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一位老人和他的1000多架航模
首页> 军事频道> 中国军情 > 正文

一位老人和他的1000多架航模

来源:解放军报2021-04-16 10:13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韦克敬与同事修复飞机模型。

部分飞机模型。

  韦克敬细心雕刻飞机模型。

  84岁航模人韦克敬。

  今年,是新中国航空事业发展70周年。北京北郊,中国航空博物馆陈列着50架飞机模型。这些模型囊括了中国大多数“明星”机型,在这里公开展出。

  这50架航模,均出自航空工业集团成都飞机工业公司航模人韦克敬之手。每一架航模都有名字,每个名字背后都有故事。观察从我国首架喷气式教练机歼教-1,到国产新一代隐身战斗机歼-20,新中国航空工业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历史进程,韦克敬用毕生心血制作的飞机模型是一个窗口。

  60多年来,韦克敬制作了1000多架飞机模型,大到2米长的歼击机,小到8厘米长的教练机,共计600余种型号。

  透过这些模型,我们更直观地读懂中国航空工业的历史和今天。

  一架架航模承载了太多自豪

  推开韦克敬工作室的门,也就走进了航模人的世界。

  在这间30多平方米的工作室内,目光所及之处,摆满了各式各样的飞机模型。大到2米长的歼击机、小到8厘米长的教练机,它们几乎囊括中国航空工业历史上所有的机型。

  航模全部按照比例完美复制。机身和机翼的比例、内部的透视关系,与真飞机无异,精度可以用毫米计算。一架航模就像一幅画,把这些画拼起来,就是一部航空工业史诗般的画卷。

  没有身处其中,就无法感受到这种扑面而来的震撼。不难想象,这些航模的背后是韦克敬熬过了多少个无人知晓的夜晚,双手磨出多少个血泡……其中甘苦,早已成为他与1000多个航模故事中不可分割的章节。

  如今,84岁高龄的韦克敬已经退休,但修复航模是他每天坚持的工作。

  阳光透过窗户,映射在韦克敬皱纹密布的脸上。他如往常一样端坐在桌前,专注、认真,处处透露出一种从容与热爱。

  工作间隙,他偶尔抬起头,望着窗外蔚蓝的天空,畅想着越来越多国产飞机,飞向辽阔的天空。

  对韦克敬来说,时间是静止的——

  在制作航模的时候,他的眼中只有航模,完全沉浸其中,时间像是定格在一个瞬间。

  对中国航空工业来讲,时间又是运动的——

  投身航空事业60多年,韦克敬见证了中国航空工业的蓬勃发展,这1000多架航模,描绘了中国航空工业的宏伟蓝图。

  走进韦克敬的日常生活,能够看到作为航模人的质朴。午饭时间,饭桌上摆放着一碗面和一小碟剁椒咸菜。

  午饭后,韦克敬戴上老花镜,翻看航空专业相关书籍。有年轻工匠给他打电话询问技术难题时,他总是耐心解答。

  生活虽然简朴,但韦克敬的精神世界非常富足。

  “航模人,就要一辈子专心干一件事,模型造得越好,飞上天的战机就越多。” 在所有航模中,韦克敬倾注感情最多的是歼-5甲。这款机型,是厂里研制生产的第一架战机。

  “这架模型承载了太多的希望。”韦克敬说,当时中国航空工业刚刚起步,能够制作一架歼-5甲模型,就意味着更多人可以学习飞机的构造和原理,意味着中国离自主研制飞机的梦想更近了一步。

  为了这个梦想,韦克敬和中国航空人开启加速度。在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速度,如同这个国家的发展一样,让世人惊叹。

  60年,时代发生巨变,但韦克敬的选择从未改变。将韦克敬的人生卷轴徐徐展开,他生命中为之自豪的段落都与这1000多架航模息息相关。

  制造航模不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事业

  微电影《逐梦》中,有这样一个情节让人印象深刻——

  “12天时间,在没有任何资料的情况下,完成新机型的图纸设计、下料雕刻、上漆晾晒……”接到如此苛刻的制造任务,年轻的韦克敬眉头紧锁。

  这次任务不仅时间紧迫,还要确保航模内部结构的精度,难度可想而知。思忖片刻后,韦克敬立下“军令状”,接下了这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镜头一转,已是深夜。

  韦克敬双臂伏于桌前,拿着刻刀仔细雕琢。墙上的时钟“嘀嗒、嘀嗒”快速跳动,不知不觉天边泛起鱼肚白。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让他身心俱疲。为了打起精神,韦克敬准备了一盆凉水,困的时候撩起水,在脸上反复搓……

  就这样,航模制造如期完成。飞机内部结构按照比例完美复制,精度达到8毫米。航模制造成功的消息,伴着韦克敬的笑脸,像风一样传遍整个工厂。

  12天——是中国航模人的速度,创造了当时国内制造航模的最快纪录。

  8毫米——是中国航模人的精度,这个数字一度成为业界航模制造的新标准。

  两项数据的背后,是韦克敬数十年如一日的艰辛付出。

  “做飞机模型考验手上功夫,多加或少配一个零部件,航模就走形了。”韦克敬说,在手工制作模型过程中,哪一刀用力不对,都要从头再来,对操作者的专注和耐力是极大考验。

  “手上功夫仅是入门课,要想制造一架完美的航模,必须做到手到、眼到和心到。”师傅陈应明经常告诫韦克敬,在航模制造过程中,不仅要心中有数,操作时手和眼还得高度配合。

  韦克敬逐渐适应了这种类似修炼的节奏。日拱一卒、久久为功,让他练就了一手“绝活”——即使在不足半米的长木上雕刻,按照比例还原,精度也可达到用毫米计算。

  对韦克敬来说,制造航模不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事业。

  在飞机制造前期,需要将航模放置在风洞中进行科研试验,机身任何一个部位的流体弧度,都要尽可能做到没有误差,模型上的精度差一点,都会影响最终的试验结果。

  不仅如此,试验得到的技术参数,也是在飞机实际制造过程中宝贵的参考数据。韦克敬说,一架航模的使命,就是为了让战机飞得更高、更快、更稳。

  能够成为航空工业事业中的一员,韦克敬是幸运的。他赶上了中国航空工业跨越发展的好时代,见证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只有快一点成长,才能不辜负这个好时代。”为了这一目标,韦克敬和许多年轻人一起参与手工制作飞机模型工作,奋斗在飞机制造一线,这份工作使他骄傲,让他自豪。

  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从徒弟变成师傅,从意气风发变成耄耋老人,韦克敬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无怨无悔。他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为祖国的航空事业立起了一座熠熠闪光的“航标”。

  一架架飞机模型,仿佛在穿越“历史的河流”

  地理坐标:东经102°,北纬30°

  时间坐标:公元2018年10月18日

  祖国西南一隅,中国歼击机重要的生产基地,迎来了一个历史性的时刻。

  这一天,是航空工业集团成都飞机工业公司建厂60周年纪念日,职工们用一场盛大的航模科技展览为之庆生,吸引了无数观众的目光。

  聚光灯下,60余架穿越百年、享誉中外的“明星”战机模型是此次展览的“主角”。舒展的机翼、完美的机身比例,让现场参观者赞叹不已。

  从歼-5甲到歼-20,在战机的不断更迭换代中,观众们渐渐读懂了中国航空工业的过去与未来。

  兴奋的人群里,韦克敬格外平静。他默默地伫立在展台前,像抚摸自己孩子一样用手指轻轻地从一架战机模型上划过。

  对韦克敬来说,这一架架倾注他毕生心血的飞机模型,仿佛在穿越 “历史的河流”——

  70年前,中国航空工业筚路蓝缕,缺少航空人才和技术,造飞机只能靠仿制,我国首架喷气式战斗机歼-5正是仿制国外战机。

  20多年前,中国航空工业迎来高速发展的黄金期,国产战机歼-10亮相国庆60周年阅兵,让世界见证了“中国制造”。

  5年前,第十一届中国航展,我国自主研制的新一代隐身战斗机歼-20惊艳亮相。短短数年间,歼-20、运-20、直-20等飞机相继问世,大国重器跨入“20时代”。

  今年,是新中国航空事业发展70周年,鲲龙-600、空警-500、轰-6K等新型飞机飞过的航迹,让国人振奋。

  中国航空工业从一穷二白到蒸蒸日上,一代代“航空人”无疑是最好的亲历者和见证者。

  或许,只有在一个更大的时代坐标上审视,才能读懂一个人、一代人的成长遇见了什么——

  1956年,新中国成立7周年庆典,韦克敬现场观看阅兵,天安门上空,几架进口飞机从他的头顶掠过。那一刻,韦克敬在心中暗暗发誓:“要用自己的努力,让这片蓝天飞过中国制造的战机。”

  2019年,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100多架国产战机编成的空中梯队,在万众瞩目下隆重亮相。韦克敬坐在电视机前眼含热泪地说:“新时代的中国,需要这样强大的人民空军。”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如今,成都飞机工业公司已经成为一个显著的地标,一架架战斗机从这里飞向蓝天。

  时间为经,空间为纬。

  坐标系上,一条代表中国航空工业的跃升曲线,随着一项项重点科研项目的推进、一架架新型飞机的首飞成功而不断向上延伸。

  (本报记者 张新 通讯员 邢哲 方蕾 照片提供:易舒)

[ 责编:丁玉冰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成都世园会场馆巡礼

  • 戈壁大漠 驼羔盛会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党委副书记廖家智接受采访时表示,医工交叉正成为医学科技创新的重要途径。
2024-04-26 17:38
从1999年起,有着“神箭”称号的长二F火箭全程参与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的每一步。它用100%的成功率,为航天员搭建出一条安全“天梯”。
2024-04-26 09:33
近期,人工智能(AI)+机器人赛道广受关注。尤翔宇表示,梳理人形机器人产业技术发展脉络,主要有底层硬件、运动控制和具身智能3条路线。优必选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公司将聚焦人形机器人的三大应用场景,包括工业制造、商用服务和家庭陪伴。
2024-04-26 09:41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在4月24日举行的2024年中国航天大会主论坛上透露,我国计划于2030年前后发射天问三号探测器,实施火星采样返回任务。
2024-04-26 09:40
春日里,云南双江县各大茶山的春茶迎来开采季。北回归线横穿而过的双江,拥有适宜茶树生长发育的自然条件,现有以“冰岛茶”为代表的百年以上栽培型古茶树3.69万亩。
2024-04-26 09:35
每年,都有这样一群“空中旅客”,南北来回奔波。迁徙之路漫长曲折,一路充满生死考验,它们却高声歌唱,不知疲倦地追逐着自己的目标。
2024-04-26 09:34
力争在生命科学等领域达到全球领先水平,在颠覆性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上实现重大突破;打造高水平人才集聚地,人才梯队体系较为完备,成为全球向往的创业乐土。
2024-04-26 09:26
4月25日20时59分,搭载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八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约10分钟后,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航天员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2024-04-26 09:24
朱松纯表示,“通通”在日常学习与训练中,使用的A100芯片不超过10块,这意味着“通通”不依赖庞大的算力和海量数据就能学习成长。“通通”也可以与具身智能机器人相结合,为智能制造、智慧城市、医疗健康等领域带来革命性变化。
2024-04-26 09:38
日前,农业农村部发布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撤销公告,撤销向日葵、黄瓜、甜瓜、油菜等问题品种312个,切实推进登记品种从严规范管理,持续营造激励创新、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2024-04-25 10:36
英国牛津大学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领导的一项新研究恢复了37亿年前的地球磁场记录,发现它与今天地球周围的磁场非常相似。
2024-04-25 10:34
“载人月球探测工程登月阶段任务经中央政府批准启动实施,总体目标是2030年前实现中国人登陆月球,目前各系统正按计划开展研制建设。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在与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完成在轨轮换后,计划于4月30日返回东风着陆场。
2024-04-25 10:32
国家卫健委24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29.7%,比2022年提高1.92个百分点,继续呈现稳步提升态势。 据了解,本次监测覆盖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36个县(区)1008个乡镇(街道),对象为15岁至69岁的常住人口,共得到有效调查问卷73340份。
2024-04-25 10:30
中央气象台预计,24日夜间至26日白天,江南、华南等地雨势将再度加强,其中广东中部和西北部、广西东北部等地有大暴雨,局地伴有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
2024-04-25 10:28
日前,中国纤维质量监测中心发布2023年度新疆棉花生产加工过程质量状况监测结果。
2024-04-24 10:33
1998年,聂海胜成为我国首批航天员,先后执行过神舟六号、神舟十号、神舟十二号3次载人飞行任务。
2024-04-24 10:17
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统一调度下,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以及任务各测控站点实施联调联控,全面模拟发射准备、发射以及飞行过程中的各种技术状态和工作过程。
2024-04-24 10:16
1996年,我从技校毕业后,来到金川公司工作。当时总听师傅们讲,贵金属冶炼技术难以突破。提高我国铂族贵金属提炼的技术水平,对于守护国家安全极为必要。
2024-04-24 10:14
截至2023年底,我国大陆在运核电机组55台,总装机容量为57吉瓦,核准及在建核电机组36台,总装机容量为44吉瓦;全年核电发电量44万吉瓦时,占全国累计发电量近5%,相当于节约标煤1.3亿吨,减排二氧化碳3.5亿吨。
2024-04-24 10:05
截至2022年末,我国电动自行车社会保有量已达3.5亿辆。2023年,全国规模以上企业累计生产电动自行车4228万辆。
2024-04-23 04:0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