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抗日战争时期,游击队员为弥补武器装备的不足,利用有限条件,研制生产了多种不同形式的土造手枪。其中一种土造手枪采用两段式铰链结构,使用时需要打开枪膛尾部装填枪弹、击发后退出弹壳,民间称之为“撅把子”。电影《地道战》中,男主角高传宝使用的就是“撅把子”。
“撅把子”起源于民间。该枪一次只能打一发子弹,打完后,还要将握把向下掰开退出弹壳,再重复装弹。由于是单响枪,因此又称“独撅子”“独一撅”“独角牛”“单打一”。这些枪的枪管都是自行打制,有的是用铁条盘成;发射的子弹也是五花八门,从6.35毫米到11.43毫米的手枪弹、步枪子弹,甚至还有猎枪子弹都曾被安装在“撅把子”上。
“撅把子”虽然质量一般,却适应敌后抗日斗争的特点。由于体积小,经常身着便装的敌后武工队可轻松将“撅把子”藏在身上。很多地方抗日武装,正是使用“撅把子”打击敌人,缴获武器,进而发展壮大的。
灵活的麻雀战
麻雀在觅食时,往往是一二只、三五只,忽东忽西,忽聚忽散,目标小,速度快,行动灵活。
抗日战争时期,民兵仿照麻雀觅食的方法,创造了著名的游击战法——“麻雀战”。“麻雀战”主要有袭击、伏击、阻击3种手段,其主要捕捉和射杀的对象是掉队的单个敌人和据点周围的哨兵。
1938年7月7日,刘伯承在《129师抗战一周年战术报告》中,专门提到范村战斗,称之为“发明了打麻雀仗”,从此产生了“麻雀战”这个名称。刘伯承曾风趣地说:“不要小看这个‘麻雀战’,有时一只‘麻雀’也会闹得敌人团团转哩。”
由此,各地游击队和民兵经常出没于敌人行军纵队的四周,把兵力零星散布开,利用良好的隐蔽向敌人射击,打得敌人防不胜防。
(曹胜杰 涂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