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中国国际救援队:用青春和热血点亮废墟中的希望之光
首页> 军事频道> 军情集锦 > 正文

中国国际救援队:用青春和热血点亮废墟中的希望之光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2022-05-16 14:37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王爽 刘凡

  点亮希望之光

  ■王爽 刘凡

  20多年来,中国国际救援队官兵发扬地震救援精神,不畏艰险,勇挑重担,不断锤炼过硬本领。图为救援队队员在训练基地进行救援破障训练。万端武摄

  走进中国国际救援队荣誉室,一张张救援现场的照片震撼人心,记录着官兵为挽救生命,不怕牺牲、无畏逆行的感人历程。

  2001年4月27日,中国国际救援队以陆军第82集团军某旅前身部队为主体组建,是我国第一支抗震救灾专业队伍。20多年来,他们在救援实战中凝结出以“生命至上、科学施救、不畏艰险、勇挑重担”为主要内涵的地震救援精神,鼓舞着救援队官兵奋勇前行,圆满完成党和人民交付的任务。

  一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突发里氏8.0级特大地震。震后5小时,一支身着橘红色救援服、后背印有醒目“CHINA”字样的救援队伍完成集结,从首都急速赶至灾区。

  人民的生命高于一切。这是中国国际救援队官兵刻在骨子里的信念。整个救助过程中余震不断,他们的营救行动却一刻没停。救援队官兵将生死置之度外,哪里最危险就冲向哪里,不知疲倦地多次进行地毯式搜救。那段时间,他们连续转战汶川、北川、都江堰、绵竹4个重灾县市,凭借坚定信念和过硬技术,成功营救出“可乐男孩”薛枭等幸存者,创造了一个个生命奇迹。灾后,这支救援队被国家授予“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

  灾情就是命令,灾区即为战场。救援队是抗震救灾的主力军、突击队,肩负着党的重托、人民的厚望。面对困难和危险,他们始终把“全力以赴抢救人民生命财产”作为使命宗旨。2010年4月,青海玉树发生地震。救援队克服高寒缺氧、环境复杂和高原反应严重等困难,连续奋战12天,营救出多名掩埋在废墟深层的幸存者……20多年来,救援队先后执行11次国内救援任务、9次国外救援任务。一次次奋不顾身的救援、一次次英勇无畏的逆行、一次次在灾害现场和时间赛跑、一次次用双手托举生命的希望……“中国救援”的名片越擦越亮,厚重而鲜明的地震救援精神愈发显现其光芒。

  山崩地裂无所惧,越是艰险越向前。20多年来,救援队官兵不畏艰险、无私奉献的英雄气概和团结协作、不辱使命的责任担当,赢得了国内外高度赞誉。

  二

  “地动山摇,背起那行囊,生命在呼唤,灾区就是战场……”那年,在救援队成立10周年纪念大会上,一首《紧急救援队之歌》被救援队官兵高声唱响。那是官兵献给救援队的一份生日礼物,也为救援队留下一道独特文化印记。

  在该旅旅史长廊的中心位置,屹立着一幅反映救援队员用血肉之躯托举生命希望的浮雕。这是该旅为纪念救援队成立20周年特别建造的。去年年底,参加过5次地震救援任务的战士黄继臣光荣退伍。他带着忠诚的战友——搜救犬,来到浮雕前,留下了军旅生涯最后一张珍贵合影。黄继臣说,他要把救援队的记忆和精神带回去,这是值得珍藏一生的财富。

  精神火炬,越燃越亮。近年来,为传承发扬地震救援精神,每年新队员入营之际,他们都组织大家参观荣誉室、听老队员讲任务经历、前往训练基地亲临“废墟”体验……此外,该旅也十分注重挖掘地震救援精神对官兵成长的引导作用和对军事训练的激励作用,通过拍摄微电影、汇编救援故事集、创排文艺节目等方式,感染教育更多官兵。

  “从这张照片上可以看到,官兵当年执行任务乘坐的是进口运输机。如今,我们参加综合演练,已乘上了我国自主研制的大型运输机……”新兵入营后不久,一场强军故事会在救援队荣誉室展开。曾参加汶川地震救援的军士李肖,站在地震救援足迹墙前讲述着救援队的光荣历史与发展变化,让新战友们心生自豪。

  “在队员心中立起标杆,把地震救援精神同救援技术一道薪火相传,是每一代救援队员的使命与担当,也是我们一直以来的课题。”该救援队副总队长王亚男介绍,救援队将救援编组最大限度地贯穿于队员的工作生活中,培养官兵“团结协作”的默契;用险难课目做引导,培养官兵“不畏艰险”的勇气;以先进典型做标杆,培养官兵“无私奉献”的胸怀,充分发挥地震救援精神铸魂育人功能。

  “如今,我加入了当年救援我们的那支队伍。作为中国国际救援队的一员,我倍感自豪,定会用实际行动传承救援队光荣传统。”4月27日,来自青川的某连指导员强天林在“救援队成立日”活动现场的动情发言,让官兵很受触动。那一天,在队员们饱含真情的演讲发言中,我们仿佛感受到一颗颗炽热的心在碰撞,红色血脉在流淌。

  三

  采访那天,我们走进了该救援队搜救犬分队,只见分队长贾树志正在忙碌着查看搜救犬状况。

  2001年,贾树志在无资料、无经验、无基础的条件下艰难摸索,开创了地震搜救犬训练的先河。从当初喜欢舞刀弄枪的训练尖兵,到如今沉稳可靠的“犬王”,贾树志是救援队历史的见证者、参与者,也是救援队官兵传承发扬地震救援精神的代表者。从他对一次次救援经历的回忆中,我们真切感受到他对这份事业的热爱与执着。那天,他告诉我们:“我的能力有限,只希望去世之后,把自己的遗体捐给搜救事业,能为战友们攻克训练难点再做点贡献……”

  第一批救援队队员、国家地震紧急救援训练基地教官王念法和贾树志一样,都伴着救援队的发展而成长。20多年来,他一直活跃在救援实战和教研一线。在采访中,屡有队员提及王教官和他的“两句话”。一句是写在他笔记本扉页的“苦练创造奇迹,苦干成就未来”,让队员们很是认同。大家深知,平时练就过硬本领,才能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另一句是王念法常挂在嘴边的“要为1%的希望,尽100%的努力”,让队员觉得备受激励鼓舞。

  在这支队伍里,像贾树志、王念法这样的“救援尖兵”还有很多。他们就像一个个标杆,感召着一批批队员苦练本领,奋勇前进。

  2019年,有着近三分之一“新鲜血液”的救援队,历经41小时连续作业,高分通过联合国组织的国际重型救援队复测,创造了该项测评的历史最好成绩。复测时担任搜救组长的军士何登科回想这段经历,颇为感慨:“我们的成功,靠的是平日的苦练,是经验的传承,是精神的支撑。”

  “我们是中国国际救援队,正在进行救援。你们的家人正在等待,请各位不要惊慌、不要放弃希望……”春末,某综合演练现场,救援队无人机在“废墟”上方低空巡航广播,多架小型无人机在不同区域盘旋侦察。另一边的现地指挥帐篷内,救援指挥组正紧盯屏幕,查看各点位无人机实时回传的救援画面。在岁月静好的日子里,这支英雄救援队正以实际行动诠释地震救援精神的内涵,不断提升战斗力,随时准备用青春和热血点亮废墟中的希望之光。

[ 责编:董大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欣欣,你在哪里——缅甸地震中国力量救援纪实

  • 现场视频!解放军台岛周边开展联合演训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近期,多地智慧农业建设传来佳绩,草莓巡检机器人、长臂喷雾机等打破了大众对农业的传统印象,数据要素在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中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推动农村电商发展,支持农村电商平台建设,帮助农民通过电商渠道销售农产品;利用数据分析市场需求,打造电商特色品牌,提高农产品竞争力。
2025-04-02 10:07
2月19日,凌晨3时的机房,敲完最后一行代码,中国海油所属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海油服”)深海深层地震数据成像处理技术研发团队负责人刘金朋如释重负。物探船作业时,利用拖缆产生地震波,对海底地层进行“CT扫描”,并实时完成震源和检波点数据采集。
2025-04-02 10:06
引力波被形象地比喻为“时空的涟漪”。为了更精准地认证透镜引力波,胡彬团队与宁波大学蔡荣根院士将目光瞄准宇宙中更为微小的尺度——星系中的致密天体。
2025-04-02 10:05
冰凌花能够早早绽放,成为东北“报春第一花”,是因为其特殊的生长节律和物候机制  草长莺飞,全国多地春意正浓。冰凌花还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能为昆虫提供早春时节稀缺的花蜜和花粉,成为传粉昆虫不可或缺的食物来源。
2025-04-02 10:01
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前瞻规划、协同发力、接续攻坚,中国创新将在“一张蓝图绘到底”中破浪前行  作为尖端科技的代表,芯片是我国受外部冲击较大的领域之一。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前瞻规划、协同发力、接续攻坚,中国创新将在“一张蓝图绘到底”中破浪前行。
2025-04-02 10:00
3月30日,2025中国网络媒体论坛“坚持主流价值导向 推动算法向上向善”主题分享会在广西南宁举行。主题分享会上发布了“算法向善”南宁宣言,重点互联网企业代表集体签署。
2025-04-01 09:46
目前全球6G研发已从概念探索进入关键技术攻关阶段,中国围绕2030年实现6G商用这一目标加速布局。
2025-04-01 09:50
AI医疗只是辅助手段。
2025-04-01 09:48
31日,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重大科技成果发布活动”上,由北京金融监管局联合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委金融办共同指导,全国首个商业航天保险共保体组织——“北京商业航天保险共保体”正式发布,助力北京商业航天加速发展。
2025-04-01 09:47
3月31日,“南海二号”钻井平台在惠州19-6油田海域进行钻探作业。
2025-04-01 09:45
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重大成果专场发布会31日举行,围绕“四个面向”发布19项重大科技成果,展现了我国在前沿科技引领、开源开放合作、创新驱动发展等方面的成效。
2025-04-01 09:41
现场发布2024中国正能量网络精品征集展播活动结果,与会领导为中国正能量十佳网络精品代表、突出贡献单位颁发荣誉证书和纪念牌。
2025-04-01 09:48
主题分享会上发布了“算法向善”南宁宣言,重点互联网企业代表集体签署。
2025-04-01 09:47
今年以来,我国以DeepSeek为代表的大模型企业通过算法优化、有针对性的训练和开源生态协作,在使用“缩水版”GPU芯片的情况下,将千亿参数模型训练成本压缩至同类模型的1/10,走出了一条从粗放式算力堆砌向内生式效能提升的新路径。
2025-03-31 10:21
“联合科研团队初步确定,青龙山恐龙蛋化石普遍表现出特殊排列规律,如常见同层埋藏的恐龙蛋3至5枚一组排列成微微弯曲的弧线,多组弧线近平行展布。
2025-03-31 10:03
由西湖大学孵化的西湖仪器,日前成功实现12英寸碳化硅衬底激光剥离自动化解决方案,大幅降低损耗,提升加工速度,推进了碳化硅行业降本增效。
2025-03-31 10:02
日照两城河口国家湿地公园,一群绿头鸭在水面上自由飞翔。
2025-03-31 10:01
3月28至29日,作为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关村国际技术交易大会“全球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大会”在北京工业大学举行。
2025-03-31 09:59
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于3月27日至31日在北京举办,以“新质生产力与全球科技合作”为年度主题。其中将举办碳达峰碳中和科技、世界绿色设计等论坛,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绿色动能。
2025-03-28 03:30
日前,我国自主研制的最大直径盾构机“沧渊号”成功下线,将承担世界最长公路水下盾构隧道——海太长江隧道工程左线掘进任务。大海古称“沧渊”,海太长江隧道横跨长江入海口,全长39.07公里,其中过江隧道长11.185公里,最大埋深超75米,计划于2028年建成。“沧渊号”开挖直径达16.66米,整机总长176米,总重量超5650吨,再创国产超大直径盾构机新纪录。
2025-03-28 04:0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