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读书:邂逅更好的自己
首页> 军事频道> 军事要闻 > 正文

读书:邂逅更好的自己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2022-04-19 09:53

  春日,晨光透过书架间的层层缝隙,均匀地铺洒在书页上,烘托起阵阵油墨清香。

  书桌旁,在火箭军士官学校参加岗前培训的文职人员梁梦霞,正安闲地享受着周末时光。课余时间走进图书馆,读一本自己喜欢的书,已经成为她和战友们的一种习惯。

  4月23日第27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这所军校组织“剑锋”系列读书成才活动。通过阅读的窗口,这些年轻官兵发现了更多成长的可能。

  芬芳四月,不止花香。在书香中邂逅美好,邂逅更好的自己。

  读书:邂逅更好的自己

  ■王语晨 卞文静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陈帅

  2022年4月,火箭军士官学校组织“剑锋”系列读书成才活动。章杰 摄

  读懂先辈,也找到了自己的根

  登上“剑锋·红色读书会”的讲台,学员王文杰手捧那本他最喜爱的《砺剑春秋》,为战友们讲述了一场别样的“寻根之旅”。

  “也苦,可更有默默无闻、被人遗忘之感。”入学前,王文杰驻守在西北某哨所。那里,与众多坐落在高原的哨所一样——高寒缺氧、人迹罕至。然而,不似“神仙湾”“天文点”般充满浪漫色彩的名字,鲜为人知的它,在战友们提起时,只是一道无名的山梁,或地图上的一个普通数字。

  入学时自我介绍,谁都没听说过王文杰所在的哨所,一种说不清的感觉瞬间涌上他的心头。

  一个周末,王文杰去图书室打发时间,随手抽出一本《砺剑春秋》。在这本火箭军部队故事集中,他读到了熟悉的红柳林,鼻孔喷着白气的战马,还有被层层冰雪包裹的蔬菜大棚。这种感觉,像极了他魂牵梦绕的“第二故乡”!

  尽管,书中描述的并不是自己戍守的哨所,王文杰仍激动不已。他似乎又一次嗅到了高原凛冽而清澈的风。这次万里之外的“无意重逢”,让王文杰萌生追寻自己哨所历史足迹的念头,“我想知道自己的根究竟在哪里”。

  通过学校图书馆线上阅读平台,他几乎翻遍了所有曾在青藏高原战斗过的老战士回忆录。他们之中,有的人让五星红旗第一次飘扬在布达拉宫广场,有的人为国防科工事业挺进深山“寻宝”,有的人扎根生命禁区为战略导弹“筑巢”……王文杰仔细阅读着,用一根根不同颜色的笔,在中国地图上勾画着老兵们年轻时的足迹。

  3个月后,地图上密密麻麻的历史断点,已经连成了几十条接连不断的曲线。它们时而在同一条河谷重合,又在另一座隘口分散,有些线永远断在了戈壁深处,但总有其他线沿着断点的方向继续延伸。

  “你找全自己哨所的‘历史’了吗?”讲台下,参加读书会的战友急切问道。

  “找到了,又没有找到!”在大家诧异的目光中,王文杰翻开读书笔记,那里记录着上百个高原火箭兵的故事。他们有的在高原一干就是十几年,有的将生命的最后时刻留给哨所,还有不知多少人将骨灰埋在了巡逻线路旁。

  “这些先辈都不是我们哨所的,可我又觉得认识他们每一个人,是他们的牺牲奉献,汇聚成我们的精神谱系。我找到了我的根,它就在那道无名山梁上。”那天读书会的掌声,比以往任何一次都更热烈,更有力量。

  沿着先辈的足迹,年轻的军校学子们追寻初心、感悟初心,同时也更加坚定地向着目标前行。

  2022年4月,火箭军士官学校组织“剑锋”系列读书成才活动。章杰 摄

  通过书本,眺望更加宽广的世界

  “晓军,‘偷艺’呢?”晚自习上,战友半开玩笑地揶揄,把正在学无线通信的李晓军闹了个“大红脸”。

  李晓军是测试控制系的学员。刻苦肯钻的他把时间都放在本专业学习上,理论成绩和实装操作都很棒。但是,最近的一次“失败”,让李晓军“破防”了。

  模拟对抗中,2号操作手“牺牲”。作为1号操作手,李晓军临时顶岗。不熟悉雷达战法运用的他,面对强电磁干扰根本无法捕捉目标。很快,一颗突如其来的“导弹”命中阵地,发射单元“全体阵亡”。

  “这本书你拿回去看看。”课后复盘,指导教员黄雷没多说什么,只是从办公室书架上抽出一本《大国争锋》,递到李晓军手上。

  带着羞愧与不甘,李晓军低着头攥紧拳,把书塞进包就冲出了办公室。回到自习室,他呆坐了半晌,才懊恼地拾起扔在脚边的书包,拽出那本书。

  漫不经心地翻了两页,李晓军才发现这本书“有意思”。多位国内军事专家透视联合作战和最新军事技术,将战争形态变化、大国军事改革和未来武器发展全方位展示在他面前。

  李晓军来了精神,一口气读完数十篇文章。震惊于那些从未涉足过的知识领域同时,他也明白了教员的用心。

  “导弹只有飞到弹道顶点,才有机会命中地面的目标。”在笔记本上,他写下自己的读书感悟,“打仗不仅是操作手中的武器,没有更高的视角和宽广的知识面,真的打不赢现代战争。”

  像变了一个人,李晓军不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专业书”。他开始借阅网络攻防、空天作战、人工智能等科普读物。

  书越读越多,李晓军的视野也越来越宽。

  在一次读书分享会上,李晓军与战友们不约而同讨论起《大纵深战役理论》。苏联元帅图哈切夫斯基在上个世纪30年代,综合运用空降突袭、坦克突击、摩托化机动设计形成的作战理论,竟然对21世纪的“空地一体”“空海一体”作战理论产生深远影响。

  从那以后,体系作战的理念就在李晓军的头脑里深深扎下了根。为了过把指挥联合作战的“瘾”,他下载了兵棋推演软件,并与战友们自发结成兴趣小组,边学习军兵种知识,边在“战场”上纵横驰骋。

  4台电脑分成2排,两两相对。屏幕上,不同颜色的导弹、战车图标不断移动、碰撞,一场兵棋上的联合作战正紧张进行。

  “想制胜未来战场,不仅要在知识上跑赢你的对手,还要拓宽自己的思维和视野。” 在读书研讨会上,火箭军导弹专家汪徐胜教授深有感触,“打赢书本上的战争,胜利的天平就会向我们倾斜。”

  2022年4月,火箭军士官学校组织“剑锋”系列读书成才活动。王莉 摄

  让创造的火花,在阅读中碰撞和迸发

  最近,一道以火箭军发展史为主题的连队壁画墙,在学校引起了不小反响。

  其中一面墙上,科研工作者拿着算盘计算复杂的公式,部队官兵在戈壁滩打井筑路,还有戴着防护镜欢呼的人群,目光所及处是一朵升腾的“蘑菇云”。

  “这幅画的灵感,来自报告文学《天歌》。里面研发‘争气弹’的故事,令我深受感动。”在“剑锋·墨香军营”书画比赛上,学员吕博文向评委介绍作品的创作历程。

  吕博文是个热爱绘画的00后。入学后,他很快成为学员队书画兴趣小组组长,并以军校生活为蓝本创作了不少作品,受到战友欢迎。

  然而,在接到绘制主题壁画墙的任务时,吕博文却“挠了头”。他出生在新千年,对半个多世纪前的那段历史知之不多、知之不深,一连几天,别说创作“灵感”,就连创作头绪都没有找到。

  这天,吕博文来到图书馆,一本从未关注过的旧书无意中进入他的视线。卷边的橙色书皮,褪色的书脊上草书“天歌”两字,怎么看都像放错了书架的歌谱。翻开这本书,吕博文惊喜地发现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在他面前徐徐展开。

  细腻的文学笔触,记录了数不清的有名或无名的英雄。为了让中国人挺直腰杆,先辈们从战火刚刚熄灭的上甘岭,从桃花盛开的家乡,甚至历经千难万险从大洋彼岸汇聚到大漠深处,喝了多少碱水,吃了多少风沙,最终炸响了“争气弹”。读着读着,吕博文的双眼湿润了,创作思路也在脑海中逐渐清晰起来。

  仅仅一周,他与创作小组就完成了几十米长的壁画墙。画面尽头,威武雄壮的发射车滚滚驶过长安街,恢弘的气势获得战友一致好评。

  新学期以来,学校以文体竞赛、学科比武为牵引,积极拓展学员阅读领域,让创造的火花,在阅读中碰撞迸发。

  在“执行机构单元测试”课上,教员正使用静态教具让大家了解导弹尾部装置的结构。讲台下,学员魏赫一手托下巴,嘴角咬着圆珠笔,直勾勾盯着教员,可就是想象不出来导弹的动力原理和内部设置。

  “我要是发明个能动起来的教具就好了。”这天晚自习,魏赫一走进阅览室,漫无目的地翻着书架上的书,脑子里翻来覆去都是白天课堂上的那点事。“可我也不是专家,哪有那么容易。”

  正准备打退堂鼓,一本《改变世界的120项神奇发明》进入魏赫一的视线。除了电灯、蒸汽机这些耳熟能详的发明外,一篇关于智能手机的介绍引起了他的兴趣——世界上第一部智能手机并不是一项新技术,而是无线互联、芯片存储、触摸屏等几项成熟技术的组合。

  魏赫一觉得自己好像被电了一下。“啪”的一声合上书,他随手抄起笔记本列出一份发明教具所需要的“技术清单”:单片机、模拟电路、3D打印……这些都是自己曾经学过的知识。

  他越深入思考越有信心,第二天就着手干了起来。在学校科技研发中心教员帮助下,魏赫一与战友合作研发的“某型导弹尾部供电装置”,从草图一步步变为成品。在近期举办的“剑锋·科技节”上,该项发明被专家评价为“体现了较强的知识迁移与实践转化能力”,并一举获奖。

  在阅读中汲取营养,收获成长。插上创造力的翅膀,未来遇见更好的自己!

[ 责编:白冰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近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科研团队与兰州理工大学合作,通过重离子辐射和基因编辑技术,优化了酵母代谢途径,有效提升了酵母合成脂质的能力。
2024-11-22 04:30
21日,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与自然科研团队联合编制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4》报告正式发布。
2024-11-22 04:30
记者11月20日从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获悉,由国防科技大学研制、部署在该中心的“天河”新一代超级计算机系统,在最新公布的国际Graph500排名中以6320.24 MTEPS/W的性能夺得Big Data Green Graph500(大数据图计算能效)榜单世界第一的优异成绩。
2024-11-22 10:22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康彦彪教授研究团队创制了一种超级光还原剂,并基于此发展了低温(40至60摄氏度)的催化还原特氟龙等全氟及多氟烷基化合物的完全脱氟新方法,实现将难以降解的“永久化学品”——全氟和多氟烷基物质,回收为无机氟盐和碳资源。
2024-11-22 04:30
作为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新型技术基座,生成式人工智能对于提升国家战略地位与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美国接连出台多项人工智能战略和政策文件,
2024-11-22 04:20
记者20日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获悉,该院抓总研制的长征十号系列火箭近日成功完成整流罩分离试验,标志着该系列火箭初样研制又迈出了坚实一步。
2024-11-21 09:14
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低空经济产业链条长,涵盖航空器研发与制造、低空飞行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飞行服务与保障等产业,对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具有重要作用。
2024-11-21 09:12
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面貌,为人类生产生活带来深远影响。当今世界,人工智能迅猛发展,推动人类社会深度变革。在此过程中,电力行业也在逐步向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
2024-11-21 09:10
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低空经济规模超5000亿元,增速超过33%,2030年有望达到2万亿元。2024年以来,全国已有超过26个省(区、市)将低空经济写进政府工作报告。
2024-11-21 09:09
日前,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在线刊发江西省农业科学院原院长颜龙安院士团队联合河北大学杜会龙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首个稻属最全超级泛基因组图谱绘制成功。
2024-11-21 09:09
全海深光电缆绞车系统“海威GD11000”,日前随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海洋地质二号”船在我国南海完成了首个航次的深海调查任务。
2024-11-20 09:21
近日,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何林团队与武汉大学教授雷爱文团队合作,在催化羰基化领域取得重要进展——成功利用一氧化碳或二氧化碳替代剧毒光气,高效合成含氮羰基化合物非对称脲。。
2024-11-20 09:24
这种菌能够迅速分解番茄、辣椒、娃娃菜等多种蔬菜尾菜,并具有促进作物生长、拮抗土传病原菌等功能特性。在此基础上,课题组进一步研发了“蔬菜尾菜+快速腐解菌+有机肥+功能菌”四位一体的原位还田技术。
2024-11-20 09:20
11月18日,在沪渝蓉高铁全线控制性咽喉工程崇太长江隧道内,我国盾构隧道智能建造V2.0技术体系正式在“领航号”盾构机成功应用
2024-11-20 09:19
19日,四川、重庆、贵州三省市同步首发动力型锂电池试运专列,这是我国铁路首次大规模试运输动力锂电池,将助力国产动力锂电池产品的全球流通。
2024-11-20 09:13
近年来,北京市延庆区大力发展低空经济,2023年相关产业产值达23.3亿元。天气渐冷,北京八达岭长城脚下,中关村延庆园内的低空经济产业园依旧热火朝天,一派繁忙景象。
2024-11-19 09:50
据最新一期《自然·化学》杂志报道,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团队在最新研究中给出了一个涉及两种简单分子间反应的精妙解释。
2024-11-19 09:47
利用样地观测数据、空间分析和树线模型模拟,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梁尔源等人系统分析了尼泊尔珠峰国家公园和安纳普纳保护区混交林树线,揭示了糙皮桦和喜马拉雅冷杉的种群更新动态和树线位置变化。
2024-11-19 09:46
机器人服务员、咖啡师、宠物……各种机器人让人目不暇接。自动载人飞行器,无人机、无人车、无人船……智能驾驶技术遍布“海陆空”。11月14日至16日,第二十六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在广东深圳举行。
2024-11-19 04:55
近日,记者从湖北省神农架林区林业管理局野保科开展的陆生野生脊椎类动物普查中获悉,神农架现有陆生野生脊椎类动物710种,比原来的493种增加217种。
2024-11-19 05:0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