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八女投江”殉难地,传承红色文化,谱写振兴新篇
首页> 军事频道> 军事要闻 > 正文

“八女投江”殉难地,传承红色文化,谱写振兴新篇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2022-01-25 09:03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乌斯浑河畔“烈女标芳”

“八女投江”殉难地,传承红色文化,谱写振兴新篇

  “八女投江”的事迹是我国14年抗日战争历史上的壮烈一页。84年前,以冷云为首的东北抗日联军8名女战士,在顽强抗击日本侵略军的战斗中,投入滚滚的乌斯浑河英勇牺牲,用生命谱写了一曲壮烈的战歌。

  “乌斯浑河畔,应有烈女标芳”。抗日名将周保中1938年11月4日在日记中这样缅怀“八女投江”。如今,硝烟远去,在“八女投江”地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八女投江”纪念馆、纪念碑、英烈群雕等纪念设施依然铭刻着“八女投江”的壮举,当地干部群众传承“八女投江”红色文化,正奋力描绘新时代新征程新画卷。

  八位抗联女战士血战到底、集体投江

  地处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林口县的乌斯浑河,千百年来默默哺育着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它发源于锅盔山,看起来不太宽阔,沿着地势绵延起伏,最后注入牡丹江。

  乌斯浑河在满语中有“凶狠的河流”之意,雨季尤其是暴雨后河水暴涨,水势凶猛。抗联史研究学者刘颖说,因为“八女投江”,乌斯浑河成为一条载入红色历史的河流。

  冬日的乌斯浑河河面已经结冰,冰面不宽且被白雪覆盖。行走在乌斯浑河边的林口县刁翎镇三家子村,河畔的纪念碑镌刻着英雄的功勋,带我们穿越时空,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在抗日战争时期,以冷云为首的东北抗日联军八位女战士,顽强抗击日本侵略军,战斗过程中在乌斯浑河沉江殉国。她们是第2路军第5军妇女团指导员冷云,班长胡秀芝、杨贵珍,战士郭桂琴、黄桂清、王惠民、李凤善和被服厂厂长安顺福。

  《东北抗联女兵》一书中记载,“这是个反常的秋天,阴雨连绵,河水暴涨。”刘颖说,1938年,对于抗联第5军来说过得极为艰难,战斗的激烈混合着牺牲的惨烈,考验着每一位战士。

  在第五军西征队伍中,妇女团的女战士们跋山涉水,英勇作战。在战斗中,她们是铁血战士,在行军途中,她们又是医护人员、宣传员。她们照顾伤病员,为每一位有需要的人送去温暖。刘颖说,女性在战争中能给人带来不一样的温暖,她们是姐妹,也是母亲。

  1938年10月,部队在乌斯浑河渡口被日伪军千余人围困。面对突如其来的恶战,抗联战士们边打边退,但为时已晚,他们被敌人紧紧咬住难以脱身。

  林口县政协原主席、东北抗联研究学者于春芳说,据抗联战士回忆,此时八位女战士正隐蔽在乌斯浑河的岸边准备渡河,敌人没有发现她们,但她们所在的地点是吸引敌人的“好位置”。

  在大部队被敌人紧紧围困,面临全军覆没的危急关头,冷云等人不顾生死,向敌人发起突然袭击。敌人在遭受攻击情况下,不知道河边有多少抗联战士,于是调整部署,向河边扑来。

  冷云等八位女战士果敢杀敌,吸引了敌人火力,分散了敌人兵力,给战友创造突出重围的有利条件,战友们趁敌人调整部署之际迅速冲出包围,潜入密林,保存了实力。

  然而,八位抗联女战士却被敌人围困于河边。敌兵蜂拥而至,妄图凭借优势兵力活捉女兵。八位女战士人少力单,弹药又很少,且战且退。敌人越来越近,在背水作战至弹尽的情况下,面对日伪军逼降,女战士们誓死不屈,抵抗到底。

  多名研究学者告诉记者,冷云最后是如何给女兵们下的命令,我们已不可得知,“也许她什么都没说,只是把空匣枪插进腰里,就带头步入了‘冰河’”。

  在最后的时刻里,冷云和战友们毁掉枪支,互相搀扶着走进冰冷的河水,壮烈牺牲。

  烈士牺牲时最大的23岁,最小的才13岁

  八位女战士牺牲时,年龄最大的冷云和安顺福只有23岁,年龄最小的王惠民才13岁。

  一些干部、学者认为,“八女投江”集中体现了对党忠诚、舍身报国、敢于革命、英勇斗争的品质。冷云、杨贵珍、胡秀芝、安顺福4人是党员,“八女”始终在党的领导下战斗,直至用生命书写了对党的绝对忠诚、舍身报国的精神。

  她们为保家卫国毅然走上革命道路。她们不仅发挥文化、文艺特长,教战士们识字,活跃部队文化生活,还和抗联男战士一样跋山涉水,英勇作战。日伪军围攻时,她们并没有被发现,完全可以渡河求生,但她们把生的机会留给大部队。

  于春芳说,这个年龄本应在校园、家庭中享受快乐。她们或是有父母,或是有丈夫、孩子,有的有恋人。为了共同抵抗侵略者,她们参加抗联,辗转于艰苦战斗之中。

  八位女战士中,冷云是最有代表性的一位。她牺牲时年仅23岁,然而已经是老党员了。冷云,原名郑志民,1915年出生,黑龙江省桦川县人。1931年入桦川县立女子师范学校读书。九一八事变后,她积极参加抗日救国活动。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在佳木斯从事秘密抗日活动。后来,她与具有爱国思想的吉乃臣加入东北抗联第五军,后经组织批准两人结为革命伴侣,共同进行抗日斗争。

  冷云先在军部秘书处做文化教育工作,后调到第五军妇女团担任小队长和指导员。1938年夏,冷云强忍丈夫英勇牺牲的巨大悲痛,告别刚刚出生两个月的婴儿,随第五军第一师部队西征,任妇女团政治指导员。

  经于春芳等人考证,牺牲时年仅13岁的王惠民,受到参加抗联的父亲影响,加入了抗联队伍。参军不久,她的父亲就牺牲了。据抗联老兵回忆,她是个天真活泼又非常坚强的孩子。行军时,她像个老战士的样子,跟着大家一样跋山涉水。

  八位女战士中,安顺福、李凤善是朝鲜族。安顺福,抗联战友称她为“安大姐”,“可能是因为她是被服厂厂长,像大姐一样为抗联战士们缝衣补被”。

  除了冷云留有几张学生时代的照片,其他女战士都没有留下照片,纪念馆里悬挂的是根据各自特点描绘的画像。然而,她们的名字、事迹永远留在了人们心中。

  于春芳说,当年抗联的斗争异常残酷,由于没有档案、有人用的是化名,大多数牺牲的人并没有留下名字。一开始,八位女战士的名字还不全,大部分事迹也是空白。经过比对回忆录、实地考察等,很多事迹才“浮现”。

  她们伴随着抗日战争成长起来,敢于接受新思想,将个人命运融于国家命运。牡丹江师范学院中国抗联研究中心副主任陈君认为,八位女英雄代表的不仅是东北抗联女战士群体,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女战士群体,意义重大。

  赓续红色血脉 讲好“八女投江”故事

  人民永远不会忘记“八女投江”。2009年,“八女投江”入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名单。

  乌斯浑河畔的人民一直在传承“八女投江”红色文化。在“八女投江”殉难地林口县刁翎镇三家子村的乌斯浑河畔,建有“八女投江”纪念碑、“八女投江”遗址纪念馆。“八女投江”殉难地遗址1999年被黑龙江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入选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第一批名录,2013年被中共黑龙江省委命名为黑龙江省中共党史教育基地,2015年被中宣部命名为国家级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记者在“八女投江”群雕所在的牡丹江市江滨公园看到,路过群雕的人们有的驻足凭吊,有的行注目礼。

  牡丹江市博物馆和烈士纪念馆副馆长张慧说,“八女投江”纪念馆、“八女投江”群雕等已成为牡丹江市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阵地,是全市经典红色旅游景区。“八女投江”纪念馆采取多种展陈手段,讲好“八女投江”故事。近年来,牡丹江市大力号召党员干部参观学习,每年到馆参观人数在7万人次以上。

  一些基层干部、学者建议,应加强挖掘“八女投江”红色文化内涵,加大对“八女投江”史实研究力度,加快对纪念馆提档升级,加强对学术研究、文艺作品创作的支持力度,向全国乃至世界讲好“八女投江”的壮烈故事。牡丹江师范学院中国抗联研究中心副主任陈君认为,“八女投江”是牡丹江城市的“精神地标”,应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红色遗址实现“景区化”发展,让更多参观者感受红色文化,接受红色教育。

  烈女标芳地 振兴进行时

  由于河水的长期冲刷,乌斯浑河畔形成了上泥下砂的砂田土壤,适宜甜瓜、鲜食玉米等特色农作物的种植。

  “瓜果飘香、田野肥沃、产业兴旺。”在八女英烈殉难地的林口县刁翎镇,每到丰收季节,走进瓜地,香气扑鼻,一颗颗香瓜藏于绿叶之下,个头饱满,吃起来香脆可口。镇党委书记曹恒刚说,夏季最忙的时候,每天有上百名农民在瓜田忙碌,筛选、清洗、运送。全镇甜瓜种植户有90多户,种植面积1500多亩。

  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起来后,如何让优质农产品更好地走出去?近几年,林口积极构建多个领域互联互通电商平台,开展“旅游电商”融合模式。坐在田间地头卖大米、木耳,直播乡村生活,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乡村网红”开始生根发芽,一批新农民懂得运用新媒体工具打开市场,优质农产品正由“种得好”向“卖得好”转变。

  展开黑龙江地图,可以看到,牡丹江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地处中俄贸易前沿。近些年,牡丹江发挥区位优势,不断优化营商环境,积极开展对俄合作,激发经济发展新动能。过去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3%左右,农民收入连续18年领跑黑龙江省。

  于春芳说:“我们纪念英烈,传承红色精神,就是要让家乡更好更快发展,让后辈们生活更幸福、更有获得感。”(记者刘伟、王春雨、董宝森、王建威)

[ 责编:丁玉冰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会见冰岛总统托马斯多蒂尔

  • 【理响中国】开大门走大路,发展自己惠及他人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经过不懈努力,中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这本身就是对世界粮食安全的巨大贡献。钱毅介绍,目前,我国已经建成粮食储运等5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基地,26个部级粮食技术创新中心和重点实验室,以及百余个地方研发创新平台。
2025-10-15 10:49
外交部发言人林剑14日表示,中国机器人正展现出广阔应用前景,逐步从实验室走进工厂生产线和各国百姓家。林剑介绍,国际机器人联合会此前发布的《2025年世界机器人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在役工业机器人存量突破200万台,居全球首位。
2025-10-15 10:45
约两年前,谷歌旗下深度思维公司宣布,借深度学习技术发现220万种新型晶体材料。科学家期待借助AI,设计出可规模化生产、真正影响日常生活的先进材料,让AI在材料科学领域的价值真正落地。
2025-10-15 10:44
盼望北极熊出现,是中国第15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队员进入北极圈后的心愿。午后,按照防熊预案部署,考察队决定使用直升机对其驱离,以保证冰面作业人员安全,快速完成冰上作业任务。
2025-10-15 10:40
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已有超6000台无人配送车投入规模化应用,为100多个细分场景用户交付上亿件订单。随着智能技术与现代物流深度融合,在城乡经济循环中,无人配送车有了更多打开方式。
2025-10-15 10:20
不久前的国庆中秋假期,人形机器人俨然成为多地商场、工厂、医院甚至众多家庭的“明星”。这款名为Galbot的人形机器人来自银河通用,已正式“入职”该智慧工厂,承担自动质检、零部件分拣与搬运等复杂任务。
2025-10-14 09:57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印发了《云计算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2025版)》(以下简称《指南》)。
2025-10-14 09:56
最长主跨跨径、最高主塔塔高、最大锚碇基础、最大主缆规模、最多车道数量……狮子洋大桥集齐了双层悬索桥的多个世界第一。
2025-10-14 09:55
13日18时00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试验三十一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10-14 09:53
日前从2025龙骨坡遗址学术研讨会获悉,龙骨坡遗址第5轮发掘获得的粪化石中,有几枚被确认为剑齿虎粪化石。
2025-10-14 09:51
十多位国内外医学“大咖”在接受“新华深读”栏目采访时表示:结节检出率升高,核心原因是检查设备精度的显著提升,让过去难以发现的微小结节“无所遁形”。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进步和体检普及度的提升,甲状腺、乳腺及肺结节的检出率呈上升趋势。
2025-10-13 10:26
现有将聚合物转化为金属或陶瓷的技术,往往会导致材料多孔、强度不足,而且部件会出现严重收缩,导致变形。这种3D打印工艺实现了从“制造零件”到“生长功能”的跨越,有望为航空航天、生物医疗、机器人等领域带来新的变革。
2025-10-13 10:24
一个国际科研团队在9日出版的《天体物理学杂志》上发表研究称,他们首次拍摄到两个黑洞相互环绕运行的无线电影像。由芬兰图尔库大学天文学家领衔的研究团队,瞄准一个异常明亮的星系核心中心区域名为OJ287的类星体,成功拍摄到其中两个黑洞相互绕行的珍贵画面。
2025-10-13 10:23
作为深远海风电产业链的“链主”企业,运达能源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运达能源科技集团”)见证并引领了中国风电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全过程。2024年,中国风电新增装机容量达79.8GW,占全球新增装机总量的68.2%,这意味着,全球每新增3台风机,就有近2台落地中国。
2025-10-13 10:22
10月14日,一场赏心悦目的木星伴月将在凌晨上演,为初秋天宇增添一抹诗意。木星是一颗气态行星,也是太阳系中个头最大的行星,虽然距离地球比较远,但由于个头大,从地球上看起来非常明亮。
2025-10-13 10:19
团队进一步提出了跨平台系统设计方法论,包含二维-CMOS电路协同设计、二维-CMOS跨平台接口设计等,并将这一系统集成框架命名为“长缨(CY-01)”架构。据了解,团队下一步计划建立实验基地,与相关机构合作,建立自主主导的工程化项目,并计划用3至5年时间将项目集成到兆量级水平。
2025-10-13 10:18
日前,位于浙江杭州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的核心设备正式启用。
2025-10-11 09:44
近日,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与国际合作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地球科学》发表论文指出,海洋硫酸盐浓度的变化能够改变甲烷的消耗方式。
2025-10-11 09:43
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在小说《诗云》中曾描写过“微型白洞”,让很多人浮想联翩。有趣的是,白洞和黑洞在数学上是同一个“解”——它们的质量、角动量、电荷都相同,唯一的区别是时间反了过来。
2025-10-11 09:40
“金钉子”是定义和区别全球不同年代所形成的地层的“锚点”,用来划分全球地质年代界线。
2025-10-11 09:3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