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青杠坡战斗中,与队伍失散的红军秘密成立地下党支部
首页> 军事频道> 军情集锦 > 正文

青杠坡战斗中,与队伍失散的红军秘密成立地下党支部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2022-05-17 15:08

  青杠坡的火种

  ■魏永刚

  在黔西北连绵的大山里,青杠坡并不显眼。这里沟不深,山也不算高,不过是赤水河畔的土城镇不远处的一个小山坡。因为红军在这里战斗过,这座小山坡就走进了历史。

  这次战斗发生在1935年1月28日,红军与尾追之敌在此交战,虽予敌重创,但未能全歼。此时,敌人后续部队迅速增援上来,对红军侧背发起了攻击。中革军委果断决定,立即撤出战斗。红军连夜渡过赤水河,揭开了“四渡赤水”的序章。

  但也有一些红军因伤病留在这片山坡,书写着另一种人生。我的思索,就从这些与队伍失散的红军开始。

  何木林是红三军团第五师的一个班长。他左腿受伤,失血过多,昏倒在青杠坡。战友们都以为他牺牲了。战斗结束的第二天,他被冰冷的雨水浇醒,挣扎着爬起来,正好遇到两个上山的小孩。

  两个小孩回去告诉了父母,天黑以后,孩子的父亲找到山上,把何木林背到附近山洞里掩护了起来。这位从江西会昌参加红军、又跟随长征队伍走过好几个省的红军战士得救了。

  何木林活了下来,已属万幸,但要谋一份生活,并不容易。面对敌人的严密搜查,何木林知道自己说一口江西话,容易被认出是红军,只好装作聋哑,用手比划着在附近村庄打零工。这样有口不能说的日子,他过了十多年,一直到1949年县城解放。

  今天的土城,建立了四渡赤水纪念馆,保留了许多红军战斗、生活的旧址,人来人往,十分热闹。那次,我在土城只小住两日。在晨曦微露、山风吹拂、万籁俱静的时候,我独自走上那条石板老街,心中想象着:当年那些红军失散在这人生地不熟的异乡僻壤,会经历怎样的孤寂和困苦?

  中国革命的史册中,不乏这样令人动容的苦风凄雨的篇章。但更让我们的情感泛起波澜的是先辈对待苦难的那份姿态。

  宋加通是另一位在青杠坡战斗中因受伤掉队的红军。一位老人把他藏起来,用土法为他疗伤,宋加通才渐渐好起来。身体刚刚恢复,他听说几十里外有一个淋滩村,也有几个与队伍失散的红军。宋加通拖着虚弱的身体,步行几十里路,找到这个村庄。

  那时,部队已经走远,但宋加通没有忘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一名革命军人。到了淋滩村后,他找到这些失散的党员,秘密成立地下党支部。

  今天,淋滩村的宋家老屋前面,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写着:贵州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宋加通和那几位失散的红军就是在这里成立了秘密党支部。直到1938年,他们才找到上级组织。

  何木林在困苦中展现出红军战士的情怀,宋加通在艰难中保持了共产党员的本色。

  20世纪50年代,何木林被认定为红军,政府每年发给他一笔生活补贴。在当时,这项补贴比他一年的工资收入还高。然而,一直到1979年他去世前,老人从来没有领过这笔钱!

  今天的人们总在问“为什么”,何木林老人的家人回忆,老人常说的一句话是:我能多活这么几十年,已经比战友们幸运多了。

  新中国成立之后,何木林和村里人一样在土改中分到街上的一处房子。但是,他的5个子女,有3个夭折,家里人口不多。当时他见有的邻居家里孩子多,住房紧张,便把自家的房子让给了邻居,自己带着家人搬到村边一处小房子居住。

  后来,当地政府有意照顾,准备把何木林的儿子,安排到市里的机关工作。何木林得知后阻止了,他的理由是:红军后代,要工作也不能坐办公室享福,得到艰苦岗位上和老百姓一起吃苦。就这样,他的儿子选择到遥远的息烽县一个煤矿工作,一干就是一辈子!

  何木林去世的时候,留下遗嘱:死后要埋到青杠坡,和战友们永远在一起。

  情到深处苦亦甜。何木林对青杠坡生死难忘,而宋加通则把一腔深情寄托在赤水河边的柚子林里。

  20世纪80年代,宋加通回江西老家探亲,见到当地蜜柚又大又甜。这引起宋加通的思索:这柚子能不能在赤水河边生长?淋滩村的老百姓是不是也能通过卖柚子增加一份收入?

  临行前,他精选了几株幼苗。沿着当年红军长征的路线,辗转千里,宋加通把幼苗带到了淋滩村。他先在自家院子外头试种。没有想到,这柚子树到赤水河边也枝繁叶茂、果实累累。村里人纷纷来移栽,种柚子的农户在淋滩村渐渐多起来。淋滩村如今有三百多亩柚子林,人们取名“红军柚”。前几年,淋滩村脱贫摘帽。村支书说,柚子产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何木林与部队失散后,在一个陌生地方谋生活,十多年不能开口说话。但是,他并不认为自己苦。生活安定下来,他有了补贴却不去领,他想到的是国家,想到的是比自己更困难的群众。

  何木林让我们理解了什么是红军战士,宋加通则让我们想到另一句话:共产党员就像一粒种子。

  宋加通身上的伤还未痊愈,就念念不忘找组织。找到几名党员,他们立即成立党支部。后来,即使回一趟老家,他也牵挂着曾经救过他的乡亲、曾经战斗过的那片土地。虽然因为负伤,他没有走完长征路,但是他点燃了一个小山村革命的火种;和平的日子里,他又把树苗引种过来,留下一片片柚子林。他不就是一粒种子吗?

  仰望青杠坡,我似乎明白了什么是苦,什么是共产党人的苦难与辉煌。何木林、宋加通,还有那些牺牲的烈士们,用他们艰辛的人生昭示我们:共产党就是为人民吃苦,和人民一起吃苦,吃常人吃不了的苦,就是要在苦难中奋斗,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

[ 责编:董大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渝昆高铁长水机场站建设取得新进展

  • 第九届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在西安开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指出,生物多样性是生命网络的经纬,更是人类文明的基石,而今这张网络正被快速撕裂。联合国也呼吁各国迅速编制与KMGBF目标一致的国家生物多样性战略和行动计划,并纳入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中。
2025-05-22 09:44
自然界中,鱼类能在水流复杂多变的水下灵活游动、避开障碍,主要得益于身体两侧能感知水流变化的侧线系统。
2025-05-22 09:42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离不开对自然资源的高水平保护和高效率利用。保护和利用好自然资源的奋斗路上,有哪些难忘的故事?
2025-05-22 04:35
与大科学装置近距离接触,聆听院士专家讲解科学前沿,沉浸式感受神奇的科学现象……近日,中国科学院第二十一届公众科学日活动举办,所属135个单位“开门迎客”,
2025-05-22 04:35
从闽北山乡到广袤神州,科技特派员制度历经20余载深耕厚植,已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2025-05-22 03:40
(解读人:王挺,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员,本文原载于《科普时报》)
2025-05-21 17:56
基于全基因组SNP的种群基因组学研究揭示,全球雪豹可划分为两大遗传支系:北部支系和南部支系。基因组水平评估发现,相比雪豹南部支系,北部支系的基因组杂合度和种群遗传多样性较低,这些特征与其演化历史及较小的有效种群大小相吻合。
2025-05-21 09:38
我国的甘肃皋兰什川古梨园系统、浙江德清淡水珍珠复合养殖系统、福建福鼎白茶文化系统三项遗产系统顺利通过专家评审,正式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2025-05-21 09:43
科学家发现,在线辩论中,GPT-4一类的大语言模型(LLM)如能根据对手的个性化信息调整论据,其说服力将比人类高64.4%。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的Francesco Salvi和同事分别将900名美国人与另一个人或GPT-4配对,使双方辩论各种社会政治议题。
2025-05-21 09:40
近日,清华大学李菂团队联合意大利、澳大利亚、德国等多国天文学家,综合“中国天眼”FAST和南非MeerKAT阵列望远镜的优势,对银河系球状星团进行了高精度的脉冲星偏振普查。
2025-05-21 09:37
人形机器人最大的优势在于其外形特点,可以在很多工作空间实现与人类相似的工作效能,并能显著提升工作效率。
2025-05-21 09:36
研究团队综合了多种来源的观测和模拟证据,揭示了极地关键气候要素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北极气温以每十年0.68摄氏度的速率升高,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南极和青藏高原也呈现出明显增温趋势。
2025-05-21 09:35
生长素是第一个被发现的植物激素,几乎参与了植物生长发育调控的每个过程。
2025-05-21 09:33
科研人员近日首次公布在我国空间站发现一个微生物新物种,并将其命名为“天宫尼尔菌”,相关科研成果在线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上。
2025-05-20 10:24
一项研究首次揭示了肺活量从童年到老年的演变过程。
2025-05-20 10:21
津潍高铁是我国“八纵八横”高铁网京沪通道和沿海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5-05-20 10:20
北京大学讲席教授杨荣贵与其在华中科技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的团队,制备出一种可大规模生产的多级有序穿孔结构铜网,其散热能力优于已报道方案。
2025-05-20 10:19
按照经典理论,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后,每个子细胞核应当至少获得一套完整的单倍体染色体,以确保细胞正常发育和功能发挥。然而,最新研究却发现,在某些特定真菌中,
2025-05-20 03:55
最新气候数据显示,全球气温仍然极高,2025年将与2024年一道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
2025-05-19 10:49
5月17日,江西省首颗自主发射的生态环境监测卫星“南昌航空一号”,在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入轨。
2025-05-19 10:4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