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30年:“中国蓝盔”彰显大国担当
首页> 军事频道> 军事要闻 > 正文

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30年:“中国蓝盔”彰显大国担当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2020-09-24 14:21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30年——

  “中国蓝盔”彰显大国担当

  米秀刚

  罗杨赴南苏丹维和步兵营连长米秀刚——

  战乱之地播撒和平希望

  正在热映的中国首部海外维和战地纪实电影《蓝色防线》,记录了中国维和步兵营保护南苏丹当地难民营安全的真实故事。三赴南苏丹执行维和任务的我,就是在这片红土地上筑起“蓝色防线”的维和官兵之一。

  为了制止暴力犯罪、掌握安全形势、显示联合国存在,维和步兵营要在联合国营地和难民营执行观察警戒、武器禁区巡逻等常态任务,此外还有长短途巡逻、城区巡逻、武装护卫等临时任务。要说最艰难的,还要数长途巡逻。最远的长途巡逻单程有300多公里,且路况极差。我和战友们每天迎着朝霞出发、披着星光歇脚,途中还要面对战火的威胁。

  2017年8月的一次任务中,步战车车队行经一处密林,突然被四五十名武装分子拦住了去路。对方每个人都荷枪实弹,身后还停了辆架着重机枪的皮卡车,现场气氛异常紧张。我一边迅速向上级报告情况,一边命车队所有人做好战斗准备。

  这时,对面一名指挥官模样的人带着十几个人端着枪向车队靠近。我带着翻译迎上前去。一番交涉才明白,由于政府军和反政府武装持续交火,双方地盘并不固定,车队经过的地方,现在已经被反政府武装控制。经过耐心沟通,气氛慢慢缓和下来,对方最终让开了道路。

  “我的两个儿子能不能跟你们走,加入中国的维和部队?”一位当地居民提出的这个无法实现的请求,令我至今难忘。在南苏丹维和,任务越是艰难越是危险,维和军人越能体会当地民众的无奈和不易。“你们过来巡逻,我们就安全了,不再怕抢劫偷盗。”当地民众这句话蕴含着感激,也饱含着期盼。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我想,在海外维和战场筑起“蓝色防线”,是重大的任务,更是播撒希望、带去和平的行动。

  刘勇

  赴马里维和部队指挥长刘勇——

  小抽屉里收藏梦想荣光

  我先后在苏丹、南苏丹和马里执行维和任务,每次回国后,都会把获得的联合国和平荣誉勋章收藏进一个小抽屉。3枚勋章边上,还静静地躺着一罐沙子、一块石头、一根羽毛。

  2009年1月,我作为中国第2批赴苏丹达尔富尔维和工兵分队组长,第一次踏上了维和征途。

  当时,中国大使馆决定为当地援建一所中苏友谊小学,施工任务交给了工兵分队。为了让孩子们早日坐到教室里上课,我和战友们加班加点施工,有时饭都顾不上吃。但每次看到工地旁当地群众期盼的眼神,我们就又充满了干劲儿。任务期结束前,学校终于建成。回国时,我用一个蜂蜜罐装上当地的沙子带了回来,感到甜甜的和平味道一直流淌到心里。

  2015年1月,我担任中国首批赴南苏丹维和步兵营副营长,再一次踏上了维和征途。一次长途巡逻途中,步兵营接到当地村民的求助,希望将一位腿部受伤的老人送往医院。那段时间,南苏丹政府军与反政府武装正在激烈交火,外出行动面临危险极大。我带着翻译和双方多次沟通,取得了他们的信任与理解。医生说,如果再晚来一天,老人就要面临截肢,甚至有生命危险。

  这一次,我带回国一块光滑透亮的石头,和那块营门口刻有“中国营”的巨石形状特别像。我想,这块迷你版的“中国营”石头是一种纪念,但更多的意味着一种坚持。

  2019年5月,已经年过40的我第3次出征。这一次,我担任的是中国第7批赴马里维和部队指挥长兼警卫分队队长。巡逻、警卫、护卫,是我的日常。近3公里的巡逻线,我穿戴着厚重的装备不知道走了多少回。每当看到当地民众朝中国军人竖起大拇指,我就觉得所有的一切都值得。

  从马里归来时,我带回了一根飘落在营区路边的珍珠鸡羽毛。捡起那根羽毛时,我想起了在海地地震中牺牲的维和女警察和志虹的那句话:大千世界,我也许只是一根羽毛,但我也要以羽毛的方式承载和平的心愿。

  赵嘉文

  赴苏丹达尔富尔维和直升机分队飞行员赵嘉文——

  中国战鹰为和平翱翔

  赴苏丹达尔富尔执行维和任务期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协助飞行员勇闯反政府武装的盘踞地点——迈拉山地区,执行救援任务。

  2018年9月19日,我赴苏丹达尔富尔维和直升机分队收到联非达团司令部通知:迈拉山地区因连续降水导致山体滑坡,前往救灾的坦桑尼亚维和部队被困于苏尼地区,请做好空中支援准备。

  山区飞行,条件恶劣,任务区域无导航、无地标、无气象数据。这些困难都还可以克服,最让人担心的是安全形势——反政府军宣称,会击落一切进入迈拉山地区的联合国飞机。根据联非达团的安全评估,该地区是风险等级最高的“5C”级别。

  尽管如此,分队仍迅速做好了救援行动预案:一个机组先期进行航线勘察,明确友军受困位置坐标,第二个机组展开物资投送。

  一切准备就绪,我们却迟迟收不到进入“禁飞区”的批复,救援计划一拖再拖。在此期间,分队频频收到友军部队的实况通报:油料告急、食物告急、药品告急……

  24日晚,分队收到了飞行命令。次日上午,第一架直升机立即出动前往救援。

  在营地里,地面指挥组通过机载卫星终端回传的信息,实时监控直升机的航迹。屏幕上曲线的变化,牵动着在场所有人的视线,也牵动着大家的心。当看到直升机盘旋建立航线、飞行速度降至0时,作战指挥室里顿时响起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太好啦,我们成功了!”

  此次任务历时2天,共计飞行10个架次,运送了2.5吨救援物资,并将6名病患转运至超级营地内接受治疗。联合国对这次行动给予高度评价,称赞我们是“联非达团不可或缺的航空力量”。

  其实,分队执行任务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挑战。苏丹的旱季,平均每两个星期便有一次较大规模的沙尘暴。有一次,我作为机组成员驾驶直升机运送人员从任务点返回时,就遇到一场突如其来的沙尘暴。我们保持最大速度飞到距离我们最近的备降机场,才脱离了危险。

  让和平之光照亮任务区每个角落,是分队全体官兵的共同心愿。在距祖国万里之遥的地方,我们全力履职担当,展示中国军人的良好形象。中国战鹰,时刻准备为和平翱翔!

  罗杨

  赴黎巴嫩维和医疗分队队员罗杨——

  维和经历激励我成长

  “当你从这里走过,一定会与来时不同。”

  踏上黎巴嫩这片土地时,一位即将回国的战友对我说了这样一句话。回顾参加维和任务以来走过的道路,这句话竟是如此深刻而清晰。

  我的身份是任务区首位中国女新闻官。不过,工作中往往一切都得靠自己。一开始连“左右声道”“推拉摇移”等术语都不懂的我,愣是在出国前硬着头皮,用不到7天时间速成了电视新闻采编播“一条龙”技术。我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各种技术参数、拍摄要领、快捷键,甚至还画了好多草图,生怕有一丝遗漏—关键时刻,它将是唯一能为我解惑的“老师”。

  都说宣传工作离不开“吹拉弹唱、打球照相”,8个月时间,我几乎练成了“十项全能”。我还在分队领导支持下,创办了双语维和刊物《八一蓝盔周刊》,将中国维和医护人员的风采展示给联合国工作人员、当地民众以及维和友军。

  回国后,这段经历成为我人生中的一段宝贵记忆。然而,维和带给我的馈赠并没有到此为止:回忆维和生活的文章获得中国军网征文一等奖;维和期间拍摄的一张照片获得全军摄影大赛年赛银奖;参与编排的舞蹈《维和天使》获得第八届全军“战士文艺奖”创作、表演双料一等奖,还斩获全国业余舞蹈门类最高奖“群星奖”……随着眼界的开阔、思维的拓展、格局的提升,自己也变得更加成熟:外事活动不卑不亢、重大场合心里不慌、处理棘手问题从容不迫……

  国外走一遭,也是从他乡回望故乡、从异国认识祖国的过程。在黎巴嫩,每每听到《义勇军进行曲》总会热泪盈眶,看到五星红旗也别样亲切温暖。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我随解放军援鄂医疗队为拯救生命出征。面对突如其来、生死未卜的考验,维和经历让我再度生出置生死于度外的勇气、敢打必胜的信心。

  在武汉期间,我不止一次回想起维和那段经历。这两次任务,都在世界看中国的聚光灯下—你怎样,你背后的中国就怎样。抗疫胜利回撤时,我背着背包轻松走过写有一个巨大“胜”字的展板。那一幕被记者抓拍下来并传到网上,引起网友热烈关注。其实,我内心深深感谢那段维和的经历—不管面对怎样的困难,都有一个声音在鼓励着我:“当你从这里走过,一定会与来时不同。”

[ 责编:徐皓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与记者见面

  • 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确定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日前,中国纤维质量监测中心发布2023年度新疆棉花生产加工过程质量状况监测结果。
2024-04-24 10:33
1998年,聂海胜成为我国首批航天员,先后执行过神舟六号、神舟十号、神舟十二号3次载人飞行任务。
2024-04-24 10:17
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统一调度下,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以及任务各测控站点实施联调联控,全面模拟发射准备、发射以及飞行过程中的各种技术状态和工作过程。
2024-04-24 10:16
1996年,我从技校毕业后,来到金川公司工作。当时总听师傅们讲,贵金属冶炼技术难以突破。提高我国铂族贵金属提炼的技术水平,对于守护国家安全极为必要。
2024-04-24 10:14
截至2023年底,我国大陆在运核电机组55台,总装机容量为57吉瓦,核准及在建核电机组36台,总装机容量为44吉瓦;全年核电发电量44万吉瓦时,占全国累计发电量近5%,相当于节约标煤1.3亿吨,减排二氧化碳3.5亿吨。
2024-04-24 10:05
截至2022年末,我国电动自行车社会保有量已达3.5亿辆。2023年,全国规模以上企业累计生产电动自行车4228万辆。
2024-04-23 04:00
22日是第55个世界地球日,今年的主题为“全球战塑”。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当日发布的《废塑料化学循环综合性研究报告》显示,
2024-04-23 04:25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天文学家正在给黑洞做“计算机断层扫描”(CT)。超级计算机模拟显示,以吸积盘结构绕黑洞旋转的物质会在名为耀斑的高能事件中周期性喷发。
2024-04-23 10:03
4月25日至29日,以“创新: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为主题的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将在北京举办。
2024-04-23 10:02
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石油剩余技术可采储量38.5亿吨,天然气剩余技术可采储量66834.7亿立方米。
2024-04-23 10:01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75周年之际,全体海军将士初心如磐,正以崭新姿态阔步向前、逐梦海天,努力把人民海军全面建成世界一流海军。
2024-04-22 13:57
中央气象台预计,4月21日至22日,江南南部和东部、华南中东部和南部等地仍有强降水,局部地区有大暴雨并伴有雷暴大风或冰雹等强对流天气。
2024-04-22 10:03
苏州市吴江区文物保护管理所所长周春华介绍,在修缮古建筑时,文保团队也积极采用新技术。“通过保护促进利用,通过利用加强保护,让文物建筑活起来。
2024-04-22 10:02
21日,在2024年中国医学发展大会上,中国医学科学院发布了《中国21世纪重要医学成就》,“创建蛋白质组学体系”“基于髓系白血病发病机制发现新的白血病生物分子标志和药物靶标”“揭示非经典细胞焦亡的分子机制及鉴定有关蛋白家族成员”等三项成就入选。
2024-04-22 09:59
近日生态环境部会同农业农村部制定并发布国家生态环境标准《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指南 生态系统 第1部分:农田生态系统》。
2024-04-22 09:58
我国首艘深远海多功能科学考察及文物考古船4月20日在广东广州出坞。该船由我国自主设计和建造,它的建造出坞,标志着我国在冰区深海科考装备和船舶设计自主可控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2024-04-22 09:55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2024-04-19 11:08
科技成果只有转化为实用性技术,才能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才能释放出驱动创新的力量,也才能推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024-04-19 02:45
自生成式人工智能(AI)程序,如ChatGPT发布以来,何时及如何利用它撰写研究论文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
2024-04-19 10:08
4月19日,清华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程功团队与合作者在《科学》发表论文,提出了一项阻断蚊虫传播传染病的新策略。
2024-04-19 10:0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