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原 典
《百战奇略》归战篇原文为:凡与敌相攻,若敌无故退归,必须审察。果力疲粮竭,可选轻锐蹑之。若是归师,则不可遏也。法(《孙子兵法·军争篇》)曰:“归师勿遏。”
归战篇认为,凡与敌人作战时,如果敌人无缘无故撤退,必须认真察明原因。如果敌人确因力量衰竭、粮食断绝而退走,可选派轻装精锐部队跟踪追击。如果是撤回本国的部队,就不要拦击它。诚如古代兵法所说:“对撤回本国的敌人,不要拦击。”
从敦刻尔克撤离的联军士兵。
战 例
汉献帝建安三年,曹操在穰城(今河南邓州)围攻张绣,刘表派兵前去救援。张绣赶到安众(今河南邓州东北)控守险要地形,以断绝曹操退路。曹军前后受敌,便在夜晚于险要处开凿地道,假装逃跑,暗地里却设下伏兵,等待张绣军进入埋伏圈。张绣果然派出全部人马追击,曹操命埋伏的奇兵夹攻,一举大破张绣。
1940年5月10日,纳粹德军闪击西欧四国,使部署在西欧的英国远征军及法国、比利时、荷兰四国联军陷入被动局面。5月21日,纳粹德军快速部队分割英法联军战略正面,封锁英吉利海峡北部的加来海峡水域,阻止英军增援,使英、法、比、荷联军约40个师在比、法边境敦刻尔克地区陷入重围,孤立无援。在英国首相丘吉尔的主持下,英军统帅部迅速拟定“发电机计划”,并于5月26日18时57分开始执行,抽调1000余艘舰船和8500余艘民间船只,冲过德国空军封锁,奔赴敦刻尔克。自5月26日至6月4日,一共从敦刻尔克地域撤退34万余人。这就是战争史上的一大奇迹——敦刻尔克大撤退。
计谋分析
审时度势,判明情况。上篇逐战中强调对“溃逃”之敌要疑以叩实,察而后动,即打探清楚对方的真实想法和意图,再决定己方的行动。而归战特指对敌方主动退归或示以败走的作战,与逐战同属追击作战应把握的原则。事实上,所谓“敌无故退归”,仅仅是我不知其故,对敌而言自然是有故,无外乎3种原因。一是溃散败逃,此时敌军心士气已大乱,此“归”仅仅是为避免被全歼以求自保;二是佯败退归,或设伏待我,或诱我深入,在其牵制下长途劳师,以致补给不济,军心不稳,丧失或降低我作战能力;三是战略放弃,暂时调整战略重心、目标和战术,以保存实力。对于这3种可能性,应提前判断归敌的真实意图,在正确了解敌情后再行动。穰城之战,曹操放弃围城,撤退本意是打算返回许昌抵御袁绍,因此其认为张绣失败在于“遏吾归师,而与吾死地”。实际上,张绣的失败并不在于他率军阻扼曹操“归师”,而在于他对此“归师”的真实情况缺乏具体分析和正确判断,轻率出兵追击,结果中了曹操伪遁惑敌、设伏诱歼之计。
掌握主动,把握战机。“能因敌变化者,谓之神。”在正确掌握归敌情况的基础上,需要根据实际采取针对性战术,见招拆招,若敌是力尽粮竭的真败,我们就要“宜将剩勇追穷寇”,穷追猛打;若敌佯败假“归”企图设伏,则应讲究策略将计就计,或不急躁冒进,或避其伏区,或反设伏反包围;若敌妄图战略转移,为将来东山再起积蓄能量,应四处出击全面开花,不给敌“留得青山”的时间和空间。无论采取何种作战方式,其核心就是因敌变化,把握战机,确保战场主动。敦刻尔克撤退前,英法对德“宣而不战”,寄希望于马奇诺防线,然而纳粹德军首先攻打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并绕过马奇诺防线从色当一带渡河入法。英法联军一路后撤,1940年5月21日,纳粹德军将近40万联军围逼至敦刻尔克。虽一时占据主动,但纳粹德军作出错误判断,未能阻止联军大规模撤退。
沉着冷静,拿捏分寸。“归师勿遏”,是孙子所论用兵八则之一。在当时条件下,拦截回国心切敌情不明的“归师”风险性高、易遭失败,为保存实力强调“勿遏”有一定合理性。然而,作为牵涉国家利益的主体行为,战争的最终目的还是打赢。“归师勿遏”作为一种确保自身不败的举措,对敌杀伤和牵制并不大,过分强调“勿遏”显然不是上乘之选。因此,对待归战需区分不同情况、不同环境、不同对象分析和运用,既应沉着冷静不被敌人佯败挑逗所牵制,也不应过于保守,为保存实力裹足不前,贻误战机。无论敌是否真“归”,主动权在我不在敌,通过积极有效的战术行动调动和打击归敌,使战争态势始终向我所设计的方向发展,进止自如游刃有余,就能始终保持对归战的控制。“发电机计划”的胜利实施,在于希特勒错误估计了双方实力,为保存装甲力量停止坦克追击,单一依靠纳粹德国空军力量,留给联军喘息之机。敦刻尔克大撤退中,联军虽然武器装备丢弃殆尽,但保存了大批有生力量,其中绝大部分成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骨干。(潘金桥 张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