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沿着抗大成立和迁徙的路线,国防大学师生寻访前辈足迹
首页> 军事频道> 军事要闻 > 正文

沿着抗大成立和迁徙的路线,国防大学师生寻访前辈足迹

来源:解放军报2020-09-24 14:39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倾听精神的回响

  ■褚振江

  夏末秋初,沿着当年抗大成立和迁徙的路线,国防大学师生一路寻访前辈足迹,倾听精神的回响。

  蜿蜒的延河,绕着薄雾笼罩的凤凰山,潺潺流淌。来到坐落于延安城内的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旧址,一跨入纪念馆大厅,我的目光便被侧墙巨幅抗大校歌词谱所吸引。“黄河之滨,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作为抗大传人,今天又集合在宝塔山下,使命与责任在心中涌流,大家不由地齐声唱出这曲雄浑激扬的校歌。

  在陕西志丹县一座山坡前,大家久久驻足——保安革命旧址纪念馆讲解员介绍,那半山腰上的一个个窑洞就是曾经的抗大校址。当年,抗大师生们来到这里,将这些荒废已久的窑洞清理干净,挑选了最大的一间作为教室。他们搬来石头、石块当凳子桌子,又砌了一个很像样的讲台,在洞壁上用石灰泥土造出了一块“黑板”,就此开始条件艰苦却朝气蓬勃的学习生活。毛主席来抗大参观时,曾诙谐地对学员们说:“你们是过着石器时代的生活,学习着当代最先进的科学——马克思列宁主义。”斯诺也曾在《西行漫记》对抗大生活感慨道:“有什么别的学校由于纸荒而不得不把敌人的传单反过来当作课堂笔记本使用?或者每个学员的教育费用,包括伙食、衣着、一切在校开支,每月不到15元银洋?”

  抗大诞生在恶劣的战争环境中,师生早已习惯一边学习一边战斗。当年,抗大进驻延安后,师生们在凤凰山麓挖成了175孔新式窑洞,修筑了一条3000多米长的“抗大盘山公路”。在敌后办学时,为了解决粮食困难,抗大师生曾翻山越岭,通过敌人的封锁线到游击区去背粮,有时在途中遭遇敌人还要进行战斗。牺牲更是在所难免,有的师生为掩护背粮队伍而英勇献身,有的带病坚持背粮而长眠于途中。

  寻根途中,我看到这样一份资料:当年缴获的日军文件证实,驻华北日军首脑冈村宁次表示“消灭了抗大,就是消灭了边区的一半”,他要求“宁亡十名日军士兵以换一名抗大学员,宁亡五十以换一名抗大干部”。从日军畏抗大如老虎的字里行间,我们看到了一所优秀军事院校的无穷威力。一人学战,教成十人;万人学战,教成三军。资料显示,仅1938年5月至8月,经西安八路军办事处奔赴延安的青年就达2288人,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进入了抗大。遥想当年,莘莘学子奔延安的场景何其宏阔。来自全国各地的知识青年和来自海外的爱国华侨青年,源源不断地奔赴革命圣地,最终成为英勇奋斗的抗日骨干,担负起民族解放的神圣使命。

  抗大为抗日而生、为抗日而战,并以“抗日”两个大字为学校命名,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具民族气节的学校。在国难深重、民族危亡的抗战岁月里,抗大始终站在抗日民族解放事业的最前列,战胜了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办学,并不断发展壮大。罗瑞卿副校长在第五期开学典礼上兴奋地说:“抗大抗大,越抗越大!”

  抗大在国际上享有很高声望。建校初期,斯诺、白求恩、柯棣华等国际友人都曾到抗大参观访问,还发出了大量通讯、报道、照片和书信,使全世界都知道在中国西北部的延安,有一所教授抗日救国真理的“窑洞大学”。正如毛泽东所说:“抗大为什么全国闻名、全世界闻名,就是因为它比较其他的军事学校最革命最进步,最能为民族解放与社会解放而斗争。”

  烽火办学,抗大培养造就了大批德才兼备的军政干部,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建立新中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自然环境条件极其恶劣、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这里汇集了久经沙场的著名战将和各界名家。“三句话八个字”(“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教育方针和校训,通过抗大学员的身体力行,显示出巨大威力。

  这所军校,从建校伊始就担当起民族救亡、人类解放的使命责任,成为名副其实的红色熔炉和精神高地。她闪耀的是革命精神光芒,锤炼的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英雄品格。抗大精神,是一面值得高擎的旗帜,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必将世代相传,永放光华,激励更多后来人。

[ 责编:徐皓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西十高铁汉江特大桥首对斜拉索成功挂设

  • 江苏古建筑老街区走笔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2024-04-19 11:08
科技成果只有转化为实用性技术,才能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才能释放出驱动创新的力量,也才能推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024-04-19 02:45
自生成式人工智能(AI)程序,如ChatGPT发布以来,何时及如何利用它撰写研究论文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
2024-04-19 10:08
4月19日,清华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程功团队与合作者在《科学》发表论文,提出了一项阻断蚊虫传播传染病的新策略。
2024-04-19 10:07
量子光源芯片是量子互联网的核心器件,可以看作点亮“量子房间”的“量子灯泡”,能让互联网用户拥有进行量子信息交互的能力。
2024-04-19 09:50
在山西省翼城县,通过政府搭台,构建科企合作机制,普查新发现的爆裂玉米种质资源“珍珠玉米”加快了品种开发步伐。
2024-04-19 09:48
17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解读当前经济形势和有关政策。“我国新型低空飞行器呈现蓬勃发展态势,特别是信息通信、北斗导航、高精导航等新技术广泛应用,一些企业的自动驾驶技术也不断进步。
2024-04-18 10:17
2022年底,清华环境研究院携手苏州嗨森无人机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发了基于无人机的挥发性有机物精准溯源技术。”  截至目前,清华环境研究院已经取得了600多项知识产权,通过技术作价入股方式转化了30多项清华大学专利,形成了25支研发团队、51家孵化公司。
2024-04-18 10:16
2023年,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全球范围爆火,引发了人工智能领域新一轮的科技竞赛。“大模型为通用机器人提供强大的能力,人工智能可以将运算、感知、认知、决策、创造等各类智能集成应用在机器人平台上。
2024-04-18 10:14
“总体来看,今年论坛聚焦人工智能、生命科学、新材料等科技前沿领域,以及碳达峰碳中和、医疗健康、清洁能源等民生科技领域。“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突出成效体现为‘六个创新跃升’和‘五个全球前列’。
2024-04-18 10:11
新能源目前主要指光伏发电、风力发电以及二次能源如氢能等。风和光都是自然资源,取之不竭,用之不尽。
2024-04-18 10:10
广西中医药研究院中药资源团队在开展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和广西第一次林草种质资源普查中,发现石山油桐、美脉假糙苏、线叶度量草、广西割舌树、洞生香草、广西肺筋草6种高等植物新物种。
2024-04-17 09:10
2023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4.14%,这一最新调查数据意味着什么?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有何重要意义?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20%~30%的公民科学素质水平相比,我国公民科学素质仍有不小差距,未来提升公民科学素质,还有哪些挑战?
2024-04-17 09:39
从国家知识产权局获悉,《2023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近日发布。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发明专利产业化率达39.6%,较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连续五年稳步提高。
2024-04-17 09:38
绿色是生命的象征、大自然的底色,良好生态环境是美好生活的基础、人民共同的期盼。
2024-04-17 09:38
中国科协16日发布第十三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结果显示,2023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4.14%,比2022年的12.93%提高了1.21个百分点,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呈现提速增长趋势。
2024-04-17 09:37
施工人员在做桥梁前移施工准备。呼兰河上,桥墩破冰器分外醒目;庆安制梁场的智能化保温棚内,一榀榀桥梁在蒸汽中凝固成型;哈伊高铁全线建成通车后,将不断满足广大群众的出行需求,为加快建设我国向北开放新高地贡献力量。
2024-04-17 09:49
近日,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王树涛、副研究员时连鑫团队研发出新一代针对黏性渗出液,如糖尿病足渗出液的单向导液伤口敷料。该研究为高黏性渗出液引起的伤口愈合困难问题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在医用敷料、渗液管理等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2024-04-17 09:40
作为一种新兴的林业信息化科技创新手段,智慧林业需要加强顶层设计,统筹指导与管理。回顾智慧林业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智能化革新已经成为现代林业发展的重要标志。
2024-04-16 10:1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同时强调“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从内涵及本质要求来看,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
2024-04-16 10:1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