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军营观察丨一个雷达站的转型足迹
首页> 军事频道> 中国军情 > 正文

军营观察丨一个雷达站的转型足迹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2025-04-22 09:32

“最先为祖国按响警铃”

  ■解放军报记者 李建文 特约记者 鲁泰来

  前不久,在空军预警学院组织的“雪莲绽放的沃土”主题活动中,一位特殊的校友——79岁的雷达老兵詹玉华重返校园。

  院史馆陈列柜中,学院历届毕业学员的戍边申请书整齐摆放,申请书上那一个个红彤彤的手印,令詹老的思绪飘回50年前——

  “到边疆去,到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那年,临近毕业的詹玉华向上级递交申请书,主动要求到艰苦地区的连队去。

  上级批准了詹玉华的申请。随后,他奔赴驻疆雷达某部,并在那里度过了军旅生涯。

  “当时,同批战友来自大江南北,他们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的故事,深深感染了我。”詹老在一张泛黄的照片前驻足。

  照片中,正是青年时期的詹玉华在伏案读书。詹老对身边的青年学员代表说,在校学习期间他就坚定了决心:苦地方、险地方,恰恰是雷达兵建功立业的好地方。

  如今,“到边疆去,到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已经内化为学院一代代学员的共同价值追求,应届毕业学员实现“100%写戍边申请、100%服从分配、100%按时到部队报到”。

  空军预警学院,是空军雷达兵的“摇篮”。在甘巴拉雷达站的云端战位,他们守望空天;在天涯海角的惊涛骇浪中,他们架起“电磁长城”;在极寒之地的北疆冰雪中,他们织就“天网”拱卫苍穹。

  此刻,老一代雷达兵鬓角的霜华与新时代学子肩上的肩章,相映生辉。光影定格的瞬间时空重叠,一代代雷达兵薪火相传的意义在这一刻具象化了。

  75年前,也是这样一个春天,新中国第一个雷达营奉命组建,我军雷达兵登上历史舞台。1951年起,多批雷达分队陆续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有力夺取战场制空权,保障作战部队击落敌机743架、击伤敌机1654架。

  没有刺刀见红,没有奔突厮杀,雷达兵在无形战场上与敌对垒,在方寸屏幕间博弈较量。

  75年的坚守,化作历史的回响。时光变迁,透过屏幕看空天,空军雷达兵的阵地在变、装备在变、能力在变,一双双“千里眼”越来越明亮、深邃,一张张“天网”越来越坚韧、绵密——

  由线到面、布点建网,伴随着新体制雷达相继列装,逐步向雷达组网预警、联合空情预警模式转变,“空中地面结合、固定机动结合、常规新质结合”的立体预警网遍布天地。

  组网协同,融入杀伤;灵活机动,即时补网;借力数智,拓展新质……步入新时代,雷达兵紧跟“空天一体、攻防兼备”空军战略转型步伐,以“最先为祖国按响警铃”的使命感紧迫感,开启了由防空预警向战略预警的转型升级之路。

  山河无声处,空疆有弦歌。伴着空军的战略航迹,空军雷达兵正让“天网”覆盖得更远更高。新时代新征程,空军雷达兵将以始终如一的战斗状态,筑起国家空天安全屏障。

  一个雷达站的转型足迹

  ■冯恩实 解放军报记者 李建文 特约记者 鲁泰来

  夕阳下,空军雷达兵坚守战位。周潇玉 摄

  一块昆仑石,见证生命禁区里的“攀登”——

  只要关乎战斗力,再难的路也要开辟出来

  春暖花开,西部战区空军雷达某旅“昆仑山上好四站”荣誉室翻新工作也提上日程。

  “从山上背回来的这块昆仑石,这次一定要摆进展柜”“任务分队在新雷达阵地的合影也要上墙”……该站黄指导员发动官兵集思广益,寻找相关图片资料和实物,为新荣誉室增辉。

  一块普通的昆仑石,为何在这群雷达兵眼里如此“金贵”?这还要从那次任务说起。

  风渐起,油机轰鸣,一队军车正在喀喇昆仑山间蜿蜒行驶。一路上,李站长反复研究任务背景和上级要求,表情愈加凝重。几天前,他刚刚受领任务,带领雷达站一队精锐骨干出征高原。

  此前,全旅各站点之间机动轮换已成常态。然而,他这次带领任务分队从驻地出发,到陌生地域遂行机动任务,面对的挑战更多:阵地环境、战场通信情况都很陌生。

  “战争不可能总在熟悉的战场打响,雷达兵也不能囿于‘一方水土’。”出征前,该旅领导在军事训练会上明确指出,要让雷达“活”起来,雷达兵就必须“动”起来,哪里有威胁,哪里有需要,就要能机动到哪里。

  开展适应性训练、通过准入能力考核、完成阵地勘探……尽管充分准备、提前预想,许多情况还是令人始料未及。

  喀喇昆仑,冻土如磐。抵达任务地域后,李站长迅速带领官兵为雷达阵地开展工事挖掘工作。大家抡起锹镐凿向地面,冰碴混着火星四溅,号子声此起彼伏。

  从大漠边陲到高原雪山,海拔陡升。没过多久,便有战士因高原反应,蹲在地上喘着粗气。李站长把大家召集在一起,捧起望远镜,指向对面的山腰:“看,那就是我们‘昆仑山上好四站’的旧址。”

  陡峭的山壁上,被硬生生“抠”出一块平坦的空地。60多年前,雷达兵前辈们在缺衣少食的情况下,靠肩扛手抬,在生命禁区开山裂石,筑起了守望西部空天的“云端哨所”。1964年9月,这个雷达站被空军授予“昆仑山上好四站”荣誉称号。

  “人定胜天的战斗精神,铺就了我们‘昆仑山上好四站’的来时路。现在,咱们有了新型装备,更要有信心和底气完成任务!”李站长说。

  装备调平,雷达起竖,官兵斗志满满,顺利完成装备展开,投入战备任务。

  不久,新的难题接踵而来。一次演训任务中,搜索雷达车内,操纵员史孟玺第一时间发现来袭“敌”机。

  李站长果断下令“对目标进行跟踪监视”。谁知,狡猾的对手高度骤降,并进行机动变向。

  此时,无论操纵员如何切换搜索模式,荧屏内都不见目标踪影,无法为指挥所提供空情信息……

  失利之后,官兵们展开热烈讨论,大家一致认为:目前雷达阵地虽海拔较高,视野开阔,但受地形影响,依旧存在盲区。

  “盲区虽小,对战斗力来说却是致命的。”李站长与雷达技师陈建经过勘探研判后认为,如果进一步提升阵地海拔高度,雷达探测效果将大幅增强。

  然而,阵地向山顶推进,必须通过一段“断肠路”。山路仅容一人通行,一侧是绝壁,另一侧是悬崖,想要在此开凿出供车辆行驶的路面,困难重重,风险极大。怎么办?战勤研究会上,临时党支部成员陷入两难。

  “如果片面追求万无一失却脱离了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标准,一切等于零。”李站长一席话点燃了官兵的信心斗志。

  帐篷外,战士们攥着请战书等待号令。一级上士郭威代表大家说出了心里话:“没有走不通的路,修路我要求第一个上!”

  任务分队将提议呈报上级,旅党委意见高度一致:只要关乎战斗力,再难的路也要开辟出来,必须全力保障任务分队科学施工。

  于是,官兵们做好安全措施,操作工程设备,逐段开拓路面;旅机关多方协调大型器械,辅助分析最优开凿路径……

  开山裂石过程中,不知谁发现一块足球大小的昆仑石,上面有一片美丽的纹路,便特意留作纪念。

  跨不过去,千难万险;跨过去,别有洞天。装备车辆最终越过山巅,雷达顺利部署展开。为了验证新课题,他们充分开发新型雷达的功能,既保证了雷达最佳探测效果,又确保了极端条件下雷达的作战能力。

  后续任务中,分队各专业官兵结合任务实际需求,积极开展小创造、小革新,不断挖掘装备潜力,持续完善作战场景,形成一系列经验成果。

  站在山顶雷达阵地远眺,云从身旁飘过,山在脚下绵延,这是雷达兵心中最美的风景。此刻,这群雷达兵,比喀喇昆仑还要“巍峨”……

  一组老照片,启发官兵们抗压求变——

  越是艰难时,越要把如山责任扛起来

  大漠边陲,雷达站营院里的葡萄藤枝越发粗壮,旅半年考核如期而至。

  一直以来,这个雷达站的军事训练水平走在全旅前列,考核比武经常摘金夺银。现在,黄指导员却满面愁容。

  原来,李站长和全站一多半精锐骨干力量上山遂行机动任务。站里日常战备值班任务依旧繁重,人员数量却锐减,留守的骨干少,工作经验也不够丰富……

  年轻骨干李继福找到黄指导员说:“之前,有老班长们顶在前面,自己感觉不到太多压力;现在,我第一次扛起担子,总觉得没底。”

  果不其然,这次半年考核,该站遭遇“滑铁卢”,成绩下滑严重,战士们个个垂头丧气,感觉愧对外出执行机动任务的战友们,黄指导员更是自责不已。

  装着沉重的心事,黄指导员向上级求教。一位旅领导的话语重心长:“越是艰难时,越要把如山责任扛起来。现在,是考验你这个基层主官本事的时候了。”

  训练间隙,黄指导员走进站荣誉室,“昆仑山上好四站”组建之初的一组老照片映入眼帘,给他提供了思路——

  当时,部队刚刚组建,作战经验不足,成熟骨干较少。前辈们一边艰难摸索,一边向兄弟单位求教,在短时间内便形成战斗力。

  “现在,机动任务中的人员不便打扰。我们能否邀请兄弟雷达站的行家能手们为大家教学帮带?”黄指导员想。

  那天,李继福刚值完班回到雷达方舱休息室,便接到一个军线电话,电话那头竟是闻名全旅的“金牌操纵员”戴钦欣。

  兄弟雷达站的二级上士戴钦欣,年年在比武竞赛中名列前茅。戴班长为何突然点名找自己?李继福一时又惊又喜。

  一场“隔空教学”就此展开。从如何高效判定目标性质,到组训教学中遇到“疑难杂症”怎样解决,戴班长事无巨细向李继福娓娓道来,还叮嘱他每天一有空就“连线”,课后一定要抽时间练习。

  那段时间,在黄指导员的协调下,这样的“隔空教学”电话在油机班、操纵班不时响起,来自全旅各站、各专业领域的技术大拿们,纷纷倾囊相授。

  创造良好环境只是基础,激起大家的拼搏血性才是关键。为此,黄指导员定期组织官兵展开“训练小考核”和“学习交流会”。渐渐地,一些新骨干的部分课目成绩,甚至超越了此前老骨干创下的纪录。

  下士李相博在交流会上坦言:“比我强的班长都去执行机动任务了,逼着我必须提升能力,扛起重担。”

  对标实战要求,黄指导员带领官兵动态推演空情变化,不断调整训练计划。“无条件、无背景的强化训练,有助于解除‘眼界’的限制,真正提升应对本领。”他说。

  经过半年的沉淀积累,留守官兵大都成长为各专业的“精兵强将”,具备了独当一面的能力。

  雷达站参加年终考核前几天,出征大半年的任务分队终于归建。但这次,任务分队官兵正处于休整期,留守官兵主动“担纲”年终考核。

  令人欣慰的是,留守官兵在年终考核中表现优异,一举夺得第一名。旅党委评价他们是“真金不怕火炼”。

  借力“他山之石”加快骨干培养,巧用外压激发官兵动力加速奋进,黄指导员和留守官兵交上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一幅练兵新图景,激发转型“群效应”——

  全面加强练兵备战,每个战位都有“推背感”

  在机动任务总结会上,李站长又搬出那块昆仑石。他说:“机动训练,并不是换个地方‘守山头’,而是意味着空情质量标准更高、嵌入作战链条更紧密。”

  任务期间,他们边试边训,进一步掌握了辅助目标搜索发现方法,探索物资“模块化”存放,完善了针对不同区域、机型的搜索发现策略,在陌生条件下应急应战能力显著提升。

  返回驻地,老技师郭威第一时间跑进方舱。看到年轻的指令标记员李浩恒,记录航迹更加准确高效,还能够兼顾报务岗位,郭威欣慰地笑了。

  人员“分兵”,反而加速了人才队伍成长。从专岗专责到一专多能,雷达站更多年轻官兵在本职岗位深钻细研,对其他领域也更加熟悉。

  一个雷达站,兵分两路,任务不同,却共同立起当代“昆仑山上好四站”官兵谋打赢、练打赢的好样子。

  一站两地的练兵备战新图景,背后是该旅转型之路的崭新探索。今年以来,该旅因势利导,全员开展平原点位机动转移训练,按照“原地分组—模块编组—全要素合成”的步骤,逐步增强机动能力。

  情报分析技师、二级军士长王淘是一名有着20多年兵龄的老骨干。刚入伍时,他学历并不高。为了让手中装备尽快形成战斗力,他和战友只能没日没夜加班学习训练。当时,装备的最远探测距离、最优操作流程,都是他们边战斗、边实践摸索出来的。

  部队列装新雷达那天,老兵王淘兴奋得彻夜难眠。很快,他带着年轻骨干集智攻关,短时间内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组训新办法。

  这次,王淘跟随任务分队走上高原,对手中装备又有了新的理解:“机动作战对快反能力提出更高要求,那些与新作战理念相违背的做法必须简化掉。”

  王淘与战友们创新“轻量化”战斗班组,为极端条件下单元作战提供更优解;验证电站远程供电模式,为实现新战法创造了充分条件;进一步优化装备参数,实现更早发现目标,留有充足时间分析判断。

  “人在阵地在,人在天线转,人在情报通。”人,是雷达兵完成任务最核心的要素。该旅许多兄弟雷达站的官兵曾鼎力支持过黄指导员的“他山之石”计划,也目睹了“昆仑山上好四站”官兵如何顶住压力、突破极限的奋斗过程。

  “军事训练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只有主动抗压,才能倒逼自己突破原有的‘舒适区’,激发内在创新活力。”举一反三,各雷达站官兵积极作为,练兵备战有了“群效应”。

  某演训任务中,某雷达站高指导员主动请缨,要求挑“重担”。旅党委批准他们的申请后,他带领党支部一班人研究新问题,开拓新思路,不断精简优化雷达站指挥战斗流程……

  一次对抗中,空中多型战机激烈对抗,操纵员紧盯屏幕上一个个光点。突然出现一片“雪花”,受“敌”电磁干扰,雷达丢失了目标。

  “采取反干扰措施。”该雷达站值班指挥员根据当面“敌”情,及时下达处置口令,装备恢复正常,再次锁定目标。

  “全面加强练兵备战,每个战位都有‘推背感’。”该旅一名参谋介绍,面对转型新要求,该旅机关不断优化训练体系框架,更新作战能力指标,深化装备全功能使用、全效能发挥、全状态管控,“一站一案”完善雷达阵地防护,为任务分队提供坚强支撑,全旅战斗力正在迈上新台阶。

  4月的一天,黄指导员拨通了曾在“昆仑山上好四站”服役的老班长肖永姬的电话:“老班长,马上就到咱空军雷达兵成立75周年纪念日了,我们想听您讲讲当年的奋斗故事,也和您分享一下咱们雷达站的转型足迹!”

  电话那头,老班长的声音喜悦而豪迈:“好啊,这故事还得从昆仑山上讲起……”

[ 责编:丁玉冰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同阿塞拜疆总统阿利耶夫举行会谈

  • 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与记者见面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技术带给阅读前所未有的便利,同时也提出了新课题。
2025-04-23 10:34
农民种粮能挣钱,粮食生产才有保障。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中,农业保险是重要方面。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动扩大稻谷、小麦、玉米、大豆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投保面积”“健全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支持发展特色农产品保险”。
2025-04-23 10:31
身高172厘米,通体银色,一台台人形机器人在产线上分拣物料、搬运料箱、安装零件……科幻电影里的场景照进现实。
2025-04-23 10:26
再接再厉、乘势而上,一步一个脚印朝着建设航天强国的目标迈进,中国的航天事业必将开拓更高境界,中国的科技创新将书写崭新篇章。
2025-04-23 09:24
天地图是自然资源部门向社会提供各类在线地理信息公共服务、推动地理信息数据开放共享的政府网站。
2025-04-23 09:22
4月22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统一调度下,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发射任务组织全区合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以及任务各测控点实施联调联控,全面模拟发射准备、发射以及飞行过程中的各种技术状态和工作过程。
2025-04-23 09:21
让人形机器人跑马拉松,与其说是人机竞技,不如说是机器的自我迭代。
2025-04-23 09:15
当今,百年变局中的全球价值链重构,既考验着中国的战略定力,也孕育着我国从“跟跑”到“领跑”的跃迁机遇。
2025-04-23 09:13
废旧电器回收不仅能化解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风险,还推进了数据安全治理与资源循环利用领域的双重突破,为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行业带来广阔的市场空间。
2025-04-22 10:05
建设农业强国,利器在科技。让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重塑“三农”发展新优势,我们才能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道路上展翅翱翔。
2025-04-22 10:04
最新一期《自然》发表了两项独立临床试验研究,验证了干细胞疗法对帕金森病的安全性。为检验帕金森病细胞疗法的安全性和潜在副作用,日本京都大学等机构进行了一项Ⅰ/Ⅱ期临床试验。
2025-04-22 10:03
转型不是丢掉已有禀赋和基础,而要依托技术,在推进资源精深加工、资源产业向下游延伸上下功夫
2025-04-22 09:23
空间站徜徉在浪漫星辰中,书中文字仿佛随之流淌,飘入心间。在空间站里过大年,除了欢乐祥和,更多的是一份守望——守望万家灯火团圆,守望壮美山河辽阔,守望祖国繁荣昌盛、国泰民安。
2025-04-22 09:21
山水工程交出厚厚的生态账本:截至2024年底,52个山水工程累计完成治理面积超830万公顷,其中包括255万公顷森林草原、130万公顷水土流失地、10.7万公顷矿山修复地等,累计完成生态修复面积超1.2亿亩。
2025-04-22 09:19
在政策支持与市场驱动的双重背景下,中国民间投资实现增速,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2025-04-22 09:14
胡大刚介绍,苹果果实硬度是影响果实耐贮性、运输性、货架期和消费者偏好的重要品质性状。 该研究成果不仅为苹果采后保鲜技术研发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其他园艺作物的品质改良研究开辟了新思路。
2025-04-21 10:13
来自国家天文台、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及荷兰莱顿大学等单位的学者,在利用我国天文大科学装置郭守敬望远镜(LAMOST)进行光谱巡天观测中,证认出1982个银道面背景类星体,其中1338个为新发现星体。
2025-04-21 10:12
在深化测绘地理信息应用上,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多测合一”改革的通知,强化成果共享。
2025-04-21 09:27
在不少科研人员看来,人工智能不仅是工具,更是撬动科学问题、推动科研范式变革的引擎。
2025-04-21 09:21
标志着全球起飞重量最大的民用水陆两栖飞机通过了严格测试和验证,研制取得圆满成功,获得市场“准入证”。
2025-04-21 09:1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