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把脉世界防空反导新发展
首页> 军事频道> 军事要闻 > 正文

把脉世界防空反导新发展

来源:解放军报2022-03-03 08:53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防空反导是确保国防安全和作战行动自由的重要手段。当前,随着军事技术和武器装备快速发展,防空反导作战正面临新的威胁与挑战。

  空天威胁日趋复杂多样,防御目标进一步拓展,“跨域化”特点更为突出

  近十余年来,防空反导面临的现实威胁发生了显著变化。四代战机陆续装备,隐身性、机动性、速度和态势感知等能力全面升级,巡航导弹、弹道导弹的突防和毁伤能力进一步提升,远程精确打击能力持续增强。此外,无人机已开始投入实战运用,在对抗中灵活性和成本、数量优势凸显;高超声速武器发展和装备进程明显加快,凭借速度、射程和机动性优势,形成新型突防通道;分布式杀伤、有人/无人协同作战等新型进攻性战法不断涌现,作战平台和武器系统功能更加分散,杀伤链构建更加灵活、高效。

  未来,进攻作战会呈现出立体多样的全方位打击态势。基于威胁变化,美军在2019年发布的《导弹防御评估报告》中明确指出,防空反导防御目标已由传统战机、弹道导弹为主拓展为有人/无人飞机、巡航导弹、弹道导弹、高超声速武器,甚至还包括火箭弹、火炮和迫击炮等多种类型。同时,由于弹道导弹、高超声速武器纵贯空天域空间,而且常规火力打击与网电攻击、天基信息支援更加紧密铰链,作战空间大幅拓展,防空反导横跨空、天、网、电多域的“跨域化”特点更为突出,因此美、俄等军事强国普遍认为,信息化时代的防空反导力量,必须担负起在空、天、网等多域空间,遂行一体化的防空、反导、防天和网电对抗的多重使命任务。

  进攻与防御,动能与非动能等多种能力有效整合,“一体化”程度逐步提升

  面对复杂多样的现实威胁,传统、单一的动能拦截手段已难以有效应对,只有统筹作战资源,整合各种能力,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实施一体化防空反导,才能确保能力走在威胁之前。

  一是统筹传统气动目标与弹道导弹、高超声速武器等防御系统的一体化建设与运用,构建更为完善、全面的防御火力配系和作战体系,以应对未来多种攻击武器混合式饱和攻击。例如,美军基于“宙斯盾”系统和“标准”-6导弹,不断拓展集防空、反导、反高超声速武器于一体的综合防御能力;俄罗斯C-500武器系统为新型防空反导防天一体化的综合武器系统,可抗击飞机、高超声速导弹、弹道导弹,还具备攻击卫星能力;法国、意大利、英国等国装备的“紫菀”防空导弹,也已具有一弹多用的特点,能够兼具防御超音速反舰导弹、战机、弹道导弹等多种能力,目前仍在持续升级。

  二是加强动能与非动能、进攻与防御、主动与被动手段的综合运用。美国陆军已将高能微波、激光和电子战等非动能武器纳入未来的六层防空反导体系;美国防部导弹防御局发布的未来2.0版导弹防御体系架构中,拓展增加了网电攻击和高超声速武器在敌方导弹“发射前”的源头打击能力,进一步强调攻、防作战的一体化整合。除此之外,美军还通过加强海外战区防御与国土防御、全球导弹防御、全球快速打击等作战行动的协调和同步,以及扩大国际合作,提升与盟国(友)防空反导系统互操作水平,进一步拓展防空反导“一体化”能力。

  作战体系开放协同,作战单元即插即用、互联互通,“分布式”趋势更加明显

  着眼当前防空反导普遍存在体系复杂、火控系统“中心化”和信息孤岛“烟囱”林立等不足,防空反导未来发展方向将是依托更为先进的网络信息系统,打破传感器和拦截器作战单元相对固定集中的传统集成方式,向更为开放、灵活的“分布式”防御模式发展。

  “分布式”防御体系架构以网络为中心,传感器和拦截器作战单元分散部署,并通过一体化防空反导指控系统实现互联互通互操作和灵活组合。目前,以色列“铁穹”防御系统已实现远程火力控制,体现了“分布式”的典型特征。美军也将“分布式”防御作为未来防空反导体系建设的重点,不断拓展远程发射、远程交战等新型能力。此外,俄罗斯最新发展的C-500系统也具备更强的联合防御能力,可以通过组网与其它武器系统高效衔接运用。

  武器系统技战术性能全面升级,效费比大幅提升,“多任务”能力显著增强

  未来,随着相控阵雷达导引头、氮化镓器件、高性能处理器、微小型拦截器、定向能、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逐步成熟并广泛应用战场,反隐身、反高超、反“低、慢、小”目标等关键技术将有望取得突破性进展,防空反导武器系统技战术性能将全面升级,在复杂战场环境下抗干扰、抗欺骗、高毁伤能力将进一步提升。此外,智能制造等先进技术未来将大量运用于武器生产,防空反导武器系统研制、部署和维护成本将降低,作战效费比将大幅增强。

  世界主要军事大国在研制新一代防空反导系统时,目前大多采取改造升级现有系统为主的发展路径。例如,美军已明确在海基“宙斯盾”系统和“标准”系列导弹基础上发展防空、反导和高超声速武器防御一体化能力,并且披露将研发增程型“萨德”系统以拓展高超声速武器防御能力;俄罗斯从C-300开始,采取系列化、通用化、模块化的设计思路,可根据防空、反导、反高超等需要兼容多型雷达和导弹。未来,防空反导武器系统同时防御多类目标的“多任务”能力将会显著增强。

  美、俄等军事强国近年来除了坚持发展传统远近兼备、高低搭配的“分层”拦截体系外,还强调包括定向能武器在内的中近程武器的实战价值,认为充分利用新型中近程拦截武器可以在抗击多类型目标的同时扩大参与攻防的武器选项,增加对手突防的复杂性。

  指挥控制更加灵活高效,人工介入程度逐渐降低,“智能化”特征日益突显

  弹道导弹、临近空间飞行器、隐身飞机、巡航导弹、无人机等空天来袭兵器的组合运用与立体打击突防概率高,仅靠单一武器系统已无法实现有效抗击。此外,现代防空反导作战行动空间广阔,武器平台分散,指挥跨度大,因此,美、俄等军事强国根据各类空天来袭兵器特征规律和拦截武器装备性能,加速提升防空反导作战智能化的指挥控制和决策支持能力。

  目前,美军正在发展完善防空反导指挥控制系统,在平时任务规划的基础上,实现拦截方案快速自动生成、拦截火力优化组合、作战任务动态调整、拦截目标快速分配。俄罗斯也正在大力发展跨军兵种的智能化新型指挥控制系统,提高空天防御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协同作战能力。未来,人工介入防空反导作战“杀伤链”闭合环路的时机将会减少,基于大数据的快速指挥决策和对武器系统的自动控制将成为发展重点,指挥关系可灵活重组、指挥机构可应急接替、信息流程可动态组织、系统规模可灵活伸缩、作战单元可按需嵌入的特点更加突出。(马蛟龙 罗骁)

[ 责编:丁玉冰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冰天雪地迎新年

  • 深圳年味渐浓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闸门开合,水涨船高。2025年1月1日,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发布数据显示,2024年三峡枢纽通过量达1.59亿吨,连续三年突破1.5亿吨大关。其中,三峡船闸运行10000余闸次,通过量1.54亿吨;三峡升船机运行4700余厢次,同比增长5.1%。
2025-01-02 09:33
波澜壮阔的海洋中,更多宝藏正待发掘,深海油气资源就是其中的宝藏之一。深海区域有着丰富的油气资源,如今已成为全球油气资源的主要接替区。
2025-01-02 09:31
在数字化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产生和需要存储的数据量呈爆炸式增长。传统的存储方式,如硬盘、磁带等,正面临存储容量有限、维护成本高以及存储设备寿命短等诸多限制。
2025-01-02 09:30
长期以来,科学界普遍认为这两种记忆在大脑中可以协同工作。然而,当两种记忆产生冲突时会发生什么?
2025-01-02 09:29
量子计算正加速发展!2024年12月上旬,谷歌公司推出其最新量子芯片Willow。几天之后,我国科研团队在预印本网站arXiv发布了“祖冲之三号”的相关成果。
2025-01-02 09:29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鼓励和引导高校、科研院所按照先使用后付费方式把科技成果许可给中小微企业使用。
2024-12-31 09:14
30日,“天目一号”星座23颗卫星、“云遥一号”系列12颗卫星进入中国气象局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并实现业务运行。这是商业小卫星数据首次获准进入中国气象局业务系统,为我国气象预报预测提供有力支持。
2024-12-31 04:10
教育部日前部署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及试点工作,要求2030年前实现基本普及。这对抢占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和人才高地至关重要,必将引发教育领域的系列深层变革。顺利推进人工智能教育,需深化基础研究,把握底层框架和逻辑,做好体系化构建。
2024-12-31 04:45
享受便利的同时,掌握它们背后的核心技术更为重要。如何培养更多懂人工智能、会应用人工智能、能研发人工智能的人才?
2024-12-31 04:45
30日,中国工程院、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等部门联合发布的《2024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整体向好,制造业全球竞争力处于上升趋势,在提质增效、绿色低碳发展等方面呈现诸多亮点。
2024-12-31 04:45
2022年12月31日,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在建成两周年之际,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于12月30日首次发布《中国空间站科学研究与应用进展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对两年来中国空间站科学研究与应用进展进行了系统性总结。
2024-12-31 04:10
从7000米级“蛟龙”号,到4500米级“深海勇士”号,再到创下10909米深度之最的“奋斗者”号,我国载人深潜能力不断突破,技术迭代能力快速提升,征服深海的故事不断续写。
2024-12-30 09:18
当前,数字技术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通过传感器网络、物联网、大数据分析、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实现了对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智能化、精准化和高效化管理,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2024-12-30 03:50
科技部30日发布了2023年度全国科普统计数据。数据显示,在科普经费投入方面,2023年全国科普工作经费投入首次突破200亿元,筹集额达215.06亿元,比2022年增长12.60%。
2024-12-31 04:10
“探索三号”12月29日顺利抵达三亚崖州湾南山港公共科考码头,正式入列。这是我国首艘设计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深远海多功能科学考察及文物考古船。
2024-12-30 04:10
国务院近日公布修订后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自2025年1月1日起施行。本次修订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继2007年2月24日审议通过后,时隔17年迎来的首次修订。
2024-12-30 03:50
进一步巩固扩大我国高铁技术世界领跑优势。
2024-12-30 03:50
寒冬时节,一踏进位于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石板镇的生态草莓农场大棚,就感受到扑面的宜人暖风,嗅到阵阵花果甜香。“红颜”“黑珍珠”“白雪公主”……
2024-12-30 03:50
科普从业者不仅需要具备“受众导向”的能力,而且也需要把“受众导向”作为开展科普的一种方式。
2024-12-28 18:09
技术、产业、人才,仿佛三条大江奔流不息,形成一个“川”字。如何在川字中间加上一横,将三者形成整体,凝聚成创新的磅礴力量?
2024-12-27 10:2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