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抗美援朝,中美力量悬殊,中国为什么敢出兵?
首页> 军事频道> 军事要闻 > 正文

抗美援朝,中美力量悬殊,中国为什么敢出兵?

来源:共产党员2021-10-16 15:12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抗美援朝,中美力量悬殊,中国为什么敢出兵?

抗美援朝,中美力量悬殊,中国为什么敢出兵?

抗美援朝,中美力量悬殊,中国为什么敢出兵?

抗美援朝,中美力量悬殊,中国为什么敢出兵?

抗美援朝,中美力量悬殊,中国为什么敢出兵?

  “哪怕是冻死我也要高傲地耸立在我的阵地上”抗美援朝,中美力量悬殊,中国为什么敢出兵?

  一排排志愿军战士俯卧在零下40℃的阵地上仿佛“冰雕”群像这是电影《长津湖》中的画面也是抗美援朝战场上真实的场景在长津湖战役中

担任阻击美军任务的志愿军

  有连队全员冻死在阵地上他们以战斗队形散开卧倒在雪地中人人都是手执武器的姿态怒目注视前方没有一个人向后这些战士成为人民军队历史上最为悲壮的“冰雕连”

抗美援朝,中美力量悬殊,中国为什么敢出兵?

  战后打扫战场时有人发现烈士宋阿毛留下的一张卡片卡片上面写着“我爱亲人和祖国更爱我的荣誉我是一名光荣的志愿军战士冰雪啊,我绝不屈服于你哪怕是冻死我也要高傲地耸立在我的阵地上”

抗美援朝,中美力量悬殊,中国为什么敢出兵?

  “冰雕连”战士宋阿毛手写卡片,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零下40℃冻掉指头再痛也不哭……”

抗美援朝,中美力量悬殊,中国为什么敢出兵?

  今年96岁的老军医于芝林也曾亲历长津湖战役于芝林回忆“一进朝鲜,飞机每天轰炸我们走的路,上空都是飞机牺牲的战友遗体都找不到”

抗美援朝,中美力量悬殊,中国为什么敢出兵?

  长津湖战役(资料图)

  于芝林哽咽道“当时零下40℃,手捏着铁皮肤粘着了再放下就要掉一块皮我们把被单白色的一面反过来披着利于隐蔽,卧在雪山中忍饥挨饿不能动”

抗美援朝,中美力量悬殊,中国为什么敢出兵?

  于芝林年轻时

  当年,24岁的于芝林作为师医院院长和战友夜以继日救治伤员“战斗结束那天医院一天就收到了2800个伤员手指、脚趾头被冻掉的截肢的太多了这些战士大都是20多岁小的只有16、17岁但是没有一个哭的再痛也不哭”

  “土豆冻得像石头班长放在胸口焐热给战士吃”抗美援朝,中美力量悬殊,中国为什么敢出兵?

  强度太大、气温太低、肚子太饿“艰苦程度超过长征”战场上,一线的战士们浴血奋战后勤保障工作同样危险重重1950年10月至12月期间阎福斌担任志愿军第20军文化教员在长津湖战役中负责运送伤员和后勤保障工作

抗美援朝,中美力量悬殊,中国为什么敢出兵?

  志愿军战士阎福斌

  因为物资贫乏土豆成了战场上的珍贵食物但极端低温使土豆被冻得很僵硬宛如一块块坚硬的石头“为了让战士们吃上暖和的食物一位叫王法礼的班长将土豆一个个放在自己胸口焐热”这样的战友情一辈子刻在了阎福斌脑海里

抗美援朝,中美力量悬殊,中国为什么敢出兵?

  青年时期的阎福斌

  “一片一片的坟头有名字的很少”抗美援朝,中美力量悬殊,中国为什么敢出兵?

  长津湖地区有一座公路桥是志愿军人员、物资运输的生命线也是美军重点轰炸目标时任志愿军第20军高炮营副排长的吴茂和所在部队的任务就是誓死保卫公路桥

抗美援朝,中美力量悬殊,中国为什么敢出兵?

  年轻时的吴茂和

  吴茂和今年已101岁他印象最深的是1950年12月4日的一场战斗那天刚拂晓监视哨报告5架敌机正向公路桥袭来“负重伤的观测员跟我说‘排长,我看不见了快找人替我’随后,一下子倒在我的肩上”

抗美援朝,中美力量悬殊,中国为什么敢出兵?

  志愿军战士吴茂和

  战斗胜利后

  吴茂和把3名牺牲的战友掩埋在附近的山坡上“一片一片的坟头有名字的很少”

  战场上就地取材动手改造成生活物资抗美援朝,中美力量悬殊,中国为什么敢出兵?

  在抗美援朝战场上

  志愿军战士时常就地取材在前线开凿山洞并取名“英雄洞”用来存放水、粮食和弹药等

抗美援朝,中美力量悬殊,中国为什么敢出兵?

  战斗间隙,他们还动手改造用缴获的敌机制作水桶和澡盆把美军防弹衣做成牙膏袋还用木材制作提琴和二胡组成战地“乐队”弹奏一曲

抗美援朝,中美力量悬殊,中国为什么敢出兵?

  冒着炮火一路飞奔只为让战友早点吃上热饭抗美援朝,中美力量悬殊,中国为什么敢出兵?

  在抗美援朝战场上

  同样就地取材的还有炊事班战士们将缴获的敌军装备自己动手改制成炊具把祖国人民支援的粮食做成热乎乎的饭菜送到前线战友们的手中

  他们细心地用布来保温

  或是把餐食背在身后或是用扁担挑起来冒着敌人的炮火一路飞奔只为让战友们早点吃上热饭前线战友们的笑容对炊事班战士来说就是最大的褒奖

抗美援朝,中美力量悬殊,中国为什么敢出兵?

  71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冲锋在前用血肉之躯在中国边境立起一道钢铁长城用铮铮铁骨照亮了祖国万里山河71年后

  山河无恙,人民安康那群最可爱的人祖国不会忘记!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央视新闻、央视军事、人民日报微信等
[ 责编:杨煜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甘肃金塔:避险搬迁暖民心

  • 四川夹金山雪后风景如画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02年6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 2024年12月25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修订)
2024-12-26 10:37
12月2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表决通过新修订的科学技术普及法,该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其中规定,每年9月为全国科普月。
2024-12-26 09:37
从古至今,工程使技术和科学发挥生产力的功能,反映国家或组织机构的科技水平、创新能力和综合实力。
2024-12-26 09:31
激光器广泛应用于通信、医学成像与手术、消费电子等领域,它深刻改变了大众的生活。
2024-12-26 09:30
国家统计局25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棉花播种面积4257.4万亩,比上年增加75.2万亩,增长1.8%;单产144.8公斤/亩,比上年增加10.4公斤/亩,增长7.8%;产量616.4万吨,比上年增加54.6万吨,增长9.7%。
2024-12-26 09:19
日前,福州大学化学学院学生吴一迪及其团队的项目在第十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得一等奖和全国特等奖。
2024-12-26 09:18
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12月25日表决通过了新修订的科学技术普及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新修订的科学技术普及法扩充至8章60条,聚焦科普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完善体制机制,主要包括明确科普的总体要求和目标方向、强化科普社会责任、促进科普活动、加强科普队伍建设、强化保障措施等内容。
2024-12-25 09:23
在中山站区的西南高地上,远远地能看到冰面上有一个绿色的半球形建筑。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队中山站越冬队队员张方根:前面这里有一个淡水湖,相当于是雪水融化的,形成了一个淡水湖,常年都有。
2024-12-25 09:23
目前还没有预防诺如病毒感染的疫苗,搞好个人卫生、食品卫生和饮水卫生是预防的关键。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管理处研究员常昭瑞:“如果家中有急性胃肠炎病例出现的时候,定时地要对家庭中接触频繁的部位,比如说门把手卫生间等进行定时的消毒。
2024-12-25 09:23
由中国科协推荐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永官以高票当选会员事务副主席,任期为2025-2028年。
2024-12-25 09:13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两弹一星”精神这十六个字,正映射着朱光亚的一生。
2024-12-25 09:11
据《自然》报道,经过数月攀爬,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毅力”号火星车终于到达了一个火星陨石坑的边缘。
2024-12-24 09:59
浙江大学医学院教授马欢团队围绕大脑生物能量神经可塑性调控与认知衰老开展了研究,发现在学习记忆或者人工诱导的神经活动下,神经元突触附近的线粒体基因转录显著增加,促进大脑能量供给。
2024-12-24 09:58
2024年,中国科技界捷报频传,大国重器亮点纷呈,科技成果竞相涌现。一项项科技成果,不仅标注着科技发展的中国高度,也为全球科技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2024-12-24 09:57
凤凰山脚下,由十多栋楼房组成的深圳先进电子材料国际创新研究院安静整洁,完全看不出这里曾是繁忙的工业厂房。隔着厚厚的玻璃,张国平告诉记者:“那台不锈钢反应釜正在进行临时键合材料工程化放大试验。
2024-12-24 09:48
放眼全国,各地积极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推动力、支撑力。
2024-12-24 09:46
“这些可降解植入的‘骨头’,都是微细粉末颗粒通过3D打印制造出来的。”熊仕显介绍,该研究院拥有澳大利亚两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余艾冰,中国科学院院士郭烈锦,以及帅词俊、赵宝军、陈斌等国家级人才。
2024-12-23 10:22
科学技术普及法修订草案二次审议稿(以下简称“草案二审稿”)12月21日上午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草案二审稿规定,“科学技术人员和教师应当发挥自身优势和专长,积极参与和支持科普活动”。
2024-12-23 10:22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所研究员黄万波日前介绍,经过1985年至2024年的五轮系统发掘,研究人员已从巫山龙骨坡遗址采集到118种哺乳动物化石和超过2000件石制品。最近的古地磁测年结果表明,这些化石和石制品形成时间为距今200万至250万年,其中超过一半的哺乳动物化石为上新世至早更新世的属种。
2024-12-23 03:55
新质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以科技创新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2024-12-23 03:5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