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什么也不说 祖国知道我——记南部战区陆军云南扫雷大队中士杜富国

什么也不说 祖国知道我——记南部战区陆军云南扫雷大队中士杜富国

2018-11-26 08:22来源:光明网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光明网记者 徐皓

  “你退后,让我来!”

  时隔1个多月,杜富国在雷场上的这句话,依然在战士艾岩耳边回响,他眼眶红了:“是他救了我的命。”

  2018年10月11日,南部战区陆军云南扫雷大队作业组长杜富国在边境扫雷行动中,面对雷场上的一枚手榴弹,杜富国让同组战友艾岩退后,独自上前查明情况。这时候突遇爆炸,杜富国血染雷场,身负重伤,失去了双手和双眼。

什么也不说 祖国知道我——记南部战区陆军云南扫雷大队中士杜富国  

得知杜富国受伤的消息,当地群众自发赶到医院探望。黄巧 摄

  保口岸雷场、马嘿雷场、265号界碑雷场、老山雷场……3年来,杜富国先后1000余次进出生死雷场,拆除2400余枚爆炸物,处置各类险情20多起……杜富国在危险面前向同组战友叫响“你退后,让我来”,这既是一名扫雷士兵的血性担当,更是这一英雄群体在和平年代牺牲奉献、负重前行的缩影与凝炼。

  杜富国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南疆雷场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光明网记者带您实地探访杜富国和他背后的故事。

  为人民扫雷:南疆“雷区”雷患严重

  在云南的边疆,昔日激烈交战的山脊、沟壑、林地,地雷、炮弹、手榴弹无处不在。丛林里、山峰上、道路旁,处处矗立着漆有骷髅头的“雷区”警示牌,让人毛骨悚然。过去战争年代遗留下来的地雷等爆炸物多达130多万枚。 30多年草木生长,雨浸风蚀,难以计数的爆炸物静静潜伏,吞噬着一切进入禁区的生命。战争遗留下来的雷患,让一个个村寨成了“地雷村”。

什么也不说 祖国知道我——记南部战区陆军云南扫雷大队中士杜富国  

南部战区陆军云南扫雷大队官兵搜排出的部分地雷和爆炸物。

  土生土长的猛硐乡长盘院华介绍说,“猛硐境内雷场面积达14平方公里,涉及耕地多达2万余亩。因为雷患,几千亩茶园30多年来无人敢涉足半步。密布的地雷威胁着边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深深地制约着边疆地区建设的发展。全乡被炸死、炸伤的群众有1000多人。”

  说起地雷,54岁的麻栗坡县猛硐乡乡民盘金良既恨又怕。1993年和2016年,他在草果地劳作时两次触雷,前一次炸掉右腿,后一次炸掉左腿。扫雷队入驻当地后,再也没有群众炸死炸伤。没想到,这回是扫雷战士血洒雷场。“他是为了我们负的伤啊!”老人流泪道。

什么也不说 祖国知道我——记南部战区陆军云南扫雷大队中士杜富国 

麻栗坡县猛硐乡坝子村雷伤群众盘金良

什么也不说 祖国知道我——记南部战区陆军云南扫雷大队中士杜富国  

麻栗坡县天保镇马嘿村雷伤群众

  “为人民扫雷,为军旗增辉!”继中越边界第一次、第二次大面积扫雷行动后,2015年国务院、中央军委启动第三次大面积扫雷行动。

  自扫雷大队入驻当地后,再也没有群众炸死炸伤。如今,边境线三分之二的土地已经移交到群众手中,老百姓在国境线的山林里套种经济林,扣林山到老山的旅游环线公路也正在修建中……人民群众正搭乘经济发展的快车,共享改革开放40年的巨大红利。

  杜富国负了重伤以后,猛硐乡乡长盘院华几度哽咽:“扫雷官兵来到我们这,付出太多,他们是当代的老山英雄。” 如今,在杜富国和他的战友们曾经战斗过的地方,乡亲们种下的苞谷、草果等作物,郁郁葱葱,一派生机。

  练就真功夫:学好专业知识“手中枪”

  2015年,部队选拔骨干组建扫雷大队。谁都知道扫雷危险,杜富国却依然递交申请。和杜富国同年入伍、同在一个团、同时参加扫雷的一班战士许猛至今记得杜富国在车上说的话:“当兵能参加扫雷,有意义。”

  什么也不说 祖国知道我——记南部战区陆军云南扫雷大队中士杜富国

山高坡陡,扫雷官兵利用安全绳保护在265号界碑雷场作业。黄巧 摄

 什么也不说 祖国知道我——记南部战区陆军云南扫雷大队中士杜富国 

为了节约时间,扫雷三队官兵在雷区附近简单就餐。

  在老山地区,地雷和爆炸物种类繁多、交织混埋、辨识难度大。由于布设时间久远、雨水冲刷、山体滑坡等因素影响,造成爆炸物性能改变、位置移动,甚至被植物根须包裹,排雷难度和危险性极大。战士们脚一滑,甚至一块石头滚过,都可能引爆地雷。

什么也不说 祖国知道我——记南部战区陆军云南扫雷大队中士杜富国  

杜富国(中)往雷场背运扫雷爆破筒。杨萌 摄

  杜富国文化底子薄,韧劲却足。他很清楚,扫雷是高危作业,专业知识是上雷场的“敲门砖”,是扫雷兵的“保命经”。为了早日上雷场,他开始了“士兵突击”。他把知识要点写成小纸条、制成小卡片,将书本卷进裤兜,随时随地翻阅。每晚熄灯后,杜富国搬个板凳,在走廊灯下补习。

  探雷器,是扫雷兵的“手中枪”,“学会5分钟,学精得5年”。杜富国将各种金属物埋了排、排了埋,把训练场的土地翻了个遍。他还和战友“背靠背”对抗,请别人随意埋设铁钉、硬币、弹片,通过斜放、深埋、混合、缠绕增加难度,以此训练“听声辨物”本领。经年累月,他熟练掌握了10多种地雷的排除法,将探雷器练成了“第三只手”,准确探识地雷埋设位置,分辨地雷种类,精准安全拆弹。

  “一名优秀的扫雷兵,不是天生具备。”杜富国在笔记本中写着这么一句话。他如同“创客”,打破“逐点逐片平行爆破”作业方式,探索开道划片爆破、多人多块同步作业的方法,提升了爆破效率,被称为“田字切割法”;他制作了10多种装运沙箱,大大提升了雷场搬运效益和安全系数。

  杜富国成为扫雷骨干后,常对战友说:“技术不过硬,就是拿自己生命开玩笑。”扫雷大队大队长陈安游说:“杜富国在雷场上总说‘让我来’,这不是口号,而是水滴石穿的积淀,是实打实的真功夫!”

  扫雷兵的骄傲:大喊一声“让我来”

  刚转业的原队长龙泉,听到杜富国负伤的消息很难过,“既意外,又不意外”。意外的是,杜富国排雷技术好、心理素质好,“怎么会是他?”不意外是因为,杜富国排雷时总是“让我来”,杜富国经历的风险是其他战友的数倍。“他是我们扫雷兵的骄傲!”扫雷大队政委周文春说。

什么也不说 祖国知道我——记南部战区陆军云南扫雷大队中士杜富国  

杜富国(右)与战友艾岩进行搜排作业。杨萌 摄

  杜富国负伤后,和他一起经历生死的同组战友艾岩,每天依然在扫雷,他也害怕面对战友的父母、妻子。起初,他只知道富国失去了双手,等双眼球被摘除的消息传来时,他寝食难安:“我一周吃不下饭,晚上睡不着,耳边就听到爆炸声。”

什么也不说 祖国知道我——记南部战区陆军云南扫雷大队中士杜富国  

扫雷间隙,杜富国靠着大树在雷场小憩。黄巧 摄

  “他自己伤那么重,却仍然惦记战友的安危。”在医院护理杜富国的分队长张波说,杜富国清醒后,多次问同组战友艾岩有没有受伤。

  杜富国和艾岩在雷场上是生死搭档,在生活中是好兄弟。艾岩来到扫雷四队后,一直是杜富国带他作业,手把手教他排雷。艾岩记得自己第一次上雷场时,心里忐忑。杜富国让他踩着自己的脚印走。每次遇险情,杜富国都让他退到安全地域,自己独自上前处置。“他说‘让我来’,虽说是因为他技术好,更多的是不想让我冒险。”艾岩说。

什么也不说 祖国知道我——记南部战区陆军云南扫雷大队中士杜富国  

杜富国(左)排除了1枚反坦克地雷。杨萌 摄

  “你退后,让我来!”时隔1个多月,杜富国在雷场上的这句话,依然在战士艾岩耳边回响,他眼眶红了:“是他救了我的命。”

  在山高坡陡的雷区,即使世界上最先进的扫雷设备也派不上用场,扫雷兵只能用探雷器扫、用手排。谁多排一颗雷,承受的危险就多一分。这个浅显的概率原理,任何扫雷兵都清楚,杜富国却总是让同组作业的战友退后,“让我来”。

  扫雷英雄:人民不会忘记

  杜富国的伤情牵动着更多人的心。连日来,云南文山、红河以及杜富国的家乡贵州遵义等地的党委政府慰问团和各界群众,络绎不绝前来医院探望,病房走廊里摆满了认识和不认识的乡亲送来的鲜花。

什么也不说 祖国知道我——记南部战区陆军云南扫雷大队中士杜富国  

看到重伤在床的杜富国,赶来探望的群众纷纷流下了泪水。

  那天一大早,作为猛硐人民推选出来的代表,李云孝、钟仙红等人穿上最隆重的民族服装,带上鲜花、自家土鸡蛋、当地特产,冒着瓢泼大雨和浓雾,一路颠簸近7个小时,赶到医院探望英雄。虽然早有心理准备,可看到病床上的杜富国时,她们眼泪还是止不住地流。“他可是我们的大恩人呀!”

  “他是从湄潭走出去的普通人,但是他干的事却不普通……”在湄潭兴隆镇天城中学,杜富国的初中老师李胜正在上一场特殊的课。她以杜富国的英雄事迹为榜样,教导学生们成为一名有英雄信念的人,勇于担当、坚守执着。

什么也不说 祖国知道我——记南部战区陆军云南扫雷大队中士杜富国

  2018年11月16日,中越边境云南段已扫雷场移交仪式上,南部战区陆军云南扫雷大队官兵在云南省麻栗坡县老山西侧坝子雷场手拉着手徒步验收已扫雷场。彭希 摄

  失去双眼的杜富国眼前一片漆黑,但他给边民带来的是光明。这群年轻的90后士兵,他们用中国军队特有的“手拉手”方式给乡亲们移交雷场土地,乡亲们种下的玉米开始收获;他们用汗水和鲜血浸染的口岸通道,满载货物的卡车川流不息;他们战斗过的这片南疆热土,语言不通的乡亲给他们最真的笑脸,老师要求所有学生见到他们必须敬礼。

  “不管什么结果,都有家人陪着你,我们一起面对。”负伤20多天后,在父亲杜俊的鼓励下,杜富国逐渐接受了自己失去双眼双手。经过多次手术,杜富国恢复较快,可以在战友和父母、妻子的陪伴下离开病房,到楼下散散步、晒太阳了。

什么也不说 祖国知道我——记南部战区陆军云南扫雷大队中士杜富国

  2018年11月16日,中越边境云南段已扫雷场移交仪式上,南部战区陆军云南扫雷大队官兵和云南省麻栗坡县猛硐瑶族乡村民共同种下南洋杉。彭希 摄

  杜富国再也无法用眼睛看到祖国的美丽河山,也无法用眼睛看到最后一块雷场移交。但他和战友们三年来征服的57.6平方公里雷区,如今已变成田园。他们用汗水、鲜血乃至生命铸就的“为人民扫雷,为军旗增辉”精神,已深深地印在了这片土地,印在了祖国和人民的心田。

  ……

  什么也不说,祖国知道我。

  记者手记:血肉之躯扫雷患

  如果不是记者亲自前往杜富国受伤的雷场,真的难以想象雷场周边的自然环境有多么的恶劣艰险,杜富国以及他的战友们每天扫雷承受着怎样的生死考验。这群90后的扫雷士兵,用他们的血肉之躯为南疆人民扫除雷患,保护一方人民平安。这不是影视剧中的桥段,而是真真切切的发生在我们现实中和平年代的真人真事,他们是最可爱的“人民子弟兵”。

  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扫雷英雄杜富国在任务面前、生死关头,对战友说“让我来”。他任务当头冲锋在前、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生死一线舍身相挡,在岗位战位用“负重前行”换来“岁月静好”,以“让我来”的精神践行人民军队性质宗旨、忠实履行使命任务,在强军兴军征程上谱写了新时代革命军人的壮美诗行。

[责编:张璋]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会见斯洛伐克总理菲佐

  • 黄河三湾变迁记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10月31日,“科学家精神百场讲坛——国家卓越工程师进校园”在北京科技大学举行。
2024-11-01 04:20
近日,记者跟随2024年“防震减灾高质量发展进行时”主题采访活动,了解江苏如何啃下海洋地震监测这块难啃的“硬骨头”。
2024-11-01 04:20
为什么而科研?这是每一个科技工作者和科研机构都需要回答的问题。是兴趣,是理想,亦是责任!
2024-11-01 04:20
“天关”卫星(爱因斯坦探针卫星)在轨交付仪式暨成果发布会31日在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举行。
2024-11-01 04:20
大科学装置不仅能帮助人类突破认知极限,在基础科学领域做出重大突破,也能服务社会发展,解决国家重大需求。
2024-11-01 04:20
这项赛事由拼多多、光明食品集团、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共同主办,旨在为植物工厂降本增效和产业化发展集智聚力。
2024-10-31 09:23
这一私域大模型以在轨卫星管理专业知识库为基础,搭建航天器操控平台,通过语音、文本互动,即可完成航天器在轨管理、航天器管理人员培训,助力卫星高效智能管理。
2024-10-31 09:23
比赛中,残疾人选手将操纵义肢手抓取多种物体,但由于残疾人控制义肢的信号源非常有限,确保手指、手腕的可靠运动成为需要攻克的问题。
2024-10-31 09:21
部分癌症发生在天生携带罕见基因序列变异的人群中,发现此类变异可改善早期癌症检测及促进靶向疗法发展。
2024-10-31 09:20
10月下旬,西藏那曲市安多县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唐北区域,温度已降至-10℃左右。“
2024-10-31 04:05
近日,科研团队在开展古树名木调查过程中,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龙市境内的长白山原始森林中,发现大片以珍稀濒危植物东北红豆杉为骨干树种的天然群落。
2024-10-31 04:05
今年进博会,医疗器械及医药保健展区将集聚全球十大医疗器械企业、十一家世界500强制药企业,大量“首秀”“首展”亮眼。
2024-10-30 18:40
走进玉门风电场“风电长廊”展厅,一幅幅图片、一段段影像、一件件展品,详细介绍了全球风电、中国风电、甘肃风电发展历程及现状。
2024-10-30 09:15
美国一项新研究显示,一种关键洋流的减缓可能会在本世纪末使预计的北极变暖幅度下降约2摄氏度。研究人员还警告说,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减缓还可能引发其他气候异常,例如可能导致热带辐合带的变化。
2024-10-30 09:14
据了解,目前定位于高端、个性的冰箱,多使用智能玻璃面板,而中低价冰箱仍有不少是传统面板。
2024-10-30 09:14
汽车后市场在规范化的基础上,借助智能化技术的赋能,正逐步实现服务的升级转型,为消费者带来更加专业、便捷、个性化的服务体验。
2024-10-30 09:13
新质生产力具有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的质态特征。“人工智能+”作为新一代数字技术集合体,以数据、算法和算力为核心要素,驱动科技革命实现从孤岛走向连接、从初级走向高阶、从工具走向价值的全面升级,展现出超越工业经济时代的技术能级。
2024-10-30 04:00
生成式人工智能在人机交互领域展现出的强大自主性和泛化能力,让人们越来越感觉到与人工智能的交流就像是和另一个人交谈。
2024-10-30 04:00
步入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科研院区,一座长白山微观沙盘十分抢眼。
2024-10-29 10:08
科学普及是推动创新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翼”,建设高水平科普人才队伍是壮大“科普之翼”的关键。我们相信,通过深入实施、不断完善这一制度,必将推动优秀科普人才持续涌现,为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两翼齐飞”提供强劲动力。
2024-10-29 10:0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