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武警鄂尔多斯支队杭锦中队:创造荒漠化治理奇迹 “穿沙精神”代代传承

武警鄂尔多斯支队杭锦中队:创造荒漠化治理奇迹 “穿沙精神”代代传承

2018-11-25 14:51来源:光明网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武警鄂尔多斯支队杭锦中队:创造荒漠化治理奇迹 “穿沙精神”代代传承

  内蒙古鄂尔多斯杭锦旗境内的库布其沙漠被称为“死亡之海”,因此库布其沙漠的治理过程亦是一场人与沙的艰苦战斗。在这场战斗中,杭锦旗创造了大漠奇迹,修筑了一条叹为观止的穿沙公路,形成了“不屈不饶、敢为人先、解放思想、艰苦奋斗”的“穿沙精神”,而武警杭锦中队正是这种精神的锻造者和传承者。

  绿色“利剑”穿沙漠

  “穿沙公路”全长115公里,两边长满沙柳的黑色油路,从杭锦旗锡尼镇出发,犹如一把绿色利剑,径直插入库布其沙漠腹地,硬生生将沙漠拦腰“劈断”,修出一条连接外界的“通天大道”。

  上世纪九十年代,连绵不绝的库布其沙漠阻断了人们与外界的联系,为当地民众生活带来极大不便。1997年6月16日,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修筑穿沙公路的序幕拉开。穿沙公路的修建,为当地防沙治沙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成为杭锦旗治沙行动的重要里程碑。最早修这条路时,是由武警官兵打头阵,在遮天蔽日的黄沙中,最惹眼的便是一个个汗流浃背、使劲抡着铁锹的“橄榄绿”。时至今日,武警杭锦中队官兵仍积极践行并弘扬“穿沙精神”,坚持不懈地防沙治沙、植树造林。

  每到4月份,杭锦中队的官兵都会深入库布其沙漠腹地,种植沙棘和防沙柳。战士们肩扛着30多斤的沙柳苗走在四十多度的斜披上,每走三四十米就需停下来歇一小会儿。多年来,支队采用“南锁北堵中切割”治沙方法,进行条块、分区域治理,累计植树12000余株,绿化荒漠近千亩,成为库布其沙漠治理的一支重要力量。

武警鄂尔多斯支队杭锦中队:创造荒漠化治理奇迹 “穿沙精神”代代传承  

穿沙公路(鄂尔多斯支队提供)

  退伍不褪色 永远保绿色

  来到杭锦中队,听到最多的一个名字就是“孙大海”。孙大海的经历代表着中队每一名官兵为“第二故乡”人民植树造福的无限深情。

  1998年12月入伍的山西籍战士孙大海新兵下队分到了杭锦中队。下队第五天开始,他就加入了修筑“穿沙公路”的大军,和数十位战友一起边修路边种沙柳。当时,中队只要有时间就会派人去,少则三五天,多则十多天,住帐篷、吃干馍、喝凉水,提着水壶、端着脸盆去浇水。艰苦的条件、肆虐的风沙,没有吓退一个官兵,反而激发了大家战天斗地的勇气和信心,一个人一天平均能种300多棵旱柳或700多棵沙柳。今天,那一抹抹摇曳的新绿早已成为穿沙公路沿线最美的风景。五年后,孙大海退伍,他选择留在驻地。现在的孙大海是当地驻村第一书记,仍然坚持植树造林,今年已是第十九个年头。他早已记不清自己种了多少树,也不知道有多少战士像他一样为了给“第二故乡”添一点绿而呕心沥血。但他知道,每年植树造林的季节,都会有一支“橄榄绿”奋战在戈壁沙滩,以“穿沙精神”蚕食着库不其沙漠和毛乌素沙地,让裸露的黄沙一点点变为绿水青山。

 武警鄂尔多斯支队杭锦中队:创造荒漠化治理奇迹 “穿沙精神”代代传承

 孙大海 马卉摄

武警鄂尔多斯支队杭锦中队:创造荒漠化治理奇迹 “穿沙精神”代代传承

孙大海 马卉摄

  “纪念林”“扎根林”见证精神传承

  “铁打的硬盘流水的兵”,但“穿沙精神”并没有随着官兵换茬而停滞,而是一直传承和弘扬下去。在杭锦旗生态基地,那一万余棵的“老兵退伍纪念林”和六十余亩的“新兵入伍扎根林”就是“穿沙精神”代代传承的生动体现。

  每有老兵即将退伍,部队就会组织其在生态基地种植一颗树木,几十年便形成了那一片片“老兵退伍纪念林”。这片林地饱含着老兵对军营和自己曾经守卫过土地的无限深情,离开后他们将“穿沙精神”带回地方,带到自己工作生活中发扬光大。同时,中队会带领每年新入伍的战士在纪念林旁种植新树,他们将自己的青春扎根于此,一亩亩“新兵入伍扎根林”蕴含着新兵对自己即将奉献和守卫的热土的无限向往。(光明网记者 马卉)

武警鄂尔多斯支队杭锦中队:创造荒漠化治理奇迹 “穿沙精神”代代传承  

老兵退伍纪念林 马卉摄

武警鄂尔多斯支队杭锦中队:创造荒漠化治理奇迹 “穿沙精神”代代传承

  新兵入伍扎根林 马卉摄

武警鄂尔多斯支队杭锦中队:创造荒漠化治理奇迹 “穿沙精神”代代传承

  杭锦旗库布其沙漠“万亩林” 马卉摄

[责编:张璋]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湖南多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

  • 探访冷湖天文观测基地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截至2022年末,我国电动自行车社会保有量已达3.5亿辆。2023年,全国规模以上企业累计生产电动自行车4228万辆。
2024-04-23 04:00
22日是第55个世界地球日,今年的主题为“全球战塑”。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当日发布的《废塑料化学循环综合性研究报告》显示,
2024-04-23 04:25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天文学家正在给黑洞做“计算机断层扫描”(CT)。超级计算机模拟显示,以吸积盘结构绕黑洞旋转的物质会在名为耀斑的高能事件中周期性喷发。
2024-04-23 10:03
4月25日至29日,以“创新: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为主题的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将在北京举办。
2024-04-23 10:02
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石油剩余技术可采储量38.5亿吨,天然气剩余技术可采储量66834.7亿立方米。
2024-04-23 10:01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75周年之际,全体海军将士初心如磐,正以崭新姿态阔步向前、逐梦海天,努力把人民海军全面建成世界一流海军。
2024-04-22 13:57
中央气象台预计,4月21日至22日,江南南部和东部、华南中东部和南部等地仍有强降水,局部地区有大暴雨并伴有雷暴大风或冰雹等强对流天气。
2024-04-22 10:03
苏州市吴江区文物保护管理所所长周春华介绍,在修缮古建筑时,文保团队也积极采用新技术。“通过保护促进利用,通过利用加强保护,让文物建筑活起来。
2024-04-22 10:02
21日,在2024年中国医学发展大会上,中国医学科学院发布了《中国21世纪重要医学成就》,“创建蛋白质组学体系”“基于髓系白血病发病机制发现新的白血病生物分子标志和药物靶标”“揭示非经典细胞焦亡的分子机制及鉴定有关蛋白家族成员”等三项成就入选。
2024-04-22 09:59
近日生态环境部会同农业农村部制定并发布国家生态环境标准《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指南 生态系统 第1部分:农田生态系统》。
2024-04-22 09:58
我国首艘深远海多功能科学考察及文物考古船4月20日在广东广州出坞。该船由我国自主设计和建造,它的建造出坞,标志着我国在冰区深海科考装备和船舶设计自主可控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2024-04-22 09:55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2024-04-19 11:08
科技成果只有转化为实用性技术,才能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才能释放出驱动创新的力量,也才能推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024-04-19 02:45
自生成式人工智能(AI)程序,如ChatGPT发布以来,何时及如何利用它撰写研究论文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
2024-04-19 10:08
4月19日,清华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程功团队与合作者在《科学》发表论文,提出了一项阻断蚊虫传播传染病的新策略。
2024-04-19 10:07
量子光源芯片是量子互联网的核心器件,可以看作点亮“量子房间”的“量子灯泡”,能让互联网用户拥有进行量子信息交互的能力。
2024-04-19 09:50
在山西省翼城县,通过政府搭台,构建科企合作机制,普查新发现的爆裂玉米种质资源“珍珠玉米”加快了品种开发步伐。
2024-04-19 09:48
17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解读当前经济形势和有关政策。“我国新型低空飞行器呈现蓬勃发展态势,特别是信息通信、北斗导航、高精导航等新技术广泛应用,一些企业的自动驾驶技术也不断进步。
2024-04-18 10:17
2022年底,清华环境研究院携手苏州嗨森无人机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发了基于无人机的挥发性有机物精准溯源技术。”  截至目前,清华环境研究院已经取得了600多项知识产权,通过技术作价入股方式转化了30多项清华大学专利,形成了25支研发团队、51家孵化公司。
2024-04-18 10:16
2023年,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全球范围爆火,引发了人工智能领域新一轮的科技竞赛。“大模型为通用机器人提供强大的能力,人工智能可以将运算、感知、认知、决策、创造等各类智能集成应用在机器人平台上。
2024-04-18 10:14
加载更多