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他是空军飞参领域的“泰山北斗”,他是守护战鹰的“110”
首页> 军事频道> 中国军情 > 正文

他是空军飞参领域的“泰山北斗”,他是守护战鹰的“110”

来源:央广军事2020-08-05 10:57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中国战鹰的“健康神医”

  ——追记空军工程大学航空工程学院教授倪世宏

  2014年,倪世宏教授指导毕业学员

  央广网8月4日消息 (陈卓 闫伟亮 钟紫舟)不是空军飞行员,却时刻关注着空战的一举一动。

  没有驾驶过战鹰,却始终守护着战机的一寸一毫。

  未曾翱翔在空天,却判读着空中态势的一分一秒。

  业内人士叫他中国战鹰的“健康神医”,部队官兵称他为守护战鹰的“110”,他是倪世宏,空军工程大学航空工程学院飞控与电气工程教研室教授。

  作为全军飞行参数数据处理专业领域的领路人、开拓者,倪世宏入伍41年,矢志对飞行参数进行系统解析判读,着力还原战机真实飞行轨迹、战斗状态,4000余个全空军主战飞机的典型案库、2万余个部队一手数据,记录了他一生逐梦祖国空天矢志飞参事业的无悔追求。

  2020年3月20日,倪世宏教授因病医治无效去世,年仅57岁。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的心跳,仍和飞行参数数据处理的电波紧紧联系在一起。

  胸怀使命,笃定报国强军的远大志向

  烟雨金陵,北望长江。

  1963年,倪世宏出生在南京市江宁区铜井乡一个小村落。求学路漫漫,翻山越岭5公里,倪世宏才能到达学校,但这并没有浇灭他的斗志。1979年,倪世宏以物理单科满分的优异成绩,考上大学。面对志愿表,他做出了人生第一个重大决定:“上军校!去当兵!”

  这一次,他的行囊装满的是报国憧憬和远大志向。

  2014年,倪世宏教授指导毕业学员

  怀揣着对军营的向往,倪世宏背上行囊,伴着绿皮车的摇晃来到古城西安,成为原空军工程学院一名航空机务特设专业本科学员。

  大学四年,倪世宏没有一门课低于90分。“他沉默寡言,成绩好,很低调。”但“低调”的倪世宏时有惊人之举,一位战友突发急病,他第一个站出来,把当月津贴全部捐给战友。

  1991年,刚刚硕士研究生毕业的倪世宏突然接到上级通知,赴国外学习深造,这让倪世宏犯了难,学习的领域和自己本专业相距甚远,家里的孩子才1岁,怎么办?自己是党员,党让去哪儿就去哪儿。倪世宏安顿好妻儿,背上行囊,一路向北。

  这一次,他的行囊里,装的是忠诚使命和感恩之心。

  国外学习期间,面对语言不通、饮食不适等诸多困难和西方的技术封锁,倪世宏迎难而上,向全新的学科领域发起冲锋。长期高强度的学习,让身高一米八的倪世宏瘦得不到130斤。没人能想到,正是这个消瘦的身躯,在飞行参数数据处理领域“无人区”里披荆斩棘,逐步成为军队飞行参数数据处理技术领域的顶级专家,率先创建出国内集本、硕、博、任职于一体的飞行参数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扛起第一代空军“飞参人”的使命

  1991年,第一次接触飞行参数数据处理技术领域的倪世宏,亲眼见到外军飞行员通过飞行参数改进飞行动作,深受震撼。面对中国空军对这一技术的迫切需求,他主动扛起第一代空军“飞参人”的使命,从零起步,开始一场寂寞的长跑。

  这一“跑”,就是29年。

  “别人都说飞参难干,我心里就是憋着一股劲儿!”回国后不久,倪世宏开始了飞参地面处理设备国产化研究。他带领团队在一无教材、二无经验的条件下,对着密密麻麻的十六进制代码,逐个字节、逐个位数进行跟踪分析,终于摸清了数据结构,破解了数据译码机制,实现了三代战机飞参地面处理设备国产化。

  2014年,教学模式改革观摩研讨

  这是军队飞参领域向前跨越的一大步,但倪世宏并没有就此止步,他带领科研团队转向下一个挑战。

  当时全空军几十种机型,每种机型的数据记录格式、解码公式都不同,要适配每一种机型,研发工作量极大。整整两年,倪世宏带领团队奔波5万余公里跑遍各个部队。1996年,他牵头带领多个军工企业进行“飞行故障通报专家系统”技术研究。由此,飞参数据地面判读系统实现了对空军主战机型的全覆盖,填补了国内空白并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你们有问题,24小时内我一定会给出解决方案。”这是倪世宏对部队官兵的承诺,他也因此被誉为“飞参110”。

  2006年,某部执行重大演习任务,一台飞参处理器出现故障,维修过程中又出现“并发症”。十万火急!部队立即向倪世宏呼救。

  深夜,电话响起,倪世宏立刻起身,进行长达4个小时的技术指导,听到军线电话那头战鹰顺利腾空的呼啸声,倪世宏才蜷缩在沙发上进入梦乡。

  扎根教研,想方设法让授课出彩

  白鹿原下的龙泉湖畔,流水淙淙,桃李飘香。

  倪世宏在此矗立良久,无暇顾及美景的他,因为任教之初碰了一鼻子灰:课程原理复杂、内容抽象,即便使出浑身解数,试讲也未达到满意效果。他暗下决心,一定想方设法让授课出彩。

  为了当个好教员,倪世宏住进航空兵部队,把飞行保障的每一个细节深深地刻在脑海里。回到学校,他对课上的每一句话每一张幻灯片反复打磨。从实际案例到教学大纲编写,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到课程体系建设,倪世宏呕心沥血,不知付出了多少。

  2015年,倪世宏教授与飞参团队中的青年同志进行科研探讨,并为飞参团队讲解试验课程上课技巧

  在倪世宏不懈努力下,1994年,领先国内的军队飞参“第一课”在原空军工程学院本科生课堂开课,实现了全军飞参课程体系建设划时代的突破。

  提起飞参,南部战区空军某部综合监控师李祥彬坦言,一开始,他对飞参认识很片面:“就是记录个数据,离了它战机照样能升空制敌。”面对当时还是学员的李祥彬的质疑,倪世宏没有生气,而是找出一件某战机事故残骸和一套飞参数据:“飞参就是战机的判官、医官和法官,它让我们守住飞行安全的底线。”

  倪世宏教授在某地实地调研某型战机的机载飞参设备使用情况

  “倪教授上课时,会一直观察每一名学员的眼神,根据学员反馈把握授课节奏,围绕核心知识点串联课堂知识与部队实践,既调动兴趣,又加深学员的理解。”研究生学员严智说。因教学成绩突出,倪世宏被评为全军优秀教师。

  2009年,上级指示倪世宏团队,尽快形成专业培训体系,让全空军飞参处理岗位人员都能“持证”上岗。为了完成培训体系,同事谢川回忆,那段时间与倪教授出差特别频繁,就连在路上,都在讨论哪个案例更贴近部队。倪世宏和战友的付出,让资格认证培训班覆盖全空军每一个航空兵部队。

  作为空军飞参领域的“泰山北斗”,倪世宏始终甘为人梯、甘当伯乐。躬耕教学37载,倪世宏为空军飞参领域建设留下一批又一批高层次人才:空军飞参首席总师杜军、全军优秀教师董文瀚、飞参学科带头人谢川、青年教学骨干张鹏……

  2018年年初,倪世宏迎来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刻,项目评审结题、学员期末考试,等等。他已经感到身体不适数月之久,忙完工作赶赴医院,才发现已是肺癌晚期。

  倪世宏教授与家人在一起

  经治疗,病情刚趋稳,倪世宏就迫不及待返回岗位。那段时间,倪世宏一边整理自己手中数据资料,为青年教员进行技术攻关做准备;一边继续承担新学期教学任务。为保持状态,他包里随身备着镇痛药物,无论被病痛折磨得多么难受,只要站上讲台,他依旧活力四射。

  倪世宏的一生,像一支蜡烛,在将燃尽之时,仍发出最大光亮。

[ 责编:丁玉冰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西十高铁汉江特大桥首对斜拉索成功挂设

  • 江苏古建筑老街区走笔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2024-04-19 11:08
科技成果只有转化为实用性技术,才能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才能释放出驱动创新的力量,也才能推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024-04-19 02:45
自生成式人工智能(AI)程序,如ChatGPT发布以来,何时及如何利用它撰写研究论文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
2024-04-19 10:08
4月19日,清华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程功团队与合作者在《科学》发表论文,提出了一项阻断蚊虫传播传染病的新策略。
2024-04-19 10:07
量子光源芯片是量子互联网的核心器件,可以看作点亮“量子房间”的“量子灯泡”,能让互联网用户拥有进行量子信息交互的能力。
2024-04-19 09:50
在山西省翼城县,通过政府搭台,构建科企合作机制,普查新发现的爆裂玉米种质资源“珍珠玉米”加快了品种开发步伐。
2024-04-19 09:48
17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解读当前经济形势和有关政策。“我国新型低空飞行器呈现蓬勃发展态势,特别是信息通信、北斗导航、高精导航等新技术广泛应用,一些企业的自动驾驶技术也不断进步。
2024-04-18 10:17
2022年底,清华环境研究院携手苏州嗨森无人机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发了基于无人机的挥发性有机物精准溯源技术。”  截至目前,清华环境研究院已经取得了600多项知识产权,通过技术作价入股方式转化了30多项清华大学专利,形成了25支研发团队、51家孵化公司。
2024-04-18 10:16
2023年,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全球范围爆火,引发了人工智能领域新一轮的科技竞赛。“大模型为通用机器人提供强大的能力,人工智能可以将运算、感知、认知、决策、创造等各类智能集成应用在机器人平台上。
2024-04-18 10:14
“总体来看,今年论坛聚焦人工智能、生命科学、新材料等科技前沿领域,以及碳达峰碳中和、医疗健康、清洁能源等民生科技领域。“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突出成效体现为‘六个创新跃升’和‘五个全球前列’。
2024-04-18 10:11
新能源目前主要指光伏发电、风力发电以及二次能源如氢能等。风和光都是自然资源,取之不竭,用之不尽。
2024-04-18 10:10
广西中医药研究院中药资源团队在开展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和广西第一次林草种质资源普查中,发现石山油桐、美脉假糙苏、线叶度量草、广西割舌树、洞生香草、广西肺筋草6种高等植物新物种。
2024-04-17 09:10
2023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4.14%,这一最新调查数据意味着什么?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有何重要意义?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20%~30%的公民科学素质水平相比,我国公民科学素质仍有不小差距,未来提升公民科学素质,还有哪些挑战?
2024-04-17 09:39
从国家知识产权局获悉,《2023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近日发布。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发明专利产业化率达39.6%,较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连续五年稳步提高。
2024-04-17 09:38
绿色是生命的象征、大自然的底色,良好生态环境是美好生活的基础、人民共同的期盼。
2024-04-17 09:38
中国科协16日发布第十三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结果显示,2023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4.14%,比2022年的12.93%提高了1.21个百分点,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呈现提速增长趋势。
2024-04-17 09:37
施工人员在做桥梁前移施工准备。呼兰河上,桥墩破冰器分外醒目;庆安制梁场的智能化保温棚内,一榀榀桥梁在蒸汽中凝固成型;哈伊高铁全线建成通车后,将不断满足广大群众的出行需求,为加快建设我国向北开放新高地贡献力量。
2024-04-17 09:49
近日,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王树涛、副研究员时连鑫团队研发出新一代针对黏性渗出液,如糖尿病足渗出液的单向导液伤口敷料。该研究为高黏性渗出液引起的伤口愈合困难问题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在医用敷料、渗液管理等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2024-04-17 09:40
作为一种新兴的林业信息化科技创新手段,智慧林业需要加强顶层设计,统筹指导与管理。回顾智慧林业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智能化革新已经成为现代林业发展的重要标志。
2024-04-16 10:1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同时强调“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从内涵及本质要求来看,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
2024-04-16 10:1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