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生死之约!一等战功荣立者孙兆群的“探亲”路,走了36年
首页> 军事频道> 中国军情 > 正文

生死之约!一等战功荣立者孙兆群的“探亲”路,走了36年

来源:中国军网-中国国防报2022-05-26 10:57

  这条“探亲”路,他走了36年

  ——一等战功荣立者孙兆群和16位烈士亲人的故事

  ■中国国防报记者 卢 军 刘宝瑞 通讯员 张佳琦

  当年担任突击队长的孙兆群。

  人物简介:孙兆群,61岁,中共党员,山东省淄博市人。1979年11月入伍,曾参加边境自卫防御作战,荣立一等战功。退休前任原陆军某预备役炮兵师副师长。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在1985年的一次战斗中,他和战友们约定:“战争胜利后,活下来的人一定要为牺牲战友的父母分忧尽孝。”从战场归来,负伤痊愈的他开始悉心照料16位烈士的亲人,用行动诠释着军人的大爱大孝,先后荣获第二、三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1994年,原济南军区授予他“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好干部”荣誉称号。1997年10月,被民政部、原总政治部表彰为“爱民模范”。

  退休后仍坚持学习的孙兆群。

  “谁活着回去,谁就代牺牲战友去孝敬父母”

  初夏的山东省曹县郑庄乡六合村,草木葱茏,绿树成荫。

  夕阳斜照,落晖洒进农家小院,映得整个屋子格外亮堂。屋内,干净整洁的陈设,从里到外透着利索劲。

  “这是我哥扈轶群,这张照片是他们在上战场前照的。”坐在沙发上的扈丽萍,翻开手里厚厚的相册,指着照片上的人向记者介绍。

  照片是几名戎装小伙子的合影。钢盔下一张张青涩的脸,满是自信与轻松,丝毫看不出大战在即。

  这是烈士扈轶群留给这个世界的最后一张照片。

  “当时全家人都悲痛欲绝,是兆群哥给我们带来了一丝安慰。”扈丽萍告诉记者,当年,得知哥哥扈轶群牺牲的消息不久,便收到了一封手写的认亲信,信中是这样写的——

  亲爱的二老双亲:

  我是您儿子的副连长。在战场上我没有照顾好他,但我和他是生死与共的好兄弟。他为国尽忠,不能再为您二老尽孝了,我这个当大哥的想替他把没尽完的孝心尽完,请二老答应我,收下我这个儿子吧!

  落款:“兆群儿”。

  就是从那时起,孙兆群走进这个家,成为家里重要的一分子。扈丽萍参军入伍、退役安排工作,就连找对象结婚,也是孙兆群跑前跑后张罗。孙兆群把扈丽萍当成了亲妹妹,扈丽萍也把孙兆群视为亲哥哥。

  “假如我不挑选他们做突击队员,也许他们还能活下来。”已过花甲之年的孙兆群,说起当年依旧心绪难平,“我欠下的这笔债,只能用这一生来偿还。”

  1985年,在南疆自卫防御作战的一次战斗中,身为突击队长的原67军199师大功七连副连长孙兆群,带领战友们仅用25分钟,便夺回了被敌人占领的阵地,全连荣立集体一等功。令人痛心的是,战斗中,他所在连有16名战友为国捐躯,永远留在了战场上。

  “就在那一战之前,我与战友们相约,活下来的人一定要为牺牲战友的父母分忧尽孝。”抚摸着与战友的合影,孙兆群热泪横流……

  1986年6月,负伤痊愈的孙兆群随部队凯旋。回家后的第一件事就主动和16个失去儿子的家庭建立联系。

  “16位烈士有14位家在山东,1位在江苏,1位在湖南……”孙兆群从烈士们的档案中抄下他们父母的姓名和详细地址,把补发的1352元工资分成16份,分别寄至16位烈士家中。随汇款单寄出的,还有16封“认亲信”,扈轶群家便是其中之一。

  “谁活着回去,谁就代牺牲战友去孝敬父母,这都是跟战友们约好的。这是我们的生死之约!”孙兆群喃喃道。

  孙兆群探望烈士亲人。

  “战争让我们失去了一个儿子,但也得到了一个儿子”

  孙兆群至今珍藏着烈士公衍进给父母的一封家信。

  烈士在信中这样写道:如果我能生还,一定穿着整齐的军装,给你们敬一个漂漂亮亮的军礼。

  公衍进牺牲了,孙兆群一直想替他补上这一缺憾。公衍进的家在沂蒙山区农村,当年交通十分不便,孙兆群几次未能成行,这成了他的一块心病。

  那年,孙兆群终于辗转来到烈士家。一进门,他先恭恭敬敬地给二位老人敬了一个军礼,了却烈士当年的遗愿。

  母子相聚,百感交集。这浓浓的深情,这盈盈的爱心,荡漾在烈士父母的心头。

  冬去春来,寒来暑往,孙兆群用自己的一举一动,滋润着烈士父母干涸的心田。

  “刘富民的母亲有腰痛病,扈轶群的父亲有紫色尿袋综合征,吴明玉的母亲患头疼病,马家朋的母亲患有哮喘病……”翻开孙兆群那本泛黄的记事本,烈士亲人的身体状况记录得细致入微,不少地方还做着标注。36年过去了,在他的精心照顾下,他们中健在的最大的已103岁高龄,最小的也已82岁。

  近几年,对于健在的老人,孙兆群承担赡养义务;对于离世的老人,孙兆群尽孝送终。

  2019年5月,烈士顾克路的父亲顾天金因病去世。老人生前是一名抗美援朝老兵,立过功,负过伤。当年前线战事激烈,他毅然把不满17岁的儿子顾克路送到了部队。在那场战斗中,顾克路壮烈牺牲。在儿子的追悼会上,老人将全部的抚恤金捐给了连队。没过多久,又把小儿子顾克安送到了部队。

  当年身经百战的英雄,终究抵不过岁月的侵蚀。弥留之际,老人对陪护在床边的孙兆群念叨:“兆群,我是个军人,我走的时候就让我穿着当年的军装吧。”

  孙兆群眼含热泪握着老人的双手说:“爹,您放心,我来办。”

  为了却老人的遗愿,孙兆群想方设法,四处托人找当年的军装。顾克路的母亲庄凤云看在眼里,心疼地劝他:“兆群,找不到就算了吧。”

  孙兆群说:“爹是老革命,我得让他圆了最后的心愿。”最终,他费了很大劲才从几个仓库里找齐了当年的军装。

  料理完老人后事,孙兆群又和战友为庄凤云老人凑了几万元养老费。2021年10月,庄凤云去世时,他又是忙前忙后操办了老人的后事。

  对烈士的亲人们来说,孙兆群是一道温暖的光。36年来,孙兆群用坚定信念与无悔付出,照亮了16个家庭,弥补了他们丧子的缺憾。时间流转,从责任到习惯,这份特殊的亲情已超越了血缘。

  1996年春节,孙兆群陪同5位烈士的母亲到上海参加华东6省1市春节联欢晚会。晚会转播现场,5位老人眼里噙满泪水动情地说:“战争让我们失去了一个儿子,但也得到了一个儿子!”

  夫“倡”妇随。

  “这是我的责任和义务,请你理解支持”

  “医疗包、水壶、钥匙、手机……”陶琳嘴里一边念叨着,一边麻利地收拾好物品,快步跑下楼。此时,孙兆群已经将车开到路边等她了。

  这天,孙兆群接到刘富民烈士母亲的电话,老人说她腰痛病又犯了。夫妻二人稍作商议,决定立刻驱车过去看看……

  夫“倡”妇随,是这些年孙兆群和妻子陶琳的常态。

  1987年,卫校毕业的陶琳嫁给战斗英雄孙兆群。谁也没想到,刚沉浸在新婚喜悦之中的新娘,被新郎的一番真情“表白”搞蒙了。

  “今天我有了妻子成了家,而我那些战友们却永远没有这一天。今后我要为他们的父母做一些事,这是我的责任和义务,请你理解支持……”看着面前这个带着哭腔的大男孩,陶琳有些感动,点头应了下来。

  从那一刻起,陶琳明白:这个家不只是他们两人的,也是那16位烈士的。虽然偶有怨言,但她打心底里支持自己的丈夫。再后来,家中又多了儿子,探亲的路就成了3人并肩同行。

  那年暑假,大手拉着小手,走在乡间的小路上,骄阳似火,不一会儿汗水就浸湿了衣服。

  “不急,马上就到了。”父亲的安慰让孩子心情平静下来,用力地点了点头,那只握着父亲的小手攥得更紧了。

  “我在国防大学读研究生的时候,第一次带儿子去看望烈士家人,回来还让他写了心得体会。”回忆起当年,孙兆群说,我这样做是让儿子明白当前生活来之不易,知道那些爷爷奶奶不容易,我们要帮一把。

  孙兆群时时刻刻惦记着烈士的双亲,他们也同样牵挂着“兆群儿”。

  1995年10月,孙兆群因患脑炎住院,吴明玉烈士的母亲知道后忙托人四处打听治脑炎偏方,听说核桃仁能补脑子,就把自家收的半筐核桃全收起来,还嫌不够又找邻居买了一些,一点点铺开晾干留着给兆群儿。

  第二年开春,孙兆群来看吴妈妈。老人看到病愈的他开心得不得了,用锤子砸、用门框夹核桃给他吃。不承想,很多核桃都发黑了,心心念念留存的核桃变了味,吴妈妈急得直掉眼泪。孙兆群连忙安慰她说,核桃放久了都这样,还能吃。吴妈妈这才破涕为笑……

  36年的“长征”,有苦涩,有感动,有泪水,有欣喜。

  2019年8月,孙兆群受邀回到老部队第80集团军某旅做报告,当他在台上平静地讲述自己的过往时,台下的战士有的低头沉默,有的抬手抹泪,二级上士吕彦霖更是热泪盈眶。

  今年春节,休假回老家烟台牟平的吕彦霖,专门登门慰问参战老兵,为他们送去大米、油、面等生活物资,和他们拉家常、询问生活状况。面对村民们投来的赞许目光,听着大伙表扬的话语,吕彦霖腼腆地说:“我离老英雄孙兆群还差得远着哩!”

  在孙兆群的感召下,这个旅先后涌现出了为家乡捐赠10万余只口罩的退役士兵李乾、在公交车上紧急救治晕厥乘客的女兵徐艳丽……

  “他们都是好样的。”得知老部队有这样的战士,孙兆群很是欣慰。

  36载风风雨雨,36载执着如初。从意气风发的青年军官到双鬓斑白的退休老人,孙兆群深邃的眼眸里,始终有战友的身影、烈士亲人的模样。

  说起下一步打算,孙兆群动情地说:“这条‘探亲’路,我将永远走下去……”

  一句承诺,一生践行

  ■孙兆群

  1985年中秋节,我们连在前线接到上级命令,组建一支突击队,由我担任突击队长。

  临战前的最后一顿饭,炊事班用啤酒瓶擀皮儿,为我们突击队包了象征着团圆的饺子。在饭桌上,我提议:“假如这一次作战谁牺牲了,活下来的人一定要为牺牲战友的父母分忧尽孝。”战友们一致赞成。也就是从那时起,这个“生死约定”深深扎根在我心中。

  现在想起这些,我心里总是沉甸甸的:是我选了他们做突击队员,把生龙活虎的他们带上战场,最后却没有把他们活着带回来。我有愧于他们,更愧对他们的父母,这是我欠下的一笔债,我要用一生去偿还。

  1986年6月,我从前线返回驻地,就开始做这件事。起初,烈士的父母在收到我的信后,都觉得这只是儿子战友的客气话,并没放在心上,但我没有放弃。

  古人说,一诺千金。对活人的承诺,如果不能完成,还有机会去弥补;而对于逝去的人,如果承诺不能完成,连个道歉的机会都没有。我唯一可做的、也必须做好的,就是扎扎实实、认认真真地践行诺言。

  烈士顾克路的父母在收到我的汇款后,千里迢迢找到部队,要把钱退给我,并对我说:“孩子,你父母都在农村,家庭条件也一般,这样成百成百地把钱寄给我们,叫我们怎么安心。”我一听就急了。我对他们说:“要是克路还在,他的钱你们能不要吗?”

  为打消老人的顾虑,我放下手头的工作,把他们接到连里住下,像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对待他们,一有空就陪着他们拉家常。离开连队那天,二老拉着我的手说:“孩子,你就是我们的亲儿子。”

  烈士吴明玉家在泰山北坡的藕池村,离我们连队不远。烈士生前一直牵挂着母亲的头疼病,我第一次到他们家,就给吴妈妈带了一大包天麻。看到老人家农活忙不过来,我一有时间,就会翻过几道山梁,走近一个小时的山路,帮她挑水砍柴、施肥喷药。时间一久,村民们直琢磨:难道老吴家刚失去一位儿子,又飞来了一个儿子?!

  人心换人心,四两拨千斤。这些烈士的家人逐渐接纳了我,当我是他们孩子的老大哥,大事小情都先跟我商量。这些年,只要老人们有事找到我这里的,我能办的绝不推辞。时间长了,和他们相处就跟自己家人一样。我有时候喊他们老爷子,有时候喊老爹,喊老嫲嫲,老人们都高兴得不得了。

  时间如白驹过隙,一晃30多年过去了,我由青丝变白发,健在的烈士父母也都属于高龄了,现在的他们更需要我的陪伴与照顾,好在退休了时间更多了。

  “一句话,一辈子”,和战友们的这个“生死约定”,我会践诺到底!

  (中国国防报记者 卢 军、通讯员 张佳琦整理)

  (本版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 责编:李伯玺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在辽宁葫芦岛市看望慰问受灾群众

  • 【网络中国节】春节微短剧《除夕闯进我家门》预告片来啦~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冰岛基因解码公司科学家完成了一项重要研究。他们绘制了一份人类基因组完整改组图谱,即详尽的人类DNA在生殖过程中混合方式的地图。
2025-01-23 10:19
考古人员在位于湖南省常德市澧县城头山镇的李家岗遗址,发现彭头山文化时期“古稻田”遗迹,这将长江中游早期稻田的出现时间提早到距今8000多年。
2025-01-23 10:14
日前国际学术期刊《大气科学进展》上发布2024年全球海温变化研究报告:2024年全球海表平均温度、海洋上层2000米热含量再一次达到了人类有观测记录以来的最高值。
2025-01-23 10:09
日前,新疆农业大学科研人员李德强所在的研发团队研发出一种新型可注射水凝胶,并将其用于抗癌药物的负载,可显著降低药物副作用。
2025-01-23 10:10
呼吁更多的人转变观念,认识到从“能用”到“多用”再到“好用”的国内装备自主可控,对于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意义重大。
2025-01-23 09:59
记者21日从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获悉,2024年我国规模以上有色金属企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9%,十种有色金属总产量7919万吨,比上年增长4.3%。其中,精炼铜、电解铝产量分别达1364万吨、4400万吨,同比增长4.1%、4.6%。
2025-01-22 03:00
《自然·医学》杂志21日发表的一项研究报告称,一种手术植入的脑机接口系统能通过精准侦测和解码瘫痪患者的神经元活动,转为“手指动作”,使其可在电子游戏中自如驾驶虚拟四轴飞行器。
2025-01-22 10:02
近日,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李健带领团队开展的一项研究发现,工作压力正在成为许多“打工人”的睡眠质量“隐形杀手”。
2025-01-22 10:01
华南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教授林容周团队与合作者提出了一种新的软电子制造方法——粒子吞噬打印。
2025-01-22 09:58
复杂的人体系统内,细胞活动时时刻刻都在进行:运输氧气、吞噬细菌、传递神经信号……要想保证这些细胞各司其职、井然有序,离不开一位特殊的“指挥官”——非编码小RNA(核糖核酸)。
2025-01-22 09:58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指出要“加快养老科技和信息化发展应用”“重点推动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人工智能等技术产品研发应用”。
2025-01-21 15:35
经过数月的延迟,寒冷的拉尼娜气候模式终于出现在热带太平洋东部。虽然它降低了全球平均气温,但也增加了部分地区出现干旱和强降雨的风险。
2025-01-21 15:32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江左其杲及其所在团队,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李欣海及国外合作者,从欧亚大陆其他地区的大量豹属化石记录中识别出了稀有的雪豹化石记录,从而揭示了雪豹特殊的演化之路。相关论文近日发表于《科学进展》。
2025-01-21 15:31
来自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的天文学家团队使用大型双筒望远镜干涉仪,在红外波段捕捉到了迄今为止最清晰的活动星系核(AGN)图像,并将研究结果发表在最新一期《自然·天文学》杂志上。
2025-01-21 15:29
20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获悉,位于合肥“科学岛”上的全超导托卡马克EAST装置取得重大成果,成功实现了上亿度1066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再次创造了托卡马克装置高约束模运行新的世界纪录。
2025-01-21 15:25
“雪蘑菇”是在地表突出物体上,拥有较强黏性和附着力的雪花层层累积而形成的,主要出现在水汽充足、降雪量较多的地区。
2025-01-20 10:07
美国互联网科技公司Meta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机器学习系统,几乎可以立即将101种语言的语音翻译成36种目标语言中的任意一种。
2025-01-20 10:02
1月16日,国际小行星中心公布了一颗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新彗星,并将其命名为C/2025 A3。
2025-01-20 10:01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朱立国团队近日在椎间盘退变研究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2025-01-20 09:59
今年上半年,2025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暨人形机器人马拉松将举办,人形机器人将与运动员共跑“半马”,挑战人类速度。
2025-01-20 09:5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