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走近4名装备维修岗位的士兵“工匠”:战场后方的执着与坚守
首页> 军事频道> 军事要闻 > 正文

走近4名装备维修岗位的士兵“工匠”:战场后方的执着与坚守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2022-04-12 15:51

  兵者匠心

  目送战鹰搏击长空,凝视铁甲驰骋沙场,追随铁骑纵横千里……有这样一群士兵,他们或许从未出现在战场前沿,却以匠人之心钻坚研微,以胜战之心保障打赢。

  本期《士兵面孔》,我们走近4名装备维修岗位的士兵“工匠”,感受他们的执着和专注,见证他们的钻研与坚守。

  自豪时刻

  ■刘汉宝 许博涵

走近4名装备维修岗位的士兵“工匠”:战场后方的执着与坚守

  【人物名片】窦树军,北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旅一级军士长。先后被评为全军爱军精武标兵、全国学习成才先进个人,荣获全军士官优秀人才奖一等奖2次,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被空军授予“爱岗敬业模范士官”荣誉称号,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3次、三等功6次。

  接连数日的大雪后,北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机场一片银装素裹,气温突破零下20摄氏度。伴随着震耳欲聋的轰鸣声,一架战机沿跑道加速滑跑,轻盈地掠过地平线,闪电般昂首刺入云霄。

  跑道不远处的机库里,机务官兵正忙着检修战机。机库外墙上的几个红色大字——“当窦树军那样的兵”,在白雪映衬下格外显眼。

  窦树军是谁?他是什么样的兵?

  他是空军无损探伤领域的“兵专家”,一位绝不允许把故障带到飞行当中、工作30年零差错的“战机神医”。

  一阵窸窸窣窣,在战友的帮助下,窦树军从直径不足60厘米的战机进气道里爬了出来。进气道空间狭窄,仅容一人爬行,夏季如火炉,冬季像冰窖。窦树军以爬卧这一姿势,抱着5公斤多重的探伤仪,与进气道打交道30年。

  数九寒天里,窦树军身着单薄的地勤工作服,瘦削的脸颊上泛着青白。披上战友递过来的军大衣,一杯热姜茶下肚,他的脸色才渐渐红润起来。个子不算高、平时少言寡语的窦树军,在一群机务兵里并不起眼,但一级军士长的军衔让人不得不注意到他。

  发动机犹如战机的心脏,而窦树军负责的领域,就是给发动机叶片探伤。钢铁制成的发动机看似坚不可摧,但叶片受种种因素影响,极易产生肉眼看不见的细小裂纹。这些裂纹会导致叶片在高速运转时发生断裂,给飞行安全带来致命隐患。要想避免这种隐患,就需要探伤师通过一系列专业探测手段防患于未然。

  这些年里,窦树军先后为10个型号的飞机探伤9000余架次、检测各类叶片85万余片。他探索总结出的三步定位探伤法,使探伤精准率大幅提升。

  前些年,有几家地方航空公司盯上了闻名业内的窦树军,都以丰厚待遇发来邀约。几乎没有任何犹豫,窦树军坚定地选择了留在部队,继续为战鹰“把脉”。2020年,考虑到部队刚刚换装新型战机,已到退休年龄的他主动申请延期服役,直到现在还坚守在阵地,尽心尽责地为战机探伤。

  “翅膀硬了为党飞!”在窦树军看来,每一次战机起飞前,飞行员对他竖起拇指的那一刻,是他最有自豪感的时刻。

  风渐渐小了一些,阳光穿过云层缝隙洒向大地,整个机场笼罩在一片金色的光芒中。“这架飞机状态不错,待会儿检查完剩余叶片,就可以继续参训了。”窦树军甩掉军大衣,又一次猫腰钻进狭窄的飞机进气道。像每一次那样,他仔仔细细地检查每一个细节,继续用零差错、零疏漏,诠释着空军机务兵的执着和坚守。

  夜深灯明

  ■丁文辉

走近4名装备维修岗位的士兵“工匠”:战场后方的执着与坚守

  【人物名片】刘加平,新疆军区某旅一级军士长。先后被评为全国技术能手、全军爱军精武标兵、陆军首届“四有”新时代革命军人标兵,荣立二等功3次、三等功1次,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深夜,家属楼的大门紧闭着。顶着凛冽寒风,“吱呀”一声,门从里面被用力推开,刘加平高大的身影出现在昏黄的路灯下。他紧了紧领口,消失在茫茫夜色中。

  历时5年研制的某型指控装备模拟训练系统终于要验收了。为确保万无一失,作为负责人的刘加平要去做最后的调试。穿过黑漆漆的训练场,远处一栋二层办公楼——“技术员之家”透出点点灯光。他的工作室便在其中。

  厚实板结的沙石地、呼啸肆虐的寒风,相似的场景将刘加平的思绪拉回多年前。单位正式移防前,曾在戈壁滩上一处农场临时驻扎过。因为房间有限,官兵只能挤在一起工作生活,腾不出地方摆放刘加平的研发设备。

  刘加平在农场转了几个来回,终于找到一处稍微宽敞的地方——菜窖。征得单位同意后,他将设备悉数搬进去。那时,刘加平常常加班到深夜,累了就倚着米袋子休息一会儿。

  菜窖光线昏暗、通风效果不佳,却挡不住刘加平前进的步伐。两年间,他研发的指挥控制系统和某型装备智能供电系统,均荣获军队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爬上“技术员之家”二楼,刘加平在左拐第三间办公室门口停下。棕红色的木门上,嵌着“刘加平工作室”的标牌。他曾无数次凝望这块标牌,心中翻涌的除了感动更有责任和使命。

  几年前,随着新营区落成,修理工间正式投入使用。那天,刘加平和战友们一起激动地走进工间。当踏进二楼的一间办公室时,刘加平愣住了——十几平方米的屋子里整齐地放着科研设备、维修工具,这简直就是他梦寐以求的办公室。

  这时,队长郭磊郑重地把一串钥匙递到他手心:“这是单位拿出专项经费,为你准备的工作室。” 刘加平握紧钥匙,激动、欣喜……复杂的情感充斥着他的内心。在战友们的注视下,“刘加平工作室”正式挂牌成立。

  许多个灯火通明的夜晚,“刘加平工作室”里时而响起飞快敲击键盘的噼啪声,时而飘起一缕电烙铁焊接元器件的青烟,时而传出组员们激烈的争论……这些付出最终都得到了丰厚的回报——这些年,工作室累计收集各类技术参数上万条;维修主战装备千余台(套);提出革新建议60余条;9项革新成果荣获军队科技进步奖。

  2020年,修理工间被改建成“技术员之家”,一批像刘加平一样的“创客”申请入驻,大量革新想法在这里生根、发芽、成长。

  凌晨3点,刘加平关灯走出工作室。楼门口的军容镜中映出他的模样——肩膀宽阔,身材高大,微微驼背,两只眼睛在厚厚的镜片下闪着严肃的光,黑发早已染上风霜。刘加平对着镜子努力挺直腰背,不禁感叹时光飞逝——这已经是他当兵的第26个年头。

  月光清冷,星河璀璨,“技术员之家”披上一层银辉。望着窗口那些未熄灭的灯光,刘加平充满欣慰与自信。

  铁甲战位

  ■於娅娅

走近4名装备维修岗位的士兵“工匠”:战场后方的执着与坚守

  【人物名片】王有武,陆军某试验训练基地二级军士长。先后7次被评为“优秀士兵”,荣立三等功1次,2018年被确定为陆军首批技术尖子培养对象。

  分别的时刻又一次到来了。

  两门修整一新的火炮,炮管上被郑重地挂上醒目的红花,这是王有武和战友们送给“老伙计们”的临别礼物。被抹去编号、拆掉击发部件的它们,已经光荣完成在靶场的战斗使命。不久后的某天,它们将正式出现在某个国防教育基地或者军事博物馆里,向来访者讲述曾经的辉煌。

  王有武所在的技术保障组,管理维护着40余种型号的坦克、装甲车和火炮等装备,共300多台套。报废的、退役的、在役的、未列装定型的,横亘60余载,足以组成一个颇具规模的“展览馆”。

  夜深人静的工房里,细心检修装备、更新台账,是作为组长的王有武多年养成的习惯。粗糙的掌纹、身上散不去的机油味,是经年累月维修装备留下的痕迹。每台装备战技指标如何、何时该保养、何时应更换零部件,王有武心里都有一本明白账。他对这些装备有着特殊的情感。在他看来,这些装备虽不会说话,却也有着自己的脾气:你对它们耐心一些,它们自然也会待你好一些;你研究得越深、对它们越了解,它们给你的信心底气也就越足。

  战友们眼中的王班长,是个实打实的能人。从军23年,他熟练掌握了22种型号坦克及装甲车的驾驶维修技能和20余种火炮的操作使用。仅从行驶轨迹、马达声响和变速操纵器操作情况,他就能判断坦克、装甲车是否正常。几任领导谈起他都赞不绝口:只要老王在,坦克装甲各项业务就没有什么好操心的。

  王有武觉得自己也没有那么神,他没有院校系统学习经历,岗位就是他的课堂。常年担负接装任务的他边实践边摸索,从油路、电路、击发部件再到底盘,逐个部位核查、校验,经常是装备验收完,他便掌握了基本的操作和维修技能。

  与坦克、装甲车和火炮打交道久了,王有武有着和这些装备相近的暴脾气。这一点,作为徒弟的杨志超深有体会:“各类操作示范两遍还学不会,王班长就急眼了。”单位装备类型多、任务密集,王有武总是倾尽所有,希望徒弟们尽快把自己的本事都学会。

  在西北汉子粗犷的外表下,王有武工作起来却格外细心。某次试验中,担负试验任务的坦克突发故障。王有武经排查发现,这是保险丝脱落、油管松动导致的。快速排除故障后,装备几天后又出现同样问题。为此,王有武反复尝试,发现坦克以20-30千米/小时的速度行进一段时间后,会引发车内零部件共振,最终导致链路接口脱落。单位及时把问题及改进建议反馈给了军工厂。类似的装备改进建议,这些年王有武陆陆续续提出了20余条。

  雪域高原、大漠戈壁,外场试验不仅是对装备性能的极限考核,更是对参试官兵能力素质的巨大挑战。出征队伍里,总少不了王有武的身影。他总说,铁甲在哪儿,他的战位就在哪儿。

  心中那道光

  ■田 栋 林凌勇

走近4名装备维修岗位的士兵“工匠”:战场后方的执着与坚守

  【人物名片】朱晓寅,武警福建总队机动支队三级警士长。荣获武警部队士官优秀人才奖三等奖,被总队评为“十佳士官”“优秀共产党员”,荣立三等功2次。

  熄灯哨响,夜色渐深,营区寂静无声。车场一角的修理间仍亮着光,一个瘦削的身影,弯着腰,还在零件盒里摸索着什么,一双布满老茧的手显得比寻常人粗糙许多。

  在这88平方米的一方天地里,朱晓寅待了17年。每当身处于此,朱晓寅的精力就无比集中——在这里,他完成了数千次车辆维修,保障了近百辆车的行车安全。

  2008年,修理间刚刚建成。当时,每次需要起吊笨重的变速箱时,朱晓寅和三四个战友总是贴着墙踮起脚,手动液压起吊,费时费力不说,变速箱在大吊架下摇摇晃晃,还存在安全隐患。

  朱晓寅动了改良大吊架的心思。他趁机电部门来营检修的机会,缠着技术人员请教如何起吊既省力又安全。技术人员临走时送给他一本小册子《滑轮组》,让朱晓寅如获至宝。

  那段时间,朱晓寅总是满手油污,在修理间反复修改、拼装滑轮组。1个月后,吊变速箱轨道滑轮组终于安装成功。新的滑轮组科学组合动、定滑轮,通过预设轨道提高起吊精准度,并将变速箱与吊钩三点固定,不仅省力便捷,而且让变速箱“稳如泰山”。

  这件事让朱晓寅在总队出了名,大家都知道机动支队有个爱动脑筋的维修技师。面对赞扬声,朱晓寅有些不适应。对他来说,自己只是比别人多想了一点。他常说:“哪怕一个小零件、小线路,你糊弄它,它也会糊弄你。”

  那年夏天,朱晓寅参与执行一项大型演练任务。部队到达指定地域准备展开行动时,一台装备车突然打不着火。朱晓寅检查后发现,这不过是个小毛病,车辆电瓶头腐蚀了。更换零件后,装备车很快恢复动力。原来,车辆在颠簸环境中长途机动,电瓶中的电解液容易溢出,腐蚀电瓶头——这在驾驶员看来,是在所难免的。

  “虽说是小毛病,影响可不小,难道就不能防患于未然?”返回单位,朱晓寅四处查阅资料,并进行了多次试验。他发现,在车辆保养时用开水清洗电瓶头,再涂抹润滑脂,能有效解决电瓶头腐蚀的问题。这种简便高效的保养方法在驾驶员中一传十、十传百。到了年底,这一方法还作为支队驾驶员集训的教学内容被推广使用。

  十几年下来,朱晓寅攻克了一个个修理技术难关,先后革新了10多项修理器材。他记录的笔记本摞起来有半人高,每个笔记本的首页无一例外工整地写着《士兵突击》中的一句台词:“你该想的不是成为特种兵,是善待自己,做好普通一兵。”

  普通一兵从未普通。朱晓寅爱钻研、下苦功的精神也感染着周围的战友。在他的帮带下,中队有4人先后取得汽车修理、装甲车修理高级资格证,多人取得中级资格证。如今,支队外出执行任务时,这些年轻的维修技师都能在所在梯队独当一面。

  他的徒弟们常说,朱晓寅身上是发着光的。

  对于朱晓寅来说,这道光,一直都在。

[ 责编:白冰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梦想,飞越了大山

  • 大阪世博会中国国家馆日活动成功举行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防晒,究竟该如何掌握分寸,才能在抵御伤害与拥抱健康之间找到平衡点?
2025-07-11 09:58
生命只有一次,心脏健康不容忽视。唯有提高对心梗症状的警觉性,掌握正确的急救方法,才能为生命筑起一道坚实的“心”防线。
2025-07-11 09:58
晒后背是一种传统的养生方法,符合中医“冬病夏治”的理论,其核心在于借助盛夏充沛的自然阳气,通过阳光照射背部,来提升人体自身阳气。
2025-07-11 09:58
截至7月10日,我国“北气南下”能源大通道累计输气量突破1000亿立方米,安全平稳运行超2000天,标志着这条纵贯南北的能源大动脉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动绿色转型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2025-07-11 04:55
从自然资源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办公室了解到,今年上半年,全国新发现矿产地38处,同比增长31%;新发现矿产地中,大中型矿产地25处。
2025-07-11 04:10
时下,智能手机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社交娱乐的重要工具。多学科专家指出,当我们刷手机出现注意力极度涣散、缺乏独立思考能力、情绪化反应严重、深度学习能力下降、空虚感增加等症状时,就表明我们的大脑正在被“腐蚀”。所谓的“脑腐”,即因长期暴露于碎片化信息而引发的认知衰退与脑功能损伤。
2025-07-11 04:10
由于肉眼很难发现水污染的情况,洪水之后饮水需要特别注意,避免直接饮用自来水、山泉水、河水、湖水等。肖丹提醒,如果不适症状较为严重,出现持续高热、剧烈呕吐、严重腹泻、脱水、意识障碍等,或皮肤干燥、眼窝凹陷、少尿等情况,应及时就医。
2025-07-10 09:3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近日发布消息,自然科学基金委制定重大非共识项目试点实施方案,将在2025年启动资助试点。自然科学基金委作为我国资助基础研究的主渠道,制定了一系列创新举措。
2025-07-10 09:33
嫦娥六号月球样品的相关研究成果,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高度关注。这1935.3克宝贵的月壤,使得月球样品研究进入“嫦娥时代”,开启了人类认识月球的新纪元,也为中国月球研究走向世界前列奠定了基础。 一年来,中国科学家们已经利用嫦娥六号月球样品取得许多科学突破。
2025-07-10 09:32
2024年嫦娥六号任务首次从南极-艾特肯盆地内部采回月球样品,为揭示该区域物质成因提供了直接证据。综合元素和矿物组成分析,南极-艾特肯盆地镁环物质主要为斜长石(63%~67%)和低钙辉石(25%~27%)组成的亚铁苏长岩。
2025-07-10 09:32
7月9日,在北京航天城,神舟十九号航天员蔡旭哲(中)、宋令东(右)、王浩泽在记者见面会上敬礼致意。 在神舟十九号乘组中,航天员王浩泽也是一位90后,更成为首位进驻空间站的女航天飞行工程师。
2025-07-10 09:30
随着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人工智能技术助力建材行业向更智能、更绿色、更高端方向变革。“通过数字化转型,建材企业可基本实现研发设计数字化、生产运营一体化、客户服务敏捷化,提升决策效率、协同能力和服务水平,快速提升生产力和核心竞争力。
2025-07-09 09:40
记者8日从湖南省自然资源厅获悉,通过创新地质找矿理论,经过长期勘探,湖南省郴州市临武县鸡脚山矿区已探获超大型蚀变花岗岩型锂矿床,共提交锂矿石量4.9亿吨,氧化锂资源量131万吨。
2025-07-09 09:39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8日晚间发布的通知,今后“颈深淋巴管/结—静脉吻合术”将不得应用于阿尔茨海默病治疗。“颈深淋巴管/结—静脉吻合术”是将颈部深层淋巴管或淋巴结与邻近的静脉进行吻合的手术,近年来部分医疗机构将其用于治疗阿尔茨海默病,引发争议。
2025-07-09 09:39
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日前发布《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支持企业对标标杆水平和先进水平,实施节能降碳改造和用能设备更新,鼓励企业建设极致能效工厂、零碳工厂。
2025-07-09 09:37
近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科研人员依托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冷却储存环,精确测量了极缺中子原子核硅-22的质量,实验发现硅-22的质子数14是一个新幻数。
2025-07-09 09:3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7日发布消息,自然科学基金委近日制定重大非共识项目试点实施方案,将在2025年启动资助试点。
2025-07-08 09:20
近日,由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联合有关单位研制的全自动水稻覆膜插秧技术装备在江苏省靖江市投入使用,开启了我国水稻覆膜插秧新模式。
2025-07-08 09:11
日前,全球领先的720V高压固态钠盐电池,在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的建亨奥能科技有限公司正式量产,标志着中国成为全球第三个实现固态钠盐电池商用量产的国家。
2025-07-08 09:10
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获悉,该委日前制定了重大非共识项目试点实施方案,将在2025年启动资助试点。
2025-07-08 05:0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