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在国际维和实兵演习场 听他们讲述维和故事
首页> 军事频道> 军事要闻 > 正文

在国际维和实兵演习场 听他们讲述维和故事

来源:国防在线客户端2021-09-14 16:04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军网记者亲历国际维和实兵演习

  在国际维和实兵演习场 听他们讲述维和故事

  ■国防在线客户端记者李晨 特约记者 张淼 陈芋帆 曹瑞 黄攀越 焦光辉 于飞

  谈起猛士突击车,我面前这位斯文儒雅的医疗分队手术组组长赵三军变得有些激动。

  2017年11月,赵三军作为中国第四批赴南苏丹维和步兵营的随队军医,前往朱巴执行为期一年的维和任务。在一次到耶伊地区的巡逻途中,搓衣板似的路况让从不晕车的他感到眩晕难忍。“当地没有成型的路,想开快都不可能。”

  赵三军穿着厚重的防弹衣、怀里抱着步枪,以半卧的姿势坐在猛士突击车里,降低重心,保持平衡。经过艰难跋涉,队伍到达临时行动基地时已是深夜。

  枪声响起时,赵三军乍以为是谁在放鞭炮。

  随着政府军与反政府军间交火的升级,基地人员随时都有可能被流弹击中。赵三军“意识到自己正身处一场武装冲突之中,这是以前所想象不到的危险。”赵三军做好了冲上去保护队员的准备,“我首先是一名军人,其次才是一名军医!”

  “共同命运-2021”国际维和实兵演习按照联合国标准作业程序、交战规则和实战要求,依托实景、实案、实装、实兵设计演练行动。基于真实联合国维和任务场景构设的综合演练区,让赵三军又想起那年的维和岁月……

  为了在执行任务中发挥重要的医疗服务保障作用,从陆军第82集团军医院抽组的医疗分队将许多信息化、智能化的设备应用到此次演习中:无人机消杀可以实现大面积、高效率的环境消杀;5G+移动远程会诊系统可以实现中国维和步兵营二级医院和国内顶尖医疗专家的无缝对接;“箱仪一体化”则是将心电监护仪、微量泵、心肺复苏机等急救仪器整合到一个箱组内,在野战环境中对伤员进行急救复苏和重症治疗。

  从空中俯瞰训练场,我对“纵马仗剑、吹角连营”的情怀与意境有了更直观的体会。

  登上直升机,透过舷窗望去,参演官兵在训练场上肆意挥洒朝气与活力,他们无不希望着通过自己的力量,为联合国维和行动作出新的贡献、注入新的活力。

  为了高标准完成此次演习赋予的物资护卫、空中警巡、战场侦察等任务,直升机分队指挥员郭中辉带来了几位“王牌飞行员”,我们乘坐的这架直升机的机长马计营就是其中一位。

  作为中国第3批赴苏丹达尔富尔维和直升机分队的副队长,马计营和队员们一起完成了20多项急难险重任务。中国维和直升机分队因此被联非达团誉为“不可或缺的航空力量”,并被联合国授予“和平勋章”。

  为了配合快反队员高效完成“1机8绳同降”这一课目,指挥员郭中辉带着马计营和飞行员们对空地协同及战法运用进行了反复研练。

  野战环境中,土壤松软且泥泞,直升机落地后很容易陷进去,因此只能选择低空悬停或是单轮接地。为了最大程度还原真实的任务场景,增加训练难度,直升机选择在一反斜坡投放快反队员,这意味着直升机只有一个进入方向,无论此时是逆风还是顺风。

  直升机旋翼产生的拉力、气流拍打产生的地面效应,都对马计营的操控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相对于地面来看,直升机是‘停稳’的状态,但飞机状态一直在变化,我们要不断修正,否则就会拖拽快反队员。”

  但马计营依然信心满满,“在维和任务区,我们只能通过仪表和有限的导航手段做辅助,飞出去后只能靠自己来保持航向。但是在这里,我们有团队做支撑。”

  近年来,中国维和部队从单一军种为主向多军兵种拓展,任务类型从支援保障向综合多能转型,行动目标从制止武装冲突向建设持久和平延伸。中国军队维和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将为联合国维和事业作出新的贡献。

  就在“共同命运-2021”国际维和实兵演习开始之际,仍有2241名中国维和官兵在联合国总部和7个任务区执行任务。

  望着我眼前这些生动面孔,想必那些身处他乡的中国蓝盔,也是这般青春模样。

[ 责编:张倩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中企承建埃及500兆瓦光伏电站投入运营

  • 北京3条(段)城市轨道交通新线开通试运营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12月12日,《科学》发布编辑团队评选的2024年度十大科学突破,包括长效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预防针剂等10项成果。
2024-12-16 10:14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沈延安课题组通过硫同位素分析,发现燃煤排放产生的颗粒物是华北雾霾的主要物源之一,同时还对欧洲文物、古建筑和雕像表层黑色硫酸盐壳的形成作出了新解释。
2024-12-16 09:54
11月15日晚11时13分,随着长征七号遥九运载火箭的顺利发射,我国首次将果蝇送上空间站,开展科学实验。
2024-12-16 09:52
2024年11月25日,农业农村部审议并原则通过的《关于支持东北地区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若干措施》,为东北地区现代化大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2024-12-16 09:51
受动物大脑处理信息方式的启发,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团队基于尖峰神经网络开发出一种新型导航系统,有助构建出更智能的机器人。
2024-12-16 09:50
陕西首座抽水蓄能电站——国网新源陕西镇安抽水蓄能电站4号机组12日正式投入商业运行,实现陕西电网大型调节电源的新突破。
2024-12-13 04:20
12月12日15时17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远征三号上面级,成功将高速激光钻石星座试验系统发射升空,5颗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4-12-13 04:20
日前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科技创新通过补齐技术短板、拉长优势长板、锻造未来新板,推动产业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2024-12-13 10:21
《自然-医学》12月12日发表年度预测文章,介绍了未来一年可能对医学产生影响的11项临床试验。
2024-12-13 10:16
如果把大脑比作一座繁华的都市,那么每个角落都有一群默默奉献的“人”,共同维持着这座都市的活力与秩序。后来,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深造期间,罗敏敏更是贯彻了跨学科的想法。
2024-12-13 10:15
中成药有着悠久的历史、广泛的应用,在疾病防治、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4-12-12 10:05
近年来,毫米波雷达技术被用于心脏活动监测,展现出非接触、便捷和高精度的优点,但面临“呼吸谱泄漏”这一重大挑战。基于这两个现象,研究团队将心跳特征提取频段从基频转移到高阶谐波频段,从而有效消除了呼吸谐波的干扰,显著提升了监测精度。
2024-12-12 09:46
“化石研究发现,华龙洞人是迄今东亚地区呈现出智人特征最多、年代最早的从古老型人类向智人过渡的古人类。随着更多身体部位的化石不断被发现,30万年前华龙洞“居民”的体貌特征逐渐清晰。
2024-12-12 09:45
加快提升机器人产业总体发展水平的同时,构建产业创新体系、加强产品应用推广等也成为多方发力布局重点。同日,豪森智能(688529)表示,目前已同步开始在人形机器人应用与装备领域进行技术储备,可提供人形机器人、AMR机器人应用集成解决方案,并同步布局人形机器人生产线、测试台。
2024-12-12 09:35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科学家携手,首次观察到一类特殊准粒子——半狄拉克费米子。2008年和2009年,来自法国南巴黎大学和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等机构的科学家,首次从理论上预言了半狄拉克费米子的存在。
2024-12-12 09:31
据新华社电联合国环境规划署12月10日线上公布2024年“地球卫士奖”得主,中国科学家卢琦因助力中国扭转土地退化趋势、减少沙化面积,获得“地球卫士奖”中的“科学与创新奖”。卢琦表示,此次获奖是对中国林草事业特别是治沙科技工作者的高度肯定和激励。
2024-12-11 10:12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李微雪的电脑里有个文件夹,保存了同一论文的329个不同版本。值得一提的是,他们还提出了“强金属-金属作用”原理性判据,即当两种金属间作用强于氧化物中金属自身相互作用时,氧化物载体将包覆金属催化剂。
2024-12-11 10:12
到医院看病,迎面而来的可能是智能机器人;检查结果出来,人工智能迅速给出诊断意见……随着AI技术飞速提升,诊疗应用越来越广。上述由医生团队发起、参与研发的人工智能医学大模型,在上海一家医院已经投入应用,给医生提供辅助。
2024-12-11 10:11
日冕是太阳大气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些对地球空间环境有重大影响的太阳爆发事件,大多起源于日冕中。
2024-12-12 10:16
根据《自然》杂志10日发表的一篇论文,谷歌最新一代量子芯片纠错能力实现突破,即将错误抑制在一个关键阈值以下。美国谷歌研究院此次报告了名为“Willow”的最新一代超导量子处理芯片架构,该芯片能实现低于表面码关键阈值的量子纠错。
2024-12-11 10:1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