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剑指北极:寒地变热土
首页> 军事频道> 邻邦扫描 > 正文

剑指北极:寒地变热土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2022-05-27 09:52

  提起冰雪,人们一定对今年成功举办的北京冬奥会记忆犹新。如果在兵器世界中也举办一次“冬奥会”,谁能凭借自己的独特技能大放异彩呢?近年来,得益于丰富的自然资源、便利的航道以及得天独厚的战略位置,被誉为“地球最后宝库”的北极地区,逐渐成为各国紧盯的“聚宝盆”。

  亘古寒荒之地,而今炙手可热。随着北极战略价值的凸显,美国、俄罗斯、加拿大等在北极圈拥有领土的国家,纷纷加强在北极地区的军事部署,一大批具备耐极寒、过雪野、爬冰河等独特技能的武器装备竞相亮相,力图在这场新的角逐中抢占有利位置。下面,就让我们把目光投向北极,且看这些武器装备——

  剑指北极:寒地变热土

  ■瑷 敏

  破冰——

  茫茫冰原上的开路先锋

  想要“驰骋”北冰洋,首先面临的一大难题正是“冰”。北极地区常年漂浮着体积巨大、厚薄不一的海冰。面对这些厚度约为2~4米的海冰,绝大部分战舰只能望而却步,唯有破冰船和冰面下的潜艇敢于一试身手。

  提起破冰船,拥有雄厚技术实力的俄罗斯拥有相当分量的话语权。目前世界上体重最大、力量最强的破冰船,正是服役中的俄罗斯北极级核动力破冰船,其排水量可达3.3万吨,能够轻而易举破开近3米厚的坚冰,堪称北极航线上的开路先锋。

  俄罗斯还计划建造领袖级核动力破冰船,预计排水量将接近7万吨,破冰厚度超过4米,是未来北冰洋上不可小觑的“巨无霸”。

  破冰船只能满足军事力量的“冰上”投送需求,而融合了战舰与破冰船特性的“战斗破冰舰”,一经问世就吸引着世界的目光。2019年10月,俄罗斯多功能武装巡逻破冰船“伊万·帕帕宁”号在圣彼得堡海军造船厂下水。该型北极作战舰艇除了具备1.5米厚冰层破冰能力外,还装备有1门76毫米口径舰炮和集装箱式巡航导弹发射系统,开创了“破冰船+导弹”的先例。

  其实,俄罗斯并不是唯一拥有武装巡逻破冰船的国家。挪威海军“斯瓦尔巴德”号破冰船就搭载有1门火炮和2挺12.7毫米口径重机枪。美国海岸警卫队计划2024年开始下水的6艘新型破冰船上,也将安装1挺30毫米口径机枪。尽管这些武器配置与“伊万·帕帕宁”号破冰船相比有些相形见绌,但一场围绕破冰船的“冰上武装竞赛”已经悄然展开。

  除了敢于与坚冰“硬碰硬”的破冰船,冰面下的潜艇也要有随时上浮破冰的能力准备。相比于美国潜艇普遍采用的单壳体设计,俄罗斯潜艇采用的双壳体设计具备抗打击、耐撞击、浮力大等诸多特性,上浮破冰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此外,一些国家还专门模仿鲸鱼的习性为潜艇设计了“鲸背”,如同潜艇身上背上了一把锋利的冰刀。这也难怪俄罗斯台风级核潜艇在面对3米厚的冰层时也能势如破竹、跃出冰面。平时静悄悄躲在冰下,需要时突然上浮破冰并发射导弹。有专家称,具备破冰能力的北极潜艇才是真正的“水下幽灵”。

  抗冻——

  性能非凡的耐寒装备

  作为地球的“寒极”之一,北极地区冬季平均气温低达零下二三十摄氏度,这种“滴水成冰”的日子,一般的武器装备可招架不住。低温低湿环境下,金属、塑料、橡胶等材料易断裂受损,油箱油罐易结冰堵塞,电子元件的参数甚至还会发生“漂移”。为了不让武器在北极地区“趴窝”,还需要对这些武器装备量身定制一些“特殊功能”。

  为实现S-400“凯旋”防空系统和T-80BVM主战坦克在北极地区的部署,俄罗斯专门为其打造了“暖宝宝”。极地版S-400系统专门增配了辅助燃气轮机,能对车辆主发动机、操纵室、导弹和电子系统进行独立加热。通过精心设计的微气候控制系统,即便是身处零下六十摄氏度的低温,S-400系统的车辆发动机同样也能顺利启动。

  作为为数不多专为北极地区作战研制的“极地坦克”,T-80BVM坦克同样选用燃气轮机为自身提供热源。与坦克柴油机相比,燃气轮机更容易在低温环境下工作,启动后只需几分钟就能保障坦克进入战斗状态,更避免了防冻剂或冷却液的大量消耗。这也难怪该坦克即便是在零下四十摄氏度、风速每秒40米的极寒环境中,依旧能保持不错的战斗力。

  除了“暖身”,这些武器装备还在很多细节上动着“小心思”。俄罗斯为北极地区研制的米-8AMTSH-VA军用直升机,从制造伊始就采用特殊的焊接技术以应对北极地区的严寒环境。同时,该直升机还专门安装有保温窗帘、煤油热器和食品加热设备等,可谓既“暖身”又“暖心”。

  如今,抗冻防寒已经成为北极地区武器装备的设计标配。美国空军为F-35A隐身战机配备的新型北极生存套件,能让飞行员在零下四十摄氏度的低温环境下坚持6个小时。加拿大为北极地区驻军配备的极地款LAV-3战车,还特意加装了逆变器插座,可以用来取暖或煮热饮御寒,深受士兵欢迎。

  越野——

  逐鹿荒野的极地战车

  北极地区的地貌主要以冰原和苔原为主。崎岖不平的丘陵之上,冬季积雪深厚、路面湿滑,夏季冰雪消融、沼泽遍布、泥泞不堪。看上去北极地区极不适合“越野”,但各类武器装备并未因此裹足不前,而是通过各种技术加持,提升防滑越野能力,实现了在荒野雪地上的纵横驰骋。

  曾在俄罗斯红场阅兵式上高调亮相的“金雕-2”高机动武装雪地车,战斗全重仅1.5吨,雪上行驶速度达到每小时65公里,可运送4名士兵并拖曳载重300千克的雪橇。俄罗斯目前还在研发“北极”新型统一作战平台,该车车体较高,在冻土带和沼泽带行驶时,对路面的压力甚至小于人体。

  要想真正征服北极荒野,拥有特殊履带的全地形车或许更能适应北极地区的复杂地形地貌。早在2018年,美国陆军就开始专门为北极地区研制一款“全天候全地形联合支援车”。美国陆军的另一款“严寒天气全地形车”,旨在为北极地区开展指挥控制、士兵运送、物资保障和战场救护等多样化作战任务提供机动平台支撑。俄罗斯最新研制的“阿留申人”履带式全地形越野车,可在零下五十摄氏度的低温环境工作,后部载客舱必要时可迅速改装为休息舱、医疗舱或指挥所,已正式列装俄军北极旅。

  号称“北极蜈蚣”的俄罗斯“骑士”全地形越野车堪称北极“越野神器”,能在北极复杂气候条件以及完全没有道路和保障情况下轻松翻越冰山,行程可达500公里。其具有耐寒冷、抗冰雪、越野能力强等特点,是俄罗斯应对北极荒野“见招拆招”的经典武器。更为重要的是,俄罗斯依托该型全地形越野车,搭建起了标准化北极武器机动平台,诸多武器系统都可实现在“骑士”全地形越野车上的“积木式”安装,彰显出俄军北极武器设计研制体系化的特点。

  暗战——

  极寒之地的无人化对决

  冲一杯咖啡,在装有暖气的房间远程操纵武器,这样的场景或将成为北极地区军事博弈的未来。俄罗斯卡拉什尼科夫集团就专门为俄军的无人机操作员研发了这样一个全天候工作和生活舱。在苦寒之地北极,逐渐凸显优势的无人装备正在成为新宠。未来,各军事强国必将进一步探索无人战车、无人巡逻车、无人潜航器、无人机等无人化装备的发展应用,一场北极地区的无人暗战,正悄然到来。

  在无人机领域,美俄等军事强国发力颇多。早在2019年,美国就在北极地区对“死神”察打一体无人机开展飞行测试,验证该型号无人机在北极地区执行侦察监视和远程打击任务的能力。俄罗斯卡拉什尼科夫集团专门为北极地区研制的ZALA极地无人机,可在极低温环境下连续飞行250分钟,主要用于遂行侦察、识别等任务。

  冰层之下,北冰洋也正暗流涌动。俄罗斯自2018年开始研制Sarma无人潜航器,具有高度的设备自主性,可在冰下运行至少三个月,预计将于2024年进行量产并部署到北极地区使用。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正通过“北极移动观测系统”项目,探索将各类无人潜航器互联组网,以弥补无人设备在北极地区冰下深处遇到的定位导航与信息通信障碍。

  俄罗斯还计划将配备有大口径机枪、机关炮和反坦克导弹的履带机器人在北极开展试验。而这些无人装备的大规模部署使用,离不开强有力的基地化保障。近年来,俄罗斯不仅重新起用了苏联时期北极圈内废弃的军事基地,还积极在北极地区建立新的军事设施。俄罗斯在亚历山德拉岛上建立的“北极三叶草”军事基地,特别建造了极地“专属”车库,可确保作战车辆和无人装备在紧急情况下,不需要预热直接进入战斗状态。

  可以想象,伴随着北极专用武器的不断涌现,北极周边各国围绕北极的争夺战将愈演愈烈。原本一片冰天雪地的北极,正在成为地缘战略和军事博弈的“热土”。

  图片制作:方 汉

 

[ 责编:李伯玺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陕西西安举行仿古入城仪式,献礼文化遗产数字化论坛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科创游”是一种将科技与旅游相结合的新型旅游形式,不仅展示科技企业的生产过程和产品,还注重科技教育的普及和科技创新的体验
2025-09-17 10:23
此次大会将讨论通过“人与生物圈计划”及其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杭州战略行动计划,明确未来十年的发展方向、目标和行动方案
2025-09-17 10:21
人造地球卫星、载人飞船、空间站、空间探测器要“上天”进入预定轨道,运载火箭少不了。在“火箭家族”展台,长征一号至五号运载火箭模型笔直而立。
2025-09-17 10:20
在化学生物学研究中,有一种强大的“分子地图绘制技术”——邻近标记技术。在癌症免疫治疗中,免疫细胞需要足够强和足够多的“信号”才能发起攻击,但癌细胞表面的天然信号往往非常稀疏。
2025-09-17 10:18
当前,秋粮陆续进入成熟期。各地抓住最后的窗口期,落实落细各项增产措施,全力以赴抓好秋粮生产,确保秋粮丰产丰收。
2025-09-17 09:32
人工智能的浪潮正在席卷从科技到教育,乃至全社会的各个角落,中国教育界正在积极推动学习和应用人工智能,以便乘势站在时代前列。今年6月,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尤政提出,人工智能和批判性思维结合形成DNA式的“双螺旋结构”,将有力推动创新。
2025-09-16 09:14
15日,在2025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主论坛上,《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2.0版正式发布。落实《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1.0版于2024年9月发布,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
2025-09-16 09:13
光明日报北京9月15日电 记者陈晨从农业农村部获悉,2025畜禽种业发展论坛14日在北京市平谷区举行。论坛发布了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濒危畜禽遗传资源保护成效、主要畜种分子身份证构建和遗传评估优秀种公畜等重大成果,举办了畜禽种业振兴成果展,26家单位现场推介新技术、新设备、新成果,72家单位进行专场展示。
2025-09-16 09:13
数智技术以及数智互联技术将推进青年间社会化协同与知识共享,可精准连接青年学习者,并形成跨地域的学习社群与项目协作组。总而言之,数智技术能够为青年群体参与终身学习创造良好条件,能够充分激发青年群体参与终身学习的动力,能够更好地帮助青年群体全面发展。
2025-09-16 09:12
作者:王 珩、程松泉,分别系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博士生  当前,全球教育正经历一场由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深刻变革。唯有坚守育人初心,在伦理框架内审慎推进技术应用,才能让人工智能真正成为引领教育发展的引擎,而非解构教育本质的飓风。
2025-09-16 09:11
在合成生物学和气候变化应对领域有巨大潜力。
2025-09-16 09:11
走进展区,多款新潮文创让人爱不释手;戴上设备,苏轼笔下的诗词世界任人遨游;指尖轻点,三千年前的青铜器“触手可及”……一系列新产品、新服务、新场景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文旅服务专题亮相,漫步其中,处处感受到科技与创意奔涌、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无限活力。
2025-09-15 09:54
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一批品类丰富、兼具趣味与文化内涵的文创精品成为展会现场的“人气王”,引爆观展热潮。
2025-09-15 09:54
最大网络基础设施的建成有助于我国突破关键技术的“卡脖子”困境,形成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优势,建立起数字经济产业的第二创新生态。 (作者:戎 珂,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所长、长聘教授;田晓轩,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2025-09-15 09:53
今年暑期,工厂游火爆出圈。参观名额秒空、门票收入可观、社交平台相关笔记有10多万条,工厂游俨然成了文旅界新宠。 工厂游等新型旅游业态,实现了工业与文旅的跨界融合,也为文旅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增长点。
2025-09-15 09:52
深夜,河南焦作多氟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实验室依旧灯火通明,总工程师闫春生还在带着团队忙碌。 2006年,多氟多打响了由传统氟化工向精细氟化工、新能源材料转型的战役,闫春生临危受命加入六氟磷酸锂研发团队。
2025-09-15 09:51
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9月10日至9月14日在北京举办,众多科技产品亮相展区,吸引观众驻足参观。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9月10日至9月14日在北京举办,众多科技产品亮相展区,吸引观众驻足参观。
2025-09-12 10:08
汽车排放被认为是气候变化的“元凶”之一,但学术界一直缺乏对城市道路碳排放进行精准刻画的工具。”借助全景AI模型,可实现二氧化碳排放源的精准提取,模型的平均精度超过93%、平均误差低于1.3ppm(ppm为百万分比浓度)。
2025-09-12 10:0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握人工智能发展趋势和规律,加紧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应用规范、伦理准则,构建技术监测、风险预警、应急响应体系,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人工智能系统的可靠性不能停留在统计意义上的“高概率正确”,而应追求在复杂、开放、动态环境下的“高置信可靠”。
2025-09-12 10:01
10日,2025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以下简称“顶科协奖”)获奖者名单在上海公布。顶科协奖是2021年在上海发起创设、由红杉中国独家提供永久资金支持的面向全球科学家评选的科学大奖。
2025-09-12 09:5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