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跨越70年的“强国之音”
首页> 军事频道> 军事要闻 > 正文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跨越70年的“强国之音”

来源:新华社2020-10-24 17:13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跨越70年的“强国之音”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手稿。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刘小草摄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跨越70年的“强国之音”

  ▲2017年8月25日,第74集团军某炮兵旅在西北戈壁组织实兵实弹战术演习,“志愿军战歌连”对“敌”实施火力打击。新华社资料片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跨越70年的“强国之音”

  ▲2000年1月19日,当在河北省井陉矿区清泉村家中听到男高音歌唱家富立明演唱《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时,曾赴朝参战的退伍军人路元风(左二)激动地站起来和演员齐声高唱。新华社资料片

  新华社北京10月23日电(记者邹大鹏、闫睿、董宝森)10月23日,《新华每日电讯》刊载题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跨越70年的“强国之音”》的报道。

  “雄赳赳,气昂昂……”

  92岁的抗美援朝老兵李振清,牙齿已经脱落所剩无几,但唱起这首70年前的“老歌”,却是铿锵有力慷慨气概,他敲着座椅扶手打着节拍,胸前的军功章叮当作响,眼里溢满浑浊的泪水,仿佛又回到了当年跨过鸭绿江入朝作战的列车上。

  没人指挥,没人教唱,列车广播里播放着这首《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刹那间,这旋律飞进了战士们心里,由轻声低和,到齐声合唱,气壮山河的保家卫国,由此甘洒热血勇赴疆场。车厢中的他们,许多都已长眠异乡,李振清也记不清他们的模样。

  70载回声嘹亮。重唱这首诞生于抗美援朝伟大斗争中的“强国之音”,凝聚拳拳之心,穿越有情山水、离合悲欢,把人带回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每个音符里都记载着一次次有名和无名的牺牲,讲述着一个个精忠报国的不屈脊梁。

  歌声回荡,山河无恙。英雄无名,祖国不忘……

  新华社记者稿子里的诗与歌

  43字,70年。

  入选中宣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优秀歌曲100首”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影响着整整一代人。

  多少英雄路,满腔报国情。

  激昂的旋律洞穿时空,把我们带回刚成立不到1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0年,出生于如今黑龙江省绥化市、刚刚经历过解放战争的麻扶摇只有23岁。那年3月,他跟随部队北上,来到黑龙江佳木斯郊区垦荒,来不及抖落身上的征尘,马上又投入到与大自然的战斗中去。

  然而,英勇的中国人民浴血奋战而来的安宁生活,很快被打破。

  1950年6月,美国悍然出兵入侵朝鲜,甚至出动飞机轰炸中国东北边境,直接威胁到新中国的安全。

  危难关头,应朝鲜方面请求,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果断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历史性决策。

  刚刚从战争风云中走出的部队,又一次面临风起云涌。

  谁又愿意打仗呢?但,卫国就是保家乡。

  面对侵略者来犯,将士们群情激昂,写下请战书,再赴前线。麻扶摇就是其中一员。作为炮兵1师第26团5连指导员,他还要给战士们做思想动员。

  出征前,一种情绪在他的脑海中不断酝酿,挥之不去,让他辗转反侧。

  一晚,在昏黄煤油灯的光影下,麻扶摇一气呵成,写下“出征誓词”——

  “雄赳赳,气昂昂,

  横渡鸭绿江。

  保和平,卫祖国,

  就是保家乡。

  中华好儿女,齐心团结紧,

  抗美援朝,打败美帝野心狼。”

  第二天,麻扶摇把这首词写在黑板上,给战士们宣讲。随后的团誓师大会上,他还代表5连登台宣读誓词。

  会后,团里《群力报》和师办《骨干报》在显著位置刊登了这首诗。连队的文化教员还谱了曲,在全连教唱。

  “我当时并未意识到自己是在创作,只是有一种不吐不快的激情。”麻扶摇生前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

  后来,麻扶摇发现,很多部队都唱着这首歌走上战场。歌词,与他所写的誓词就差几个字。

  原来,新华社随军记者陈伯坚到麻扶摇所在部队采访时,将这首誓词写进战地通讯《记中国人民志愿军部队几个战士的谈话》。其中,把“横渡鸭绿江”改为“跨过鸭绿江”,“中华好儿女”改为“中国好儿女”。文章后被刊登在《人民日报》一版,引发强烈共鸣。

  著名音乐家周巍峙读后赞不绝口,很快谱了曲。他还接受时任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吕骥的建议,把“打败美帝野心狼”改为“打败美国野心狼”。

  不久,署名志愿军战士词、周巍峙曲的歌曲“打败美国野心狼”,在《人民日报》和《时事手册》半月刊上发表。

  对于歌名,周巍峙一直觉得不够理想。这时,他在《民主青年》杂志看到,这首歌以《中国人民志愿军部队战歌》为名刊载。周巍峙觉得“战歌”一词用得好,就将这曲名定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

  犹如火把照亮前方的路,《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自此飘扬在朝鲜战场。

  可起初,没人知道这首歌的词作者是谁。

  1953年,在一次全国群众歌曲评奖中,《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获得一等奖。有关部门几经周折,找到了麻扶摇。此后,这首歌的词作者也由“志愿军战士”改为“麻扶摇”。

  对此,麻扶摇说:“这首歌应该属于我们伟大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伟大的党和伟大的民族。”

  是啊,当祖国需要时,人民子弟兵总是浴血在最前方。

  为了保家卫国,中国人民志愿军先后有290万人次赴朝作战。在两年零九个月里,志愿军将士英勇无畏、拼死奋战,与装备精良的敌军展开了殊死较量。

  一部抗美援朝史,就是一部志愿军百万将士用生命写就的英雄史。

  一生只写一首歌的麻扶摇,奏响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

  老兵与老歌

  “那时不知这歌叫啥,但听起来很雄伟,很震撼。”李振清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的军休所家中接待了记者来访。他说,这些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的旋律始终盘旋在脑海里。

  李振清1951年进入朝鲜,那时只有23岁。“入朝作战的列车上,多是些只有十七八岁的小伙子,大的不过二十五六岁。”他手里握着自己的老照片说。照片上的他浓眉大眼、英气勃发。

  “火车跨过鸭绿江,满眼是残垣断壁。”李振清回忆说,那时新中国还是个“新生的婴儿”,侵略者明目张胆地想把中国扼杀在摇篮中,他和同行的战士们默默握紧了拳头。

  出生于1928年的李振清从小家境贫寒,自幼丧母、弟弟残疾,是吃百家饭、穿百家衣长大的。1947年12月参军。

  “我是1948年火线入党。”李振清至今清晰记得当年细节。那一年,他参加辽沈战役,在黑山阻击战中,战友们与数倍于他们的敌人展开殊死搏斗。短短半小时,连队195人只剩9人——李振清在战斗中火线入党。

  “打仗就是向前冲,没有后退一说。”李振清说,只要有战斗就难免有伤亡,但作为共产党员,冲锋陷阵就是选择和担当,他从没后悔过。

  保家卫国、国家富强、人民安康——这是李振清的初心。

  入朝作战后,李振清和战友在战场、驻地经常唱起《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

  “在朝鲜,不管是老百姓还是当兵的,都唱这歌。”李振清说,这首歌,雄赳赳、气昂昂,唱得大伙心潮澎湃。

  不到1米5的个头,李振清透出一股军人的挺拔,越聊精神头越足。后期,李振清在志愿军司令部做警卫工作。特殊工作环境下,他和同志们圆满完成一次又一次的任务。

  一次警卫执勤中,李振清发现一名可疑人员。凭借经验与直觉,他认为此人很可能存在重大问题,立即向外“使眼色”,几名战友配合将此人控制,第一时间上报。经查,这名可疑人员身上带着一支手枪,进一步盘查确定为特务身份,并从他的身上搜出大量重要文件和装备。

  不放过任何细节,不让任何一个敌人逃出视野。因挫败一次特务机关破坏我军的重大事故,李振清被记二等功一次。

  “共产党员‘冲锋在前,撤退在后’。”李振清说,“你共产党员先逃跑能行么?”

  今年94岁的抗美援朝老兵张自升,至今依然清晰记得入朝作战前,在动员会上第一次听到《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的情景。

  张自升随部队进入朝鲜后,随时面临着敌机轰炸。

  “敌机来临,附近的村庄被炸毁,一片哭喊声,让人揪心。”张自升说,夜晚天气寒冷,为了取暖、鼓劲,大家就一起唱志愿军战歌。

  在张自升看来,军歌就是一面旗帜,引领着大家前进。“最苦的时候,我们一口炒面、一把雪,为了打败侵略者,大家咬牙坚持。”他说。

  走进“林海雪原”黑龙江省牡丹江市,90多岁高龄的抗美援朝老兵庞兴海,虽已无法清楚记准志愿军战歌的一字一句,但熟悉的旋律总是会勾起他的回忆。

  这种旋律更像是一种思念,一个旧时老友,从不远去、温暖陪伴。庞兴海说:“在当时困苦的条件下,这首歌极大鼓舞了士气。”

  老人一生最珍爱两样东西:相片集里他和战友的老照片,挂满军功章的老军装。

  1952年,庞兴海所在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3军第67师奔赴朝鲜。“我们从辽宁丹东步行进入朝鲜,进入朝鲜后就夜间行军,尽可能避免敌人的围追堵截和敌机轰炸。”庞兴海一边抚摸着旧军装一边回忆说。

  一路上艰难险阻。饿了吃口自带的干粮,渴了就喝从河沟里灌的河水。无食可吃,他们就挖野菜、摘野果充饥,步行十余天终于赶到朝鲜山区开始挖猫耳洞、修战壕。

  1953年,石砚洞北山反击战打得异常激烈。炮弹一个接一个地砸入阵地,山头的岩石被炸成2米多深的坑,他所在排,四个班仅剩下两个班的战士,一轮战斗后两个班战士也所剩无几,右手负伤的他就用左手扔手榴弹。

  “当时只有一个信念,誓死保住阵地。”庞兴海说,连续打退敌人两次反击后援兵到了。“你的头被炮弹碎片击中了!”战友大喊。

  两天两夜后,庞兴海终于苏醒,他发现自己到了后方医院,两个脚跟已磨破皮,头部至今残留着无法取出的弹片,后被鉴定为三等伤残。

  “组织上告诉我可以退伍或留在后方,我毅然决定,重新回到原来的团任连长。”当庞兴海回到部队见到营教导员后,才知道组织已经给他的父母发出牺牲通知。无名高地烈士纪念碑上,已刻有庞兴海的名字。他成为名字刻上烈士纪念碑的“活烈士”。

  如今每到阴雨天,留在庞兴海头中的弹壳残片便隐隐作痛。难挨的日子里,陪伴他的还有《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

  “战士们已经离我而去。这点疼算什么!”庞兴海说,无数同志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牺牲在朝鲜战场,长眠异国他乡,我想念他们。

   人间正道是沧桑

  “我能活到今天,不容易。”1985年离休的李振清说。老人家中的陈设很简朴,床柜等物件已明显陈旧,但房间收拾得干干净净、物品摆放得整整齐齐。墙边略微泛黄,刻录着时代的印记。

  “几次想给他刷墙,都不让。”大儿子李万平说。“收拾那干啥?!”李振清抢过话头说,装修再好,也不当饭吃。老人说,很多战友的尸骸还在无名山野,他们连一个住的地方都没有,勤俭持家既是民族传统,也是对逝去烈士的尊重。

  如今,他每日早起依旧把被子叠成“豆腐块儿”,坚持自己洗轻便衣物,把旧袜子洗得洁白如新。这种勤俭习惯的保持,来自物资匮乏的战争前线。李振清说,那时,一条军毯、一个茶缸,都是祖国大后方节衣缩食省出来的,让战士们感到祖国和人民的温暖。

  他把自己最珍爱的茶缸,捐献给了佳木斯军休所。记者看到这个茶缸上写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落款是:“赠给最可爱的人——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

  李振清思路清晰,有时候也糊涂。“但雷打不动记忆最深的,就是他自己小时候和上战场的事情。”李万平说。

  如今,李振清和老伴刘淑媛相濡以沫,形影不离。当年,他们在朝鲜完婚。“一坐火车过鸭绿江,咱们的火车一广播,大家就跟着唱起《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刘淑媛也清晰记得当年的情景。

  对于自己的经历,李振清很少主动提起。“父亲就是告诉我们,人间正道是沧桑,教育我们每一步都要走正道。”李万平说。

  李振清说,对一个人来说,走正道,别犯错误。对一个国家而言,走正道就是要爱好和平,但我们也不惧怕任何威胁和挑衅。

  李振清给三个孩子起名字时,分别用了军、平、美三个字。他希望,祖国建立起强大的军队不受外辱,祖国也珍视和平,因为有和平才有美好生活。

  新中国一路披荆斩棘,走过70载沧桑岁月,伟大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

  英雄从不曾被忘记,他们只是长眠在岁月的长河里。

  “活烈士”庞兴海曾找到家乡的民政部门,要求返还260元抚恤金。然而,民政部门却没有收回这笔抚恤金。

  初秋,走进佳木斯西郊烈士陵园,3.8万平方米内,长眠着当地868位抗美援朝牺牲烈士,其中216位是无名烈士。

  “1996年进行改造时,我们将一些土坟,改造成现在八位一组的墓区。土葬的烈士们,很多已没有了胳膊,有的头颅中清晰可见弹壳。”佳木斯革命烈士纪念馆馆长赵晓航说。

  抗美援朝时期,佳木斯市成立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行动委员会”。根据统一安排,迁来佳木斯的有纺织厂等14家工业企业和医疗单位。佳木斯市组织各方面力量,千方百计予以妥善安置,使之迅速恢复生产或工作。

  70年前,为了保家卫国,20万人献出生命。在祖国和亲人的心里,他们从未远去。佳木斯烈士陵园内,和平鸽不时从12面英烈名录墙上空飞过,守护着为国捐躯的“最可爱的人”。

  陵园外,“气壮山河,光照千秋”八个大字熠熠生辉。(完)

[ 责编:李方舟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彭丽媛会见德国伯乐中文合唱团师生代表

  • 明前茶飘香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见证大国底气从“核”来
2024-03-29 14:15
人工智能可以取代人力勾绘农作物地块,快速完成耕地识别,工作效率相比人工作业提升数十倍。在他看来,我国在星上智能处理和地面遥感AI大模型技术上同步发力,推进人工智能遥感技术发展,太空中的卫星将变得越来越“聪明”。
2024-03-29 09:36
3月27日发表于《自然》的一项分析预测,融化的冰盖正在减缓地球的自转速度,以至于下一个闰秒将被推迟3年。论文作者之一、美国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地球物理学家Duncan Agnew说:“融冰足以使海平面上升,以至于我们可以看到地球自转速度受到了影响。
2024-03-29 09:33
胡新立表示,研究团队将进一步探讨生理性乳酸水平变化对机体代谢的意义,以及恶病质中骨骼肌萎缩与乳酸的直接关系。
2024-03-29 09:31
近日,日本小林制药保健品事件持续发酵。小林制药此前表示,该公司的红曲原料中可能含有导致消费者出现肾功能不良状态的非预期成分。小林制药出产的红曲原料除用于自家生产保健品外,还出售给其他公司,用于酿酒及食品制造等。
2024-03-29 09:22
朱雀三号可重复使用垂直起降回收验证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圆满完成试验任务。2023年12月,蓝箭航天朱雀二号遥三液氧甲烷运载火箭在酒泉发射中心圆满完成发射任务,将三颗商业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
2024-03-29 09:30
记者28日从南京大学获悉,由该校物理学院杜灵杰教授领衔的国际团队利用极端条件下的偏振光散射技术,在砷化镓量子阱中对分数量子霍尔效应的集体激发进行了测量,在世界上首次观察到引力子激发,即引力子在凝聚态物质中的新奇准粒子。
2024-03-29 08:38
世界卫生组织27日发布新闻公报说,已启用“冠状病毒网络”(CoViNet),以促进和协调全球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及早准确地检测、监测和评估新冠病毒、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和其他可能新出现的冠状病毒。
2024-03-29 08:38
万兆元年,谁来领航?是更智慧AI,是更领先的Advance,是刷新极限的速度,还是升级多维的体验?中国移动5G-A商用发布会,重新定义数智新时代,邀您共同见证!3月28日15:00-16:00
2024-03-28 12:36
作为中国大科学装置之一,高能同步辐射光源是由中国科学院、北京市共建的怀柔科学城大科学装置集群的核心装置。
2024-03-28 09:54
2022年8月15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工作组发布公告,将国际永久编号为192353号的小行星命名为“王大中星”。围绕大学的根本任务是育才造士这一核心要义,王大中归纳并紧抓建设一流大学的三大要素:大师、大楼和大学精神。
2024-03-28 09:34
坎潘特强调,最新观测表明,精确的星震学技术可用于探测表面温度低至4200℃(比太阳表面低约1000℃)的矮星,为天体物理观测开辟了一个新领域。这一最新结果表明,星震学技术有望详细表征这些恒星及其宜居行星的细节,而精确确定附近冷矮星的年龄对于阐释系外行星上发现的生物特征可能至关重要。
2024-03-28 09:33
记者从自然资源部3月27日召开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今年是极地考察40周年,自然资源部将开展一系列活动纪念这一重要时间节点。7月北极黄河站建站20周年时,在黄河站举办招待会、研讨会等相关活动,中国第四十一次南极考察期间将在长城站、中山站举行招待会、研讨会等相关活动,“雪龙”号、“雪龙2”号船停靠外港时举行公众开放日活动。
2024-03-28 09:3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行局27日批准18处地质公园列入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名录,其中包括中国的6个地质公园,分别是长白山世界地质公园、恩施大峡谷-腾龙洞世界地质公园、临夏世界地质公园、龙岩世界地质公园、武功山世界地质公园、兴义世界地质公园。
2024-03-28 09:31
据介绍,除了服务于中国探月工程四期,后续鹊桥二号中继星还可为国内外月球探测提供中继通信支持。
2024-03-28 09:25
涂白防虫、修剪树枝、引水灌溉……每当春天到来,在祖国西北边陲新疆托里县老风口,生态造林工作就紧锣密鼓地开始了。
2024-03-27 10:22
今年我国纪念“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的活动主题为“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从严从细管好水资源”。
2024-03-27 10:21
在齐齐哈尔市甘南县宝山乡巨宏村,村民苑忠国正在准备春耕,多年来通过参与县里的培训,春耕物资的采购对他来说已是轻车熟路。
2024-03-27 10:20
在开展调查监测,评估新污染物环境风险状况方面,《行动方案》提出建立化学物质环境信息调查制度、建立新污染物环境调查监测制度、建立化学物质环境风险评估制度、动态发布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清单等具体措施。
2024-03-27 10:18
一群“麦哲伦”式的实验物理学家正在高能物理的版图上开疆拓土。而玻色子的发现,正在指向新的“盛宴”。
2024-03-27 10:1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