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光荣与梦想!一位两栖攻击舰舰长与一艘战舰的故事
首页> 军事频道> 军事要闻 > 正文

光荣与梦想!一位两栖攻击舰舰长与一艘战舰的故事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2022-03-24 14:22

  追赶,一代军人的使命

  ■解放军报记者 杨 悦

  军港之畔,安静停泊着国产新型两栖攻击舰——海南舰。战舰前方,站立着亲身经历这艘战舰驶向深蓝的舰长——闾勇军。

  2019年4月23日,人民海军成立70周年之际,正是闾勇军40岁的农历生日。这命运般的重合让他感到一种奇妙的缘分,仿佛自己就是为海军而生的。

  1992年5月4日,闾勇军还坐在初一的教室里安静地上课。这一天,《解放军报》一版刊发了这样一则消息:《我海军驱逐舰编队全部国产化》。

  要等到多年以后加入海军,闾勇军才能明白,这则消息对于他所从事的这份事业意味着什么。

  在世界海军发展坐标系上,中国海军与世界强国海军的“时代差”是实实在在的。

  “这一步,我们紧赶慢赶,终于赶上来了。”闾勇军至今记得接舰时,一位老专家眼含着泪花说的一番话:“百年海军,这一步,不容易啊!”

  追赶,一代军人的使命。30年后,这位出生于1979年、伴着改革开放春风成长起来的军官,已经走进国产最先进的两栖攻击舰的舰长室。

  在整整一代人的成长过程中,中国海军的发展就如同这个国家的发展一样,开始了让世界惊讶的加速追赶。“中华神盾”“万吨大驱”……“网红”战舰不断升级,已成为中国海军快速发展征程上再寻常不过的风景。新加坡《联合早报》称:“这一幕,在世界造船史上也实属罕见。”

  如今,站在全速前进的海南舰上,闾勇军仿佛看见他与人民海军共同成长的深蓝航迹。

  2022年2月26日,闾勇军登上中央电视台《开讲啦》节目,一身浪花白挺拔而自信。节目里,这位海南舰舰长带领观众,走近这艘被誉为“两栖作战尖刀”的大国重器,分享一队水兵与一艘战舰的故事。

  一位两栖攻击舰舰长的梦想航迹

  ■闾勇军

  我的舰

  2021年4月23日,是我作为海南舰舰长终生难忘的一天。

  那天,海南舰按照海军最高礼仪悬挂满旗,全体舰员分区列队,在海南三亚某军港举行交接入列仪式。

  习主席亲自给我们授予八一军旗,颁发命名证书,并视察检阅了海南舰。从那天开始,这艘国产两栖攻击舰正式加入人民海军的战斗序列。

  我曾经担任五指山舰舰长。五指山舰排水量超两万吨,身躯已经非常大了,但在海南舰面前,却只能算个“小弟”。仅在水面之上,海南舰的高度就超过15层楼,被网友称为“小航母”。

  其实,我一点都不羡慕航母。虽然我们比它“苗条”一点,但是我们的驾驶室、飞行甲板都比它高。正所谓“站得高,看得远”。

  除了“小航母”外,网友还称我们是“小平顶”“大板砖”。这其实说的是我们的飞行甲板。

  海南舰上有一个很大的直通甲板,面积相当于20个标准篮球场。这极大地提高了甲板的作业面积——这儿可以同时起降多架舰载直升机,并且能快速多波次出动,作战能力大幅增强。

  海南舰的肚子里,藏着更多乾坤。

  我们有一个很大的机库,可以停放许多架各型号的舰载机。前后共两部升降机,调运人员可以像开玩具赛车一样,通过操纵杆遥控,一次调运多架直升机,效率非常高。

  除机库外,我们还有坞舱等装载舱室,主要装载气垫艇、坦克、装甲车辆等。气垫艇可以用来运送重装,高速地把它投送到岸上。

  我们不仅是海上的机场,还是海上的船坞、海上的基地。海南舰搭载的装备,上可九天揽月,下可五洋捉鳖——大大小小1000多个舱室,电缆长度超过1500公里,距离相当于从北京到上海。总而言之,结构非常强大。

  我刚从军校毕业的时候,部队舰船吨位还比较小,条件也不好。现在的海南舰却大不一样:中央空调、24小时热水是基本保障,超市、邮局、医院、洗衣房、健身房等一应俱全,就是一个移动的“海上城市”。

  我们舰上的医院硬件设施相当于一个二甲医院标准,可以同时拥有超过100张床位,战时进行拓展加强就可以执行海上战伤救护任务,相当于一艘医疗船。

  可不能小看了这种进步。对于两栖攻击舰来说,保障力就是战斗力。

海南舰在海面行进。

  我的航程

  现在能驾驶这么威武霸气的军舰,是我小时候想都不敢想的。

  我出生在内陆,参军前都没见过大海。但是从出生开始,我跟部队就有一种莫名的缘分。

  我叫勇军,这是爷爷给我起的名字,意为勇敢的军人。我从小就有一个军人梦。记得高中毕业的时候,因为招飞没成功,我在纪念册上写下:“我要参军,开不了飞机,也要去开军舰……”

  后来,我顺利考上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成为光荣的海军一员。毕业后,我分配到登陆舰部队,先后参加了多国联演、亚丁湾护航等重大任务。

  在与外军交流的过程中,我多次见过国外的两栖攻击舰,非常羡慕两栖攻击舰的强大作战能力。当时我就想:什么时候我国能有这么一艘两栖攻击舰?什么时候我能开上国产的两栖攻击舰?

  2019年,我带队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70周年多国海军活动。不久后,我就接到了去上海接收首艘国产两栖攻击舰的通知。

  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2019年9月10日,我第一次见到了海南舰。

  作为舰长,接一艘新舰就像带一个孩子。我自己有两个孩子,五指山舰也是我接的,是我的“三娃”。那一天,我终于看到了我的“四娃”——海南舰。

  那时,海南舰还没有下水。我心中激动不已,急切地想去拥抱它、了解它,迫不及待地走遍了一切我能走到的地方。走过后我却发现,“四娃”跟我想象的差距有点大——

  绝大部分装备设备都没到位,此时此刻的海南舰,就像是一个大铁疙瘩“毛坯房”,后续建设任重道远。

  根据经验,国外接收一艘两栖攻击舰至少需要两到三年时间。当时这艘国产两栖攻击舰,对我国来说就是一个“三无产品”——无经验、无资料、无专业人员。我们却计划用一年多的时间接收完毕。

  “这么复杂的系统工程,这么艰巨的建设任务,我们能按时完成吗?”我忍不住在心里问自己。

  那一刻,我感到“压力山大”。怎么办?我告诉自己,也告诉战友们:“两横一竖,撸起袖子加油干!”

  那段时间,全船都在施工,粉尘碎屑到处都是,防尘口罩和安全帽成为我和战友的日常必备装备。忙碌了一天下来,我们的鼻孔和嘴巴位置留下了3处明显的黑印,形状十分可爱,舰员们开玩笑说:“这是专属于我们的‘小熊饼干’。”因为长时间戴安全帽,我们头上勒出了一圈“紧箍咒”。不少女舰员一天下来浑身沾满灰尘,我们亲切地叫她们“灰姑娘”……

  接舰时,我们面临着新的难题:如何快速学好用好新装备?

  今天,现代化战争的信息化程度持续提高,智能化特征日益凸显。战争的制胜观念、制胜方法,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海南舰是人民海军应对未来高科技作战的跨代装备之一,网络化、信息化、自动化程度高,大部分装备都能通过网络监控管理。

  一艘高科技战舰,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我们必须要有网络信息方面的专家,来运行管理维护网络。

  作为舰长,我要学习舰上所有专业。房间里的学习资料如果摞起来,得有将近两人高。那段时间,我的压力非常大。

  并不是每个舰员都爱学习。有的舰员“吐槽”:“原以为来当兵就是训练,不用学习了。没想到,来了之后比以前学得更多。”还有人调侃:“如果上高中时学习这么认真刻苦,早就考上好大学了。”

  有一天,一名战士哭丧着脸找到我说:“舰长,我不想学了,我真学不会。您让我干点别的吧,我不怕苦,让我刷厕所都行!”

  我严肃地告诉他:“你以前不学可以,那是你个人的行为。现在你穿上这身军装,身份不一样了。学好用好手中装备,是军人的天职。我们百人一杆枪,一个萝卜一个坑。你要是学不好,就可能影响装备性能的发挥,我们就有可能打败仗!”

  听完这番话,那名战士端正了态度,后来学习的成果也还不错。就是这样,为了使国产两栖攻击舰尽快加入战斗序列,我们一直在跟时间赛跑,与困难斗争。

海军海南舰舰长闾勇军。

  我的深蓝梦

  2020年8月5日,我第一次驾驶海南舰。站在高高的驾驶室,我感受到了一览众山小的豪迈。

  大国巨舰从黄浦江启航,驶向更辽阔的海洋。看着海水慢慢由黄变蓝,那一刻涌上我心头的只有4个字:激动,自豪。

  说实话,我已经算是一名老舰长,但驾驶海南舰,对我来说依然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正常的船型,驾驶室在中线上。海南舰采取边岛式上层建筑的结构,驾驶室在右舷边上。这就相当于在大巴的后门位置开车,视线盲区很大。这需要全体舰员配合驾驶巨舰,对协同指挥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到了真正驾驶的时候,海南舰的稳,却超出了我和战友们的想象。

  海南舰很大,操纵性能却很好,是个“灵活的胖子”。在一项测试最小转弯半径的试验中,舰艇需要在海上行驶出一个完整的圆,我们把它称为“海上摊煎饼”。驾驶时没什么直观感受,但看到航拍视频后,我心中只有一个字:“爽!”

  大国巨舰在海上画出完美的弧线,真是太漂亮了。原计划30天的试验任务,我们只用18天就完成了。

  入列后,我们迅速转入作战训练。作为首艘两栖攻击舰,海南舰没有现成经验可以借鉴,一切都是从零开始,需要我们去探索和实践。

  去年6月,我们第一次组织多架舰载机连续出动训练。舰载机起降时,需要舰艇顶风航行。有时海面风力达到五六级,稍微加点航速,甲板合成风就到了七八级,人在上面行走都困难,我们还需要作业。甲板作业人员的感觉,就是风大、温高、时间长。

  其实,最大的气流是舰载机起降时产生的。一个保障站拍摄的视频中,画面抖动得非常厉害,这不是因为摄像师的手抖,而是舰载机起降时产生的气流扰动所致。

  甲板上的作业人员,被称作“彩虹小分队”。他们所处的岗位,是我们舰上最辛苦、最危险,同时也是最光荣的岗位——是他们,一次次用双手托举舰载机飞向蓝天。

  海面大国巨舰劈波斩浪,空中铁翼飞旋直插敌后,陆上铁流滚滚直捣黄龙。

  海南舰是为战而生、向战而行的。我们的誓言是:“国家利益所至,‘两攻’使命必达。”

  我们时刻准备着,只要党和人民需要,我们将用青春和热血,捍卫国家主权和权益。

  (图片由陈运鹏、昃天雨摄)

  登上央视《开讲啦》,一群军人的时代拼图——

  他们,为梦想代言

  ■解放军报记者 杨 悦

  看着电视里穿着一身浪花白军装的父亲,闾勇军的女儿感到一丝陌生——父亲身后那艘巍峨的海南舰,她并不了解,但她知道,那是父亲热爱的舞台。

  2月26日,正值周六的夜晚,执掌着大国巨舰的舰长闾勇军脱下军装,和妻子孩子坐在电视机前,一同观看自己主讲的央视《开讲啦》节目。

  一期节目,40多分钟,浓缩了这位舰长的成长与奋斗。当闾勇军迎着海风,向观众讲述海南舰的故事时,他也重新回顾了自己战风斗浪的成长岁月,展示了他所见证的人民海军高速发展的伟大时代。

  自《开讲啦》节目开播至今,已有20多位中国军人登上这个舞台。站在聚光灯下,他们为观众讲述着新时代中国军人的成长、奋斗与梦想。

  这个舞台,见证着他们的热爱——

  “我喜欢试飞,喜欢这种刺激的感觉,中国空军只要还剩下一名试飞员,那一定是我。”安静的天空、极速冲刺的战机,英雄试飞员李中华一次次在“刀尖上跳舞”,在辽阔长空挑战飞行极限。他用最赤忱的热爱与忠诚,为中国空军飞向更远的蓝天写下了自己的注脚。

  这个舞台,见证着他们的勇敢——

  “选择很难,但是祖国和人民需要你的时候,就要以大局为重,就要做到义无反顾。”接到命令,武警警官席栓柱和战友们第一时间奔赴异国执行任务。403个日夜,他和战友们把中国武警的形象刻在了世界舞台。

  这个舞台,见证着他们的情怀——

  “伟大的祖国就是我们坚守的阵地,国家安全就是我们永远追求的梦想。”当火箭军某旅时任旅长王锡民讲述官兵们坚守在大山深处的寂寞岁月时,我们好像亲眼见到了那些沉默的身影。他们升起纸板上的“红太阳”,用自己无私的奉献,将每一个美好的晨曦带给祖国和人民。

  《开讲啦》舞台之上,一位位中国军人笔直站立的身影、一个个打动人心的军旅故事,宛如散落在祖国各个角落的拼图。沿着镜头的投射,这些故事拼图在万千注视的目光中连缀,拼接出一幅强军兴军的壮阔画卷。

  他们之中,有自称“大海中的一滴水”的空降勇士李振波,有豪言“舰艏行处是长城”的航母舰长刘喆,也有“为国铸和平之盾”的院士钱七虎。

  在这个舞台上,我们听过海军陆战队某旅旅长王家权讲述特战队员如何淬炼成钢,听过身穿雪白“战衣”的人民军医卞修武怎样坚守医疗战线,也听过战斗英雄韦昌进如何穿过血与火的战场峥嵘……

  一个个坚定自信的身影,展示着新时代中国军人的样子。

  站在战位之上,他们守卫着广袤的神州大地、山川河流、天空海洋。站在舞台中央,他们为自己的梦想代言,为这支军队的梦想代言,也为这个伟大民族的梦想代言。

  “回顾军旅生涯,我一次次接新船,一次次见证舰艇装备的更新换代,一次次见证海军的跨越发展。”闾勇军说。

  如今,驾驶着海南舰这艘先进的两栖攻击舰,闾勇军亲身体会了时代飞速发展的馈赠。这艘破浪前行的大国巨舰正载着他和战友们的梦想,一往无前地驶向深蓝,驶向未来。

  从聚光灯中走出,闾勇军和海南舰开始新的出发。

  “我希望海南舰尽早走向远海大洋。”谈起现在的梦想,闾勇军满是期待地说。

[ 责编:丁玉冰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神舟二十号3名航天员顺利进驻中国空间站

  • 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不久的将来,中国的嫦娥七号还将搭载来自埃及、巴林、泰国、意大利、瑞士等国的载荷飞往月球。”郭嘉昆介绍。
2025-04-25 16:45
国家航天局对外发布嫦娥五号任务月球样品国际借用申请结果,同意6个国家的7家机构的申请。
2025-04-25 10:16
目前,我国人工智能领域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报告,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人工智能专利的最大拥有国,在全球的占比达到60%。
2025-04-25 10:15
水利部近日印发《蓄滞洪区建设管理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启动实施蓄滞洪区建设管理三年行动。
2025-04-25 10:11
这些看不见的技术迭代,正为中国探索更遥远的宇宙空间铺就更坚实的“天梯”。
2025-04-25 10:09
《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我国排名提升至第11位,拥有的全球百强科技集群数量达到26个,连续两年位居世界各国之首。
2025-04-25 10:08
搭载着3名航天员的长征二号F遥二十运载火箭直冲云霄,熊熊尾焰映照着千年胡杨,也照亮了中国载人航天的崭新篇章。
2025-04-25 10:07
从老人登山有了“赛博外挂”,到“养老机器人”成为热词,今年以来,机器人相关话题持续升温。
2025-04-24 09:40
航天诱变紫云英新品种,固氮效能更高了,综合生态效应也非常大
2025-04-24 09:34
这项研究不依赖直接改变作物的遗传背景,而是通过调控根际的微生物组来优化作物在田间的生长表现。
2025-04-24 09:26
以斑马鱼、涡虫和链霉菌作为研究对象开展生命科学实验
2025-04-24 09:24
涅槃重生的AI开口说话了——一面是口若悬河,一鸣惊人;另一面却是信口雌黄,“鬼话”连篇。
2025-04-24 09:22
春日的北京,一场充满未来感的马拉松赛事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在21.0975公里的赛道上展开角逐,20支机器人队伍参赛。 在制造业,目前人形机器人承担的是繁重、泛化性强、高度重复的工作,例如搬运颜色、重量、尺寸各不相同的箱子,分拣不同形状的零配件。
2025-04-24 09:19
数字技术带给阅读前所未有的便利,同时也提出了新课题。
2025-04-23 10:34
农民种粮能挣钱,粮食生产才有保障。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中,农业保险是重要方面。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动扩大稻谷、小麦、玉米、大豆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投保面积”“健全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支持发展特色农产品保险”。
2025-04-23 10:31
身高172厘米,通体银色,一台台人形机器人在产线上分拣物料、搬运料箱、安装零件……科幻电影里的场景照进现实。
2025-04-23 10:26
再接再厉、乘势而上,一步一个脚印朝着建设航天强国的目标迈进,中国的航天事业必将开拓更高境界,中国的科技创新将书写崭新篇章。
2025-04-23 09:24
天地图是自然资源部门向社会提供各类在线地理信息公共服务、推动地理信息数据开放共享的政府网站。
2025-04-23 09:22
4月22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统一调度下,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发射任务组织全区合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以及任务各测控点实施联调联控,全面模拟发射准备、发射以及飞行过程中的各种技术状态和工作过程。
2025-04-23 09:21
让人形机器人跑马拉松,与其说是人机竞技,不如说是机器的自我迭代。
2025-04-23 09:1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