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中部战区空军某旅“英雄营”:善战者,将教训变财富
首页> 军事频道> 中国军情 > 正文

中部战区空军某旅“英雄营”:善战者,将教训变财富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2022-05-26 10:40

  中部战区空军某旅“英雄营”战史教育既讲辉煌成绩又讲失败案例——

  善战者,将教训变财富

  ■徐立敏 高思峰 解放军报记者 欧世金

  5月上旬,听说营里计划开展战史战例授课,中部战区空军某旅“英雄营”中士徐东早早想好了讨论发言题目——《“英雄营”为什么总打胜仗》。让他感到意外的是,这堂课战例引用的却是一次败仗——一次战斗中,“英雄营”首次遭受敌机回答式干扰,发射的3发导弹均从干扰信号中心穿过自毁。

  提起“英雄营”的历史,官兵津津乐道的往往是一连串辉煌战绩——开创了世界防空史上用地空导弹击落敌机的先例,是全世界击落U-2高空侦察机最多的部队,14次荣立集体一等功,248人次荣立个人一等功,摸索出的“近快战法”沿用至今……但这次组织官兵学习战史,营长文晓亮和教导员袁天姣意见一致:讲讲败仗。

  既讲“过关斩将”又讲“败走麦城”,并非脑子一热想的教育新招。袁天姣在与官兵聊天中发现一个现象:通过这几年深入开展党史军史教育,官兵对人民军队发展壮大的光辉历程更加熟悉,理想信念更加坚定,使命意识更加强烈,尤其对于营队历史上取得的5次胜仗,大家更是耳熟能详、津津乐道。而营史上的一次重大战斗失利,他们却知之甚少。

  “研究胜仗能激发豪情,反思败仗能汲取教训。有时,学习败仗更让人头脑清醒。”议教会上,营党委统一了思想。为帮助官兵全方位多角度理解营队历史上的这次失利,营里创新“一课双讲”授课模式,即由军事干部剖析战例中的战法,政治干部解读战斗中的红色基因。这次战史教育课,营长、教导员同时担任主讲人。

  “这次战斗,阵地选得好、航线压得准、兵器保障好,可以说从战斗准备到战斗实施,都没有问题。为什么依然没能打赢?”课前,围绕这次失利的前因后果,以及“干扰与反干扰”“手控跟踪”等课题,文晓亮查阅了大量资料。课堂上,他详尽列出了研究对手不够、不适应干扰条件下作战等10余条失利原因。

  “这次失利,对于我们现在练兵备战依然有借鉴意义。如果指挥员不求新求变,仅仅按照预案走流程;操纵员不贴近实战,只满足于训练考核不出纰漏,那是打不了胜仗的。”文晓亮说,战争不会按照脚本上演,只会以最意想不到的方式给人当头棒喝。去年,官兵奔赴西北大漠参加演习,实弹打靶发发命中,打破了某高难课题打靶纪录。回到营区后,一些官兵思想上有所放松,训练劲头有所减弱,这是最要不得的。

  解读红色基因时,袁天姣的话引发官兵共鸣。他说,那时候部队集体荣誉感非常强。战斗失利后,全营官兵心理上经历了一次前所未有的重创,甚至到了吃不下饭、睡不好觉的地步,每时每刻都在想着如何提升本领,扳回一城。

  “珍惜荣誉、集体至上的集体荣誉感,我们要永远保持下去!”顺着袁天姣手指的方向,官兵把目光聚焦在战旗上。

  “昨天打了胜仗不等于今天能打胜仗,先辈打了胜仗不等于我们能打胜仗”“我们要精细化练兵,重视每一个战斗岗位,把战斗力标准落实到每一个环节”“胜不骄、败不馁,善战者要经得起各种复杂情况的考验”……课后讨论,官兵对“胜战之问”有了更深刻的答案。

  连日来,营里参加某项新课题演练,因需同时处理多批目标,错过了最佳抗击时机。演练结束后,徐东和战友冷静复盘、剖析检讨、集思广益,并围绕强化号手协同、简化口令优化流程等提出建议,有效缩短了操作动作所需时间。任务顺利完成,该营官兵提出的14条建议被纳入实战化训练,有效提升了抗击效果。

 

[ 责编:李伯玺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在辽宁葫芦岛市看望慰问受灾群众

  • 【网络中国节】春节微短剧《除夕闯进我家门》预告片来啦~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冰岛基因解码公司科学家完成了一项重要研究。他们绘制了一份人类基因组完整改组图谱,即详尽的人类DNA在生殖过程中混合方式的地图。
2025-01-23 10:19
考古人员在位于湖南省常德市澧县城头山镇的李家岗遗址,发现彭头山文化时期“古稻田”遗迹,这将长江中游早期稻田的出现时间提早到距今8000多年。
2025-01-23 10:14
日前国际学术期刊《大气科学进展》上发布2024年全球海温变化研究报告:2024年全球海表平均温度、海洋上层2000米热含量再一次达到了人类有观测记录以来的最高值。
2025-01-23 10:09
日前,新疆农业大学科研人员李德强所在的研发团队研发出一种新型可注射水凝胶,并将其用于抗癌药物的负载,可显著降低药物副作用。
2025-01-23 10:10
呼吁更多的人转变观念,认识到从“能用”到“多用”再到“好用”的国内装备自主可控,对于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意义重大。
2025-01-23 09:59
记者21日从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获悉,2024年我国规模以上有色金属企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9%,十种有色金属总产量7919万吨,比上年增长4.3%。其中,精炼铜、电解铝产量分别达1364万吨、4400万吨,同比增长4.1%、4.6%。
2025-01-22 03:00
《自然·医学》杂志21日发表的一项研究报告称,一种手术植入的脑机接口系统能通过精准侦测和解码瘫痪患者的神经元活动,转为“手指动作”,使其可在电子游戏中自如驾驶虚拟四轴飞行器。
2025-01-22 10:02
近日,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李健带领团队开展的一项研究发现,工作压力正在成为许多“打工人”的睡眠质量“隐形杀手”。
2025-01-22 10:01
华南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教授林容周团队与合作者提出了一种新的软电子制造方法——粒子吞噬打印。
2025-01-22 09:58
复杂的人体系统内,细胞活动时时刻刻都在进行:运输氧气、吞噬细菌、传递神经信号……要想保证这些细胞各司其职、井然有序,离不开一位特殊的“指挥官”——非编码小RNA(核糖核酸)。
2025-01-22 09:58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指出要“加快养老科技和信息化发展应用”“重点推动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人工智能等技术产品研发应用”。
2025-01-21 15:35
经过数月的延迟,寒冷的拉尼娜气候模式终于出现在热带太平洋东部。虽然它降低了全球平均气温,但也增加了部分地区出现干旱和强降雨的风险。
2025-01-21 15:32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江左其杲及其所在团队,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李欣海及国外合作者,从欧亚大陆其他地区的大量豹属化石记录中识别出了稀有的雪豹化石记录,从而揭示了雪豹特殊的演化之路。相关论文近日发表于《科学进展》。
2025-01-21 15:31
来自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的天文学家团队使用大型双筒望远镜干涉仪,在红外波段捕捉到了迄今为止最清晰的活动星系核(AGN)图像,并将研究结果发表在最新一期《自然·天文学》杂志上。
2025-01-21 15:29
20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获悉,位于合肥“科学岛”上的全超导托卡马克EAST装置取得重大成果,成功实现了上亿度1066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再次创造了托卡马克装置高约束模运行新的世界纪录。
2025-01-21 15:25
“雪蘑菇”是在地表突出物体上,拥有较强黏性和附着力的雪花层层累积而形成的,主要出现在水汽充足、降雪量较多的地区。
2025-01-20 10:07
美国互联网科技公司Meta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机器学习系统,几乎可以立即将101种语言的语音翻译成36种目标语言中的任意一种。
2025-01-20 10:02
1月16日,国际小行星中心公布了一颗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新彗星,并将其命名为C/2025 A3。
2025-01-20 10:01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朱立国团队近日在椎间盘退变研究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2025-01-20 09:59
今年上半年,2025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暨人形机器人马拉松将举办,人形机器人将与运动员共跑“半马”,挑战人类速度。
2025-01-20 09:5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