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警甘肃省总队甘南支队某特战中队练兵备战纪实
“有4名‘暴恐分子’在中心广场实施破坏后,向大夏河东侧丛林逃窜,命令你中队立即实施抓捕。”近日的一个雨夜,一场“反恐战斗”在甘南高原悄然打响。武警甘肃省总队甘南支队某特战中队接到命令,30名特战队员迅速行动,消失在茫茫雨夜中。短短一个小时就在陌生地域将“暴恐分子”全部抓获。中队长闫凯说:“中队常态化紧绷练兵备战这根弦,遇有任务能冲得上,拿得下。”
为战而练,纠治顽症打基础,解决束缚打赢动力的不良因素和久治不愈的问题——
立起思战研战导向
“砰砰”两声,子弹击中山石,激起火花四溅。
考核现场,中队战士李强一拍大腿、叹了口气说:“崎岖雪地上乘车射击,当兵12年还是头一遭这么练。”
来不及设想,李强又一次屏息调整,伺机第二次能够命中目标,但还是脱了靶。在 “魔鬼周”极限训练中,射击课目让官兵十分头疼,全程按战术背景进行,有时是在颠簸疾行的防爆车中,有时是在狂风驰过的雪山巅上,所采用的目标靶更是一改习以为常的固定目标靶……让许多过去屡夺高分的射击尖子都直摇头。
今年,支队党委结合部队在高原地区担负任务实际,大力纠治和平积弊,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抓练兵备战。
“平时不能险中求胜,上了战场肯定难打硬仗。支队立起实战实训导向,我们中队也决不回避高难险,向实训要战斗力。”闫凯说。
中队反思总结训练场上的形式主义,大力纠治 “练为考”“ 练为看” 顽症,解决战斗力短板问题。他们组织官兵深入学习《军事训练与考核大纲》《军事训练指导法》等训练法规;严格落实支委议训制度,正规实战化训练“学、研、训、考、评”秩序;训练场上给官兵出难题、设险局,增强官兵的实战意识;根据实际量化训练标准,改进考评方法,建立个人军事训练档案,以刚性措施纠治练兵场上的沉疴积弊。一系列“组合拳”为官兵立起施训的“参照系”,在中队树立了思战谋战的鲜明导向,用实际行动回答了“训什么、怎么训”的问题。
思路一变天地宽。在前不久季度过中队考核中,中队训练风气监督员全程严格监督,紧盯打仗标准严查细纠。水壶没有装满饮用水、携带的武器装备有缺失、战术训练中没有敌情观念等一系列问题被现场纠治,监督员铁面治虚的认真执纪,让不少官兵尝到了苦头;考核刚刚结束,支队又将中队拉至演练现场,以“红军”身份进行红蓝对抗,作战文书临时调整,“蓝军”一路尾随袭扰,逼得指挥员应机应变……“蓝军”指挥员频出险招难招,但官兵信心十足、沉着应对。
为战而练,严实作风抓整改,通过真练实训走出低层次抓练兵备战状态——
鼓足务战研战动力
练兵状态忽冷忽热;考核课目训练得多,不考课目训练得少;演练后关注成绩和排名,却不注重找问题补短板……日前,在该中队议训会上,几件“旧事”被重提,阶段总结清单上的问题历历在目,内心深处的声声叩问令在场的干部骨干如坐针毡。
“旧事”重提是该中队长期坚持的做法,通过清仓起底、真摆深挖,将近期军事训练中存在的问题摆到台面上研机析理,为训练拔刺,揭露短板,切实把锐意进取的决心与追根溯源的态度结合起来,确保实践探索有新路径、新思考。
训练实打实,战场上才能硬碰硬。近日,该中队组织全体官兵对通用科目进行普考。考核时发现,有些队员存在擒敌课目只求动作不图标准、考核只图合格不求优秀、拉动时编携配装与战备“三化”要求脱节等问题。“这是典型的练为考、练为看。”指导员杨晓犇当即对擅自降低训练标准的个人批评教育,组织考核成绩不过关的官兵进行“回炉”补训。
“有本事就是要素质过硬、能打胜仗,只有真抓实训、真打实备,才能练就真本事,只有苦练本领,成为胜战精兵,才能更好的完成反恐处突任务,守护一方百姓安宁,这是职责所系。”闫凯告诉记者。中队设有5个特训课目,全部在极限负重下完成,每天训练都充满火药味。一次演练中,主攻方向前期侦察任务好几个中队“屡攻不下”,闫凯带着侦察小分队主动请缨,穿插迂回、化装渗透、抵近侦察……经过4小时的不间断侦察,终于搜集到了“敌”战场关键信息,为首长机关定下战斗决心提供了有力依据,确保了战斗胜利。
近年来,中队党支部严格落实总队制订下发的《改进军事训练作风30条措施》,着重对训练的难度强度、补训补考等要达到的标准进行明确,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实战化训练,使部队在检验训练成效的同时,倒逼官兵主动反思总结,如何把风险太高不敢训、条件受限不能训、教学薄弱不好训的课目训全、训实、训精,让他们带着问题去思考、去研究、去锻炼,走出低层次抓练兵备战状态。
胜战之问,训练之向。中队按照源于实战、高于实战、严于实战的要求抓练兵备战。高寒地区体能训练如何组织?如何保持装备性能?如何开展符合高原特点的战术训练?……随着一个个课题被攻克、一组组数据被采集、一项项制度逐步建立,官兵们遂行任务的底气也越来越足。近几年,中队完成40余起重大任务,有效维护了驻地社会稳定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为战而练,砥砺胆气亮血性,摒弃按部就班的传统思想和亦步亦趋的练兵习惯——
积蓄敢打必胜胆气
“威武之师还得威武,革命军人还是要有血性”。事实证明,越是在甘南这样高寒缺氧的环境,越是在敏感地区,越要用好战斗精神的“软实力”、发挥好血性虎气的强大威力。
任务就是最好的磨刀石。提起平均海拔3000多米的甘南高原,很多人谈“高”色变。对于常年驻守在甘南高原的官兵来说,面临的难关不仅有风雪严寒的高原反应,更有对战斗力的极限突破。
2016年1月,中队首次参加“魔鬼周”极限训练。在如此高的海拔展开一系列挑战生理、心理双极限的训练课目,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而且部分新同志已出现严重的高原反应,连正常走路都成问题。
练,还是不练?越是艰难处,越须砺硬功。支委一班人研究认为,海拔再高,也高不过能打胜仗的使命,必须结合任务摔打锤炼部队。不光要练,还要练出成绩。
副小队长石文泽记忆犹新:“在高原上越是负重跑步,身体极限到达就越快,作为侦察组成员的他坚持促提高、突极限,和战友摸索高原海拔地区负重跑的训练窍门,当年就在7个单位争相角逐的抢占坡顶科目中夺得第一。”那次“魔鬼周”极限训练过后,一批像石文泽这样不惧高原、敢打硬仗的训练尖子脱颖而出。
参加一次重大活动,血性虎气就得到一次锤炼;完成一次急难任务,战斗精神就得到一次升华。积极用好战斗体能训练、心理意志训练、实兵对抗演练等时机,引导官兵在一次次急难险重任务中经受摔打锤炼,催生勇往直前、勇挑重担、勇敢亮剑的血性虎气,淬炼“累不倒”“压不塌”“拖不垮”的顽强作风。一次障碍竞赛中,战士王旭彪不慎磕破手臂,鲜血直流,但他没有丝毫退缩,强忍剧痛全力冲刺,以1分53秒的优秀成绩完成比赛。
“红色基因蕴藏在驻地光辉的历史中,83年前的今天,红军途径甘南,处处留下顽强拼搏、不屈不挠、不怕牺牲的红色意志。今天我们脚踏这片土地,作为红军传人,严寒,我们不畏惧!伤痛,我们不畏惧!疲惫,我们更不畏惧!”
前不久,中队在执行任务中遇到困难,部分官兵表现出松懈情绪,杨晓犇现场动员。瞬间一股无形的力量,在官兵心中油然而生,他们喊着口号,手拉手、肩并肩依次淌进冰冷的河水中,奋战两个多小时,圆满完成任务。
时时受教育,处处受熏陶。中队紧贴使命任务,把传统精神教育融入日常工作,以战斗体能、心理意志、实兵对抗等为平台,结合重大演训任务,在难局、危局、险局中锤炼官兵血性虎气;利用恶劣气象条件、复杂敏感地域,让官兵真切感受战场环境,确保每执行一次险难任务,军人血性就得到一次历练。让官兵在直面血与火、苦与累中砺血性、强胆气。前不久,中队在组织射击训练时突遇暴风雨,官兵们没有因为危险停下射击,硬是伴随着电闪雷鸣,在滂沱大雨中完成了当天规定的射击科目,成绩都很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