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上图: 5月9日,俄罗斯在莫斯科红场举行盛大阅兵式,纪念卫国战争胜利76周年。新华社发
始于1941年6月22日、被苏联及俄罗斯人民称为“伟大卫国战争”并坚持隆重纪念的苏德战争,堪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重要篇章。苏联历经1418个昼夜残酷战火赢得胜利。时至今日,战争从未绝迹,苏军最终获胜的经验仍弥足珍贵。
“人民的、神圣的战争”——
军民上下团结一心、不畏强暴,焕发出惊人的战斗力
“让最高贵的愤怒像波浪翻滚,进行人民的战争、神圣的战争!”苏联伟大作曲家亚历山德罗夫的这首《神圣的战争》享誉世界,也道出苏联的“胜战之本”。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制胜靠士兵与装备,更离不开民心与士气的支撑。面对不可一世的纳粹德国的种族压迫乃至灭绝政策,苏联各民族空前团结,焕发出保家卫国的高度热忱。苏联当时人口大约1.9亿,共计征召军人2700万,牺牲和失踪约1000万,负伤1800万人次。当时的适龄男人,除军工部门的熟练工人、行政干部、警察及残疾人外,几乎都进了兵营。
在《小路》《喀秋莎》等旋律伴奏下,苏联儿女前仆后继,将城市化为巷战的炼狱,把沦陷区变为开展游击战消耗敌人的泥潭,其激情和勇气让江河沸腾、令天地燃烧。战争中,苏联涌现出无数英雄人物,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的巴甫洛夫大楼24勇士、烈士姐弟卓娅和舒拉、以身躯堵住枪眼的马特洛索夫……在希特勒叫嚣苏联军民“血快流干了”之际,苏联却扭转战局转入反攻。面对逼近柏林的苏军铁流,时任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唯有叹息:“我们遇到了一个砍掉了脑袋还能长出来的九头怪兽!”
领导人的表率作用对激励人民尤其重要。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加里宁的儿子、时任政治局委员赫鲁晓夫的长子都在一线英勇献身。最高统帅斯大林本人在战争开始时,便要求两个儿子必须到前线,其长子雅科夫也在德军的战俘营中牺牲。雅科夫出征前在车站给斯大林打了最后一个电话,斯大林只斩钉截铁地回答了一句话:“孩子,去战斗吧!”
“最适合的武器”——
结构简单、皮实耐用、便于量产的苏式武器更适应大规模战争需要
最好的不一定是最适合的,最适合的才是最好的。这个道理同样适应于武器装备的研发生产。波波沙冲锋枪、T-34坦克、喀秋莎火箭炮、“黑死神”强击机……这些赫赫有名的武器装备为苏联红军铸就了摧毁强敌的“钢铁拳头”。二战中,苏联生产出了世界上最多的坦克、迫击炮、冲锋枪,这些装备尤其适应恶劣的战场环境。
奇迹应归功于沙俄时期奠基、被苏联“举国体制”发扬光大的军工传统。斯大林敏锐地意识到:历史留给苏联的时间很有限,一战留下的隐患太大,二战的爆发已进入倒计时;而“没有重工业,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就会“任人蹂躏”。所以,要集中全民之力和全国资源,把全国变成一个大兵工厂。
这种情况下,苏联军工形成了“简单就是好”的设计理念。比起追求精良完美却造价高、生产工时长、产量低的德军“精英武器”,结构简单、价格低廉、皮实耐用、便于量产的苏式武器更适应大规模战争的需要。例如,德军“虎”式、“豹”式系列坦克造价分别为苏联T-34坦克的6倍和4倍,战争期间总产量分别不过1800辆和5600辆,而且还要投入两线作战;苏联重型坦克产量则超过3000辆,T-34中型坦克更高达5万辆,坦克大战的结果就是“好虎架不住一群狼”。主体为木质、发动机寿命只有200小时的苏军“胶合板战机”,虽然在性能上比不过发动机寿命超过1000小时的德军战机,但足以与之在战场上搏杀,一较高下。
“打仗挑干部”——
一大批指挥人才经过实战磨砺脱颖而出
斯大林虽深刻意识到武器装备、工业基础、组织动员乃至精神意志的重要性,却因其一连串的“清洗”风暴,极大削弱了“职业军官团”。这也是希特勒敢冒两线作战风险突袭苏联的一个重要因素。
苏德战争爆发时,70%的苏军指挥员只接受过中等学校和短期培训教育,仅有26%拥有作战经验,且多数军事理论与思想严重过时。相比之下,深通新式战法的德军官兵如臂使指、长驱直入。具有高度专业素养的各级指挥员,顿时成为苏军最为抢手的“宝贝”。
斯大林开始放手寻找使用指挥人才。有的人接到特赦令直接走上指挥岗位,更多的军官在火线崭露头角,被破格提拔、一路升迁。其中包括被誉为“战场救火者”和“胜利象征”的朱可夫、成功策划诸多重大战役的华西列夫斯基、从斯大林格勒打到柏林的“巷战之王”崔可夫、面对各种复杂突发局面都应付自如的罗科索夫斯基……
斯大林和苏军将士共同艰难摸索机械化时代联合作战的规律,终于走出暗夜迎来曙光。1941年底,苏军仅勉强在莫斯科城下稳住阵脚;1942年底,苏军就在斯大林格勒吹响反攻的号角,令德国第6集团军陷入重围而归于覆没;进入1944年,苏军已能够连续发起雷霆万钧的“十次突击”,歼灭德军136个师,解放了全部被占国土,将战线向西推进了1100千米。仅一次白俄罗斯战役即几乎全歼整个德国“中央集团军群”。战争结束时,苏军的陆战水平被公认达到了当时世界的最高峰,“大纵深作战理论”已运用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倪海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