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把英烈的忠骨抱在怀中
首页> 军事频道> 军事要闻 > 正文

把英烈的忠骨抱在怀中

来源:解放军报2021-01-12 09:12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中国礼兵护送烈士棺椁。 王俊 摄

  一位哲人说,历史中有属于未来的东西,找到了,思想就永恒。

  如何从厚重广博的军史资源中汲取营养,使昨天的丰碑变成照耀今天的灯塔,是新时代军队思想政治建设的一项重要命题,对于激励年轻一代官兵铭记历史、赓续血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20年9月27日,第七批 117 位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战机护航、水门致敬……祖国和人民以庄严肃穆的仪式,向归来的志愿军英灵致以崇高敬意。这是一种仪式,是向英雄烈士表达崇高敬意的礼仪安排;这也是一种昭示,是对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传承和发扬,是崇尚英雄、学习英雄、捍卫英雄的生动实践。

  北部战区陆军某旅连续7年执行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迎回安葬仪式任务。官兵们以整齐划一的动作、稳健出色的表现,体现了对先烈的敬仰缅怀,展现了新时代中国军人风采。

  跨越时空的“相逢”,让他们得以与志愿军英灵“零距离”接触。先烈的忠诚信念、不屈意志、战斗精神,激励着年轻官兵在回望战火硝烟、直面现实挑战中,努力做到“气要更多、骨头要更硬”,以昂扬斗志投身于新征程新使命。

  从礼赞英雄到告慰英雄,他们走过了一段不寻常的红色基因传承之旅。

  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英名墙上刻满了名字。

  “那一刻,我对‘最可爱的人’这个称呼有了更深的理解”

  “标兵就位!”

  迎回仪式上,北部战区陆军某旅战士张国瀛的口令,响彻沈阳桃仙国际机场。

  这,是张国瀛第7次参与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迎接仪式。7年来的7次经历,既是一次次灵魂洗礼升华的过程,也是他一步步成长进步的见证……

  2014年初春,第一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将要归国。张国瀛初选入围礼兵方队,后因臂力不足转为保障人员。那一次,他未能亲手迎接英烈回家。

  这个遗憾,一直留在张国瀛的心上。

  此后,各种力量练习成了张国瀛的必修课。通过不懈努力,张国瀛弥补了自己的不足,经过层层选拔,终于在2015年实现了自己亲手迎接英烈回家的心愿。

  “当我把英烈的棺椁抱在怀里时,感到像山一样重。”张国瀛说,当时自己的心情非常激动,那些冒着枪林弹雨勇敢冲锋、顶着狂轰滥炸坚守阵地、用胸膛堵枪眼、手握爆破筒冲入敌群的血火身影,仿佛一下子出现在自己眼前。

  “当时如果是我,我会像英烈们一样义无反顾吗?假如战争今天爆发,我能像英烈们一样敢打必胜吗?”抱着英烈忠骨,他想了很多、很多……

  扪心自问,直击心灵。张国瀛工作更积极了、态度更端正了,再加上那股不服输的韧劲,他慢慢成长为旅里的训练标兵。

  改变的又岂止张国瀛一个。

  许多参加任务的官兵,不约而同地表示,和英烈们的付出相比,训练再累再难又算得了什么,他们都能挺过去。

  2017年,张国瀛开始担任仪式礼兵方队的教练班长。“角色虽然变了,但是责任更重了。”他说。

  如何能精益求精、不差毫厘,以最高标准向英烈致敬,成了张国瀛常常思考的问题。

  “要保障整个仪式衔接紧凑而且顺畅,必须预想很多情况,各个环节要用米秒来计算。”

  每分钟90步、步幅50厘米,从整理区行进到仪式区,26米的距离固定行进52步,以及英烈棺椁登上“灵车”过程中的“四步转体”……他一直在探索、改进、完善。

  跟随“灵车”驶向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的路上,自发迎接的群众、敬礼的退伍军人甚至跪在地上的老人,一幕幕场景冲击着他的心灵。

  张国瀛的眼圈有些发红。他说:“那一刻,我对‘最可爱的人’这个称呼有了更深的理解。”

  “我们接回的不仅仅是英烈的遗骸,更是一种融入血脉的精神传承”

  国旗覆盖,军乐奏响,鸣枪致敬!

  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苍松翠柏交相掩映。高耸挺拔的纪念碑上,“抗美援朝烈士英灵永垂不朽”几个大字让人心生敬意。

  仪式结束后,117位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在礼兵护送下进入地宫。仪式区外,排长史明卿默默地向地宫方向深深鞠躬。

  史明卿的爷爷史温林是一名志愿军老兵,很多同行的战友牺牲并留在了那片土地。2002年,史温林老人临终前仍盼望着把战友们接回来的那一天。

  如今,他替爷爷完成心愿,把埋骨异国他乡的战友接回了家。

  “我们接回的不仅仅是英烈的遗骸,更是一种融入血脉的精神传承。”该旅领导说,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迎回安葬仪式任务,是一次直接与英雄先烈接触的机会。每一次执行任务,对官兵来说,就是一堂生动的军史“教育课”。

  史明卿骨子里流淌着英雄的血脉,该旅官兵也在一次次思想洗礼中将红色基因植根心中。

  那一年,该旅在成立后第一次参加上级比武,遭遇“滑铁卢”。

  作为改革后组建的新型作战力量部队,比武的失利让官兵们憋了一口气。该旅党委一班人也在反思中找差距补短板、寻病灶下良药。

  针对部分官兵战斗精神弱化的问题,他们将烈士遗骸迎回安葬仪式任务作为深化教育质效的“活教材”,结合旅史长廊、仪式任务纪实片和抗美援朝战争相关影像资料,激发血性胆气,提振军心士气。

  扎实训练和教育促进双管齐下,他们在第二年打了漂亮的翻身仗,综合成绩领先兄弟单位,多人被上级评为训练尖子。

  “在极为艰难的情况下,志愿军英烈毫不畏惧、敢打必胜,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打败了武装到牙齿的对手。和他们相比,我们还有什么难关闯不过去?”比武中获得某专业金牌的四级军士长于思涛说。

  该旅还结合任务引导官兵学战史、研战例、谋战事,忆先烈、话初心、强担当,在感悟先烈牺牲奉献中回归初心本真,激发练兵热情,勇当英雄传人。

  英雄血脉植心田,润物无声助打赢。这些年,该旅先后有多项成果获全军重要奖项,某新型装备列装后不久即在野战环境下完成战法验证。

  志愿军老战士向烈士敬献鲜花。

  “我要接过英雄的枪,在基层部队扎根奉献、建功立业”

  “我的姥爷是荣立3次战功的志愿军老兵。听说我所在单位要接他的战友回家,十分激动,但因为身体原因无法来到仪式现场!作为志愿军老兵的后人,我向参加任务的战友们表示敬意!”

  该旅旅史长廊前,解说员孙凡越的话令在场官兵动容。

  入伍后,作为话务员,孙凡越把机房当战位,苦练岗位本领。同时,她发挥自身优势,带动班内战友相互鼓励、相互促进,一同在年终考核中取得佳绩。

  孙凡越说,从懂事之时起,姥爷就常常向她讲述战斗故事。正是这些动人心魄的故事,激励她投身火热军营。

  解说结束后,为了能以更好的状态引发战友们的共鸣,孙凡越仍留在长廊内反复练习解说。

  此时,几名参加任务的官兵也久久不愿离去,驻留在一幅幅照片前,重温这段难忘的经历。其中,一位身材高大、戴着学员“一道杠”肩章的干部格外引人注目。

  这名刚刚毕业的干部叫张泽波。毕业前夕,他曾畅想过,来到这支新型作战力量部队的“初体验”会是什么?是不是荧屏方寸间决胜千里之外的精彩?

  他没想到,到部队后,烈士遗骸迎回安葬仪式任务成了他特殊的第一课。

  起初,枯燥的队列训练令血气方刚的张泽波有些失望。即便因为身体条件好被确定为排头兵,训练中他依然频频失误。

  “想在信息化战场建功立业是好事,但作为人民军队的一员,我们必须思考当初是从哪里出发、为什么出发。”教导员王忠兴在谈心时告诉他,要把这项任务当作自我教育的一次机会,从光荣神圣的仪式中汲取精神养分。

  经过一番磨砺,张泽波“站稳”了排头兵的位置。他接受央视采访的节目一经播出,良好的礼兵形象收获一片点赞。

  “这一课对我的触动很深,我要接过英雄的枪,在基层扎根奉献、建功立业。”在该旅召开的任务表彰大会上,张泽波作为代表上台发言。他深有感触地说:“这特殊的第一课,给了我驰骋未来信息化战场的信心底气。”

  该旅一营下属的点位,分布在多个省市。就是这样一个“最散”的营,参加烈士遗骸迎回安葬仪式任务的官兵人数却是全旅最多。

  营长孙延齐说:“每次执行任务,对于官兵来说都是一次思想上的‘充电’。回到各自点位后,释放的都是正能量。”

  “告慰英灵的最好方式就是传承英烈精神,苦练本领,矢志打赢。”2019年4月,连续6年参与任务的班长周廷亮分享的任务体会,令下士高良沉思良久。后来,他在上级组织的比武中表现突出,荣立三等功。

  这一次,接到任务通知后,高良第一个向连队党支部提交申请,通过层层筛选,如愿成为一员礼兵。任务完成后,回到点位的高良更是斗志满满,实现了从“训练尖子”到“金牌教员”的华丽转身,再立新功。

  苏新波 孔运河 陈玉博 图片摄影:王 俊

[ 责编:丁玉冰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山东畅通煤炭运输保供应

  • 老街故事·抚州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17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解读当前经济形势和有关政策。“我国新型低空飞行器呈现蓬勃发展态势,特别是信息通信、北斗导航、高精导航等新技术广泛应用,一些企业的自动驾驶技术也不断进步。
2024-04-18 10:17
2022年底,清华环境研究院携手苏州嗨森无人机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发了基于无人机的挥发性有机物精准溯源技术。”  截至目前,清华环境研究院已经取得了600多项知识产权,通过技术作价入股方式转化了30多项清华大学专利,形成了25支研发团队、51家孵化公司。
2024-04-18 10:16
2023年,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全球范围爆火,引发了人工智能领域新一轮的科技竞赛。“大模型为通用机器人提供强大的能力,人工智能可以将运算、感知、认知、决策、创造等各类智能集成应用在机器人平台上。
2024-04-18 10:14
“总体来看,今年论坛聚焦人工智能、生命科学、新材料等科技前沿领域,以及碳达峰碳中和、医疗健康、清洁能源等民生科技领域。“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突出成效体现为‘六个创新跃升’和‘五个全球前列’。
2024-04-18 10:11
新能源目前主要指光伏发电、风力发电以及二次能源如氢能等。风和光都是自然资源,取之不竭,用之不尽。
2024-04-18 10:10
广西中医药研究院中药资源团队在开展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和广西第一次林草种质资源普查中,发现石山油桐、美脉假糙苏、线叶度量草、广西割舌树、洞生香草、广西肺筋草6种高等植物新物种。
2024-04-17 09:10
2023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4.14%,这一最新调查数据意味着什么?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有何重要意义?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20%~30%的公民科学素质水平相比,我国公民科学素质仍有不小差距,未来提升公民科学素质,还有哪些挑战?
2024-04-17 09:39
从国家知识产权局获悉,《2023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近日发布。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发明专利产业化率达39.6%,较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连续五年稳步提高。
2024-04-17 09:38
绿色是生命的象征、大自然的底色,良好生态环境是美好生活的基础、人民共同的期盼。
2024-04-17 09:38
中国科协16日发布第十三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结果显示,2023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4.14%,比2022年的12.93%提高了1.21个百分点,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呈现提速增长趋势。
2024-04-17 09:37
施工人员在做桥梁前移施工准备。呼兰河上,桥墩破冰器分外醒目;庆安制梁场的智能化保温棚内,一榀榀桥梁在蒸汽中凝固成型;哈伊高铁全线建成通车后,将不断满足广大群众的出行需求,为加快建设我国向北开放新高地贡献力量。
2024-04-17 09:49
近日,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王树涛、副研究员时连鑫团队研发出新一代针对黏性渗出液,如糖尿病足渗出液的单向导液伤口敷料。该研究为高黏性渗出液引起的伤口愈合困难问题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在医用敷料、渗液管理等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2024-04-17 09:40
作为一种新兴的林业信息化科技创新手段,智慧林业需要加强顶层设计,统筹指导与管理。回顾智慧林业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智能化革新已经成为现代林业发展的重要标志。
2024-04-16 10:1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同时强调“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从内涵及本质要求来看,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
2024-04-16 10:14
在15日举行的2024春季核能可持续发展国际论坛上,中国核能行业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廷克介绍,截至目前,我国商运核电机组共55台,总装机容量5703万千瓦,仅次于美国、法国,位居全球第三;在建及已核准核电机组38台,总装机容量4480万千瓦。
2024-04-16 09:50
最近几年,每隔一段时间,在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的张冲就会发一个朋友圈。出于对新发现的严谨,团队决定与突变印记领域资深学者、杜克-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教授Steven G. Rozen联系,进一步扩大合作。
2024-04-16 09:50
这是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我国深海探测将以“梦想”号为重要平台,构建深海地质地球物理探测和钻探技术装备体系,为人类认识、保护、开发海洋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024-04-16 09:47
创造一个超大深冷“冰箱”,提供20K(开尔文,20K即零下253摄氏度)以下甚至2K(零下271摄氏度)的超低温环境,并保证百瓦级到万瓦级连续稳定工作——大型低温制冷装备凭借这一能力,被称作“超级低温工厂”。
2024-04-15 14:25
本工作中,研究团队在前期光热电探测器相关工作的基础上,在具有长波红外吸收能力的柔性聚酰亚胺衬底上构建了碲基热电异质结薄膜,制备出可集成、柔性、可穿戴长波红外光热电探测器。
2024-04-15 09:31
4月13日至14日,第十三届“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颁奖典礼暨2023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年会在苏州举行,展示了我国人工智能的发展前沿。
2024-04-15 10:2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