然成了文旅界新宠。 工厂游等新型旅游业态,实现了工业与文旅的跨界融合,也为文旅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增长点。
2025-09-15 09:52
深夜,河南焦作多氟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实验室依旧灯火通明,总工程师闫春生还在带着团队忙碌。 2006年,多氟多打响了由传统氟化工向精细氟化工、新能源材料转型的战役,闫春生临危受命加入六氟磷酸锂研发团队。
2025-09-15 09:51
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9月10日至9月14日在北京举办,众多科技产品亮相展区,吸引观众驻足参观。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9月10日至9月14日在北京举办,众多科技产品亮相展区,吸引观众驻足参观。
2025-09-12 10:08
汽车排放被认为是气候变化的“元凶”之一,但学术界一直缺乏对城市道路碳排放进行精准刻画的工具。”借助全景AI模型,可实现二氧化碳排放源的精准提取,模型的平均精度超过93%、平均误差低于1.3ppm(ppm为百万分比浓度)。
2025-09-12 10:0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握人工智能发展趋势和规律,加紧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应用规范、伦理准则,构建技术监测、风险预警、应急响应体系,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人工智能系统的可靠性不能停留在统计意义上的“高概率正确”,而应追求在复杂、开放、动态环境下的“高置信可靠”。
2025-09-12 10:01
10日,2025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以下简称“顶科协奖”)获奖者名单在上海公布。顶科协奖是2021年在上海发起创设、由红杉中国独家提供永久资金支持的面向全球科学家评选的科学大奖。
2025-09-12 09:5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