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坚守,是南沙最美的风景
首页> 军事频道> 军事要闻 > 正文

坚守,是南沙最美的风景

来源:解放军报2024-04-28 10:05

  ■南沙某守备部队一级军士长 王占武

王占武(左四)向战友讲解装备操作技巧。

  3月的南沙,炎热依旧。吃过早饭,我照例开始巡检装备,为雷达天线罩顶部除锈补漆。

  “班长,让我上吧。”新兵张泽润跃跃欲试。眼前的天线罩有十几米高,上下只有一部挂梯,顶部几乎没有站人的地方。我有些放心不下,还是决定自己上。

  挂上安全绳,我一步步朝雷达天线罩顶端爬去。烈日将天线罩烤得滚烫,即使戴着手套,热度还是传到掌心。20分钟后任务完成,我已经浑身湿透。

  回到宿舍,宣传干事李吉祥找到我,再次邀请我参加“我在南沙我荣光”活动的视频拍摄,作为高级军士代表向新同志们分享扎根南沙、建功南沙的感受。

  我是一名兵龄30年的老兵,但来南沙只有7年,并不认为自己是最佳人选。可李干事说,高级军士转赴南沙的故事更有感召力。转念一想,我在南沙奉献7年,南沙“给予”我的更多。常服上的4排10枚略章,有5枚略章就是我在南沙获得的。

王占武的勋表。

  

  1994年,我踏上奔赴军营的列车。到海军服役的我,此前从未见过大海。在列车上,我的心随着素未谋面的大海奔腾起来,对即将到来的军营生活充满向往。

  可是,直到新训结束,我都没见到想象中的辽阔大海和威武战舰。新兵下连,许多新战友选择上舰。作为水兵,我也想随战舰前出大洋、劈波斩浪,但水兵的“诗与远方”不只有远海大洋,还有偏远海岛、高山站点……看到雷达站点“少人问津”,我主动提出申请,分配到某雷达站。

  雷达站坐落在一座山坡上,虽然位于海岛,却没有椰风习习、碧波荡漾的美景,周围两三公里都是盐碱地,星星点点散落着生命力顽强的仙人掌。

  我的一腔豪情,还是难抵艰苦的环境和晦涩难懂的专业知识。老班长王建保看出我情绪低落,晚饭后约我散步。

  “我刚来时,这里连棵仙人掌都没有。”王班长告诉我,站点附近的仙人掌,是他们种下的,“环境越是恶劣,我们越要有仙人掌一样的韧劲,才能在盐碱地扎下根来。”

  “既然来到盐碱地,那就把自己变成仙人掌,向下扎根,向上生长。”那天晚上,我在笔记本写下这句话。几个月后,“向上生长”的我,在同年兵中第一个独立担负值班任务。

  为了汲取更多养分,仙人掌的根系往往很发达。几年的扎根沉淀,我也开出自己的“花朵”——1996年,我被评为优秀士兵;两年后,我考上军校成为士官学员,毕业时以全优成绩被分到另一个雷达站工作。

  与大多数雷达站坐落于人迹罕至的高山海岛和深山密林一样,我前往的雷达站同样地处偏僻,条件艰苦。苦地方,亦是成才的好地方。远离喧嚣,让我摒弃许多纷杂念头,能够静下心来钻研专业。经过燕子衔泥般的积累,我的专业水平大幅提升,保障的某型雷达连续3年无故障。

  雷达兵的“战场”没有炮火硝烟,可“战斗”从未停止。2001年4月1日,一阵尖锐的警报声划破宁静。我迅速奔赴战位,综合运用多种手段进行判别。雷达屏幕上,一个光点闪烁几下后骤然消失。

  我目不转睛在雷达回波上一遍遍搜寻那个消失的光点。时间一分一秒过去,那个光点始终没有出现。后来,接到上级通报我才知道,那一天王伟烈士驾驶战机,永远留在祖国的南海……

  “只有让雷达看得更远、看得更清,才能为战友夺得先机。”一次教育课上,指导员的一席话让我印象深刻。“小小操作员,连着司令员”,每次出现空情,雷达兵是最先为祖国按响警铃的人。

  我又一头钻进了雷达方舱,很快成长为单位最年轻的雷达技师。2005年,我所在站点某型雷达多次发生故障,细细排查后,我找到故障所在。后来,我将该故障原理及解决方法整理上报,被上级单位授予技术革新三等奖,次年荣获海军士官优秀人才奖。

  努力会让人上瘾,尤其是在尝到“甜头”之后。我将学习热情转化为不断钻研的劲头,多项技术革新成果被上级采纳,2010年获得全军士官优秀人才奖三等奖。

王占武近影。

  

  2015年,年近不惑的我已经在军营度过21个春秋,但上级的一个通知依然让我这名老兵心中雀跃:符合要求的官兵可自愿申请选调南沙。那时,我因工作需要辗转多个站点,但作为水兵从未和大海有过“亲密接触”。

  单位有名老兵曾在南沙驻训,给我讲过南沙见闻:南沙风景壮美,战备形势也很紧张,有时一天要处置好几起特情。

  哪有水兵不向往大海!我向上级提交选调申请。那时,妻子刚刚随军,如果选调前往千里之外的南沙,不仅意味着要离开工作“舒适区”,更要舍弃来之不易的团圆。一向通情达理的妻子,第一次跟我“唱反调”。几番长谈后,我终于获得她的理解和支持。

  2016年夏天,我登上前往南沙的舰船。第一次出海,我几乎一直躺在床上,任由胃里“翻江倒海”。登上码头,踉踉跄跄的我每一步都像踩在棉花上。真没想到,与大海的初次相遇,我是这样“狼狈”。

  教导员带着我走进老礁堡,为我介绍岛礁的历史。老礁堡里陈列着南沙建设史料。我在一张照片前驻足,那是我所在岛礁建设第一部雷达的照片。官兵们赤膊上阵,将一袋袋水泥从小艇上肩挑背扛至礁盘。烈日下,他们的身上混着汗水、海水和水泥灰,肩背上一块块皮肤脱落,留下一枚枚“勋章”。那一刻,“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英勇作战、艰苦创业、团结协作”的南沙精神,在我脑海中有了生动的画面。

  南沙常年高温高盐高湿,门窗必须随时紧闭,否则海风一吹,地面和墙面很快会凝结出一层水珠,被子、床单更是湿得可以拧出水来。

  生活上再苦再难,咬咬牙也就挺过去了。上礁不久,一场台风袭来,狂风暴雨一刻不曾停歇。站在窗前,透过雨帘看着窗外犹如末日般的景象,一股酸楚忽然涌上心头。即使如我这般兵龄几十载的老兵,想家的情绪也在心底不断发酵。

  几天过后,天色放晴。经过抢修,信号恢复,我迫不及待拨通妻子的手机。那一头,一向坚强的妻子哭成泪人。我只能通过时断时续的电话,不断安慰远方的她。

  海浪日复一日,无休止地拍打着礁石。从礁盘望去,远处的海平面呈现出一道弧线,像一口大锅,在海浪翻涌间“熬煮”着守礁官兵的酸甜苦辣。只有感同身受,才能看懂同一片风景,读懂“老南沙”内心深处的坚守。我不由回想起初上岛礁时看到的那句标语——“吃遍南沙千般苦,人民幸福我荣光”,品咂着以礁为家、乐守天涯的情怀。

王占武(中)与战友谈心。

  

  来到南沙,我对“一线”二字有了更真切的体会。上礁不到一周,我就参与处置数起特情。同时,岛礁建设任务很重,我被安排参与某型雷达的安装任务。

  岛礁安装的新型雷达,智能化信息化程度高,我们边建边学边摸索。我发现许多年轻战友学习能力很强,作为老单位“技术大拿”的我,感受到久违的本领恐慌。

  中年发奋,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意味着要付出加倍努力。那段时间,我经常跟在厂家技术人员身后,奔波于各个工地参与装备安装调试。深夜的学习室里,也总有我伏案的身影。

  随着多型雷达陆续安装完毕,难题又一个个出现。南沙环境特殊,不仅装备维护保养难度更大,装备故障发生率也高出不少。一次次装备巡检中,我发现一个现象:雷达装备的迎风面和背风面受腐蚀程度差距很大。“海风是罪魁祸首。”我和战友商议后,迅速找到解决办法:通过为雷达加装防风板、修建防护墙,并对易腐器件涂上保护涂层等方式,有效缓解雷达受腐蚀程度,延长使用寿命。

  一次演习期间,某型雷达多次停机。我一次次钻进雷达球,发现该型雷达的停机时间,正是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时段,故障在于一个电源在高温环境下散热指标达不到要求。我们迅速找到解决办法,圆满完成保障任务。我带领分队官兵经过多轮试验论证,进一步探究雷达运行的最佳温度区间,大大降低装备故障率,再次荣立三等功。

  “谁说人到中年不能再攀高峰。”我在微信朋友圈里发了一行文字。翻过一座山,前方还有无数座山等着我去翻越,我的脚步从未停止。

  因为在一次对抗演习中带领分队官兵克服复杂气象条件影响,让蓝军多次无功而返,我荣立战备训练三等功。今年年初的颁奖仪式上,部队领导将三等功证书、奖章交到我手中。聚光灯下,耳边是雷鸣般的掌声,我的心里再次“浪花”翻飞。

  一个月后,我的勋表上多了一枚平时战备训练三等功奖章略章。凝视常服上这面“荣誉墙”,我有了新的目标:老骥伏枥,继续努力,争取为这面墙再添几块“砖瓦”。

  (黄鑫陇整理)

  供图:黄鑫陇、李昕宇

  制图:扈硕

[ 责编:张璐琢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扎赉特旗水稻进入插秧季

  • 辽宁大连初夏赏花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莱伯氏先天性黑蒙症10型(LCA10)”是一种较罕见的遗传性眼病,患者会因视网膜病变而失明。CEP290基因发生突变的人患有一种较罕见的遗传性眼病,即“莱伯氏先天性黑蒙症10型”,患者会因视网膜病变而失明。
2024-05-11 09:44
5月9日,在山东青岛拍摄的“深蓝2号”大型智能深海养殖网箱(无人机照片)。5月9日,在山东青岛拍摄的“深蓝2号”大型智能深海养殖网箱(无人机照片)。当日,山东青岛造船厂建造的“深蓝2号”大型智能深海养殖网箱实现陆地完工。
2024-05-11 09:44
前不久,“面包店的香味是假的”话题冲上热搜,更带火了“食物香氛”这个概念。不少网友诧异:食物香味还能“造假”?
2024-05-11 04:40
10日上午,“十三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网”(子午工程二期)重大设备之一——行星际闪烁监测望远镜顺利通过工艺测试。这标志着子午工程二期项目具备迎接工艺验收的条件。
2024-05-11 04:40
5月10日,一场代号为“应急使命·2024”的超强台风防范和特大洪涝灾害联合救援演习在浙江金华等地举办。演习模拟超强台风“海神”正面登陆浙江沿海,贯穿浙江全境,钱塘江流域发生超历史特大洪水……
2024-05-11 04:40
作为一个国家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引领带动了一系列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2021年1月,阜航麦1号正式获得安徽省农作物新品种审定证书,成为安徽省首个利用航天诱变技术自主育成的小麦新品种。
2024-05-10 09:33
(记者宋晨)5月9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智慧天网一号01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智慧天网一号01星作为我国首颗中轨宽带通信卫星,包含技术验证A星与配试B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
2024-05-10 09:33
近日,该所作物基因编辑技术中心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合作,建立了首个黍稷遗传转化体系与基因组编辑系统,并发布了目前最高质量的黍稷参考基因组,为未来黍稷的分子育种和培育突破性品种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2024-05-10 06:40
生态保护补偿是指通过财政纵向补偿、地区间横向补偿、市场机制补偿等方式,对按照规定或者约定开展生态保护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补偿的激励性制度安排。
2024-05-10 06:40
在诸多产业领域,尤其是人工智能、未来产业等新赛道,优秀青年科技人才正加速成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他们大展拳脚、加速奔跑,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注入澎湃力量。
2024-05-10 06:40
大食物观要求从人民群众需求出发,统筹各类食物资源,协调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让老百姓不仅能“吃得饱”,还能“吃得好、吃得健康”。
2024-05-10 06:40
为更大规模的国产光电集成芯片和移动终端射频滤波器芯片的发展奠定了核心材料基础。
2024-05-09 09:03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从世界各国现代化发展历程看,许多国家经历了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后,传统产业资源、能源成本快速增加,低成本竞争力逐渐衰弱。
2024-05-09 05:50
日前,文昌航天发射场(以下简称“文昌发射场”),再一次令世人瞩目。站在这片生机勃勃的航天热土上,凝望长征五号遥八运载火箭托举嫦娥六号奔月的壮美轨迹,人们挥舞国旗、高声呐喊,满眼皆是对星辰大海的美好向往。
2024-05-09 05:40
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南繁基地是我国农业科研和种业振兴不可替代的战略资源,为落实中央关于种业振兴重要部署,今年发布的《国家南繁硅谷建设规划(2023—2030年)》明确,
2024-05-09 05:30
加强种业知识产权保护是种业振兴市场净化行动的核心环节。围绕种业振兴和产业发展所需,崖州湾科技城用好用足海南自贸港优惠政策,全力探索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创新,推进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知识产权特区建设。
2024-05-09 05:30
制作“数字人”时,仍需谨慎应对社会伦理和个人心理等方面的问题,尤其是AI技术的滥用所带来的犯罪问题。
2024-05-08 16:52
图像识别、智能助手、虚拟人、文生视频……技术的发展和创新让人们进一步向智能时代迈进。该系统可以为“3D+AI”研究提供真实、精细的高质量三维数据,解决目前该研究领域高精度三维数据不足的问题,为AI模型生成更高质量的视频提供实时、高精度、高分辨率的数据支撑。
2024-05-08 10:38
外科医生近日将一个大鼠胚胎的肾脏组织移植到另一个大鼠胚胎中。在出生前移植一个器官,可以使其和胚胎一起生长发育,这样器官在胚胎出生时就能发挥作用,并降低排异反应风险。
2024-05-08 10:37
近日,爱因斯坦探针(EP)卫星任务发布了首批在轨科学探测图像。袁为民安排他担任“项目经理”,任务是完成2022年由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抓总研制的“力箭一号”火箭发射的“龙虾眼X射线成像仪”(LEIA)试验。
2024-05-08 10:3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